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西悲剧美学的基本特征与差异

往往很 自然地可以看成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 而主人 公
是其 中的一个 ; 或者说得更完备一些 , 可以看成是两 个 党派或两个集团之l 司的事情 , 而主人公是其中一个党派 公是同国王邓根的代表们对立的。在这一切情况下 , 绝 大多数的登场人物 , 毫不困难地就分成了两个对抗的集
二、 悲剧 结 局
雷特父亲冤魂的出现 , 他们的冤屈就难 以伸张 。同样 , 关
汉9 的《 即 窦娥冤》 和索福克勒斯的《 俄底浦斯》 都出现了 疫情。而这种疫情的产生都是因为悲剧人物引起的。但 是, 中国悲剧对疫情 的追查 已是悲剧的结束 , 西方悲剧 对疫情的追查则是悲剧的开始。 当然 , 这种追查的结果不
没有结局, 悲剧的情节就不完整。 干净利落 、 寓意深
刻的结局能强化悲剧冲突传达的主题 , 引起观众的回味
西 方 悲剧 往 往 在悲 剧 主 人 公遭 到悲 惨 遭 遇 的时 候 , 以大 悲结 局 。《 缚 的普 罗米 修 斯 》 结 局是 被钉 在岩 板 被 的
或集团的主要人物 。在《 麦克 白》 , 中 男主人公和女主人 和 思 索 。
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更。” @பைடு நூலகம்
克思要求人们必 须时刻区别两种变革 : 一种是生产的经
冲突是正义与邪恶的冲突 , 但是这 种冲突不仅表现为外 在的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的较量 , 而且表现 在内在的善
艺苑 纵横{ 第1 期I 总 3 9
l7 0
与恶 、 忠诚与背叛的对立和消长上。布拉德雷认为, 冲突
毁灭的不幸事件不能成为悲剧美学形态。悲剧必 须体现 某种历 史的必然要求 , 这种历 史的必然要求往往与人的
实践活动中的偶然事件融合在一起 , 自然而然地昭示于 人的悲剧行为 、 悲剧冲突 、 悲剧结局等悲剧的每一阶段 , 最为 集 中地体 现在 作为 悲剧 灵魂 的人的悲 剧 精神之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
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
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一、悲剧思想不同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
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
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
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
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
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
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
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二、悲剧人物不同中西方悲剧的人物也是不同的。
西方悲剧以人物为中心来叙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些英雄、王子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并且几乎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中西古典悲剧异同之浅见

文 主 义 还 有局 限 性 , 哈 姆 雷 特 把 复仇 这 一 重 任 让 自 己 独 自来承
担 , 没 有先进阶级 引导 , 注 定 要 失败 。
我们再 来看杜十娘, 她 的身份是 个青楼女 子 。 在封建社会
里一 ,
个普通 妇 女 , 包括贵族 妇女 都要 受到封建礼教 的压 迫 , 更
何 况 处在最 底层 的妓女 呢? 她 们的生 活是最 痛苦 、 最 悲惨 的。
在西 方美学史上 影响深远 , 被视 为经典 性的定义 。 中国的戏剧
产生很早 , 却没 有十分 系统 完整的悲剧理 论 , 但我们仍能从 具
体 的作 品 中窥见 中西 方 悲 剧 的差 异 与相 似 。
哈姆雷特是一 个人 文主 义者 。 他 同叔父 克劳狄斯之 间的冲
突, 表面 看是 王 子 为父 向弑君 篡位的人 复仇 。 其实质则是 拿叔
这也 由戏剧在东西 方文学史 的地位而 论 。 在西 方文学史上 , 戏
剧 作 为十分 重 要 的形 式 历 史悠 久 。 而 中国 戏剧 , 作 为 以话本 为
载体 的艺 术形 式 只 是 市 民阶层 的精神消费 。 因 此在人 物 的选 择
上 , 必 须选择贴近 受众生 活 的人 物 。 只 有满足 受众 的要 求才能
在他们 身上 表现 出来的往往 不 是 时代 的火 花, 而 是 人 类 的善 良、
友 爱 、 勤 奋 、 自我 牺 牲 、 渴 望 自 由等等 , 由于 他 们 地 位 的卑 微 ,
身世 下 贱, 家庭 和 阶级 的局 限 , 以及 社会条件 的影 响, 他们 只
能 处于 被侮辱 、 被 损害 的地 位, 最 后 被 黑 暗势力所吞 噬 。 当然
古希腊三 大悲剧家埃斯 库勒斯 、 欧里 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ppt

