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的区分
阅读理解题型归纳总结

阅读理解题型归纳总结阅读理解是学习和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它要求读者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在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题型包括细节理解题、主旨概括题、推理判断题、词义推测题等。
本文将对这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一、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是要求读者通过细节信息来回答问题。
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相关详细信息,并将其与问题进行匹配。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细节信息可能被表达得不够明确,读者需要加以推测或进行合理的推断。
二、主旨概括题主旨概括题是要求读者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或中心思想。
在解答这类题型时,读者需要深入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意图,抓住作者的主旨意图,并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出来。
为了回答这类题目,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分析有较高的把握。
三、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是要求读者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在解答这类题型时,读者需要通过深入理解文章中各种细节信息,将其进行逻辑推演或进行合理的推断。
推理判断题不仅考察读者的理解能力,还考察了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四、词义推测题词义推测题是要求读者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准确含义。
在解答这类题型时,读者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暗示或上下文信息来推测词语的含义,将其与选项进行匹配,找到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答案。
为了回答这类题目,读者需要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并有一定的语境推测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题型主要包括细节理解题、主旨概括题、推理判断题和词义推测题。
通过对这些题型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阅读理解题。
在解答这些题目时,需要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关键信息,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准确回答问题。
希望本文对您的学习和考试有所帮助!。
意图推断题和主旨概括题区别解析

意图推断题和主旨概括题区别解析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很多考生非常纠结片段阅读中的意图推断题和主旨概括题到底有什么区别,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意图推断题和主旨概括题区别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意图推断题和主旨概括题区别一个流浪汉喝着冰红茶,望着元宵节漫天绽放的烟花,笑容比烟花还要灿烂,此照片仅一天就被转发了超过了6万次,网友被如此简单的笑容感染,都叫他“微笑哥”。
新年伊始,《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一年不花钱:我的无货币主义生活》、《辞职、去旅行》……一大批教人如何“穷快活”的新书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
这类书置“钱是万能的,而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的训诫于不顾,诠释没有钱,或者少花钱,也能谋得生存与快乐。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生活快乐不完全取决于金钱B.笑容在网络中具有感染力C .“穷快活”成为时下热门题材D.生活的快乐难以用金钱购买此题答案选C,今天有同学问道:如果把题目改成意图推断题,比如问“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答案是不是应该选A?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出题人是问“这段文字旨在说明”而不是“意在说明”?这是有讲究的,并不是可以随意调换的。
当文段只是客观陈述某一现象,那么就只能问“这段文字旨在说明了什么?”“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哪一项?”等,只有当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的某种观点、倾向、感情的时候,才能问“意在说明”。
假如,命题人水平不高,这个题问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那么也只能选C,因为作者没有表达A项的观点,是网友们、写书人表达的。
因此,题目怎么问其实并不会改变题目的答案,我们判断的唯一依据是文段的核心内容,哪一项准确概括了文段的核心内容,则是答案。
当然,不排除有不按照规则出的题目,也就是不严谨的题目,属于残次品,因为把关不严,而流出“生产车间”。
任何生产,合格率都不可能100%。
当下的公考环境,作为消费者,我们虽然没有退货换货的权利,但也不应该沉默,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欢迎大家拿出遇到的残次品,一起鉴别。
2020行测“主旨概括”与“意图推断”的区别

行测“主旨概括”与“意图推断”的区别主旨概括题与意图判断题同属于言语理解内容,而且考的数量比较多,很容易混淆和做错,每个辅导班针对真题给出的答案有异议时往往也都是这类题型。
但是一旦掌握好其中的技巧,就掌握了理解题的半壁江山。
一、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1、这段话的主旨是2、这段话主要谈的是3、对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4、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5、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6、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二、而意图判断题的提问方式有:1、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表达的是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3、这段文字意在强调4、这段材料意在表明5、这段文字意在说明6、这段文字意在阐明7、作者想要表达的是8、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9、作者的意图是三、如何答题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从语段中概括出主旨句就可以意图判断题:先要概括出语段的主旨句,在此基础上,再推断出作者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没作者想说没说的那半句话。
所以一般主旨题容易些,意图题难些!四、重点讲意图推断题意图判断题可以根据内容大致分为两类:1、是选对策这种类型最易跟主旨概括题混淆一般题目中列举某种不好的社会现象或者提出某种问题,那么此时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得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所以,A、B、C、D四个选项中,有涉及到针对主旨句的对策的选项一般就是寻求的答案。
简单地说:就是作者说话说了半句,你要把他想说的那半句选出来,也就是选出对策、办法、呼吁(意图),不要选他已经说得那半句(主旨);也不要选他根本没打算说的(过段引申);也不要选跟作者说的没啥关系的选项(无关选项)【括弧中就是一般的四个选项设置】举例:我口干舌燥,嘴里很干。
巴拉巴拉。
主旨:我渴了意图推断:我要喝水2、是选主旨有时候,意图判断题的四个选项中没有言下之意,没有解决办法,那只能寻找语段的主旨句作为答案,这个时候主旨概括题与意图判断题的界限就模糊了。
这几年这种类型越来越多!!反过来:如果主旨概括题中,选项中没有主旨,那就要选择意图。
国考行测言语备考:帮你解决意图判断题

