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说:1.微生物 :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集体型细小、构造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 , 一定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察看到的细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 : 无典型的细胞构造 , 是最细小的一类微生物 . 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 只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 . 核酸只有一种种类 RNA或DNA,如病毒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 , 具备原始细胞核 , 呈裸露 DNA环状构造 , 无核膜、核仁 . 细胞器很不完美 , 只有核糖体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 , 有核膜和核仁 , 细胞器完好 .5.致病微生物 ( 病原微生物 ): 能够惹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6.条件致病微生物 : 在正常状况下不致病 , 只有在特定状况下以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 .7.菌落 : 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育基上生长 , 由单个细菌分裂生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公司 .8.质粒 :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 存在于细胞质中 ,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 DNA,带有遗传信息 . 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 , 可独立复制 , 不是细菌生长必不行少的 , 失掉质粒的细菌仍旧能正常生活 .9.芽胞 :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必定条件下 , 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细菌 L型: 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构造遇到理化或生物要素的直接损坏或合成被克制 , 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 , 称细菌细胞壁缺点型或细菌 L型.11.中介体 : 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 常见于革兰阳性菌 . 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 相应的增添了呼吸酶的含量, 可为细菌供给大批的能量 . 功能近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 , 又称为拟线粒体 .12.一般菌毛 : 一般菌毛是遍及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 , 每菌可达数百根 , 为细菌粘附构造 , 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联合 . 与细菌的致病性亲密有关 .13.性菌毛 : 性菌毛比一般菌毛长而粗 , 呈中空管状构造 . 由致育因子 F质粒编码 .14.菌毛 : 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 与细菌的运动没关 . 由菌毛蛋白构成 , 拥有抗原性 .15.鞭毛 : 鞭毛是在很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修长并呈波状曲折的丝状物, 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 :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 , 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 , 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其实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 凡黏液性物质坚固地狱细胞壁联合 , 厚度≥ 0.2 μ m,界限显然者为荚膜 .17.微荚膜 : 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必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 , 厚度<0.2 μm者为微荚膜 .18.异养菌 : 异养菌一定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 , 如蛋白质、糖类等 , 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取能量. 包含腐生菌和寄生菌 . 全部病原菌都是异养菌 , 大多半属于寄生菌 .19.热原质 : 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惹起发热反响的物质 . 为细胞壁的脂多糖构造 , 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20.细菌素 : 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拥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 其作用范围窄 , 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 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检查 .22.消毒 :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 其实不必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23.灭菌 :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 , 包含病原微生物的生殖体 , 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24.无菌和无菌操作 : 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 . 无菌操作指防备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余物件的操作技术 .25.防腐 : 防腐是防备或克制细菌生长生殖的方法 .26.滤过除菌法 : 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掉, 而达到无菌的目的 . 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 : 在必定条件下 , 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别称变异.28.转座子 :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挪动的遗传成分 , 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拥有转位特征的独立的 DNA序列 .29.基因转移 : 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变 : 转变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入 , 使受体菌获取新的性状 .31.接合 : 接合是细菌经过性菌毛相互交流 , 将遗传物质 ( 主假如质粒 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 .32.广泛性转导 : 广泛性转导是以平和噬菌体为载体 , 将供体菌的一段 DNA转移到受体菌内 , 使受体菌获取新的性状 , 如转移的 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 , 则称为广泛性转导 .33.限制性转导 : 在转导过程中 , 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 , 则称为限制性或特异性转导 .34.溶原性变换 : 溶原性变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 , 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取了噬菌体的 DNA片段, 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取新的性状 .35.原生质体交融 : 原生质体交融是将两种不一样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办理 , 失掉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交融的过程 .36.噬菌体 :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 : 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 , 产生很多子代噬菌体 , 并最后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38.平和噬菌体 :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 ,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 , 不产生子代噬菌体 , 其DNA随细菌 DNA复制 , 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平和噬菌体 .39.前噬菌体 : 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40.溶原性细菌 : 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41.侵袭力 : 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打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 , 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生殖和扩散的能力 . 包含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42.内毒素 :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 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损坏后才能开释出来 .43.类毒素 : 类毒素是拥有优秀抗原性的外毒素 , 在0.3%-0.4%甲醛作用下 , 经一准时间 , 能够脱去毒性 , 但仍旧保存有免疫原性 . 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 , 引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 .44.外毒素 : 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 也有少量存在于菌体内 , 待菌体溶解后开释出来. 外毒素拥有优秀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 : 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 , 病程短 , 康复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逝 .46.慢性感染 : 慢性感染是指病情迟缓 , 病程长 , 可连续数月至数年 .47. 多半致死量 (LD50) 或多半感染量 (ID50) : 多半致死量或多半感染量是指在规准时间内 , 经过拟订的感染门路 , 能使必定体重或年纪的某种动物多半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 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照.48.毒血症 : 致病菌侵入机体后 , 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生殖 , 并均不进行血循环 , 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 , 惹起特别的毒性症状 .49.内毒素血症 : 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开释大批内毒素入血时惹起的症状.50.菌血症 : 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 , 但未在此中生长生殖 , 不过经过血循环 , 而且无显然中毒症状 .51.败血症 : 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 , 在此中大批生殖并产生毒性产物 , 惹起浑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 : 感染根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 .53.内源性感染 : 感染根源于患者自己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54.隐性感染 : 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 , 或侵入病原菌数目不多、毒力较弱 , 感染后对机体伤害较轻 , 不出现或出现不显然临床症状者 .55.菌群失调 : 因为长久大批应用广谱抗菌素 ,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 , 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 称菌群失调 .56.