1003班第二讨论组 展示人 刘振宇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2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2 3 4 4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不同的悲剧 性格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 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 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 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 和否定勇气。 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 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翁 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不 仅如此,中国戏剧的悲剧冲突还带 有伦理评判性质。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 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 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 中国的悲剧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 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 的和解。但是,这种令人高兴的结 局一般不是主人翁自己争取的,而 是借助一种外在力量实现的。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则 多选取 日常百 姓的生活故事 ; 二是在 结局上 , 西方 悲剧 追 求 “ 一 悲 到底 ” , 中国悲剧 则 多 为“ 双 重 的悲 剧” , 以大 团圆结 束 ; 三是 在审美效果 上 , 西 方悲剧多 追求“ 真” , 中国悲剧则着力表现一种“ 善” 。
悲剧是 西方 美学的一个重 要范畴 ,也是 西方艺
依 和拉 辛的悲剧人物也 莫不如是 。悲剧主 角的身份 2 0 0 0年都 没有重大变化 ,发生在他们身上 的都 是些 惊天动地的大事 件。直到 启蒙时期 , 狄德罗和莱辛提
出要创 作反映 普通人 生活 的“ 市 民剧 ” 的主张 , 这种 在 悲剧 里贵族 王候独 断的局面 才算被打破 。不过 , 在
身 的独特性。中西悲剧生长在各 自的文化土壤 , 形成
曲悲剧也 多来源 于历史 故事 、 民间传说 、 传奇 、 评 话
等, 处理题材 比较 自由。中国最 早的戏 曲悲剧 , 汉代
“ 百 戏” 《 东海黄公》 就是讲 述一个 民间的打虎英 雄年
迈力衰 , 伏虎不成反被害的悲剧遭遇。后来的著名悲
贵, 君 为轻 ” , 可见 , 中 国具 有 悠久 的 “ 民本 ” 思想 传 统, 这一思想贯穿到艺术 家的创作 中, 使得他 们能够
具有 关注普通 百姓 、体 恤下层平 民生活疾 苦的思想 意识。在中国 , 妇女又是受封建礼教压迫最深的一个 群体 , 因此 , 悲剧作 家将 同情 和关怀最大限 度地投注 到女性身上也是不足为奇的。从审美效 果上看 , 中国 悲剧 的平 民性能够 拉近观 众与 悲剧 主人公 的距离 ,
大悲剧的主人公都是 国王 、 王子和贵族 。 之后 的高乃
பைடு நூலகம்
当他们遭遇不 幸、 饱受摧残 时更能激起 怜’ 悯和 同情 , 不像西方 悲剧 中的神和英雄高 高在上 ,使观 众敬而 远之 ,只能是有 限度地表达 对主人公 悲剧 命运的怜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_1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栾岚[摘要] 悲剧作为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分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高度关注。
在西方,悲剧文学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体现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带有很强的个性反思特点。
而在中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悲剧文学更多体现出了现实性的一面。
本文从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审美;差异;I106.7在世界文学使上,“悲剧”这一概念是发源于希腊的,一直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型,它通过高度强化的审美形式,表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使人惊心动魄地深度美感。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西方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悲剧作品,而在中国,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忠教节义的伦理观和温柔敦厚的美学观的制约,悲剧文学发展缓慢而且不充分。
