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

合集下载

利多卡因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利多卡因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利多卡因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观察利多卡因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穿透力强,在组织内弥散较快,其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比普通鲁卡因约大1倍,过敏反应少,安全范围大,是硬膜外麻醉首选良药。

使用利多卡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显著,且不必行创伤性切开手术,易为患者所接受。

标签:利多卡因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环的破裂、髓核膨出与患椎骨突关节错位,椎间韧带损伤,椎体旋转,椎间孔前后径变窄以及纤维环破裂处周围软组织的肿胀等,挤压相邻脊神经根。

该病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不佳。

手术疗法仅限于极少数的绝对适应证,且因腰椎解剖结构与变异甚为复杂,减压手术不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常有发生,目前推崇麻醉下推拿法,虽较单纯手法推拿前进一步,但也因力度不够,肌肉松弛不完全,椎间隙不能拓松,因此凸出的间盘髓核未能复位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我院从1999年以来应用高浓度利多卡因硬脊膜外腔麻醉下腰椎牵引松解手法整复治疗本症已逾500余例,疗效满意。

现就首批135例进行分析,对本症临床特点、分类、治疗方法、疗效评价与利多卡因临床药理、病机讨论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135例中男105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8岁,病程中有明确腰扭伤史94例,占68.2%,病史最长11年,最短者1个月;突出部位依次是腰椎4~5间盘突出者78例,占57%;腰骶间盘者32例,占23%,腰4~5腰骶间盘2处突出者21例,占15%,腰3~4间盘突出只有4例,占3%。

本组病例诊断依据:(1)腰腿痛病史,全部病例均有腰痛并伴有一侧腿痛或双侧腿痛;(2)脊椎侧弯或后凸畸形活动受限;(3)患侧腰肌痉挛;(4)直腿抬高及足背伸加强试验阳性;(5)第一趾背伸力减弱;(6)小腿及足背外侧皮肤麻木或感觉迟钝;(7)大多数患者脊柱X线片可见病变间盘椎间隙变窄或左右间隙不等宽。

2方法简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脊椎X线片(少数患者需作CT或MRI)选择诊断明确病例,术前禁食禁水,常规消毒下,根据间盘突出部位选择L3~4,L4~5或L5S1行硬膜外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14mL(280mg),地塞米松1mL(2mg),强的松龙2mL(250mg),维生素2mL(100mg),维生素1mL(0.5mg)共20mL。

手术讲解模板: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手术讲解模板: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手术步骤:
⑻拉开神经根,显露突出的椎间盘 ⑼切开突出的椎间盘
手术资料: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手术步骤:
显露时,如觉间隙扩大不足,影响手术操 作,应再适当扩大椎板切除范围。用椎板 咬骨钳咬除骨质时,应先用硬膜剥离器分 离硬膜外粘连,然后紧贴椎板的前面伸入 咬骨钳小块咬除,以免伤及硬脊膜及神经 根。并应随时清除骨屑,勿遗留在椎管内。
手术步骤:
⑾用括匙括出游离纤维环组织
手术资料: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手术步骤:
在手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骨或纤维环碎 片,以免被推向和残留在硬脊膜和神经根 周围,日后影响疗效。有时不免发生出血, 多因硬脊膜前的小静脉被损伤所致,可用 带黑线小棉片轻轻堵塞止血,手术仍可照 常进行,待间盘突出切除完毕时,即可取 出棉片而大多不再出血。
手术资料: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注意事项:
1.术中定位很重要,可用下列方法:①髂 嵴连线平面相当于腰4棘突;②腰5、骶1 间的小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可用持骨钳 夹住棘突摇动检查;③骶椎棘突小而连续, 其椎板有嵴而无间隙,与腰5骶1的较大椎 板间隙相比非常明显;④对照x线片显示 棘突的形状,椎板裂的部位,也有助于定 位。但腰部先天性变异
手术资料: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的外科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 代。Mixter和Barr作过详细的论述。我国 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展此项手术。目前 本病已成为神经外科和骨科临床常见疾病, 在坐骨神经痛中,约有80%为本病。病变 部位以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为多 见,并以压迫神经根的外侧型突出占大多 数
手术资料: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适应证: 3.手术后症状无改善,或仍有持续性疼痛, 复查后证实仍有压迫物存在者,需再次手 术。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

健康域麻醉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种机能开始衰退,老年人更容易遭受疾病的困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而手术的成功与否,与麻醉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

