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农业、工业 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 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湖泊和地下水的基本知识3. 地貌- 地壳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形态的形成-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农业布局的因素-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和功能- 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和导航中的应用五、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2.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地方性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城市污染等)3. 可持续发展策略- 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 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 教育和公众参与请根据以上概要在Word文档中创建相应的文档,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编辑和排版。
您可以添加适当的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以确保文档的清晰性和专业性。
此外,您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图表、图片和案例研究,以增强文档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地理知识点,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进行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一个球体,由包括地壳、上地幔和下地幔、外核和内核等组成。
地球上有五大洲和四大洋,它们的分布对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它是一种将地球表面上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以符号、线条、颜色等方式表示出来的平面图。
地图的制作需要考虑比例尺、方向、等高线等要素。
二、自然地理1.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等要素。
气象则是研究天气现象的科学,包括气象要素的测定、分析和预报等。
2.水文与水资源水文是研究地表和地下水的起源、分布、变化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水资源是指人类可利用的水的总量,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雪资源等。
3.土壤与植被土壤是地壳表面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它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植被则是指一定地区上生长的植物群落,它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地貌与地质灾害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地质灾害是地球内部和地表过程的结果,如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三、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地区内的居民总数,它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都有影响。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它对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较大。
2.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和天然资源进行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的活动,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工业是指利用机器和能源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制造的活动,它对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3.交通与通信交通是人类在空间中物品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包括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
通信是人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包括电话、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等。
4.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趋势。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哎呀呀,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丰富又重要呢!首先,咱们来说说农业区位因素。
嘿,这可是基础中的基础呀!气候条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像是温度、降水、光照等等,都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分布。
比如在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这样需要大量水分和热量的作物;而在干旱少雨的地方,可能就更适合种植耐旱的作物,像小麦、棉花之类的。
土壤条件也不能忽视呢,肥沃的土壤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保证它们茁壮成长。
地形因素也很关键呀,平原地区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而山地、丘陵地区可能就更适合发展林业或者果业。
再来瞧瞧农业地域类型。
哇,这里面的种类可不少!水稻种植业,这在亚洲地区可是相当普遍。
它有着精耕细作的特点,劳动力投入多,不过单位面积产量也高。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等地。
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为市场提供大量商品粮的重要方式。
还有混合农业,像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典型代表。
它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既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降低市场风险。
接下来谈谈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哎呀呀,这可不能小看!过度开垦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引发土地盐碱化;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
所以,咱们得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保护好咱们的土地和环境呢。
然后是工业区位因素。
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政策等等,都对工业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一些需要大量原材料的工业,就会靠近原料产地;而那些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者需要及时满足市场需求的工业,就会靠近市场布局。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第五章的重点之一。
传统工业区,像德国鲁尔区,曾经辉煌一时,但后来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新兴工业区,比如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和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高中地理产业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产业知识点总结一、农业产业农业产业是指从事耕种、养殖、渔业等农业生产活动的产业,包括粮食生产、畜牧业、水产业等。
农业生产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也是维持社会生存的重要产业。
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式也不同。
比如在热带地区,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在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居多。
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受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例如,干旱地区适宜种植旱地作物,而湿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等。
除了地理条件,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
比如土地资源的分配、矿产资源的开采等。
持续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包括对农业产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
二、工业产业工业产业是指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的产业。
根据生产的规模、性质、技术水平等不同,可以将工业产业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轻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制药等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人力投入较多,与农业、农村联系较为密切。
而重工业主要包括钢铁、煤炭、化工、机械等行业,以资本投入、技术密集型为主。
工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市场,地理条件对其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比如钢铁厂需要大量的铁矿资源和煤炭资源,这就需要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
同时,还需要考虑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因素。
工业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产业,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同时,工业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比如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环保工作。
三、服务业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交通、通讯、旅游等行业。
服务业是20世纪后期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
地理因素对服务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服务业发达的地区通常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旅游景点等设施齐全,同时还需要充足的人才资源。
服务业的发展也受到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来引导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1)良好的工业基础;(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点:几组农业概念的区分

高中地理:几组农业概念的区分1. 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不同,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划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划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一般而言,粗放农业大多为自给农业,而混合农业、密集农业多为商品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成型、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按动植物的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分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
2. 复种制度与复种指数复种制度(或叫做耕作制度)是指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种植作物一次、二次还是三次,即重复种植作物的次数。
复种指数则指某一地区全年总播种面积和总耕地面积之比,它是衡量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常用百分数表示。
如某农场有耕地1000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00亩,则复种指数为150%(即复种制度为一年二熟)。
3. 间作与套种、连作与轮作间作指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且一种为主,其他为间作物的种植制度;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间作与套种的共同优势: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用地养地相结合;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多种经营的发展;有利于错开农活。
连作指一年内或连续几年内,在同一田地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优点是充分利用同块土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大量种植生态上适应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没有倒茬的麻烦,产品单一、管理简便。
轮作指在同一田地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制度。
优点是有利于防止病虫害、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是开发土壤资源的生物学措施。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必备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工业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必备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工业一、工业区位因素1.概念: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的基本状况。
(2)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3)社会经济因素:当地的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等。
(4)科学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等。
3.传统工业的区位指向:(1)原料指向型: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2)市场指向型:如面包厂等。
(3)动力指向型:如炼铝厂、钢铁厂等。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如服装厂、电子装配厂等。
(5)技术指向型:如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详情对比见右侧表格)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环境质量: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状况对厂址选择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
(2)信息化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加工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信息化水平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3)集聚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工业指向型特点主导因素区位选择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原料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市场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接近能源供应地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较高知识与技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地区1.概念: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
2.类型: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
(1)宏观:包括工业部门、多个企业的总体布局,某工业部门的战略布置,区域工业综合布局。
(2)微观:工业企业的布局,工业点的布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的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即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各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自然因素:
(1)气候:a、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我国南蔗北菜等。
b、影响耕作制度,如我国东北西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华南地区一年三熟.
