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与批评论文

合集下载

电影理论研究论文

电影理论研究论文

电影理论研究论文在二战时期,美国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很多经典影片。

其中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约翰休斯顿等导演知道的电影最为出色。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电影、电视、小说等艺术作品里,二战都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虽时隔了这么久得岁月,我们依旧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带给我们的苦楚和创伤。

二战是战争片里被描述次数最多的战争事件,那些关于暴力的宣泄和血腥的泼洒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和人性的探讨,使得二战片具有无穷的魅力。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名单》在我看来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影片之一。

电影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是历史事件。

由于影片描述的是真人真事,导演故意采用了黑白片和纪实手法拍摄。

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气氛,但是看起来却丝毫不会觉得沉闷。

《辛德勒的名单》虽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仍是彩色大制作的规模,全片有126个角色,动用3万名临时演员演出。

在波兰除有30个外景场地,还搭制了140个布景配合。

前幕后动用了百余名犹太人参加工作,让他们重温一次纳粹恐怖血腥的恶梦。

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全片最后用彩色片拍摄真实生活中被救的犹太人子女在辛特勒墓前聚首,场面感人至深。

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

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

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辛德勒的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

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

电影观后感——影片评价与文艺批评

电影观后感——影片评价与文艺批评

电影观后感——影片评价与文艺批评观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每个人对于一部电影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而本次任务,要求我从影片评价和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乐、剧本等多种元素的组合来传达情感、讲述故事,触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具备多个方面的素质,如剧情的扣人心弦、演员的出色表演、摄影的美感等等。

而当我来评价一部影片时,我会全面考量这些元素,从整体和细节两个层面进行观察和评论。

首先,我会从整体上对影片进行评价。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有一个精心构建的剧情,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沉浸其中,产生情感共鸣。

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期待感,让人乐此不疲地看下去。

同时,影片的结构要合理,情节的发展要紧凑有序,避免出现冗长和拖沓的情况。

此外,影片的节奏感也非常重要,要能够让观众紧张、放松、感动等等,给人以饱满的观影体验。

其次,我会着重评价演员的表演。

演员是一个电影中最为关键的元素之一,他们的演技和表演直接影响着电影的整体质量。

优秀的演员能够通过精彩的表演让角色栩栩如生,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而对于一部好的影片来说,演员的表演应该是有张有弛、层次分明的。

他们要能够驾驭好情感的起伏和变化,让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冲击。

同时,演员的化身能力也是评价一部电影的重要指标之一。

他们能否真实地诠释角色,使观众忘记自己在看电影,全情投入到故事中,这是我在观影时最关注的方面之一。

另外,我也会对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进行评价。

一部好的电影不能只有精彩的剧情和表演,还要有独特的视觉感受。

影片的画面质感和构图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的摄影能够通过合理的光影运用、镜头语言等手法,将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和情绪直观地传递给观众。

而美术设计则能够为影片营造独特的氛围和风格,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背景和环境。

除了对电影的评价,我还会进行文艺批评。

电影赏析的论文

电影赏析的论文

电影赏析的论文电影赏析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理性活动。

观众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后,还要进一步理解它所体现的本质意义,领会整个作品所显示的客观真理,以及其中所寄托的编、导、演等的思想感情。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赏析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影赏析的论文篇1浅析《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叙事模式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观众塑造出了熊猫阿宝这一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化形象,同时也为人们一窥美国动画电影采用的叙事模式提供了一个较具代表性的范例。

一、叙事中的必要元素动画电影具备其他影视产品作为视听艺术的一般特征,但是它又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即虚拟意义。

[1]这一点直接影响着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在任何一部动画电影中,一个清晰、完整且富有意趣的世界观和一部分极富魅力,能够区别于其他动画电影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就世界观而言,世界观是整部电影叙事的基础,它决定了银幕之上这个世界的运营模式以及身处其中的角色们的行为准则。

[2]而《功夫熊猫》系列便在打造世界观上做得较为完善,能够较好地平衡想象与现实二者的关系,使整个虚拟世界之中有多个情节的生发点,这也是该系列电影在《功夫熊猫1》(Kung Fu Panda,2008)凭借当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以及武术被列入奥运特色项目的助力大获成功之后,能够在失去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依然继续创作的原因。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地,山清水秀的和平谷中居住着大量动物居民,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兔子与猪,他们代表了一般民众。

