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中西方戏剧中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永恒母题。
爱情剧有喜剧,也有悲剧。
喜剧的结局基本相同: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团圆。
悲剧结局则大不一样: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以男女主人公血淋淋地陈尸舞台作为结局,这往往是西方爱情悲剧的一大特征。
而中国的爱情悲剧,即使有情人真不成眷属,剧作者也会设法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幻想的方式让他们“团圆”起来。
同是爱情悲剧,为何结局各具特色这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民族欣赏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所在。
我国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孟称舜创作的《娇红记》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爱情悲剧。
两剧主题相同—都颂扬了男女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反对封建势力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但两剧的结局却不一样。
《娇红记》描写申纯和王娇娘为了追求自由婚姻,敢于同封建伦理和豪门贵族作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
但作者并不以此作结,为了歌颂他们“两人皆一而终,至于段身而不悔”的精神,作者让男女主人公“仙圆”,以“合家作结,坟上长满了花草,月儿照着墓顶的棠梨一对鸳鸯向九天展翅飞去”,一对情侣水远相伴相随。
不仅《娇红记》如此,其他的爱情悲剧如《长生殿》、《牡丹亭》、《梧桐雨》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以“团圆”结局收场。
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民对善良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一种不敢正视黑暗的、血淋淋的现实,以“团圆”结局来逃避现实,将矛盾冲突和谐化的心理倾向,这一弱点正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梁漱溟先生在论及东方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085爱情是人类最为强烈的一种感情,爱情悲剧这种艺术对人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中外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悲剧的有很多,比如大众比较熟悉的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多学者对这两部作品研究较多。
今天我们从悲剧意识方面来研究另外两部中西方的爱情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
这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社会在婚姻方面的狭隘思想给年轻人带来的伤害。
但是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表达爱情悲剧时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关于《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的简介《孔雀东南飞》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诗歌的形式、简短的篇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同时它作为乐府诗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部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明确的作者,但是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的婚姻悲剧。
全诗仅用1700余字就为读者呈现了多个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节内容。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的被迫分离以及双双自杀的悲剧,还可以看到焦母的顽固不化和刘兄的蛮横无理。
文章结尾为我们呈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蝶的画面,通过这种神话形式寄托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1]。
《阴谋与爱情》这部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费迪南和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之间的爱情悲剧而写。
作者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
从中我们发现这部西方爱情悲剧作品既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地域特征。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除了当事人费迪南和露易丝外,还有两类人参与其中,一种是与当事人有感情联系的,比如米尔佛特夫人和伍而牧;一种是与这场爱情有利益关系的,比如宰相瓦尔特和平民乐师米勒夫妇 。
费迪南和露易丝在外界的种种干扰之下最终双双赴死,选择这种方式在一起。
二、《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出于对爱情的执着而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去反抗当时的社会。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爱情这玩意儿,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能整出些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悲剧来。
不过呢,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还真有不少差别。
咱先瞅瞅咱中国的爱情悲剧。
那叫一个含蓄深沉啊!比如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人爱得那叫一个苦。
家里反对,社会规矩一大堆,硬是把好好的一对
给拆散了。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被闷在罐子里的火,烧得旺旺的,可就是没法痛
快地燃烧。
最后只能化蝶双飞,这结局虽然带着点浪漫色彩,但说到底还是满
满的无奈和悲哀。
而西方的爱情悲剧呢,那风格可就不太一样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得那
叫一个热烈奔放!他们可不管什么家族仇恨,爱了就是爱了。
但命运就爱捉弄人,最后双双殉情。
西方的爱情悲剧常常充满了激情和冲突,爱得死去活来,
好像不惊天动地就不算爱。
总的来说,中国的爱情悲剧像是一杯苦茶,需要慢慢品味其中的苦涩和无奈;西方的爱情悲剧则像一杯烈酒,一口下去,火辣冲头,让人心痛到不行。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这些爱情悲剧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无奈。