因此中西方在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和审美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悲剧精神是指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超越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本质因素之一。
而悲剧精神的精髓在于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
在人类的悲剧精神中,人的价值和人格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显露出超常性与崇高性。
悲剧精神投射于中西悲剧中,闪耀出截然不同的光彩和色泽。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顺从、忍耐成为其显著特色,从而使中国悲剧精神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形成自身的局限。
如在希腊神话中,人物都是以个人为本体,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禄碌。
他把个人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冲冠一怒退出战场,只因阿伽门农横刀夺爱。
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备受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
论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异同

元杂 剧恰恰 反映 出 了善 良的人们 不该遭 受 的厄运 ,从而 揭 示 出元代社 会 的不合 理性 。更为 动人 心魄 的是表 现 了这 些 小人 物不畏 强敌 、敢 于抗 争的精 神 。不 管是 《 蝴 蝶梦 》里 的王 家兄 弟 ,还 是 《 陈州粜 米》 的张 氏父子 ,他们 所面 临
部分 。在很 大程度 上 ,中 国戏 剧与 西方 戏剧有 很 多的共 的都 是社会 的特 权阶层 , “ 打死 人不偿 命 ”,但他 们并 不 通之 处 ,但 因为其历 史文 化背 景的差 异 ,也存在 着很 多不 被吓 倒 ,而 是 以其人之 道还 治其 人之 身,让 恶人 受到应 该 同之 处 。 收到 的惩处 。这 显然 是作者 将人们 内心最真 实 、最强烈 的 悲剧 是戏 剧艺 术的最 高形 式 ,叔 本华 就 曾说 : “ 无论 意愿通 过舞 台化展 示 出来 。 是 从效果 巨大 的方面 看 ,或是 从写作 的 困难这方 面看 ,悲 虽然 中 国悲 剧与 西方悲 剧存在 着人 物构 思上 与结局 上 剧 都要 算作 文 艺的 最高 峰 ,人们 因此 也 公认 是这 样 。”[ 】 的不 同,但 是我们 也不 可否 认二 者之 间的相 似之 处 。当代 因此 ,西方人 很看 重悲剧 , “ 要求 悲剧有 一个 君主或 一个 以来 ,随着 对 中西悲剧 认识 的深 入 ,人 们发 现 中国有类 似 大 名鼎鼎 的人 作为 它的主 人公 ,不仅 是古 典主 义戏剧 的金 西方 的悲剧 ,西 方有类 似 中国 的悲剧 ,西方 有类似 中国的 科 玉律 ,…… 中世 纪人们 的头脑 里 ,几乎 都有这 样一 个心 悲剧 。 亚里 士多德在 《 诗 学》 第 六章给 悲剧下的定 义是 ‘ 悲 照 不宣 的准 则 :所 有 的悲剧 都是 写帝 王将相 的 。”口 由于 剧是 对于 一个严 肃 、完整 、有一 定长度 的行 动 的摹仿 。 ’ 有 此观念 ,西 方悲剧 更关 注大 人物 的命运 ,表 现伟大 的人 有些悲剧 ,例如欧里 庇得斯 的 《 伊 菲革涅亚 在陶洛人 里》, 物 毁灭 , “ 悲剧 ,从本 质上来 讲就 是一个 遭受 苦难和 灾祸 , 圆满收场 , 并 未杀人流血 , 引起悲哀 , 但剧 中情节是严 肃的 , 最 终导致 死亡 的故 事 。”【 3 古希 腊悲 剧是 如此 ,莎士 比亚 故仍 然是 ‘ 悲 剧 ’。”【 5 王 季 思认 为: “ 欧洲 希腊 悲剧 有 悲 剧也是 如此 。 不少 以团 圆结束 ,但 到莎士 比亚 以后 ,就大 都 以剧 中主 人 例 如莎 士 比亚 的 四大 悲剧 之一 《 麦克 白》 就是讲 述 了 公的不 幸收场 。 我 国古 典悲剧 以大 团圆结局 的要 比欧洲 多 。 苏 格兰 国王邓 肯 的表 弟麦 克 白将 军 ,为 国王平叛 和抵 御入 这种 结局 ,有 的是剧情 发展 的结 果 ,是 戏剧 结构完 整性 的 侵 立功 归来 ,路遇 三个 女巫 。女巫对 他说 了一 些预 言和隐 表现 ,有 的还表 现斗 争必将 取得胜 利 的乐观 主义 精神 ,但 语 ,说他 将进 爵为 王,但 他并 无子 嗣能继 承王位 ,反 而是 有 的却表现 折 中、调和 的倾 向,让 一个 干尽坏 事 的恶人 跟 同僚班柯 将军 的后代 要做 王 。麦克 白是有 野心 的英雄 ,他 悲剧主 人公同庆 团圆, 这 自然要 削弱 了悲剧动 人的力量 。” 在 夫人 的怂 恿下谋 杀邓肯 ,做 了 国王 。为 掩人 耳 目和 防止 所 以对 于 中西方 悲剧 的异 同,我们 应该 用辩证 的态 度 他 人夺位 ,他 害死 了越来 愈多 的人 。恐惧 和猜 疑使麦 克 白 去看 ,不 能持 中西方 悲剧完 全不 同 的观 点 ,也不 能认为 两 心 里越来 越有 鬼 ,也越来 越冷 酷 。麦 克 白夫人神 经失 常而 者完 全相 同 。戏 剧是文 学里 重要 的一 部分 ,我们 更应该 用 自杀 ,对 他也 是一 大刺激 。在 众叛亲 离 的情况 下 ,麦 克 白 科学 的、严 谨的观 点去 对待它 。 