国考行测言语备考:帮你解决意图判断题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河北华图教育精心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行测真题及其他公务员笔试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意图判断题作为片段阅读的一个题型,是以主旨概括题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重点题型,与此同时,它也是考试的难点。
因为这类题型比主旨概括题又增加了一个步骤,即推断作者的最终目的和意图。
随着考试难度的加大,意图判断题逐渐超过主旨概括题的考查数量,呈上涨的趋势,可以说是片段阅读的难点。
意图判断题和主旨概括题既有区别,又有交叉。
当作者的意图直接诉诸于语言文字,在文段中可以总结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说它相当于主旨概括题;当作者的意图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根据文段进行推断时,它就是比较典型的意图判断题。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在解答的过程中,都要找到文段的主旨句,从主旨句来判定作者的最终意图和目的。
找到主旨句,判定作者意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选项来看。
通过这种方法,共有三种具体的情况。
一. 选项有呼吁项,且与主旨相符,选符合主旨的呼吁项!如果所给选项中有呼吁项,即应该、必须、亟需等引导的句子,并且这个句子与文段的主旨句相关,是从主旨句进一步推断得来的,那么它一般就是正确选项。
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例】相对于政府公关,民间外交更具柔性,传播内容和载体更易于被接受,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前,越来越多外国民众来华参观访问,中国越来越多的公民走出国门,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使普通公众更易影响舆论。
因此要因势利导,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组织、民间社团等渠道,引导国内公众主动配合公共外交,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维护国家形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民间外交与政府公关的差别B.民间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C.应引导民间外交积极发挥作用D.媒体应在国际交往中正确引导公众【解析】答案为C。
言语备考:主旨意图傻傻分不清楚

言语备考:主旨?意图?傻傻分不清楚。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主旨和意图的题量占据着片段阅读的半壁江山,以17年国考为例,地市级是9道题,省部级17年新加了篇章阅读,这个占比会更高。
这个部分就是考生笔试的基本得分点。
如果这个部分把握不好,言语也就成了学员行测中的弱项了。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方法都很明确,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总会出现主旨题和意图题分辨不清的情况,导致很难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其实主旨题和意图题虽然叫两个名字,但是核心的考点都是一样的,无论要找文章的主旨还是要揣测作者的意图都得先去找到文中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文中的主旨句。
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加以区分。
为了更好的区分主旨题和意图题首先要明确它们的特征:第一,看提问方式进行基本的辨别,在题干中看到“主要、主旨、主题、核心、中心、重在说明和概括文段”等字眼是主旨题,在题干中出现“意在、想要、意图”等关键词是意图判断题。
第二,主旨题找到文中主旨句之后,正确选项要与主旨句进行同义替换或是精简压缩就好了,意图题找到主旨句之后就要考虑了,有可能选择与主旨句论述一致的选项,也有可能选择基于主旨句的合理引申项。
明确基本特征之后就是对于意图题选择选项的区别了。
首先,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于文段的分析,找到文中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主旨句。
其次,明确选择选项的技巧。
如果文段的核心在论述作者的观点,文段围绕观点展开论述,这样的文段无论是问主旨还是意图,正确答案都是选择与主旨句论述一致的选项。
还有一种比较难的情况:如果文段在论述问题,当文段中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句的时候,无论主旨还是意图都是选择对策句;当文段没有给对策句的时候,两种问法的正确选项就有区别了,对于主旨题来说,正确选项是围绕问题展开论述的,对于意图题来说,正确选项是围绕解决问题的对策展开论述的。
也就是说对于主旨和意图来说,它们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里。
咱们通过一个例题了解一下这个特殊情况。
例题:目前,各城市的城管机构设置不尽相同,一般分为城管监察大队,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委员会四种。
言语理解与表达答题技巧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答题技巧汇总在各类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部分题目旨在考查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些实用的答题技巧。
一、主旨概括题主旨概括题要求我们从一段文字中提炼出中心思想。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关注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因为很多时候主旨句会出现在这些位置。
其次,要注意文段中的关联词,比如“但是”“然而”“因此”等,这些词后面往往会跟着重要的观点。
此外,对文段进行层次划分,明确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也有助于我们找出主旨。
例如:文段先介绍了某种现象,接着列举了一些相关的例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那么这个结论很可能就是文段的主旨。
二、意图判断题意图判断题需要我们揣摩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解题时,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要思考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表达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如果文段只是提出了问题,那么选项中能够解决问题的对策往往是正确答案。
但要注意,对策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比如:文段提到环境污染严重,那么选项中关于加强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就可能是作者的意图。
三、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考查的是我们对文段细节信息的把握。
做这类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将选项与原文逐一进行对比。
要特别留意一些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等错误类型。
举个例子:原文说“部分地区”,选项说成“所有地区”,这就是以偏概全。
四、词句理解题对于词句理解题,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指定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先在文段中找到该词句,然后分析其前后的语境,从而准确把握其意思。
比如说,一个词语在文中是比喻义,我们就要从比喻的角度去理解。
五、语句排序题语句排序题可以先从选项入手,根据首句的特点来排除一些选项。
比如,一些以总结性语句、背景介绍等开头的句子,通常更适合作为首句。
然后通过关键词、关联词、指代词等,确定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
比如:出现“这”“那”等指代词的句子,前面一般会有对应的内容,所以不能作为首句。
六、语句填空题这类题目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来填写合适的内容。
选调生考试行测备考:意图判断解题思路和技巧