麻醉方法全身麻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若实施经典术式,如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等,患者均需采取俯卧位进行手术。

该种情况下应首选全身麻醉,原因在于:一方面,患者的治疗进展会相对更为顺利,术中风险事件发生率较低;另一方面,术中不会因体位及操作原因产生疼痛难忍现象,患者体验感较好。

局部加强麻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若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如腰椎的椎间孔镜治疗、等离子消融术等,应首选局部加强麻醉的方案进行手术。

原因在于:一方面,患者术中神志清醒,麻醉医师可以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进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患者痛苦,减少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加快机体功能恢复,提升整体治疗质量,且患者术后极少出现后遗症,康复效果较好。

麻醉注意事项不适宜麻醉群体术中麻醉会对一些患有特殊病症的群体造成伤害,如穿刺部位感染者、中枢神经紊乱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等,均为不适宜麻醉群体。

建议此类患者在手术前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相关情况,避免因此出现不良后果。

穿刺选择在穿刺时需注意对穿刺部位的选择,不可选择麻木状态的肢体,同一部位不可重复穿刺,以减少组织意外损伤事件发生。

输注时细心观察穿刺部位,观察其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应记录。

麻醉前,查看患者是否有义齿或是松动的牙齿,发现后,针对义齿需将其取出;针对松动的牙齿,需要用带线的牵托对牙齿进行固定,从而避免误吸现象的发生。

与此同时,还需严格把控用药速度,时刻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发生,以便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干预,确保患者麻醉安全。

切勿随意摆动肢体麻醉期间,需告知患者切勿随意摆动肢体,以免增加麻醉风险。

原因在于随意挪动肢体会加重穿刺扎伤血管的风险,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截瘫现象,危害性极大。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知情同意书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知情同意书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知情同意书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一个多发病、常见病,为椎间盘因外伤、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窦椎神经、马尾神经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的总称。

部分症状严重、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合并椎管狭窄、有髓核组织脱入椎管等情况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手术目的: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腰椎结构,最大限度保留或重建腰椎功能。

脊柱外科只能尽最大努力解除导致神经受压、功能减损的压迫因素,不能修复神经功能。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经椎间盘镜、开窗法、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全椎板切除常需同时行脊柱内固定和椎体融合,每种术式均有其独特的优点及并发症可能;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有时需要在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我院常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小切口开窗法椎管(神经根管)减压、髓核摘除。

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非常少见的风险情况可能没有在此列出):1.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麻醉意外风险(麻醉科医师会另行说明)。

2.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每个患者的病情均不同,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均有可能随时出现新的病情变化及新的情况,并由此需要调整诊疗方案(包括手术方案)。

4、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高龄患者发生率较高,有时可能危及生命):(1)脑出血或脑梗死,神志不清,昏迷;(2)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3)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

5、术中、术后出血,手术后血肿形成,导致脊神经或马尾受压,出现相关神经症状,有时需要二期行血肿清除手术;6、损伤神经根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部分丧失;损伤硬膜囊导致脑脊液漏或蛛网膜假性囊肿形成,极个别需另行手术修补;7、术后感染,包括皮肤皮下或椎旁感染、椎管内感染、椎间盘感染,可能需另行手术治疗;8、术后腰腿疼痛和麻木恢复不满意,甚至加重;9、本次手术只解决此处手术区域情况;10、节段性腰椎稳定性减退,有时需二期行脊椎融合;11、腰椎手术后出现顽固性腰痛、僵硬、沉重感,有时无满意的治疗方案。

腰间盘突出微创手术

腰间盘突出微创手术

腰间盘突出微创手术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在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很多疾病的产生。

以前,很多老年人易患的疾病,现在很多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也易患。

腰间盘突出,经常听老一辈的人抱怨这一疾病带来的痛苦,但现在很多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各种原因,也面临这一疾病的困扰,为此,在这介绍下一些腰间盘突出微创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术,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术设备与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创伤小、痛苦少、效果好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有以几种下常用的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术:
1、椎间孔镜微创术
2、三氧髓核消融术
3、等离子体消融术
4、远恒姚氏敷贴术
5、远恒廖氏钩活术
6、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
7、胶原酶溶解术
8、激光针刀、液体刀、超声乳化新技术等腰间盘突出微创手术的优势
1、创伤小:切口仅为7mm,避免传统后路手术对椎管和神经的干扰,不咬除椎板,不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

