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联的来历

合集下载

春节对联的来历介绍

春节对联的来历介绍

春节对联的来历介绍每家每户在春节或者有什么喜事的时候,都会换上新的对联。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春节对联的来历,一起来看看吧!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

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春联,俗称门对子。

每年农历新年,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贴春联习俗的由来,一起来看一下吧。

由来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

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

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

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

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

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意义为农历新年增添喜气的气氛。

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农历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

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春联的知识

春联的知识

春联的知识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每逢春节都会见到悬挂在门上的对联。

作为一种写在红纸上的对偶诗句,春联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寓意。

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传递祝福和美好祝愿的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春联的起源、构成要素和文化意义。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时候。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宫中将春节称为“迎春”,而迎春的一种方式就是张贴对联。

当时,对联是由贴在门上的通告改进而来的,它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从此以后,春联逐渐成为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联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对子和对仗。

对子是指联中的两个句子,表达的是相对应的含义。

例如,经典的春联“金榜题名”和“紫气东来”就是一对对子,它们表达着希望孩子们能够考取金榜题名,有好的前途,并且紫气东来则象征着好运降临。

对仗是指对子中句子的韵律和平衡。

对仗有时候是根据声音和字形进行的,有时候是根据意义和形象进行的。

它使得春联具有诗意和美感。

春联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对祝福和美好的表达上,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内涵。

首先,春联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面对新的一年,人们希望能够从吉祥的春联中得到寄托和鼓舞,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在春联中得到呈现。

其次,春联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勤奋和团结。

很多春联中都能看到对家庭和家人的美好祝福,它提醒了我们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依靠,要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春联也鼓励人们要努力奋斗,不断进取,创造幸福的未来。

最后,春联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尽管春联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春联的传统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如今,春联不再只是贴在门上,有些人也喜欢在家中的大厅或者房间里贴上春联。

同时,春联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有些人甚至自己设计春联,个性化的呈现出自己的祝福。

这种改变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春联的热爱和创造力。

总之,春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春节期间的对联春联的起源与演变

春节期间的对联春联的起源与演变

春节期间的对联春联的起源与演变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受到亿万中华儿女的热爱和庆祝。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广场、大街小巷,无不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而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对联春联则是春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对联春联的起源与演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对联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形式出现在宋朝。

当时,对联不仅用于春节庆祝,还被广泛应用于庙宇祭祀、诗社联句等场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一种以春节为主题的文化形式,成为人们表达喜庆、祝福的重要方式。

对联春联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宋朝到晚清时期,此时的对联春联大多是以红色纸背景为主的黑字对联。

这种形式简单大方,字体工整,主要表达对节日、家庭的祝愿。

第二个阶段是从民国至今,对联春联的形式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变化。

现代春联往往采用对仗工整、押韵和意境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寓意与祝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挂对联春联在门楣、窗户、墙壁上,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对联春联通常由喜庆的福字和搭配的上下联组成,字数通常为四个或八个。

这些对联春联一般用毛笔书写,还可以用剪纸、木雕、刺绣等方式制作。

人们根据不同的寓意和祝福,选择适合的对联春联贴在家中,希望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顺利。

除了传统的对联春联,如今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种。

比如,一些民间艺人创造了“对步春联”,将对联与舞蹈结合起来,用舞蹈动作来演绎节日祝福。

还有一些创意方面的对联春联,结合了现代科技,如用电子屏幕显示对联,增加了一种时尚感。

对联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与祝福。

它不仅仅是美丽的艺术品,更是由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传承。

通过对联春联,人们表达爱国情怀、家庭温暖与美好未来的展望。

总之,春节期间的对联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联春联的起源与演变的探讨,我们更能够理解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赋予。

春节常识及各种适用的对联简介

春节常识及各种适用的对联简介

春节常识简介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

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对联的来历精选

对联的来历精选

对联的来历精选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对联的来历一对联的文体渊源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对联的起源时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发展高峰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贴春联的讲究

贴春联的讲究

贴春联的讲究篇一:春节贴春联的讲究春节贴春联的上乘新年到,新年到,贴春联蒸年糕,压岁钱少不了,家家团圆乐陶陶!我们都知道过年要贴春联,可为什么要贴春联?怎么贴春联?一起来看个究竟!【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后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晚近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

古时候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

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民间在元宵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木棒便在桃竹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金鉴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视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用红纸文字春联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要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绕境,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高家岭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帮忙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买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贴春联表达最美好期盼】如果从秦汉开始换算,中国贴春联的计有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赐福。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
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然后随着发展,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的这个词也出现了。

时至今日,春节贴对联成了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

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通用联、专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等。

1、对联以直观的文字形式彰显了一个家对代莱一年的幸福期望。

比如风流双全人吉祥,财喜两旺家和睦,日月万事如意。

2、对联体现我国语言魅力的独特艺术形式,最早的对联记载于三国时期,发展到如今,春联变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

3、一副对联,突显的.就是一个家庭的精气,倾注的就是一个家庭的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对联的来历
在中国,春节是一个值得热闹的节日,一切以新为主,春节前要大扫除,春节要穿新衣,还要贴春联。

你知道春节对联的来历吗?下面店铺就告诉你春节对联的来历,一起看看吧!
春节对联的来历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春节贴对联的介绍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
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春联的贴法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副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

春联的正确贴法: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

也有例外,如毛泽东截王勃句创作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

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
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

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春联既是根据中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

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

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