选调生考试行测备考:意图判断解题思路和技巧意图判断解题思路和技巧--------朱承钊意图判断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题型。
以河南省下半年公务员考试为例,2011年言语理解与表达版块,意图判断题考查了6道题目,2012年考查了7到题目,由此可见意图判断题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版块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于此同时,对于意图判断题的研究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意图判断题到底跟主旨概括题有没有区别?第二,意图判断题需要揣摩作者的说话意图,既然是揣摩,那么这个度如何把握?这两个问题就直接涉及到意图判断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所以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尤为关键。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意图判断题和主旨概括题的区别”。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版块主旨概括题是其他题型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文段主旨大意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准确揣摩出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因此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肯定是有区别的,首先表现在提问方式上: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这段话主要讲述(谈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分析,介绍等)的是;这段文字的主旨,关键词,中心议题,旨在说明;对这段文字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准确的是;”这些提问方式当中包含了“主旨、主要、中心、核心、概括”等关键词。
意图判断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意在阐明;这段文字意在强调;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表达的是;上面这段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提问方式当中包含了“意在”、“想要”、“推出”等关键词。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这两大题型在提问方式上确实有很大不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两种题型的解题思维。
比如我们遇到提问方式当中“主要、核心、概括”这些关键词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牢牢的记住不要脱离原文,答案一定是原文的当中的核心观点或者是忠于原文的中心论点。
片段阅读解题技巧之主旨与意图的区分