虽然结局不完美,但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所以啊,爱情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不管在哪,都能整出些让人哭
断肠的故事来!。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
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
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
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
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
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
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
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
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
一部西方文学作品和一部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平行性研究分析

一部西方文学作品和一部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平行性研究分析西方著名作家哈姆雷特震世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绝美爱情故事代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东西方作品相隔数百年,相离万里,同样是描写男女主角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是以男女主角为爱失去生命的悲剧为结局的同时,在许多同质表现下细细分析却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特征、情节描写等等方面有许多差异。
本文就差异性和相似性入手,略作分析。
1、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差異性这两部作品的男女主角性格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西方作品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展现出了敢于表达自己情感,勇往直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形象,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热情与爱,两者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敢于冲破世俗的枷锁。
这与当时作品所处在的文艺复兴时期追求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而相反的,东方作品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性格特征是含蓄的,内敛的,相比于浪漫的罗密欧而言,梁山伯显得木讷,连同窗三年都未曾发现身边的祝英台是女扮男装之身,而祝英台虽与梁山伯互相爱恋,却始终摆脱不了封建礼教下家族的束缚,最终还是服从于家族,下嫁他人,梁山伯深知自己的地位配不上所爱之人后抑郁而终。
二人之间为爱抗争其过程更加迂回曲折,充满了挣扎与妥协,服从于反抗。
这也体现了作品背后的时代性,处于封建社会,男女情感表露极为含蓄,这与直接浓烈的西方男女情感大相径庭。
2、文学作品美学意象的差异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光明”这个词贯穿全文反复出现,太阳照射下灿烂的光芒实质上就是代表了男女主角之间炙热的爱情,而光明最终会战胜死亡也暗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会战胜周围的黑暗。
作品美学意象上选择了光、星星等充满积极特征的事物,体现了西方对爱情等积极乐观的态度。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故事最后的情节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为两只白色的蝴蝶,最后以这种方式如影相随,越飞越远。
蝴蝶这一意向实质上是自由的化身,表达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而这意向也充满了东方的诗情画意,把蝴蝶纳入到爱情的象征当中。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咱来聊聊中西方爱情悲剧的那些事儿。
这就像是两个不同风格的爱情悲歌合唱团,各有各的调调。
先说说咱中国的爱情悲剧吧。
在中国的爱情悲剧里,那往往是外界因素像一群捣乱的小鬼,横在爱情中间。
就拿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说,这两人那可是情投意合,感情好得像蜜里调油。
可是呢,封建礼教这个大坏蛋就冒出来了。
祝英台她老爹老妈就觉得,门当户对才是正理儿,梁山伯这个穷小子怎么能配得上自家闺女呢?于是就棒打鸳鸯。
最后这俩苦命的恋人只能化蝶双飞,这悲剧里透着一种无奈,就像一朵盛开的花被暴风雨无情地摧残。
还有牛郎织女,牛郎就是个普通的放牛郎,织女呢,那可是天上的仙女。
他俩相爱了,这本来是个挺美好的事儿。
但天条这个铁面无私的家伙不同意啊,王母娘娘一挥手,就用银河把两人隔开了。
每年只能见一次面,那是多心酸的事儿。
这种爱情悲剧往往是社会规则、家庭观念这些强大的外力,把爱情硬生生地给扯开了,就像拔河比赛,爱情这一方总是输得很惨。
再看看西方的爱情悲剧。
西方的爱情悲剧里,更多的是人物自身性格里的小怪兽在作祟。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人来自有世仇的家族。
他们俩倒是不管不顾地相爱了,这爱情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可是呢,罗密欧他太冲动了,一听到朱丽叶“死”了的消息,也不搞清楚状况,就跑去殉情。
朱丽叶呢,醒来看到罗密欧死了,也毫不犹豫地跟着去了。
他们的爱情悲剧就像是两辆开得太快的跑车,因为一时的莽撞,就撞得粉身碎骨。
从结局上看呢,中国的爱情悲剧有时候还会给人一点希望的小尾巴。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了,这好像是在说,虽然在现实里他们被打败了,但是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的爱情还能继续。
而西方的爱情悲剧往往就特别决绝,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就死了,那是一种彻底的绝望,就像黑暗中最后一点烛光也被吹灭了。
总之呢,中西方爱情悲剧就像是两个不同的爱情悲剧大观园,各有各的精彩和悲哀之处。
中国的爱情悲剧更多是被外界力量拉扯,西方的爱情悲剧更多是被自己人坑了。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作者:席新蕾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9期摘要: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体现着相同的文学主题——爱情和殉情。