面 对邓肯 之子 和他请 来 的英格 兰援军 的 围攻 ,落 得袅 首 的 参考 文 献 : 下场 。在 这部 戏剧 中的主 角就 正是帝 王将 相、是 大名 鼎鼎 【 1 】 叔本华: 作为 意 向和 表现 的世 界》 ,商务 印 书 的人物 。 馆1 9 8 6 年版 。 而 中国 的悲剧 却与此 不 同,我 国悲剧 更关注 小人 物 的 [ 2 ]I 英l 阿 ・ 尼柯 尔 : 《 西欧 戏剧 理论》 ,中 国戏剧 命运 ,表 现他 们面对 貌似 强大 的恶势 力 的欺压 ,不是 逆来 出版 社 1 9 8 5 年版 。 顺 受 ,忍气吞 声 ,而是面 对惨 淡的人 生 ,直起反 抗 ,即使 [ 3 】 A . C . 布 雷德利 : 《 莎士 比亚 悲剧研 究》 ,上海译 文 被 冤杀 , 灵魂 也不 屈, 喷射 出复 仇的怒 火 , 生命无 辜被 毁灭 , 灵 魂便要 毁灭 者毁 灭。这 种抗 争具有 一种 惨淡 、悲壮 的神 韵 ,具有 中 国神话 中 “ 精 卫填海 ”般 的壮 美 ,达 到 了惊人 心 魂的 艺术效 果 。例 如元 代公 案剧 中有许 多都很 好 的诠释 了这一 点。 《 生金 阁》 中的郭 成,传 家宝 物生 金阁被 权豪 势 要庞衙 内抢 占,妻子被 霸 占, 自己也被 铡掉 了头颅 ,成 了无头冤 鬼 , 但他 仍不屈 服 , 提着 头追赶 猛打 仇人庞 衙 内, 呼 喊报仇 ,吓 得仇 人胆 战心惊 。 《 殊 砂担 》 中的王文 用被 恶 棍 白正所杀 ,他 的阴魂 到 阴司告状 ,天 曹官 允准 了他 的 诉 状 ,他 的鬼 魂 同东岳太 尉活 捉 了白正 ,报仇 雪恨 。亚里 士 多德说 : ( 悲剧 是 ) “ 一个 人遭 受不 该遭受 的厄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
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
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精神的差异
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
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
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
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
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
从根本上讲,以伦理和谐为核心道德的中国文化就是一种以人伦和谐、亲睦为本体的伦理主义文化。
因此,中国悲剧从人伦和谐出发,担负着惩恶扬善的伦理责任。
纵观各种悲剧作品,皆以伦理批判为基础,以描写弱小个体的遭遇为主要内容,全面诉说了社会生活中的父母之哀、夫妻之怨、家国之仇,将中国悲剧精神中扬善抑恶的伦理批判本质呈现得淋漓尽致,其间暗含着一种对命运的顺从和圆满结局的期盼。
西方古希腊祭祀传统促使古希腊人将一些他们不可理解的社会发展和个人遭遇归于命运的捉弄,这使西方悲剧创作中带着浓厚的命运观念。
因此,西方悲剧也自觉担负起探索人类命运的审美使命。
无论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还是哈姆莱特,悲剧主人公坚持执着而崇高的追求,与残酷不公的命运、邪恶势力甚至自己懦弱的个性进行抗争,虽然最终抗拒不了命运,但其间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坚强的毅力,却使西方悲剧精神的抗争色彩光芒四射。
二、悲剧冲突的差异
(一)冲突的激烈程度
中国悲剧冲突主人公往往显示出个体与社会力量抗争的无能为力,自觉性不强,事事处于被动,徒发嗟叹。
如《琵琶记》中与蔡生的冲突对立有三:父母,牛丞相,皇帝。
他凡事都做不了主--辞试不许便再考,辞官不允便就任,辞婚不允便再娶,每一步都是服从
他人的指令。
但实施后,又总深深陷入良心的自责和痛苦中,这些异己的力量、地位,或直接或间接地高于他,因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地位通常十分显赫与反面势力旗鼓相当,如《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地位相当,因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人物行动上也更加自觉。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执着地去寻找杀父娶母的凶手以至自身遭难,更表现了主人公主动抗争现实与命运的震撼力量。
(二)悲剧主人公的自我意识
中国悲剧主人公本身虽然受儒家思想影响,但表现得并不十分冲突,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例如,《窦娥冤》中,各种思想在窦娥身上内化为指向一致的伦理文化,她的刑场“三誓”,为婆婆免受刑罚而甘愿牺牲自己都是有力的佐证。
中国悲剧类型趋同,基本都具有压抑个人意识、讲究他律的理性牺牲意识。
例如,窦娥为了贞洁,为了尽孝,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达成目标。
这是因为,她接受传统伦理的教化,认同中国佛教的来世说、善恶报应等学说。
虽说窦娥意识中存在“理性”,但由于这种“理性”是外在压
力下产生的,不只是主观客体之间的斗争,更不是主人公内心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因而悲剧冲突相对较弱。
