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教案(人教新课标物理九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2.2核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2.2核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具体是22.2节核能。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核能的定义、核反应的类型、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定义和核反应的类型,理解核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能源观念。
2. 通过学习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定义、核反应的类型、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
难点:核反应堆中链式反应的原理及其控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利与弊。
2. 知识讲解:介绍核能的定义、核反应的类型,讲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
3. 例题讲解:以我国某核电站为例,详细讲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核能的优缺点,并谈谈自己对核能的看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核反应堆中链式反应的控制方法,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本,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核电站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六、板书设计核能:定义、核反应类型、核电站工作原理、优缺点。
核电站:工作原理、链式反应控制、安全性。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核能的定义及其优缺点。
答案:核能是指原子核在裂变或聚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核能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缺点是核废料处理困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 请详细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答案:核电站利用核反应产生的热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
核反应产生的热能加热反应堆中的冷却剂(如水),使其转化为蒸汽。
蒸汽驱动蒸汽轮机旋转,蒸汽轮机与发电机相连,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2.2核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22.2 核能一、教学内容1. 核能的定义和分类: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分裂或者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根据核反应类型的不同,核能可以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
2.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聚合成为一个更重的核,同样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 核能的利用: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堆进行利用,产生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
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
4. 核能的优缺点:核能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洁、不产生温室气体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理解核能的利用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源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核裂变和核聚变过程中能量的释放机制。
2. 教学重点:核能的利用及其优缺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核电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利用方式及其优点。
2. 讲解:介绍核能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及能量释放机制。
3. 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核能发电的过程。
4. 讨论:让学生分析核能的优缺点,探讨核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5. 练习:让学生解答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核能:1. 定义:原子核在分裂或者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2. 分类:核裂变和核聚变。
3. 特点:高能量密度、清洁、不产生温室气体。
4. 利用:核反应堆、核能发电。
5. 优缺点:优点高能量密度、清洁;缺点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出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优点高能量密度、清洁;缺点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
九年级物理《核能》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17.2 核能》教案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的
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判断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说法是否正确。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教学重点: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能源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收集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料用以讨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小男孩”是什么武器?
2、核武器是怎么产生的?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部分知识
2.进行新课
(一)、原子结构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
二、什么是核能
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三、核裂变
1、概念: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过程就叫做核裂变。
2、链式反应示意图:参照书图
核反应堆
四、核聚变
1、概念:将某些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更大的核能,这就是核聚变,也叫热核反应。
2、热核反应示意图:
总结:
板书设计: 17.2核能
一原子、原子核二、核能三、裂变四、聚变
布置作业:A类复习本节内容B类物理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
《核能》教学设计说课稿

实验探究
将火柴搭成如课本图19.2-3所示的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 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注意: 要想办法使 火柴充分燃烧而不熄灭,小心烫伤,小心火灾!
模拟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分裂时释放出核能, 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它铀 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 这就是链式反应。
2、核能
第三环节: 巩固升华,课堂小结 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子弹,核反应堆) 轻核的聚变(氢弹,"中国环流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环节:课外阅读,拓展新知 布置阅读P153 《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收集人 类利用核能的资料,相互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二、核能 1、原子、原子核 裂变:链式反应 ①核能发电 ②原子弹 聚变:热核反应 ①氢弹 ②中国环流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裂变和聚变及其应用 难点:区分可控与不可控链式反应和区分裂变和聚变反应 4.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讲授法
三、说学法
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播放录像讲述在今年的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 核电站爆炸,造成了核泄露达5级的核辐射事件。
②可控核聚变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 究聚变的人工控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 进展. 我国自己研制的可控核聚变的实 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已于1984年 顺利启动,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至今仍在继续研制中国环流器2号工 作中。
中国未来能源 之星-环流器
讨论交流: 目前你了解我国核能的利用情况和核武器的研究情况 吗?我国为和平利用核能做了哪些贡献?你愿意为我 国的核工业事业工作吗?
