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

,
。
中西 方 悲剧 的
。
为英雄 意志所遭 遇 的不 可 知 的命 运 在《 哈姆 雷 特 》 中 异 己 力 量 是 主 人 翁性 格 中的弱 点 软弱 和 犹
人 民公敌 》 中 异 己 力 量 是 某种与 主 人 翁为 豫 在《
,
, ,
中西 方悲 剧 外在 形 式 的差 别
中西 方 悲 剧从外在表 现 形 式 看 有 以 下 三 方 面
程 然 而 他们 越 是 努 力 越 接 近 置 他们 于 死 地 的 泥 潭 越 是 艰辛 和 痛 苦 地 走 路 就 越 来 越 深 地 陷在 沼
泽中
。
, ,
,
伟大 的人 物 的一 种 模仿
”。
传统 西 方悲剧 都 是 以 皇
。
家贵族 和 英雄 豪 杰 为 主 角
,
在 西 方人 眼 中 悲 剧 的
。
。
他 的人 文 思 想 通 过 这 场 毁
,
灭 性 的斗 争 得到 了 升 华 显 得更 加 不 可 战 胜
、
。
与哈
中 国悲剧 的 这 些 特 征 是 由其 保存 性 的 文化 所 决 定
悲 剧 精 神 是西方 文 化 思 想 的 集 中表 现 其 根 源
,
雅 典 的泰 门 》 中 的泰 门 《 安提 戈涅 》 的 姆莱特一 样 《 中 的 安提 格 涅 等 都 是 这 类 人 物
古 典 悲剧
”
,
。
异 显 示 出 不 同的 文 化 根 源
关键 词 中国 悲 剧
,
。
与西 方悲 剧相 反 中国古典悲 剧 的主人 翁一 般
是 弱小 善 良 无 辜受 害 的 小 人 物 尤 其 是 出 于 社 会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
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
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一、悲剧思想不同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
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
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
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
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
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
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
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二、悲剧人物不同中西方悲剧的人物也是不同的。
西方悲剧以人物为中心来叙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些英雄、王子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并且几乎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爱情这玩意儿,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个能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东西。
可这爱情悲剧啊,在中西方却有着不少有趣的区别呢。
先来说说咱们东方的爱情悲剧吧。
东方的爱情悲剧常常像是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给罩住了,这网就是封建礼教。
你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多好的一对儿啊。
两个人在书院里互生情愫,那感情就像小火苗一样,蹭蹭地往上冒。
可是呢,祝英台她家里不同意啊,为啥呢?因为梁山伯虽然是个才子,但他没什么雄厚的家底,不符合封建家庭门当户对的要求。
最后啊,这两人只能以死明志,化成了蝴蝶才得以双宿双飞。
还有焦仲卿和刘兰芝,刘兰芝被婆婆嫌弃,各种挑刺儿,焦仲卿虽然爱她,却拗不过封建家长的权威,最后也是双双殉情。
在东方的爱情悲剧里,家族的利益、社会的礼教往往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得情侣们喘不过气来。
再看看西方的爱情悲剧呢。
西方的爱情悲剧啊,更多像是命运在捉弄人。
就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吧,他们俩属于两个敌对的家族。
这俩年轻人一见面就天雷勾动地火,爱得那叫一个热烈。
可家族的仇恨就像一道深深的鸿沟横在他们中间。
而且西方的故事里,命运好像特别爱开玩笑,各种阴差阳错。
罗密欧以为朱丽叶死了,就毫不犹豫地喝毒药自尽了,朱丽叶醒来看到罗密欧死了,也跟着拔刀自刎。
西方的爱情悲剧里,个人的意志虽然很强,但总是被命运或者家族之间那种无法调和的矛盾给打败。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呢,东方爱情悲剧中的主角往往比较含蓄、内敛。
像梁山伯,他对祝英台的爱,那都是藏在心里的,最多就是偶尔眼神里流露出来那么一点小暧昧。
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可都是热情奔放型的,一见面就又是亲吻又是表白的,毫不含糊。
在结局的处理上也有不同。
东方的爱情悲剧有时候还会带点浪漫的幻想,像梁祝化蝶,虽然人在现实里不能在一起,但在精神上、在神话的世界里,他们还是幸福地在一起了。
西方的爱情悲剧呢,就显得比较残酷直接,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真真切切地死了,没有什么化蝶之类的美好幻想,就这么硬生生地把悲伤留给读者或者观众。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
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
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
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
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
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
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
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
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中西方爱情悲剧文学作品的区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文学作品的区别作文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文学的世界里绽放出无数凄美而动人的花朵。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不乏爱情悲剧的身影,但它们却有着诸多显著的区别。
先来说说咱们中国的爱情悲剧文学作品。
就拿来说吧,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和梁山伯同窗数载,暗生情愫。
可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重的时代,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祝家压根瞧不上梁山伯的家境,强行把祝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