片段阅读解题技巧之主旨与意图的区分
主旨题和意图题关系:主旨概括出来向前一步是意图,意图不能脱离主旨但不是主旨。
看似很好区分,但现在有些题目给的答案很有迷惑性,比如主旨题里有主旨有意图,又比如意图题里面只有错误选项和主旨或是过度推断的意图和主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做题?很简单,当主旨题的选项里没有主旨时,选择跟主旨最接近的意图。
当意图题里没有意图有主旨时,选择主旨。
【例题】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偏重的是一种影响力、一种精神性。
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外界对这个城市吸引力、感染力的直觉反应和头脑印记,是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依恋,是城市管理者智慧与情怀的折射。
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而两者相加并非一个常数,软实力直接影响着硬实力效能的发挥。
软实力像一条绳子,硬实力像一堆硬干柴,绳子虽软,却可以把硬干柴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铸造一座美好城市的巨大能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城市整体实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B.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C.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各有侧重
D.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
【解析】从提问方式看,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但四个选项中,没有一个引申选项,当意图推断题没有引申项时,我们退而求其次选择主旨项。
文段第一句谈论的是软实力的内涵。
而第二句和第三句谈论了软实力的重要性。
因此文段谈论的是软实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正确答案为B。
这里ACD都很片面,不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的区分
武汉师资中心 刘佳
在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模块中,片段阅读占了一半的题量,即 20 道题,而 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就占到了 10~12 题左右,因此辨别主旨概括题和意图题的区别尤为 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正确答案。
因此在这里论述一下主旨题和意图题的区别,帮 助大家更好的解题。
主旨概括题的原则是基于原文,不要引申;而意图判断题又有两种做法:1.意在文外的 意图题,我们需要引申出作者的态度,得到答案。
2.意在文内的意图题,我们需要通过文段 本身找到作者话语的重点和意图。
意在文内的意图题和主旨题有交叉之处,这使学员们感到 困惑,因此这里简单总结主旨题和意图题的解答技巧。
➢ 主旨题:文段阐述社会负面现象,文段没有给出解决措施,我们基于原文,
不做引申,选择概括负面现象本身的选项,不选解决措施的选项。
如:
(2008 年国考)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 的基因。
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 遗产正处于濒临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新形势下亟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解析】D 通过提问方式“概括”,判断为一道主旨概括题。
文段通过转折词“但”引出了文段的主
旨句,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
遗产正处于濒临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这段话在描述一个不好的社
会问题,概括大意即D选项,很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注意:如果提问方式变为“意在说明”,则为意图判断题,答案选择引申的对策C选项。
➢ 意图题:文段阐述社会负面现象,文中没有给出解决措施,我们对作者的意
图进行引申,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的选项。
如:
(2007 年国考)虽然世界因发明而辉煌,但发明家个体仍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奋斗。
市场只认同其有直接消费价值的产品,很少有人会为发明家的理想“埋单”。
世界上有职业的 教师和科学家,因为人们认识到教育和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和科学家可以衣食无忧地培 育学生,探究宇宙;然而,世界上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也没有人付给发明家薪水。
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 A.世界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发明 B.发明家比科学家等处境艰难 C.发明通常不具有直接消费价值 D.社会应对发明家提供更多保障 【解析】D 通过提问方式“想表达”,判断为一道意图判断题。
文段第一句话就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
发明家的处境非常不好。
后文通过“教师”、“科学家”与“发明家”的对比,来说明发明家处
境确实不好。
既然判定是一道意图题,答案应该选引申的对策,即“为发明家提供更多保障”,
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答案即D项。
注意:如果提问方式变为“主要表达”,则为主旨概括题,答案选择基于原文大意的B选
项。
➢ 主旨题:文段阐述社会负面现象,文中已经给出了解决措施 ,这时候我们应
该选择解决措施的选项。
因为此时这个文段相当于总-分-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行文脉络,因此解决问题的措施才是文段的重点。
如:
(2010 年国考)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主要是划分保护区或建立保种基地。
这些措施 能很好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保护区面积大,偷猎现象屡禁不止;建立良 种基地保护地方品种投资大,时间长,容易出现近亲繁殖、物种衰退等现象。
试管、克隆、冷 冻保存等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建造“动物诺 亚方舟”不再是天方夜谭。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生物技术的进步为动物资源保护开辟了新天地 B.动物资源保护促进了生物技术新成果的诞生
C.保护动物物种多样性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D.传统资源保护措施所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 【解析】A 通过提问方式“主要介绍”,判断为一道主旨概括题。
读完文段会发现,文段也是在描述
一个不好的社会问题,即“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有很多的缺点。
”但是文段的后半段已经
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的措施,即“试管、克隆、冷冻保存等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来解决
这个问题。
因此,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即A选项。
➢ (例外)意图题:有一种例外的情况,意图题的文段是在阐述社会负面现象,
但是原文和 4 个选项都没有给出引申的选项,都没有给出解决措施的选项(或者给
出的是错误的引申选项),仍然按照主旨的方法来做,选择概括大意的选项。
如:
(2010 年联考)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 均占世界 10%左右。
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 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
据统计,近 50 年约有 200 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 4 种; 野生动物中约有 400 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状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动植物灭绝速度逐年加快 B 环境恶化导致动植物灭绝或濒危 C 我国动植物物种比较丰富 D 高等植物比野生动物更需要保护 【解析】B 通过提问方式“意在说明”,判断为一道意图判断题。
文段的主题句为“然而,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
”这句话
依然在阐述一个负面的社会现象,但是文段中并没有给出解决措施,观察选项,也没有正确引
申的解决对策。
因此仍然选择概括主旨的选项B,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动植物的灭绝或濒危。
这里简单总结了几种情况下主旨题和意图题的解答技巧,希望对于学员们有所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