高考1977观后感10篇完美版

合集下载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1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

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

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

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

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

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

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

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

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

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

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1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

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

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

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老迟——全剧的重要人物,喜欢把钢印系在腰间,钢印代表了权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剧以他为挽留知情进而阻碍高考政策的落实作为矛盾的引发点,随着剧情的推进,老迟的思想也产生变化,到最后是赞同政策落实并参与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

几个知青悄悄的潜入图书馆“盗借”学习资料被抓之后,老迟一边说不管,却又跑到公安局带人。

假公章证明文件的更改等情节,一个刚强、失落、耿直却很善良可爱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

改革实际涉及自己利益,让钢印、证明、介绍信等不好使以后,扭曲的政策在被废止,新兴的选拔制度,平等参与权利的落实,可以看到老迟代表的落后的权力观在被瓦解过程中的冲撞。

连长——为爱情、为友情有坚持有担当的汉子。

身上闪现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芒,爱情面前没有阶级成分的分别,也婉拒老迟的忠告,坚守自己内心的爱情;珍惜友情愿意与知青们打成一片,也愿意为小根宝背起300斤的麻包,去为别人赢取一次推荐机会,也最终愿意不辜负老迟的信任,留在了农场,自己交了一份白卷。

虽然是演绎,却也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友情、爱情、事业权衡清楚的。

陈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亲,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是“历史反革命”身上处处显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可以千里迢迢去隐晦探望女儿,为女儿准备资料……冒充干部被扭送招生办路上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昭显了一位迂腐却又深藏爱的父亲形象的高大。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感受挺深的。

它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会儿,一群年轻人为了能参加高考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电影里的场景特别真实,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看着那些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真的让人佩服。

他们为了能考上大学,每天起早贪黑地复习,有的甚至在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背书。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都让我深受感动。

其中有一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

一个年轻人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买复习资料,就到处去借,甚至在地上捡别人丢弃的纸片来学习。

他的毅力和决心,真的让我震撼到了。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热爱学习,真正的为了梦想而努力。

电影里的人物形象也很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还有对知识的追求,都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特别是那个女主角,她不仅学习好,而且特别坚强独立,真的是我学习的榜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现在真的是太幸福了。

有好的学习环境,有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还有老师的悉心指导。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而且,这部电影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那些年轻人为了高考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高考1977》这部电影真的很有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高考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奋斗的电影。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有决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第一篇: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感触。

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电影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

人们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姿态,抱着“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的信念,费尽心思就为了获得一个报名资格,绞尽脑汁就为了追上开往考场的火车。

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学校的可能;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唯一的机会。

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

“电影里那段追火车的情节,其实是有隐喻的。

火车就像是时代,面前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

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

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电影《高考1977》的优秀观后感

电影《高考1977》的优秀观后感

电影《高考1977》的优异观后有感“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小平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熟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

固然,我没有亲自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达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达成初中学业的大姐亲临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整成熟的姐姐的手恋恋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招手分其他那一刻,仅有8 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愿松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嘱咐:“你们还小,小心荒山上的凶狠野兽,注意人活路上的崎岖与波折,不要惦念家!”他们走了,在中国“母亲”被所谓的文化革命重锤击中,而熟睡两年之际与不计其数的知识青年一同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乡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活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念,有多少个母亲哭泣,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冷却了血肉。

固然,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莫非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久扎根于乡村与边境?”但是,祖国真的熟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呼喊《高考 1977》真切再现了文革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达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单薄者,在荒山不可以真切发挥其作用!《高考 1977》真切再现了文革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惑,毕竟他们看破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可以坚固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熟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挽救孩子们遍体鳞伤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挽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 1977》明确了祖国熟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贫乏,更明确了压迫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内心所面对的饥渴,以致死亡!进而激起公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小平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来唤醒熟睡的中国!是的,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给予的权益,拥有了对将来的盼望与向往但是,看着这部电影也在回味,倘若祖国向来熟睡下去,上大学仍是靠介绍,靠一个红印章,靠莽撞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伍民族之列;倘若祖国向来熟睡下去,人们仍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诚之心,依旧反回信写者“革命加拼死,拼死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伍以致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倘若祖国向来熟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旧连续,以致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线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电影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久的走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心的民族之列当电影播放起当时的情形时,固然不过一个小小的三分厂,固然不过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电影所展现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的确是一个历史期间真切的写照,的确是令中国人不寒而栗!还好,短暂的电影,就像流云,瞬时在我的眼前展现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了烈火,这熊熊烈火是乡村广阔天地留下知识青年踪迹的象征,是中国迎来科学春季的象征,是中国既要发生排山倒海变化的象征!当看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拥有了上大学权益的那一刻,当看到他们盼望的眼光奋力跑向考场的那一刻,当看到他们分别被录取而畅怀豁然的那一刻,我真的是在用泪水洗面,同时也联想起了自己。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位智者老人在1977年的一次会议上当场拍案回复已停止长达10之久的中国高考,令无数青年看到了希望同时也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上电影赏析公选课时我们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在回来后我也下载了1977年的高考试卷看看。