而鸭子则自称“血管里流着面汤”经营饮食业。

他们数量虽多,但是体形上都显得较为弱小,身怀武功者则是较为罕见但是体形彪悍的动物,且他们一般都与中国武术之中的某些功夫有关,如“愤怒五侠”中的螳螂、蛇、猿猴、仙鹤等,也正因如此,阿宝才会感慨自己“没有利爪,没有翅膀,没有毒牙,甚至没有螳螂的那个前臂”。

而当阿宝投入浣熊师父门下后,有关武术的诸多细节也被设计得比较到位,如全身遍布铁齿的狼头桩、沙袋、不倒翁,阿宝与浣熊师父用筷子在餐桌上斗法,浣熊师父见到乌龟大师时一掌熄灭蜡烛,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乃至西方观众并不陌生的元素,影片的叙事也因此而令人感到自然真切。

好莱坞的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之二电影批评或评论的作用——理念与问题

好莱坞的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之二电影批评或评论的作用——理念与问题

艺术哲学 电 美学 影
最 常见的检验 一位 电影批评 家的能 力就 章 , 写道: 个季节《 他 “ 每 众生相 》 杂志都发 表一 保持 一种 中庸 的态 度严的电影评论文章 , 而批评家仔细地 表示他或她是 否喜 首先 , 就是 电影 评论 家必 须是 个 批评 家 品 翻译 成 为~ 个简 明、 生动 的文字 作 品的 能 肃地观察 , (r c, 国著名 的文学批评 家F 0・ ci ) t 英 i ・ 玛逊( 力 。 F O 此外 , 要进 一步检测他 的其他专业能 力 , 比 欢 或并不 喜欢这 部影 片。 以这 种立场 , 以很 可 论 家或批评 家的工作是什么? M t i sn曾经在一篇 出色的文章谈到 文学 如他 如何 结构 自己的评 论文章 , a h se ) te 还有 , 他如何 难说他 的批评是 ‘ 正确 无二的或错误 的 ’ , 这里 会 涉及到钱 。 我们 这儿 , 一共有不 少评 论家 : 纽 批评 , 他说一个 好的书评 : “ 必需要 有解释和叙 下个公正 的评价 结论 等。
艺术 家——特 别是 导演 , 还是 道听途 说 , 者 术—— 即在三地 公映的 电影: 的立场或评 或 他们 论会 有 区别或不 同 , 意见 有时也 不一 样 , 但他
容分析 是必要 的 ” 同时 , 要把 这个作 品“ 同那 干脆是在朋友 的议论 中得到的。
些在 同样 的领 域 中已经 作 出成 就 的作 品 , 放 此 外 还 要有 一 些 专 业 的 写作 能 力 和技 们都 在做 电影评论 或批评 的 工作。 就行 了, 这 在关系 比较 的位 置上。 ”著名戏剧评 论家艾 利 巧 , 包括如何 写出开头一段 , 如何写 出生动 、 诙 记住 我们是《 众生 相 》 志。 杂 记住 , 如果他 或她

电影与社会问题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电影与社会问题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电影与社会问题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电影与社会问题—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扮演着揭示社会问题、探索人类命运的重要角色。

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对社会问题深入挖掘与思考。

本文将围绕电影与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分析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首先,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是电影表达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电影的场景、人物、情节等元素,导演们能够将社会问题巧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展示社会现实中的阴暗面和不公正现象,电影能够以一种引人深思的方式激起观众的共鸣,并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在中国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导演通过描绘主人公为了拯救患者而与法律斗争的故事,探讨了现实中高昂的药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其次,电影学中的社会反思能够启发观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观影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展开思考,并将其与自身的经历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这种对电影的反思能够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兴趣,并渴望了解更多关于该问题的信息。

例如,美国电影《美丽心灵》通过描述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数学家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精神疾病及其对当事人和亲属的影响进行反思,为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提供了契机。

此外,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影响力较大的艺术形式,通过影响和塑造公众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能够倡导社会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并推动社会变革。

例如,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作品《辛德勒的名单》通过再现二战时期的纳粹大屠杀,唤起了全球观众对人权的重视,并推动了种族和谐、反对歧视等社会价值的弘扬。

然而,电影学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由于电影创作的艺术性和个人主观性,一些电影可能存在着对社会问题的夸大、曲解甚至误导。