2、风险小:仅做局麻麻醉,术中人病对疼痛麻木反应准确,故不伤
及神经和血管;且出血很少。

3、直中病:C臂导引下采用后路或侧路准确到达治疗靶点,在可视下准确摘除突出物。

4、康复快:术后第三日可下床稍稍活动,平均3—6周恢复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复发率。

以上便是与腰间盘突出微创手术的相关介绍,那些由于腰间盘突出而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可以对此予以了解。

现如今,很多老年人才会面临的问题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非老年人的身上,有关这方面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所以,患有腰间盘突出的可以选择尽快接受治疗,远离病痛的折磨。

但是,
没有病痛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节身体,这样就不容易染上疾病啦。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行椎管内麻醉的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行椎管内麻醉的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行椎管内麻醉的影响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为髓核突出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等,是因为椎间盘退变及损伤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体征。

俗称“腰脱”。

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普通人群对这种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行椎管内麻醉的影响内容,进行了如下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行椎管内麻醉;影响分析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是指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仍有相应受压所表现出的相应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症状,或术后出现的腰腿痛及下肢的痠胀麻木,或术后出现单独的腰痛及下肢局部的麻痛等术后症状之统称。

一、材料与方法1、资料:本研究经过某医院专家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术前查房曾经接受过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患者被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如在医院行作者腰间盘突出手术则调取其病历资料。

未行过该手术者作为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

为排除由麻醉操作水平造成对结果观察的影响,所有患者的椎管内麻醉由有相同资历麻醉医生完成。

患者有脊柱侧弯、腰椎滑脱、慢性腰痛病史(慢性疼痛超过6个月,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物或者采取其他止痛措施)被排除本研究范围。

所有操作过程由麻醉主治医师监督完成。

2、方法:如果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患者主诉有腰痛、感觉或者运动障碍及其神经根症状则认为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

患者主诉有疼痛感觉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定。

所有患者麻醉体位为左侧卧位。

对照组首选择L2~3或者L1~2,接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患者要根据手术情况选择穿刺间隙,硬膜外腔穿刺采用空气阻力消失法,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3~5cm,实验剂量为2%利多卡因3ml,5min后观察患者无局麻药中毒及其全脊麻等症状,给予芬太尼100μg及1%罗哌卡因5ml,给予实验剂量后评估VAS评分。

记录患者神经阻滞情况以及椎间隙的选择数量(定义为改变不同椎间隙计算)和硬膜外导管放置的时间(定义为从皮肤浸润局麻药开始到椎管内给予实验剂量的时间),记录硬膜外麻醉失败(定义为需要改变麻醉方式满足手术要求)情况,患者主诉有疼痛感觉需要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时记录患者的VAS评分及其感觉平面。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最新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最新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0↑ G99.2* /M51.1↑G55.1*/M51.2)行椎间盘切除术(ICD-9-CM-3:80.51);椎间盘置换术(ICD-9-CM-3:84.64-84.6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

3.尿便障碍或单根神经麻痹,需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51.0↑G99.2* /M51.1↑G55.1*/M51.2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编码。

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不合并腰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定。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腰椎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对于部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椎间盘造影、小关节封闭、神经根封闭或硬膜外封闭以确诊;(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射频手术记录

射频手术记录

邓州华康中西医结合医院
姓名科别全科病房住院号
手术记录
手术日期手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中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拟施手术:腰椎间盘射频臭氧介入术麻醉方式:局麻术者:何书杰
患者于入CT室,患者取俯卧头进位,CT下定位。

用射频加O3组合术,穿刺在L4/5椎间隙患侧后正中线向左旁开8cm在表皮标记穿刺进针点。

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5ml局部浸润麻醉,穿刺在CT引导下取与身体矢状面约45°角进针,9G×16cm,穿刺经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通过安全三角区刺入病变椎间盘中后靶点处。

插入射频电极,链接射频仪行电刺激2.5V、3Hz时,受压神经根分布区肌肉微抽搐,2V、3Hz电刺激时无下肢肌肉抽搐或异感后,行60°C、70°C、80°C、90°C射频治疗各30秒无异常反应,在行90°C、60秒的射频治疗三次,病人未诉不适。

退出针芯,再向椎间盘内注入浓度为45ug/ml O3约1ml。

退针至神经根附近注入浓度为45ug/ml O3约5-7ml,此时病人即感腰部酸胀感后拨针。

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嘱患者平躺硬板床12小时。

医师:鲁飞手签:
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
发表时间:2016-08-20T14:28:37.74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作者:宋国辉
[导读] 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和麻醉时间比较好控制,并发症较少,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首选。