因为我觉得那届考生几乎都没有复习资料,甚至那些课本都是得偷才有的,文革10年是中国教育颓废的10年!我们都是高考的过来人这样让我们对这部影片更有熟悉感,想想我们高三当年为了考一个好的学校大家都日夜兼程的复习。

都说高考是无情的我们班的同学有的考上了中大、华师我却来到了我以前没曾听过的韶关学院呵呵,还有更惨的平时成绩不错的一些同学也只是上了普通的大学!1977年高考的恢复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1977年高考的恢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大批优秀青年从此成为了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1977年,一个国家和时代发生了彻底性的转折点。

影片以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背景,讲述了在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中一群知青为了回到自己的城市,想借着“工农兵大学生推荐资格”跳出这片贫瘠的土地,但是这样少有的机会毕竟只能降临在少数人身上。

1977年春夏之交,高考制度的恢复让知识青年们都看到了希望……30多年的高考,不仅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是改变国家的命运扭转了时局,所以这部影片承载了众多人的回忆、感慨。

这部纪念高考恢复的电影以时代大变迁为历史背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知识青年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改变命运的志向。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强子、阿三、小根宝等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农场的领导老迟从一开始阻拦知青上大学到倾尽全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组进考场,无不令人感动。

影片从一个小视角诠释了爱情、亲情、友情的感人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历史变迁是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发生重大变化。

我几乎是含着泪看完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陈甫德在纸上写下无数个“琼儿”,对女儿的爱只能化作一封书信和一些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习资料以及假公章的证明材料。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1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

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

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 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

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

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

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

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

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

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

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

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二):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二):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咱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之后实在坚持黑白,是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倒影,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辉煌,同时黑白也拽出了高考学生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使咱们与现实相隔,然而,就在这只有黑白颜色的岁月里,却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迹。

感动之坚持那是一群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社会青年,为了赶到高考的考场,他们拼尽全力,一路赶来,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机却半路出了故障,他们跑着冲向火车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次爬起他们的坚持只为了能够争取回城的名额,还有,在一个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将小根宝回城的最后一点期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苦,他单薄的身躯,羸弱的肩膀,去争取那微不足道的命运,依靠自我来改写自我的命运,他全力以赴,虽败犹荣。

这一群气血方刚的青年,为了奔赴高考考场,为了追逐自我的理想而坚持着,在北方的冰天雪地种,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的爬起!从他们的那一双坚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性命中的确有意样东西,叫坚持!感动之执着那是一青年对知识的执着。

当听到又要回复高考的消息,大家的心都动了,为了寻找复习书,于是大家商量一齐去偷书。

虽然偷书失败了,但是好心的人们还给他们留下了一套资料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读后感。

当听到广播里面传来高考改革,自愿报考,择优录取的消息,这一群在北大荒呆了整整八年的亲年们,纷纷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曙光,他们想要参加高考,但是老迟却给了他们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他们以绝食的方式反抗老迟。

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新生活。

感动之亲情人们都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在影片中那位慈祥的父亲,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地快要站不住的父亲,一个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为了让女儿拥有高考的权利,他不惜私刻公章伪造出身证明,这个行为在当时要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再大的罪他也无所畏惧,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儿,感动了老迟,感动了高招办的主人,同时,也深深地出动了咱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他有力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用恒不变的。

在剧中,青年们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感动,在那时,想要读书是那么的困难,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自我的命运,无法发挥自我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我的理想!因此咱们要把握住自我的命运,抓住一切领悟的机会,刻苦领悟,丰富自我的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高考1977观后感(三):高考1977观后感:爱拼才会赢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

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透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

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

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咱们此刻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咱们对领悟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

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咱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领悟的热情都不能少啊!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习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领悟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高考1977观后感(四):昨日晚上看了电影高考1977。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应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期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

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忙他们。

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

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此刻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

有许多人透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

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

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向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五):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

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期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向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六):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忽然想起自己的高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起来之后应对的就是慢慢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偶尔还会在某个脑子不太清晰的时候把某同学随口叫做AgCl,总之,高三就是在老师不动声色的说你们要在高考中体现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这种恐怖气愤中度过。

都说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觉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却颠覆了所有的想法。

这是一个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难忘的高考。

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调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陈琼和潘志友的感情,男青年之间那种真挚的兄弟之情,所谓右派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农场长老迟也改变了对青年参加高考的态度。

看完整片电影,一个镜头一向萦绕在脑海中不肯散去。

这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

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

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

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

他们追赶的不仅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期望的时代列车。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应对恢复高考的时的情绪。

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好处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

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期望。

此刻,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我们已经把高考视为人生的务必经历的一个阶段,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是不是更就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恢复高考对高考本身重要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