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将以第一人称,向大家分享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活动过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学习物理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境引入:以夏天在户外玩耍为例,让学生感受热量的传递和比热容的作用。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定义和作用。

3.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示例演示。

4. 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填写实验报告。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比热容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实践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学习物理知识。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讲解环节,我注重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拓展延伸: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建筑设计、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对比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探索物质性质与比热容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境引入实践情境引入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0章 第3节《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0章 第3节《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

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计算为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2、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复习1.什么叫做比热?比热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2.水的比热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100℃的水?二.引入。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新课教学〗一、公式理解。

Q=cmΔt1.吸热公式及理解。

(1)Q吸=cm(t-t0)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例题1:要把2kg温度地20℃的水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解:水的比热容c=4.2 ×103J/ (kg ℃), 水的初温L1=20℃,末温L2=100℃。

2kg水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kg. ℃) × 2kg ×(100℃-20℃)=6.72 × 105 J。

所以,至少需供给6.72 × 105 J的热量。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放=cm(t0-t)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Δt降(2)公式的应用。

例题2:质量是100kg的铁锭,温度从1.3×103 ℃ 降到30℃,放出多少热量?解: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式也可以计算物体降温放出的热量,只是公式中的温度差必须改为(t1-t2)。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第十章第3节《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ppt课件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第十章第3节《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ppt课件
= 2.112×104J+ 50.4×104J
≈ 5.3×105J 答: (略)
>C铁>C铜) ( B )
A.铜块 B.铝块 C.铁块 D.一样多
随堂练习
6.已知铝的比热容大于铁的比热容,质量相
等的铁块和铝块,在沸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 取出,再让它们放出相等的热量,这时比较 铝块的末温t铝与铁块的末温t铁( A ) A、t铝>t铁 B、t铝<t铁 C、t铝=t铁 D、无法确定
随堂练习
则: Q吸=cmΔt Q放=cmΔt
新知探究
热量的计算公式:
Q cmt
吸收或者 比热容 放出的热量 质量
变化的温度
比热容的单位: J /( kg C )
o
热量1.应用公式Q cmt 进行计算时,应注意
统一各物理量的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
2.“温度”和“温度的变化”的区别 物体吸热,温度的变化 物体放热,温度的变化
求: Q吸 解: Q吸=c水m(t-t0) =4.2×103J/(kg· ℃)×50kg×(50℃-20℃) = 6.3×106J 答: (略)
随堂练习
9.小明从表中提供的信息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 中错误的是( B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
水4.2×103 酒精2.4×103 冰2.1×103 水银0.14×103 干泥土0.84×103 铜0.39×103 铝0.88×103 铅0.13×103
求:Q总
解:Q吸铝=C铝m 铝(t-t0 ) = 0.88×103J/(kg• ℃)× 0.3kg ×(100℃- 20℃) =2.112×104J
随堂练习
Q吸水=C水m水 (t-t0)
= 4.2×103J/(kg• ℃)× 1.5kg ×(100℃- 20℃)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关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导观察投影: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图片教师引导:汽车发动机工作时,温度升高,需要用水来冷却。

这里用水为什么不用其它液体呢?组织学生讨论,肯定有价值的猜想。

点拨:会不会是因为水的吸热能力强呢?引出课题,并板书。

展示学习目标。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观察烧水投影图片,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1)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2)加热后的温度;(3)升高的温度。

组织讨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将一壶水烧开比烧成半开吸热多,将一壶凉水烧开比将温水烧开吸热多。

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要进行实验探究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肯定优点,矫正错误。

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得出正确结论。

一定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初温可以不同,末温可以不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三、比热容(一)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展示铜块和铝块,问: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由此提出怎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

(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还是固体好;如何控制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北师大物理精品课件 比热容(第二课时)

北师大物理精品课件 比热容(第二课时)

铝的比热容的含义?
1kg的铝温度升高或降低1 ℃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0.88×103 J。
思考
将一桶水用掉一半,水的比热容变吗?
思考
将一桶水用掉一半,水的密度变吗?
水的密度不变。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基本性质。
密度 ρ =Vm 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
思考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
比热容:c=
思考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 ℃,质量是1.5g。 它的温度降低到20 ℃,要放出多少热量?已知铁 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
解:Q放 =cm(t初- t末) =0.46×103J/(kg·℃)×1.5×10-3kg ×(800℃-20℃)
=538.2 J 答:铁钉放出538.2J的热量。
三、热量的计算
比热容:c
=
Q m∆t
Q=cm△t
吸热升温:质量m,初温 t初,末温t末,
三、热量的计算

放热降温:△t = t初- t末, Q放=cm(t初- t末)
思考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 ℃,质量是1.5g。 它的温度降低到20 ℃,要放出多少热量?已知铁 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
比热容(第二课时)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物理(人教版)
复习回顾
比热容:c=
Q m∆t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
比热容的单位:J/(kg·℃)
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大多数液体的比热容都大于固体的比热容, 只有液态金属水银例外。
同一种物质,比热容相同吗? 同一种物质,比热容不一定相同。
表格中,哪种物质的比热容最大? 水
你能正确读出水的比热容吗? 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每千克摄氏度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3比热容(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3比热容(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结合实验、讨论和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比热容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恰当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
1.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
2.通过示例,阐述比热容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汽车发动机等;
3.讲解比热容的影响因素,如物质的种类、状态等;
4.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如实验探究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探究任务:设计实验,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步骤及注意事项;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4.学生按照讨论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
(四)总结归纳
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热容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应用;
3.学生归纳实验方法、技巧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进行点评,给出改进意见。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
4.小组内交流总结,共同完成实验报告。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收获和不足;
2.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团队精神;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二次教学,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比热容知识。