条件致病菌 : 正常菌群中的细菌 , 正常状况下不致病 , 在特别条件下惹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时机致病菌 .57.胞外菌 : 指借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 . 胞外菌主要逗留在细胞外的体液 ( 血液、淋巴液、组织液 ) 中. 人类的多半致病菌属胞外菌 , 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58.胞内菌 : 少量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 , 称为胞内菌 ( 又称兼性胞内菌 ). 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联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 : 是一类能够惹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 , 主要包含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60. SPA: 葡萄球菌 A蛋白 , 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 单链多肽 ), 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 IgG分子的 Fc段发生非特异性联合 ,SPA与IgG联合后的复合物拥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响和伤害血小板等活性 .61.假膜性肠炎: 长久使用广谱抗生素后, 肠道内正常菌群被克制或杀灭, 耐药的葡萄球菌趁便生殖并产生肠毒素 , 惹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 , 其实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 . 病理特色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 , 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溢出物和细菌构成 .62.血浆凝结酶 : 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结的酶类物质 , 大多半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 , 是鉴识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63. 链激酶 (SK): 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 , 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变成纤维蛋白酶 , 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挡血浆凝结 , 有益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64.链道酶 (SD): 又称链球菌 DNA酶, 能降解脓液中拥有高度黏稠性的 DNA,使脓液变稀疏 , 促使细胞扩散 .65.致热外毒素 : 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 , 是惹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 为蛋白质 , 可惹起机体发热和皮疹 .66. 抗“O”实验 : 是抗链球菌溶血素 O试验的简称 , 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 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 , 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介入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疗 .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TSST-1) : 又称制热性外毒素 C.能惹起机体发热 , 增添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 惹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杂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TSS),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添 . 68.外斐试验 : 一般变形杆菌 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 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 , 故可用 X19、X2和Xk取代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错凝聚反响, 即为外斐试验 , 以辅助诊疗有关的立克次体病 .69.肥达试验 :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 O抗原和 H抗原 , 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 H抗原的诊疗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聚实验 , 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 辅助诊疗肠热症.70.IMViC: 是指吲哚实验 , 甲基红试验 ,V-P 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 , 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 .71.迁移生长现象 : 变形杆菌在固体培育基上呈扩散性生长 , 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齐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 , 这种现象称为迁移生长现象 .72.志贺毒素 : 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 , 拥有三种生物学活性 , 即可惹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迫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 : 当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激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 A亚单位和五个同样的 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固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 cAMP水平高升,主动分泌 Na+、K+、HCO3和-水,以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3.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4.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5.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6.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7.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8.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9.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0.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1.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2.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3.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4.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15.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16.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17.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18.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19.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0.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1.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2.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23.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24.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25.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26.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27.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28.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29.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0.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1.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32.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33.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34.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35.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36.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37.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38.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39.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41.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42.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43.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44.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45.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46.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47.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48.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49.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0.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 51.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52.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53.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54.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55.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56.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57.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58.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59.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0.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1.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 62.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63.