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1.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包括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所创造的总收入,而国民生产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实际产出总值的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技术进步和增加投资等方式实现。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是货币供应增加、需求超过供应、成本推动等。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财富重分配和经济不稳定等问题。

4.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导致的一种经济现象。

失业会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失业的类型包括摩擦性失业(个体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变迁导致的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波动而引起的失业)。

5.供给和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和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市场均衡。

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用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等。

7.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波动的现象。

经济周期包括扩张阶段、高峰阶段、衰退阶段和底部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于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技术进步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财富的行为。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益和扩大市场规模。

10.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个体或群体之间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经济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宏观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一:通货膨胀
说到宏观经济学不得不提出通货膨胀这一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的是发行量超过了实际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指标。

提到通货膨胀,不得不就就提起
失业,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
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其中最主要的调控手段就是经济手段。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提起宏观调控不得不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来
调节货币的供给量。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税收及支出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就业
与收入。

四:总需求
总需求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一般都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五:宏观经济政策
而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作出的指导原则和措
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开启有意识的干预。

六: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失业率用横轴表示,
货币工资增长率用纵轴表示。

Classified as Internal。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名收入变动与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3.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4.资本边际效率:它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由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5.工资粘性: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而迅速的变动。

6.充分就业量: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7.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8.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9.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曲线。

11.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或只会跌落。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2.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13.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14.古典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

它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它表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数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通常通过GDP的增加来衡量。

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社会进步。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

它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减弱。

政府和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如提高利率和调整货币供应量。

4.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高失业率会导致经济不景气和社会不稳定。

政府通常会采取措施来降低失业率,例如刺激经济增长和实施就业计划。

5.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改变利率、购买和销售国债以及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通常会增加支出和/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政府会减少支出和/或增加税收以遏制通货膨胀。

7.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的重要概念包括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关税和贸易自由化。

8.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

汇率的变动可以影响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干预汇率,例如购买或出售外汇储备。

9.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波动周期,包括衰退、复苏、扩张和繁荣。

经济周期的起伏通常与投资、消费和就业水平有关。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特征,并提出政策建议来管理经济周期。

10.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式。

常见的经济体制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大。

宏观经济学中关注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和驱动力。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人们普遍担心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减少购买力,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宏观经济学关注失业率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

高失业率会导致经济活动减少,消费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

4.贸易和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对于国家的汇率和经济稳定都有一定影响。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就业。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

6.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特征,以及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来平稳经济周期。

7.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研究汇率的变动和对经济的影响。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8.经济不平衡: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不平衡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不平衡、财富分配不平衡,以及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

经济不平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政治问题,需要通过政策调控来解决。

以上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等。

对于理解和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宏观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式主要有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2.国民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可以用来衡量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产出(GDP)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劳动力、加大投资等手段来实现。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由货币供应过多、需求过热等因素引起。

5.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就业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状况。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控制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政策手段。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

9.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从高度增长(扩张期)到低迷(衰退期),然后再回到高度增长的循环过程。

经济周期会引起产出、就业和通胀等变动。

10.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比率,用来衡量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

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国民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流量不是存量)名义GDP:当年的价格计算实际GDP: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以基期价格计算。

2 衡量一般价格水平方法:1.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所有,国内生产的产品)2.消费价格指数(CPI):现期价格下产品成本/基期价格成本*100(消费者购买,国内外购买都可以)3 核算GDP方法:1.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2.收入法: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3.支出法:GDP = C + I + G +(X-M)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X出口、M进口。

4 国内生产总值(GNP):GDP+本国人国外收入-外国人本国收入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5 GDP的缺陷:(1)GDP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是有限的。

(2)GDP无法衡量国民财富和福利。

(3)GDP无法统计地下经济。

6 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基本原理:古典经济学:供给决定需求“萨伊定律”新古典经济学:供给在长期中决定作用凯恩斯主义:经济萧条下有效需求起决定性作用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有效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长期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7 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

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影响人们消费量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心理特征、社会习俗与社会制度,而后二者在短时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动。

客观因素包括利率与财政政策的变动等,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消费与收入和就业量呈同增同减关系,但其波幅较后二者小。