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比较分析这两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探究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造成爱情悲剧原因的异同以及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和联系。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成因;爱情观;比较研究《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乐府民歌中描写爱情悲剧的代表作,它通过写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恩爱相处,却因为刘兰芝受到焦仲卿母亲的嫌弃,被焦母活活拆散,最后在封建礼教包办婚姻制度的逼迫下走上绝路纷纷被迫自杀的爱情悲剧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早的浪漫悲剧,记述了青年男女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然而却因两家是世仇而无法结合,最终为追求自由爱情双双殉情,揭露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世仇恩怨和宗法专制对爱情和人性的毒害。
它们分别是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下面就结合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具体比较分析探究两者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比较《孔雀东南飞》创作于东汉建安时期。
当时社会对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深信不疑,尊崇“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孝”被推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给儿女违抗父母的权利,这样的社会背景就给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隐患。
焦仲卿虽然十分爱自己的妻子刘兰芝,但是在母亲的反对下还是不敢彻底反抗,最终酿成了悲剧,听从父母建议重建无爱的婚姻,两人被逼无路选择了殉情,可见两人的爱情悲剧与当时社会的封建文化背景分不开。
《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到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当时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封建传统的旧思想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罗密欧与朱丽叶明明相爱,却因为家族的世仇不能够在一起,最终双方选择了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王秀丽(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
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一)、主题思想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
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
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
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
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
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
[1](238)(二)、情节结构首先,两部作品的爱情发展结构基本相同。
第一,两者皆是偶然邂逅,自由相爱。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在杭州求学期间相遇,然后到相知和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舞会上相遇,然后一见钟情,相知和相爱。
第二,两者的爱情受到强力的阻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受到封建礼教下的门阀制度的阻碍,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受到两方家族的仇恨的阻隔。
第三,两者的爱情皆有暗人帮助。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是师母。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神父。
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两部作品最终以悲剧结尾。
两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皆双双殉情。
其次,两部悲剧作品中皆参入喜剧的元素,可谓悲喜交加,跌宕起伏。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相遇是喜,过程有喜有悲,结局是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是喜,背负血海深仇是悲,过程有喜有悲,最终结果也是悲。
二、不同点(一)、人物塑造首先,在爱情表达上,两者是不同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表达是丰常含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但从未明显表示出来爱意。
直到离别的时候,才含蓄地表达出来。
而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非常热烈、明显的爱情表达,两者的爱情可谓轰轰烈烈。
其次,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两者是不同的。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对于婚姻的态度是非常谨慎、严肃的。
他们虽然对彼此有爱意,但从未走到婚姻的地步。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婚姻则是非常果断与勇敢。
两人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后,虽然背着家族仇恨,两人依然迅速成婚。
最后,在捍卫爱情的方式上,两者是不同的。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反抗他们的命运,但行为是被动的,是极其痛苦的,采取忍受退让的方式接受两人的爱情悲剧。
[2](216)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采取了隐秘成婚,喝药假死等措施,可以看出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
(二)、剧情冲突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基础。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这种冲突比较弱。
作品多采用叙述的方法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使故事发展较为缓慢,节奏不是很鲜明。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冲突性比较突出。
从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将两方的家族仇恨摆了出来,紧接着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冲突,使作品的故事发展比较紧凑,起伏性强。