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64.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65.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质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汹涌,称为汹涌发酵现象.66.Nagler反应:产气荚膜梭菌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此为该菌特点之一.67.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实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68.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其使得一般染色不易着色,但可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脱着色,着色后又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69.BCG:即卡介苗,是Calmette和Guerin2人将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70.异染颗粒:棒状杆菌属细菌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体内出现节段脓染或深染的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71.锡克试验: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抗毒素免疫的一种方法.72.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同一血琼脂平板上培养,由于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V因子,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故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杆菌菌落较大,距离越远则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73.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细菌统称为动物源性细菌.74.波浪热:布氏杆菌病,是感染布氏杆菌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体温呈现波浪型变化.75.支原体: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由于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支原体.79.立克次体:一类大小介于一般细菌和病毒之间、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并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80.衣原体: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81.原体:原体呈小球形,外包坚韧的细胞壁,内含致密的类核结构,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有高度感染性.82.始体:始体也成网状体,球形,较原体大,内无致密的核质,而有纤细的网状结构,是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具感染性. 83.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且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84.硫磺样颗粒: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的脓样物质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状小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85.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86.衣壳:为包裹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一定数量的壳粒所组成.它保护病毒核酸,并维持病毒的形态,还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具有抗原性.87.壳粒: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和复合对称型.88.刺突:为某些病毒包膜上的棘状突起结构,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刺突.是病毒基因编码的产物,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89.吸附:指病毒体表面结构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现象.90.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91.顿挫感染:因细胞条件不合适,病毒虽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成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非容许细胞.92.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93.亚病毒:近些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传染性因子.94.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是病毒感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95.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是指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几年或几十年后发生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如极个别人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96.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97.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不产生病毒颗粒,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发生增殖,产生病毒颗粒,出现临床症状,这种感染叫潜伏感染. 98.水平传播: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99.干扰素(IFN):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00.包涵体: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所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它是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可能是病毒增殖的遗迹.101.减毒活疫苗:用人工诱导病毒发生毒力变异而获得的毒力降低而抗原性不变的病毒株制备的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102.灭活疫苗:用甲醛灭活病毒核酸但抗原性不变而制备的疫苗,如乙型脑炎疫苗和狂犬疫苗等.103.抗原性漂移:病毒变异幅度小,属量变,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可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104.抗原性转变:变异幅度较大,属质变,是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段重组所致的,甚至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大范围流行或世界性的暴发流行.105.血凝素(HA):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呈柱状,为为三聚体,每个单体需形成二硫键连接的HA1和HA2两个亚单位,病毒才有感染性.HA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称血凝抑制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和中和病毒感染性,为保护性抗体.106.神经氨酸酶(NA):四聚体,呈蘑菇状,头部含有酶活性中心和四个抗原位点.酶活性可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性受体,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NA 具有抗原性,其相应抗体能抑制酶的水解作用.107.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的晚期并发症,属于病毒急性感染后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渐进性衰退.108.轮状病毒: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直径60-80nm,无包膜含有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病毒,其形同车轮状而得名,它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毒.109.Sabin疫苗(OPV):是由减毒变异株制成的口服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免疫方法简单,不但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还可刺激机体产生肠黏膜局部SIgA,阻断野毒株感染.110.Dane颗粒:又名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具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颗粒,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因Dane首先在乙肝感染患者中发现,故名Dane颗粒.111.小球形颗粒:是存在于HBV感染者血液中的一种无感染性的颗粒,由HBV多余的表面抗原聚集组成.112.HBsAg:是HBV的外衣壳蛋白抗原,可存在于Dane颗粒的外衣壳、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以及肝细胞表面.HBsAg是HBV 感染诊断指标之一,其相应抗体具有中和作用,故HBsAg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113.HBeAg:由HBV的前C和C基因编码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可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和肝细胞表面.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血液传染性强.持续阳性表示感染将转为慢性,是HBV感染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指标.其相应抗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114.HBcAg: 是HBV的内衣壳蛋白抗原,因其表面有HBsAg覆盖,故在血液中不易检测到,但可存在于115.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并致病,通常与HBV共同感染.116.黄病毒:是指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该类病毒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117.疱疹病毒:是在动物和人类中发现的一群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118.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反转录病毒,病毒表面有gp120和gp41两种糖蛋白.有两个血清型,侵犯人的CD4+T细胞,引起AIDS.119.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HIV.120.内基氏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细胞质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在诊断上有价值.121.真菌:指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除少数为单细胞外,大多以菌丝体存在.12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繁殖菌丝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芽伸出芽管,发育成菌丝体. 123.菌丝:在适宜环境中,真菌的孢子发芽长出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124.霉菌:又称丝状菌,是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构成,菌丝伸长分枝,交织成团.125.营养菌丝:深入被寄生物体或培养基内生长,以吸取营养供生长为其主要功能的菌丝.126.假菌丝:形成类酵母型菌落的真菌,如念珠菌属或假丝酵母属,当菌细胞出芽后,小芽发育延长,但不与母体脱离,从而形成假菌丝.。