部编版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10.3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附教材分析)(新版)北师大版

部编版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10.3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附教材分析)(新版)北师大版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

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计算为主。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知道比热容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3)学会查比热表及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4)知道同种物质的比热容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知欲。

重点:1. 经历“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的过程。

2.了解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

难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器材: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视频资料、PPT等。

一、问题导入思考下列问题:(1)一般来说,物体吸热温度怎样变化?物体放热呢?(2)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3)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4)某种物质升温时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根据生活中烧水的经验,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还跟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

那么不同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会怎么变化呢?那么就以煤油和水两种物质设计实验。

二、设计实验: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1)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2)实验仪器:天平、温度计、水、煤油等(3)要控制什么变量,为什么?(4)怎么比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控制质量相同加热方法相同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热量相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你打算用哪种方法验证猜想?方法一:在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物体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比热容》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比热容》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 《比热容》 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脚踩在水和沙子中,有什么不 同的感觉?
炎热的夏天,公园里的石凳和木 凳相比,同样被太阳照晒,坐上 去有什么不同?
冬天,家中暖气里用那种液体作为工作 物质向屋内放热?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 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1)
你能解释吗?
水的比热容最大,如果质量和温度 变化量相等,水能吸收或放出的热 量最多,有利于做制冷剂或取暖。
你能解释吗?
C=
Q m Δt
水的比热容最大,如果热量和质 量相等,水的温度变化量最小, 有利于调节气候。
总结: 你都学到了哪些?
实 验 器 材

煤油
吸热多少? 吸热时间

热量与质 量
序 物 质 初 末 温度 热 号 质 量 温 温 变化 量 ︵ 种 度 度 量 时 类 间
① 水 30g
20℃ 20℃ ︶
热量与温 度变化量
② 水 60g
③ 水 60g ④ 煤油 60g
30℃ 30℃
热量与物 质种类
测量液 体升温 至末温 度所用 的时间, 并计录。

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m= 300g,20℃加热至100℃
m= 900g,20℃加热至100℃
(2)

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m= 300g,20℃加热至100℃
m= 300g,20℃加热至50℃
(3)

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m= 300g,20℃加热至50℃
m= 300g,20℃加热至50℃
(1)
认识比热容
5.物质的一种热学属性:仅与物质 种类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吸热公式Q吸=cm(t-t0)和放热公式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吸热和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吸热和放热公式进行热量的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黄昏,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剧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种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知识点一比热容的应用
活动1:想一想:夏天中午,我们在水边玩耍的时候,脚踩在沙子上有什么感觉?踩在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不同的感觉?
学生答复:在沙子和海水受太阳照射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沙子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大;海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

故感觉沙子烫,海水不那么烫。

活动2:夏天,在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利用了什么?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中有小汽车,翻开小汽车的前盖,会看到一个大水箱,水箱起什么作用?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装这种液体?如果是在北方冬天很冷的情况下,能否只装这种液体,如果不能,应该怎样解决?
结论:水的比热容较大,等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相比,吸收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升得慢,吸热或制冷效果好;降低同样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

归纳总结: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
(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有利于作冷却剂或用来取暖。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很多的热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多,有利于调节气温。

知识拓宽:我国东部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在海边,白天与夜晚的风向是否相同,请学生交流、讨论后答复。

学生答复:因为陆地根本上是砂石构成的,比热容明显小于水,白天温度升得快,热空
气上升,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到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又会从陆地吹向海洋。

知识点二 热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1: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答复:(1)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 吸=cm (t -t 0)。

(2)物体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 放=cm (t 0-t )。

(3)比热
容的计算公式c =Q m Δt。

提出问题2:在利用热量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时,如何做好单位的统一?
学生答复:
典例剖析:小杨家的电热水器内装有5 L 的水,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从20 ℃升高到40 ℃,求这些水吸收的热量。

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被5 kg 的煤油吸收,那么煤油温度由20 ℃升高到60 ℃,求煤油的比热容。

[c 水=4.2×103 J/(kg·℃)]
点拨:知道水的体积,利用密度的变形公式m =ρV 求水的质量,再利用Q 吸=cm (t -t 0)
求水吸收的热量;根据c =Q 吸m Δt
求煤油的比热容。

解:由密度的公式ρ=m V
得水的质量:m =ρV =1.0×103 kg/m 3×5×10-3 m 3=5 kg ,水吸收的热量:Q 吸=cm (t -t 0)=4.2×103J/(kg·℃)×5 kg ×(40 ℃-20 ℃)=4.2×105 J ;煤油的比
热容:c 煤油=Q 吸m 煤油〔t ′-t 0〕= 4.2×105 J 5 kg ×〔60 ℃-20 ℃〕
=2.1×103 J/(kg·℃)。

板书设计
比热容的计
算和应用⎩⎨⎧热量的计算比热容的应用〔水的比热容较大〕⎩
⎪⎨⎪⎧用作冷却剂或取暖调节温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

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季黄昏纳凉问题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几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
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是由提出问题入手来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着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

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答复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答复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答复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答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着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
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次记号。

2、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处。

3、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m的路程。

5、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45页的表格中。

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

〔4〕实验结果讨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比照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明确:不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
1.1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
1、可以利用公式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