观众在接受电影的同时,需保持辨别力和批判思维,避免被片面或极端观点所误导。

中国专业电影批评的启示——以夏衍电影批评观为例

中国专业电影批评的启示——以夏衍电影批评观为例

社会责任感,在他看来,即便是面对着巨大的困难 和挑战,只要影评人怀着艺术的良知和对社会的真 诚,依然可以引领电影走出纯粹商业化和趣味化的 泥潭。左翼电影运动也正是在这些心怀良知的进步 艺术家和理论家们的推动下在电影史上留下了辉煌 的一笔。
即便对于影评者来说,夏衍先生认为自我批评 和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看来,影评者“应该 首先接受自我批评的鞭子,……影评人缺乏的是 : 真挚的学习,善意的忍耐 ;而多余的却是 :不必要 的玄学和可羞耻的‘指导者的架子’!”2 影评人应 该放低自己的姿态,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指导者 的态度,贴近观众和电影制作者,做出有的放矢的、 相对客观的评价,抛弃不切实际的空谈和毫无必要 的理论阐释。
(二)强调电影批评的功能 夏衍先生对电影批评是高度重视的。在回顾总
结左翼电影运动时,他认为,“影评工作对提高电影 质量很重要。三十年代搞所谓左翼电影主要只搞了 三件事。一是打入电影公司,抓编剧权,写剧本 ; 第二是争取在公开合法的大报 ( 如‘申报’) 发表影评, 甚至派进步人士去编电影副刊 ;第三,把进步话剧 工作者介绍进电影厂去当导演、演员。这三件事中, 斗争得最厉害的是‘影评’,作用也很显著。”他进 而指出,“把影评工作者组织起来,它的目的是明确 的,主要是两项任务:一是帮助电影工作者提高政治、 业务水平,借以提高中国电影质量 ;二是通过影评 提高广大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加强电影的移风易俗的 作用。”3 所以,在他看来,电影批评至少承担着两 种重要功能,即“电影批评不仅对观众以一个注释者、 解剖者、警告者、启蒙者的姿态而完成帮助电影作
这不仅体现在他积极参与的对“软性电影”的论战 和批判中,更体现在他诸多的电影批评中。针对孙 瑜导演的电影《火山情血》,他明确指出,“平直讲来, 他这部片子充满着反封建的意识。这是作者的伟大 进步。同时他这种努力,指示出中国电影在现阶段 应走的一个方向。……中国的影商、作家、导演者, 看见这种观众的要求,应该明白自己应努力的方向, 并且应该深刻地认识电影在大众间所有的使命吧。”9

电影理论与批评分析

电影理论与批评分析

电影理论与批评分析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影像、声音和故事情节的结合,能够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感官和情感体验。

电影理论与批评分析是对电影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学科领域,旨在理解电影的创作过程、表现手法和意义,以及对电影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

一、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电影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电影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电影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尚不深入。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理论逐渐形成。

早期的电影理论主要关注电影的技术和商业方面,如电影摄影技术、剪辑技术和电影市场营销等。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理论开始关注电影的艺术性和文化意义。

二、电影批评的方法和技巧电影批评是对电影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旨在理解电影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批评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是形式主义批评方法。

形式主义强调电影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关注电影的视觉效果、音效和剪辑等方面。

形式主义批评方法通过分析电影的表现手法,揭示电影的艺术性和创造力。

其次是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意识形态批评关注电影作品中所传递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通过分析电影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对社会问题的触及,揭示电影作品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第三是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结构主义批评强调电影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系统,关注电影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电影的结构和符号系统,揭示电影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最后是后现代主义批评方法。

后现代主义批评强调电影作品的多样性和多义性,关注电影作品的流派和风格。

通过分析电影的多样性和多义性,揭示电影作品的自由和开放性。

三、电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电影理论和实践是相互关联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可以丰富理论。

电影理论通过对电影艺术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对电影创作和观赏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电影实践通过创作和制作电影作品,丰富了电影理论的内容和范畴。

电影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新时期的电影理论批评

新时期的电影理论批评

新时期的电影理论批评饶曙光【内容摘要】随着西方电影和电影理论的涌入,在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下,1979—1987中国电影理论与学术论争风起云涌,异彩纷呈,对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章从人道主义与“伤痕电影”、“谢晋模式”、“西部片”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重大理论批评的梳理与勾勒,解析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以及电影市场,并探究电影创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蕴藏的美学内涵、人文内涵。