病原与免疫重点名词解释

病原与免疫重点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Ag(抗原):是一类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个体间的共同抗原。

4、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即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6、单克隆抗体(McAb):由识别一个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均一的抗体。

7、MHC: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8、CD分子: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McAb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CD),并以此代替分化抗原以往的命名。

CD分子指的是与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

9、APC:能表达被T细胞所识别的MHC-抗原肽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10、BCR复合体:由BCR和Igα、Igβ 组成。

BCR特异性结合抗原,Igα、Igβ将抗原结合信号传至B细胞核内。

11、TCR复合体:由TCR和CD3 组成。

TCR特异性结合抗原,CD3将抗原结合信号传至T细胞核内。

12、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或免疫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或多肽。

13、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和动物的组织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14、Th1与Th2细胞: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等,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T细胞。

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主要参与体液免疫的T细胞。

15、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2.病原微生物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 性菌毛又称性毛,性丝,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外表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某些细菌外表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外表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外表或内部一局部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根本无害的措施。

14.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 无菌操作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 自发突变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 诱变即诱发突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病原微生物分类、结构及生物特性详解

病原微生物分类、结构及生物特性详解

病原微生物分类、结构及生物特性详解一、病原微生物简介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体引起疾病,这些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

病原微生物与人类之间进行着长期而复杂的斗争,病原微生物通过不断繁殖、变异和进化,增强自己的毒力或致病力是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人类则通过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消灭、排出、战胜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医学上称为病原体的宿主。

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

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

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

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进步,总是能够不断控制和消灭有害人类和动物的微生物。

有研究表明,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

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二、病原微生物分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和动物,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