梁山伯得知后,郁郁而终。
祝英台在出嫁途中,路过梁山伯的墓前,那墓竟然神奇地裂开了,祝英台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随后两人化作了一对蝴蝶,双宿双飞。
这里面的爱情,充满了无奈和隐忍。
祝英台在面对家族的压力时,虽然也有反抗,但更多的是默默承受。
她的内心想必是痛苦万分的,一边是深爱的梁山伯,一边是无法违背的家族。
而梁山伯呢,也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没有那种激烈的反抗,只是把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中国的爱情悲剧,往往受到社会制度、家庭伦理的重重制约。
像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也是因为婆婆的刁难,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
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似乎总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左右,他们的反抗显得那么微弱,却又那么坚定。
再看看西方的爱情悲剧文学作品,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可他们两家却是世仇,这爱情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但他们可不像中国的爱情悲剧主人公那样含蓄隐忍,罗密欧为了朱丽叶,敢和家族对抗,朱丽叶甚至假死来逃避婚姻。
他们的爱情热烈而奔放,充满了激情和冲动。
西方的爱情悲剧,更多地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主人公们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勇敢地去追求,去抗争。
他们不会被传统和社会的枷锁束缚住,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
比如说,玛格丽特身为一个交际花,却爱上了阿尔芒。
尽管她知道这段爱情不会被世人所接受,可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
阿尔芒的嫉妒和误会,让玛格丽特身心憔悴,但她依然深爱着阿尔芒,直到生命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
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
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
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
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
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
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
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
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
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
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
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
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
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
《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娇红记》的爱情悲剧也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的,他们把封建家长看作神圣不可反抗的。
总之,中国悲剧内在冲突的缺乏是主人公不能进行积极抗争的主要原因。
再有,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同。
别林斯基认为:英雄在结局必须死去,如果没有这个
牺牲或死亡,他就不成其为英雄,便不能以自己个人为代价实现永恒的本体力量,实现世界
的不可逾越的生存法则。
”可见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管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
喜。
”这种令人高兴的结局一般不是主人公自己争取到的,而是借助一种被西方人称为降神”的外在力量实现的。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复仇是她的鬼魂借助做了官的父亲来进行的。
有类似结尾的悲剧还很多,如《雷峰塔》、《精忠旗》、《长生殿》、《清忠谱》等。
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最后,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
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
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
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
因此观
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
而中国文化是内陆形的,
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存型的文化。
” 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
所以中国悲剧人物的内心往往被一些封建教条所占据,只有一些片面的忠、孝、义”等。
这些人物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所以他们的外在行动也就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
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
人们的脚踩却一点也不反抗。
这些善良弱小的人物没有能力也没有想到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
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种快乐的结尾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被迫害者的精神鸦片。
观众看了这种戏,虽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心中
积极进取的欲望却被大大地削弱。
总之,中国悲剧的这些特征都是由其保存型的文化所决定
的。
以上这些就是现实中的悲剧和美学意义上悲剧的差别以及中西方悲剧主要的一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