【关键词】新时期电影理论文化思潮学术论争“理论滋养灵感”1979—1987,是中国电影理论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代。

在这个短暂的年代,中国电影界先后展开过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观念、电影创新、电影民族化、“西部电影”、谢晋电影模式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术性论争。

西方现代人文思潮,西方电影和电影理论的大批涌进,为电影思想解放运动源源不断提供思想资料,也为中国电影迅速走向辉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复刊改版后的《世界电影》等报刊大量传播外国电影理论。

一些长期从事介绍电影理论的翻译家,纷纷著书立说,比较系统地评介外国电影、外国电影理论,有些人还参与有关中国电影的论争。

如邵牧君的《西方电影史概论》、《银海游》,郑雪来的《电影学论稿》,罗慧生的《世界电影美学思潮论纲》、《现代电影美学论集》等。

总之,1979—1987是一个“理论滋养灵感”的年代,更是理论影响创作的年代。

理论对创作的影响之大,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难以想像的。

因此,梳理那个时期的理论批评,对于了解那个时期的电影创作以及电影市场,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甚至可以说,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电影理论批评,就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电影创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蕴藏的美学内涵、人文内涵。

3923—、人道主义与“伤痕电影”电影界与整个理论界、文艺界一样,对刚刚经历的“文化大革命”这样伤 心惨目的大灾难展开了深刻的反思°电影界前辈夏衍、陈荒煤、钟惦棐等人 纷纷撰文,从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层面入手反思“文革”对电影创作带来的惨 痛教训° 1979年,被打成“右派”的钟惦棐重新获得写作的权利,就写出了振 聋发聩的《电影文学断想》°《电影文学断想》不仅对50年代至70年代30年 来中国电影的坎坷历程作了深入剖析,对极左路线的思想根源及其表现形 态作了系统的清理,而且还特别提到了电影的娱乐问题°文章指出“电影之 为电影……是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甚至连教育也没有,就是娱乐,不也 是为各式各样的劳动者而娱乐劳动之余娱乐岂不也是极为正当的 权利?”〔1新时期之初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70.80年代的香港影片和译制片 对当时的中国电影产生的的巨大冲击和影响,译制片和香港地区影片由于 较强的娱乐性而在上座率方面大大超过国产影片° 1978年进口的日本影片 《追捕》,在北京创造了观众高达两千七百多万人次的奇观,其它如《瓦尔特 保卫萨拉热窝》、《桥》、《尼罗河上的惨案》、《叶塞尼娅》、《冷酷的心》、《望 乡》、《生死恋》、《人证》,都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极大兴趣,形成了空前的观影 热潮°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构成了一生不灭的观影记 忆°高仓健、中野良子、栗原小卷、“瓦尔特”等成为了中国观众追捧的电影 明星°另外,1978年端午节前后被引进的香港影片《屈原》的观众也在二千 四百多万人次,其后像《三笑》、《生死搏斗》、《巴士奇遇结良缘》等这些更带 有浓厚商业气息的香港影片,也带给大陆观众以全新的感受°《三笑》也许 是当时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轻松搞笑的风格与当时大陆电影一片沉痛 反思和政治说教的气氛格格不入,令不少知名人士忍无可忍乃至义愤填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元素--电影理论与批评
——《第五元素》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往往很难直观地去发现、去辨识。

而经过老师的讲解启发,我不敢说我对电影的意识行为学有多深的理解,但我能更深地了解电影这种大众艺术。

同时,我也明白了,电影研究、电影批评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甚至形成一门学科。

——题记通过上老师的课,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电影理论与批评”可分为:视听语言;结构主义理论;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评;后现代论等等。

下面我就把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摄制的影片《第五元素》结合“电影理论与批评”中的叙事和结构主义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大致地叙述一下《第五元素》的内容:2259年,未来的人类原本平静地生活在“宇宙联邦政府”的管理之下,但一个来自邪恶黑星的“有智慧巨大球体”恶意地向地球逼近,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抵御手段不仅无效,反而增加了敌手的力量,人类的生存危机危在旦夕。

此时,代表宇宙善良力量的蒙督沙瓦星球为宇宙联邦政府,也就是人类送来了唯一可能战胜邪恶敌手的五大元素;但人类获取五大元素的过程,却遭到了人类败类,邪恶星球的地球代理人佐格和残暴、贪婪的外星孟加罗人的破坏、阻挠。