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生命个体丰富而复杂,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面对屈服与抗争的艰难抉择,以及主人公思想中不同文化异质的对立,使人物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冲突,如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本来是一
个人文主义者,但其生活在封建社会,因而不可避免带有基督教神学思想。
这就使他在实现理想与抗争现实之间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所以处于矛盾、困惑、彷徨之中,造成行动延宕。
因此,西方悲剧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冲突、自我心理的内在矛盾。
三、悲剧情感结构与结局的差异
(一)情感结构不同
从悲剧的情节结构来讲,中国传统悲剧总是“苦尽甘来”,重视苦难。
西方悲剧则是一悲到底,重视悲剧结果,所以常常浓缩过程以催化悲剧性结果。
中国悲剧在情感结构上,大多呈现出一种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曲线,一般是一场或一折作为一个点,一喜一悲,交替循环地递进。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戏评家都把笑乐视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职能。
汤显祖的戏剧与理论主张均体现出喜或苦乐二者不可偏废。
如《牡丹亭》的前半部以悲剧冲突为主,间以插科打诨,后半部则转入喜剧冲突。
总之,纵观中国悲剧,可以概括为“苦 - 乐 - 悲 - 喜”,呈现的是一个互动、互渗、互补对转的曲线之圆。
西方悲剧的情感结构一般都强调“庄严风格”在剧中的统一。
因此,戏一开场,就有浓
重的悲剧气氛,并越来越悲,直至最后结束。
如果在中间插入一些滑稽的喜剧片段就被认为破坏了这种悲剧气氛的统一性及悲剧效果。
因此,排斥滑稽调笑、追求悲苦成分的、单一发展的“直线”情感结构,是西方古典悲剧的主要特征。
(二)结局模式不同
无论中国悲剧故事情节多么跌宕起伏,主人公多么不幸,最终都有一个团圆结局,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模式。
悲剧性大团圆可以使人喜从悲来,拍手称快。
即使
剧中主人公不幸殒命,也会本着大团圆的原则,以借尸还魂或借梦传音来实现未了的心愿,从而在精神上获得象征性的大团圆,凸显出创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怜悯,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乐观主义精神。
西方悲剧则以主人公悲惨的遭遇,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来刺激观众,使其对作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如《哈姆雷特》是几千年来西方艺术作品中以悲剧性人物的毁灭和正义事业被强大邪恶势力压制为结局的代表,创作者以腥风血雨,刀光剑影和横尸遍野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凄美、壮烈、崇高的死亡,营造出一种悲壮的美感,但换来的绝不是悲哀,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心理承受力。
四、结语
历史进步和道德进步的统一是中西方悲剧的共同追求。
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实现这个统一,西方悲剧则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恶完成这个统一。
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同之处。
从悲剧人物自身来说,中国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悲剧,不仅是由于邪恶势力过于强大,而且是由于他们追求自身
完美,受传统“善恶”观的影响深刻。
西方悲剧人物同样追求自身完美,但悲剧人物本身是有罪的,通过自我毁灭、自我惩罚,以赎前愆。
从悲剧冲突上来说,中国悲剧冲突主要发生在邪恶势力与正义力量之间,很少有悲剧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主人公对悲剧发生不承担什么责任,往往一概归咎于外在的邪恶势力,西方悲剧冲突尽管也表现在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之间,但主要表现为悲剧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主人公往往在自我反省中主动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全集[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关汉卿 . 汇校详注关汉卿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蓝凡着 . 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王国维 . 宋元戏曲史[M]. 长沙:岳麓书社,1998.
[5]乔艳丽 . 中西悲剧精神差异的文化缘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