新疆乌苏市中医医院 83300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持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此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住院治疗的30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和单次硬膜外麻醉比较治疗,分析观察2种麻醉方法的疗效。

结果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完善阻滞率、麻醉维持时间、并发症和术后用药率等优于单次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和麻醉时间比较好控制,并发症较少,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首选,建议临床推行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麻醉;手术
【中图分类号】S85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7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腿痛。

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突出所造成。

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都有腰间盘,它对椎体起着连接、支撑和缓冲的作用。

腰腿痛外伤或退变性疾病,是因为纤维环破裂后从髓核突出压迫到神经根而引起。

该病因为其治疗方式对麻醉有严格的要求,所以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因此如何确保麻醉的安全性成为手术的关键。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使用持续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应用结果,从而评价此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住院治疗的30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A组和单次硬膜外麻醉B组,每组各15名。

总共男性21名,女性9名,年龄在28~66岁之间,平均年龄47.1岁,患者病史在12个月~5年之间。

AB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前患者体位取侧卧位,两手环抱膝关节,呈屈曲状,都给予阿托品0.5 mg,鲁米那钠0.1g肌注。

A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立即给进入手术后的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输液,监测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L1~L2为穿刺点,给予由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而成的麻醉药,穿刺成功后给予麻醉试验量4 ml,4 min观察有无全脊麻现象,若无异常反应,再注入所需麻醉剂13 ml左右,后拔针封贴穿刺点。

(B组)单次硬膜外麻醉:麻醉药物及术前准备与A组一样,但穿刺点选择T12~L1,穿刺成功后向尾端置留2 cm管,灭菌剂粘贴固定,最后嘱患者改为仰卧位,再向管内注入麻醉药3 ml,后根据阻滞平面再酌情给予麻醉量,直到达到阻滞范围。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数据采用t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时间的比较
A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的术后疼痛时间和维持时间均优于单次硬膜外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A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术后用药率和麻醉完善性等方面均优于单次硬膜外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可以成为导致椎间盘进一步加速退变的不良因素成因来自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其原本是慢性渐进性的生理过程,而一次较重的腰部外伤或者反复多次的腰部轻度外伤,都能引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约70%的患者有腰部受伤史,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多于女,20~50岁占90%以上。

特别30岁以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使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病变。

多位于腰4、腰5和腰5、骶1两间隙。

一般的治疗有完全卧床休息、骨盆牵引、推拿按摩、封闭疗法、药物治疗、最后建议手术治疗。

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完善更新,手术治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冶疗途径。

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三点:外力的作用,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累积逐渐加重退变;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不良因素;成人椎间盘后续会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基于上述因素的作用,就可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从而造成髓核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麻醉要求很高。

因为一般的外科手术常需在患者身体做切口,很多患者中途退出手术因为难忍疼痛,而进一步触伤周围组织及神经,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再者危及患者性命。

疼痛原因主要是机械性压迫及局部无菌性炎症造成局部组织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障碍,神经营养失调,加之关节活动及其他因素的刺激,神经组织就肿胀、渗出最后粘连。

所以,本病的治疗重点放在消除无菌性炎症及尽可能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粘连。

临床上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目前有2种:持续硬膜外麻醉和单次硬膜外麻醉。

4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应用全麻、腰麻及较深的硬膜外腔麻醉时,因手术中不利定位,误伤神经根不易被发现;局部麻醉虽能避免误伤神经根,但止痛不完善,患者痛苦大。

腰椎间盘突出组织长期压迫神经根导致局部水肿、无菌性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

在手术操作中,特别在分离粘连时,难免牵拉神经根。

在全麻、腰麻及较深的硬膜外腔麻醉下,触及神经根均无反应,误伤后不易被发现。

因此,许多手术医生便采用局麻,虽能防止误伤神经根,但止痛欠完善,患者痛苦太大。

有些患者因疼痛刺激致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甚至出冷汗、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出现休克。

对原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危险,而且还需要用大量局麻药及辅助强化麻醉。

采用小剂量、低浓度硬膜外腔麻醉后,克服了上述弊病。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持续硬膜外麻醉在用药量、完善阻滞率、麻醉维持时间、并发症和术后用药率等方面优于单次麻醉,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

而且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和麻醉时间比较好控制,并发症较少,持续硬膜外麻醉能够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首选,建议临床推行应用。

参考文献:
[1]鲁玉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2(23):l901-1904.
[2]海涌.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l6(4):3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