初中新课标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 核能

初中新课标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核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常识性了解核能、裂变和聚变。
了解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了解如何利用核能给人类造福。
(二)过程与方法让同学们带着对新能源的好奇心,对核能发现、原子弹和氢弹有初步了解,关注和平时期核能的利用对未来核能的发展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到: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还要认识到:我国在核能的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时期,这更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将来去发展科技,广泛地应用核能,使我们的祖国在国防上更强大,人们生活更富强。
教学重点:了解如何利用核能更多地给人类造福。
教学难点:核能的发现、裂变和聚变的原理。
教学方法:图片资料和影像教学用具:如果有教学课件、图片、各种资料、影像资料等可以放给学生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下列能源中,不属于一次能源的是()A.电能 B.风能C.核能D.水能2.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天然气 B.风能 C.太阳能 D.水的动能3.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A.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B.煤、石油、天然气C.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D.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二)引入新课二战中,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爆炸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原子弹有着怎样的威力呢?和平时期,核能的利用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我国在此方面还属于滞后状态,这更需要大家好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去发展它,早日赶上并超过世界强国。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核能的知识。
(三)新课教学1.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51-P152页,时间10分钟,并独立完成下列思考题:1、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分别是什么?2、核能是如何释放出来的?3、裂变是如何发生的?4、什么叫链式反应?链式反应加以控制和不加以控制的应用分别是什么?5、什么是聚变?你知道聚变的应用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后教与点拨1、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原子: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个小型实验,验证质量亏损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调查身边核能应用实例,如核电站、核技术产品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撰写调查报告。
3.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核能相关的科普书籍和文章,让学生了解核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观看核能相关的纪录片,了解核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5.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核能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奥妙,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践作业要注重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4.拓展阅读和思考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小组合作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核能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核能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核能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核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核能基本概念:讲解核能的定义、来源及特点,通过示意图和动画,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核反应过程。
2.核反应原理:详细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解释质量亏损和质能方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核能应用:介绍核能发电的原理和过程,阐述核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第22.2节核能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核能的奥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话题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思考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教师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观点,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外,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核能相关新闻和事件有所关注,但可能对核能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核能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核能知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等,涵盖核能的概念、分类、质量亏损、质能方程、核反应堆原理等方面。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核能的概念、分类、质量亏损、质能方程、核反应堆原理等知识点。
2.强调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紧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核能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核能有更直观的认识。视频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核能的概念、分类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核能。
人教版九下物理22.2核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下物理22.2 核能一、教学内容1. 核能的定义和分类: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分裂或者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根据核反应的不同类型,核能可以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
2.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较重的核,同样也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 核能的利用: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堆进行利用,产生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4. 核能的安全问题:核能在提供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如核泄漏、核废料处理等问题。
因此,核能的发展和利用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和管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2. 掌握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 了解核能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难点:核能安全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核电站的照片,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实际应用。
2. 知识点讲解:(1) 核能的定义和分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核能的定义,同时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2) 核能的利用:介绍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以及核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3) 核能的安全问题:讲解核泄漏、核废料处理等安全问题,强调核能利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例题,讲解核能的相关计算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六、板书设计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核裂变: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释放巨大能量。
核聚变: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较重的核,释放巨大能量。
核能的利用:核反应堆、电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核能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核能和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3.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具
铀核裂变、链式反应以及原子弹、氢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挂图,我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录像资料及播放设备。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科学家们在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了极其微小的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也是可以变化的。
为了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α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我们把它叫做核能。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三节核能〉
(1)什么叫核能?
板书:〈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
〉
(2)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
教师: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释放核能可以有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两条途径。
①重核的裂变
教师结合课本图14-6或挂图讲解: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去轰击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核能转化成周围物体的内能。
实验表明,裂变时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千克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是同样质量煤燃料时放出能量的2.5×106倍。
从图中看到,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维持铀核的不断裂变呢?科学家们从实验中发现,(指着链式反应的挂图讲解)铀-235核在受到中子的轰击后,裂变成2个差不多大小的新粒子的同时,还释放出2~3个新中子,这2~3个中子又去轰击其它铀235核,引起2~3个新铀核裂变,又各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去轰击更多的轴核发生裂变……随着一个轴核裂变的发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铀核发生裂变。
这样,裂变就不断地自行持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引起大量的铀核发生裂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的爆炸。
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挂图)这就是原子弹爆炸时释放的巨大核能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外扩散时所升起的蘑菇状烟云,其上升的高度可达几百米,其破坏力和杀伤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裂变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缓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能够代替化石燃料,进行和平利用。
能够缓慢地、平稳地释放裂变产生的核裂变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
人们已经成功地生产出各种规格的核反应维,它是核潜艇、核动力破冰船、核电站等设施的核心部件。
②轻核的聚变
教师结合课本图14-9讲解(教师可边讲边在黑板上画此图):
科学家们在对核反应的研究中还发现,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聚变。
由于聚变必须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所以也叫热核反应。
例如把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
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结合成一个氦核时,就会释放出核能。
氢弹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要大得多,(指着氢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挂图说)这是氢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比原子弹的威力要大几十倍。
我们最熟悉的太阳内部就在不断地进行着大规模的核聚变反应,由此释放出的巨大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人类自古以来,每天都享用着这种聚变释放出的核能。
我国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早在40年代,物理学家钱三强和何泽慧在法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与法国两个研究生一起,第一次发现了铀核裂变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解放后从1960年开始,王淦昌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和其他人员,在西北高原的实验室里,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试验场中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经过4年的艰辛工作,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的录像资料),其研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现在我们的运载工具--火箭技术也已相当成熟了,不但给自己发射卫星,还替外国发射卫星,信誉很高。
当然我国研制核武器只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抑制核讹诈,最终能够消灭核武器。
人们现在还不能像控制裂变那样有效地、随心所欲地控制聚变反应,和平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但是由于核聚变可以释放比裂变更大的核能,而且不像裂变那样会产生较大的放射性污染,其原料氘和氚等又比铀丰富得多,因此控制聚变反应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课题。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聚变的人工控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落后,自己研制的可控核聚变的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已于1984年顺利启动,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至今仍在继续工作中。
同学们将来也许能参与其中,成为我国和平利用聚变释放核能的有功人员,为开发我国的新能源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衷期待着这一天。
3.总结:
板书:
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子弹,核反应堆)
核能的释放
轻核的聚变(氢弹,"中国环流器1号")
4.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核能,了解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