(2)地形:a、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b、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布,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而有所不同。
(3)土壤: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茶树适宜酸性土壤生长。
2、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商品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3)劳动力: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呈反比;
(4)政策: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发展;
(5)科技:科技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如塑料大棚、玻璃温室等;农业良种的培养,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农业运输条件、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3、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如修筑梯田、玻璃温室等;
保鲜技术,冷冻船出现,使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区位条件:a、夏季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b、平坦的地形,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c、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3)特点:a、小农经营(规模小)b、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c、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d、水利工程量大;
(4)发展措施:扩大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大科技投入。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国家: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3)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a、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b、便利的交通运输;
c、地广人稀;
d、高度发达的工业;
e、先进的技术;
f、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干旱、半干旱气候面积广大地区;美国、阿根廷大牧场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养羊;
(2)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3)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a、气候温暖,天然草场优良;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距海港近(布宜诺斯艾利斯),促进牧场的商品经营;
(4)发展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4、乳畜业
(1)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
(2)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
(3)西欧乳畜业的区位优势:a、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b、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的生长;c、城市化水平高,居民以肉奶等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大。
5、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西南部和东南部,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2)特点:耕作业与畜牧业并重,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等;(4)发展措施:实施“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实行牧草与作物的轮作;改良天然草场为半人工草场,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保持畜草平衡。
该区的限制条件是水源,解决水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土地、水源、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
2、工业指向类型(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⑴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厂、水果罐头厂、水产品加工厂、炼铁厂
⑵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市场,如:印刷厂、家具厂、啤酒厂、汽水厂、食品厂、炼油厂
⑶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廉价劳动力,如:电子装配厂、普通服装厂、鞋帽厂、包带厂、
玩具厂
⑷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动力(能源)基地,如:炼铝厂、化工厂、炼钢厂
⑸技术导向型工业:接近高校与科研基地,飞机、精密仪表、集成电路制造厂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⑴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应设置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郊外,例: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炼油厂
⑵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水源地与河流上游,例: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炼油厂、化工厂
⑶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几个概念的关系: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⑴工业联系的形式:生产工序联系、空间联系
⑵工业集聚的作用:(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协作;减少运费与能源消耗)
→降低生长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的)
⑶工业地域的性质:
①发育程度低的:联系简单,面积小,潜力小,如:面粉厂、糕点厂等
②发育程度高的:联系复杂,面积大,潜力大,如:钢铁、石化、机械等,易扩展成工业城市
5、工业分散:⑴美国:东北部→南部、西部⑵德国:北部→南部
⑶俄罗斯:欧洲部分→亚洲部分⑷日本:中部分别向南、北部
6、传统工业区:
⑴代表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⑵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⑶主要特征: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⑷代表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⑸发展变化:存在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20世纪70开始衰落,并经长期改造
7、鲁尔工业区:
⑴区位优势:A、丰富的煤炭资源;B、离铁矿区较近;C、充沛的水源;
D、便捷的水陆交通;
E、广阔的市场
⑵衰落的原因:A、生产结构单一;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C、世界性的钢铁过
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⑶综合整治主要措施: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E、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8新工业区:
⑴新工业代表性工业:高技术工业;传统轻工业.高技术工业(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
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遗传工程)
⑵意大利新工业区(东北部和中部)的特点:A、中小企业为主;B、轻工业为主;
C、集中了大量同类相关企业
D、生产高度专业化
E、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⑶美国“硅谷”工业区:
①高技术工业的特点:a、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b、工业增长速度快、产品更
新换代周期短c、研发费用占较高比例d、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②硅谷发展的区位因素: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b、气候宜人c、交通便捷
d、全世界人才的高地
e、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f、创新环境和创新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