8 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α+βy, 式中,α为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9 平均消费倾向: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简称:APC。

APC=C/Y10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MPC=△c/△y = dc/dy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②0<MPC<1 ;③随收入增加,APC和MPC递减。

APC>MPC。

11 储蓄函数其计算公式为s=y-c=y-(A+By)=-A+(1-B)y (0<1-B<1)s代表实际储蓄量;y代表实际收入量;1-B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其值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1-B<1;-A代表收入为零时的储蓄量。

①MPS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随着收入增加,MPS,APS呈递增的趋势。

APS<MPS。

②0<MPS<1,③MPC+MPS=1 ,APC+AMC=112 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对真实利率十分敏感。

真实利率高则边际储蓄倾向高,真实利率低则边际储蓄倾向低,并由此会引起引致性投资的波动。

所以,真实利率是这样通过边际储蓄倾向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

在紧缩时期,真实利率提高,导致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对应着的是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因而有效需求不足,这使得通货膨胀下降,所以真实利率更加升高,有效需求更加不足。

政府就开始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使投资大幅度增长,拉动总需求;这些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上升,从而真实利率下降,边际储蓄倾向下降,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消费需求更加增大,通货膨胀更加上升。

13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按他的看法,消费与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

这不论是从时间数列或从切断面观察都是如此。

14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人们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

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便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

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15 恒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恒久收入决定的。

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

16 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在自然失业率的状态下和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投资和储蓄相等时的国民收入,Y=C+I。

当假定消费函数C=α+βy ,则均衡收入公式是y=(α+i)\(1-β) . 将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即i=e-dr,此时均衡收入公式变为y=(α+e-dr)\(1-β).2、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G。

3、在四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G+NX (NX为净出口,NX=X-M)17 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

乘数指自发性支出增加一倍所导致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乘数作用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投资乘数:1/(1-β)(β为MPC)政府支出乘数:1/(1-β)政府转移支付乘数:β /(1-β)税收乘数:-β /(1-β)平衡预算乘数:118 投资函数i = e – d r (e=自主投资r=利率(实际利率))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系数或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i/△r 是指利率上升(下降)一个百分点引起投资减少(增加)的数量。

19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例如:名义利率=10%,通胀率=5%,则实际利率=5%。

名义利率:根据名义价值计算的一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实际利率:根据实际价值计算的一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20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所说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21 投资边际效率(MEI)是指当利率r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供给价格R上涨,由于R价格增加而被缩小的资本边际效率的值,或者是指因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较高投资收益率,许多厂商增加对该部门的投资,结果使该产品的供给增加,价格回落,从而导致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减少的数值被称为投资边际效率。

22 托宾的Q比率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

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

分子上的价值是金融市场上所说的公司值多少钱,分母中的价值是企业的“基本价值”—重置成本。

公司的金融市场价值包括公司股票的市值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

重置成本是指今天要用多少钱才能买下所有上市公司的资产,也就是指如果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再来一遍,创建该公司需要花费多少钱。

其计算公式为:Q比率=公司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当Q>1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当Q<1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

所以,只要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其重置成本来说有所提高,那么,已计划资本的形成就会有所增加23 b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Y对r的反应越灵敏;b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h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I对r的变化越灵敏,Y 对r的反应越灵敏;h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I对r的变化越不灵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024 自发性消费增加、自发性投资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增加、政府税收减少、储蓄减少均会导致IS曲线向右平移;自发性消费减少、自发性投资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政府税收增加、储蓄增加均会导致IS曲线向左平移。

25 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意味着需求未能消化当期的产出,产品市场供大于求。

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意味着当期的产出未能满足需求,产品市场供小于求。

26 货币需求动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ky-h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Y为名义收入,r为利率。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人们有多少货币都会拿在手里,不去买证券。

流动性偏好(持有货币的偏好)趋于无穷大。

27 货币的供给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28 LM曲线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值。

29 LM曲线斜率即得LM曲线的斜率为:dr/dy = k/h由此可见,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边际持币倾向(k)和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系数(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