于是、人类的英雄柯本在蒙督沙瓦星球的地球联络人考内留斯神父的帮助下,与地球科学家以残存再生的第五元素丽露一起与佐格和孟加罗人展开了搏斗,并站而胜之。

柯本等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在埃及的古神殿中启动了五大元素,地球上的人类和生命获得了拯救,柯本与代表第五元素的丽露获得了爱情。

要用结构主义来分析影片。

就不得不说到一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普罗普。

普罗普研究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打开了叙事学及整个结构主义时代的研究思路。

普罗普就对故事人物的结构理解为:众多身份、面目各异的人物却不外乎七种角色,当然也包括《第五元素》,普罗普也将其称为七种“行动范畴”。

通过对整个影片的分析,我将这七种角色或行动范畴与《第五元素》分别对应罗列出来,即:
1、坏人-----------------佐格,佐格的爪牙,邪恶星球
2、施惠者--------------------丽露和神父
3、帮手-----------------------丽露
4、公主,或重要的人或物------------------------丽露和四大元素
5、派遣者或出发者---------------------总统,将军,神父
6、英雄或受害者-----------------------柯本,丽露
7、假英雄------------------------在此电影中没有出现(非充分必须的元素)
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普罗普的行动范畴学我们可知,同一个行动范畴也可以由不同的人物来扮演。

如在影片中,莉露在影片的前一部分,英雄科本.达拉斯与警察的对峙中充当被争夺的“公主”,而到了另一个星球(参加节目)的战斗中却充当英雄与受害者的角色,到了影片的结尾,着再度成为了拯救者的的角色。

有时候,派遣者和出发者可能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但就《第五元素》这部影片来说,我较偏向于总统,将军和神父。

在形形色色的影片中,假英雄经常会有出现,经常呈现为英雄的冒名顶替者。

但就我的理解,假英雄在叙事中,这一角色
并非充分必要的叙事元素。

普罗普对故事的研究不仅限于此,根据他对俄罗斯传统故事的研究,他还总结出了故事应有的叙事单元。

即:
1、准备单元
2、纠纷单元
3、转移单元
4、对抗单元
5、归来单元
6、接受单元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第五元素》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单元。

下面就是我对《第五元素》的叙事单元的总结:
单元一、准备:
影片的伊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落魄的男主角-----科本.达拉斯。

他的前女友离他而去。

与他生活在一起的唯有一只白色的猫。

而他的那只猫却反映男主角的形单影只。

简单地介绍了他在退役后的出租车职业。

但从他的朋友“手指”可知,他经常违反规定。

佐格指使孟加罗人抢得了蒙督沙瓦人的空箱子,并向神父刺探情报。

神父拒绝合作,但佐格的爪牙通过窃听总统的谈话获得了部分情报。

单元二、纠纷:
邪恶黑星的地球代理人佐格急需找到四大元素。

而柯本也被将军要求去失乐园星球执行任务,拿回四大元素。

而神父也自行行动,想好了去失乐园星球拿回元素石头的办法。

单元三、转移:
“英雄”柯本和丽露离开了地球,飞往失乐园星球。

而与此同时“坏人”佐格的爪牙也赶往了失乐园星球,企图拿走四大元素。

单元四、对抗:
英雄柯本和丽露与佐格和其爪牙展开了激烈地战斗。

丽露负伤。

但最后柯本拿回了元素石头。

与此同时,坏人也被全部解决。

此前的需要都得到了解决。

单元五、归来:
柯本带着丽露和元素返回地球。

集齐了五大元素,并把威胁地球的邪恶黑星在千钧一发之际消灭了。

单元六、接受:
柯本和丽露拯救了世界,而他们也产生了爱情的火花-------柯本与丽露的结合。

而结构语意学家格雷马斯在普罗普的基础上,总结了更深层次的结论,入下图:
而我们也可以用《第五元素》分析。

发出者和接受者相当清晰的定位为宇宙联邦政府。

柯本同时成为欲望客体丽露的接收者。

而主体,则在不同段落中分别由神父、丽露、柯本出演。

客体是四大元素和第五元素,其中敌手是邪恶黑星、佐格以及爪牙孟加罗人。

以上就是我对《第五元素》用“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思想的评述。

我们在观看每一个电影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只限于观看大屏幕上华丽的动作和科幻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想象。

应用理论去诠释整部影片,这样才算一个合格的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