2004年,我国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7
细菌易位
指细菌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主要是指肠道内细菌 通过上皮细胞屏障而移走至肠系膜淋巴结以及其它远 处器官(同时也包括下消化道菌向上消化道转移,上 呼吸道菌转移至下呼吸道,下尿道菌转移至肾盂等)。 细菌易位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8
细菌的定植
正常菌群和各种病原菌经常地从各种环境来到人体 内,并在其已适应的部位和组织上生存下来,且继续 生长繁殖,这就是细菌的定植。只有已经定植的微生 物才有可能进一步在人体内发生感染或传播给其他人 引起各种感染。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美国医院感染常见菌群构成的变化
(选自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1996)
(年)
23
我国目前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真菌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
MRSA)、肺炎克雷伯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是 MRSCoN)、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 菌。
真菌 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新型隐球菌。
病毒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肝炎病毒等。
27
大肠埃希菌
又称大肠杆菌。 分类
普通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
致腹泻大肠杆菌--是致病菌,引起肠道内感染。 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气溶胶和侵入性诊疗操作引起外源性 感染;也可易位引起内源性感染。
24
(三)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
1. 以条件致病菌为主 以正常菌群居多,也有一小部分腐物寄生菌和致病 菌。
2. 多为多重耐药菌株 MRSA、MRSE、VRE、 MDR-TB;产ESBLs、 高产ApmC酶、SSBL的G-杆菌等。

微生物检疫名词解释

微生物检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微生物检验:(microbiology detection):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测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特别是致病微生物的数量、种类、性质,从而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4、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单菌落: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用于计算细菌数量的一种方法。

5、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通常以lg或1ml或lcm2样品中所含的菌落数量来表示。

6、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

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细菌总数也称细菌直接显微镜数。

通常以1g或1m1或lcm2—样品中的细菌总数来表示。

7、细菌相:指存在于某一物质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8、指示菌:是在常规安全卫生检测中,用以指示检验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指示性微生物。

检验指示菌的目的,主要是以指示菌在检品中存在与否以及数量多少为依据,对照国家卫生标准,对检品的饮用、食用或使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

9、动物性食品:又叫动物源性食品(Animal Derived Food)是指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

10、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

11、食物感染:通常是指因摄入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而不是由细菌副产物引起的疾病。

12、食物中毒性感染:是指因食物中毒和食物感染共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13、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是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因之一,其种类繁多,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致病性等不同特点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下面将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质、核酸等基本结构,可以根据细胞壁的结构、染色性质、运动方式等特点进行分类。

细菌在致病性方面表现为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等方式,引起人体感染后会导致各种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

二、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其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功能进行复制和繁殖,感染后会导致宿主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类型、外壳结构等特点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病毒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三、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包括菌丝、孢子等结构。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感染人体后会引起真菌感染病,如白色念珠菌、肺曲菌等。

真菌可以根据生殖器官的结构、生长方式等特点进行分类。

四、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寄生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吸虫等。

寄生虫依靠宿主生长和繁殖,感染人体后会引起寄生虫感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寄生虫可以根据其寄生习性、寄生器官等特点进行分类。

总结来看,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致病性等不同特点进行划分,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是主要的病原微生物类型。

其特点包括结构简单、复杂、依赖宿主细胞等不同特点,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为人类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人体或动物的方式,繁殖和生长,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方式。

直接传播一般是指通过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血液等直接接触传播的方式,如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等。

间接传播一般是指通过接触感染源、污染环境、接触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等方式传播的,如食物、饮水、医疗器械等。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需氧菌、厌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肺炎、腹泻等。

病毒是最小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使用其内部机制繁殖。

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流感、艾滋病、肝炎等。

真菌是一类通常寄生在皮肤、黏膜等细胞上的微生物,包括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

真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铜绿假丝酵母感染等。

原生动物是一类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微生物,如疟原虫、隐孢子虫等。

原生动物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等。

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条件。

温度、湿度、酸碱值、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在适宜的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可以快速繁殖,并释放出大量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伤害。

为了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采取了一系列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境卫生,保证食品、水源、空气等的卫生安全。

其次是加强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勤洗手等,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接触和传播。

再次是进行疫苗接种,通过免疫接种,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此外,还可以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治疗感染疾病。

总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方式,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