(三)、剧情结局两者虽然都是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都双双殉情,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却添加了“团圆之趣”,男女主人公在死后纷纷化蝶,双宿双飞。
这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局,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却有它现实生活的基础。
他暗示我们:他们为之斗争的理想和要求,总有一天会得到实现。
[3](370)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非常利落的悲剧结尾,没有添加。
三、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一)、情节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把痛苦和失败放在作品结尾的最后时刻,而整部作品主要是表现主人公不断地抗争,直至结束。
而中国悲剧则是将痛苦伴随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过程,小人物的无助,被欺压直至惨死常常是中国悲剧的主要内容。
(二)、结局在西方悲剧中,每一部悲剧都蕴含着理想的、成功的因素和内质,这些因素甚至附着在悲剧情节的全过程中。
在结尾处,西方悲剧往往会采取“一悲到底”的模式,但是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一种颓废的情绪,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复活和永存。
[4](370)在中国悲剧中,有时会采用“大团圆”结局,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古代人民在封建礼教下的一种美好夙愿。
(三)、悲剧的功能西方悲剧不止停留在对主人公的怜悯上,而是强调对人的更强大的净化功能。
西方悲剧的作品中,往往浸透着一种超越悲痛的崇高感。
而中国悲剧则是通过对主人公悲惨遭遇的描写,把能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怜悯,对邪恶势力的忿恨、不满放在第一位,而对这种情感的升华则需要观众的自我提高和理解。
(四)、在观念方面西方悲剧往往忽视社会对人物、事件的制约作用,一味地将悲剧建立在个人的能力缺乏和失误之上,似乎说个人可以改变历史。
因此,西方悲剧中造成悲剧结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5](372)而中国悲剧的悲剧原因则是提升到社会层面,主人公的遭遇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社会历史造成的,似乎是个人怎样努力,也会被社会历史打败。
因此,中国的悲剧更像是一种“社会悲剧”。
四、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成因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是文学发展的产物,欲探究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就需要追溯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深层体现。
在经济上,中华民族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发展而来的,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家庭为耕作单位。
因此,生产力发展缓慢,对于自然,便形成了“天人合一”内部调和的心态。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多是统一的国家,通常采取高压的政策,以此来钳制人们的思想。
在梁祝发生的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渴望通过科举改变人生的才子,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
所以,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虽然梁山伯高中,但是祝英台的父亲却不允许她嫁给梁山伯,直接导致后来的悲剧。
在思想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讲求“乐天安命”,“中庸”,强力地约束了人们的行为。
在这种“发于情性止乎礼义”的行为规范的影响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显得极为脆弱,从而走上悲剧的结局。
后来佛教的传入,使故事添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色彩,虽然生前不能在一起,却可死后化蝶,双宿双飞。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西方的戏剧就是源于古希腊时期。
在经济上,古希腊实行商业经济和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使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在政治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多是独立的小国和岛国,推行民主政治,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
在文化上,思想家皆有自己的学说,思想创造比较多元化和自由化。
因此,形成了西方人敢于反叛,大胆,勇敢,独立的性格特征。
所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誓死捍卫自己的情感。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罪感文化”的影响,悲剧的结局多是“一悲到底”,让人们以此来解脱自己的罪恶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美丽被撕碎的时刻,正是美丽被永恒记忆的时刻,现实的毁灭往往是精神的永生,所以可以痛并快乐着。
”也许这就是西方悲剧所追求的理念。
五、结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不同。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由历史文化发展积淀而来,解析文学作品就是对当时历史文化的再次研究。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不管是爱情美满还是爱情悲剧,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观。
[6]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我们希望,爱情悲剧不再上演,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自由的的爱情观念。
对于爱情,是我们所有人不变的追求,它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民族、跨越人种,连接两颗同样的心。
参考文献:[1]阿尼克斯特(苏)著、徐克勤译《莎士比亚的创作》[M].1985.山东教育出版社[2]陈爱敏,《文化视野中的中西方爱情悲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3][4][5]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著.《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2004.武汉大学出版社[6]陈欣.《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J].《文教资料》,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