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从《安娜贝尔.丽》到《悼亡》——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中西方的爱情观有相通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收到文化、宗教、家庭等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中悼亡诗成为了表现爱情的典型。

悼亡诗,就是哀悼死去的人的诗,自晋代起,以潘岳的《悼亡》作为哀悼亡妻的作品后,“悼亡”二字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诗作。

悼亡诗的通常是死亡和爱情的叠加,在中国各朝代都有继承和发展,给很多优秀的文人留下了不少情深意重、感人肺腑的作品。

在西方,悼亡诗的数量虽然不多,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诗歌的创作。

悼亡诗是丈夫为思念已故的妻子而写的悼念诗篇,凝聚着男女之间的爱情。

而情感的触发正是诗歌创作的直接动力。

明代徐桢卿说: “情者,心之精也。

情无定位,触感而兴。

既动于中,必形于声。

”由此可见,情是诗歌生命的灵魂。

特别是悼亡诗,它把爱与死这两个永恒的主题相结合,在情感的抒发上比其他任何诗歌都要求更真挚,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情感与悼亡诗的联系如此紧密,我们将通过对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和元稹的《悼亡》之间的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了悼念死去的妻子,做了一首著名的悼亡诗《安娜贝尔。

丽》,诗的大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海滨的王国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诗人和她邂逅并陷入了爱河,可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天使的妒忌,寒风夺去了安娜贝尔。

丽的生命。

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他和安娜贝尔。

丽的爱情是永恒的、浓厚的、神圣的。

皎洁的月光带领他进入了梦境,闪烁的星光使他仿佛看见了安娜贝尔。

丽那双明亮的双眼。

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的时候,诗人便来到海边的墓地,于她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大海的涛声。

诗歌纯洁、完美且富有想象力。

诗人把亡妻弗吉尼亚描绘成了连天使都要妒忌的少女安娜贝尔。

丽,以“很久很久以前”为开头,用“滨海的王国”、“六翼天使”等字眼描绘,营造了苍白的月光、茫茫的大海、孤寂的坟墓等气氛,,是读者仿佛置身于远离人寰、超凡脱俗的仙境。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

文教研究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杨佳颖(辽东学院,118001)摘要: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性是基于中西方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内敛含蓄的,而西方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是开放热烈的。

因此,中国的爱情观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化构成上是最底层的,也羞于将情感表达出来。

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往往是以繁衍后嗣为基础的,婚姻往往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爱情与家庭可以分开来看。

而西方则秉持真爱至上的爱情观,喜欢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婚姻与爱情相辅相成。

关键词:态度;时效;表达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爱情表达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情感的内敛,无论女性或是男性,若将爱意直白地表达出来,总会 被社会舆论所判定为浪荡一派。

因此总是会将感情化在生活中,融进眼神里。

而才子佳人们,也喜欢用诗篇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温庭筠的《南诗子词二首》:“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中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

在中国古代,总是习惯用各种各样的物象来寄托 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而在夫妻生活中,表达爱意也并不会通过言语,而是以实际行动。

例如张敞为妻子画眉,以及孟光的举案齐眉,都是将爱意融进生活的日常点滴里。

而西方文化则讲究直率地表达感情,对于真爱若不勇敢追求则会被视为懦夫,为自己所不耻。

因此总是会将情感明确地表达出来,用行动与语言相结合,勇敢的追求真爱。

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所说:“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的合拍又和谐。

”以及拜伦的《典雅的少女》:“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无一不是用热烈的语言来表达炙热的感情。

二、对爱情维持的差异中国的感情是爱情与家庭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与亲情相融合,而子嗣则是夫妻感情维系的重要纽带。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3对 性 的 看 法 .
姻 而轻 视 恋 爱 。” 爱 情 在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文 化 结 构 中 的 地 位 很 低 , 认 被
为 是 次 要 的 。 由 于 深 受 儒 家 政 治 伦 理 思 想 的 影 响 , 国 中
传 统 文 化 中 爱 情 的 功 能 被 单 一 化 , 仅 起 繁 衍 后 代 的 作 仅 用 。 情 和 婚 姻 建 立 在 “ 母 之 命 , 妁 之 言 ” , 的 性 爱 父 媒 上 目
关键 : 西方传 统 爱 情观 中 不 同之 处 原 因
西 方 人 表 现 在 爱 情 观 上 就 是 “ 究 ” 态 . 征 是 爱 探 心 特 独立 自由 , 欢 探 究 新奇 , 于 冒 险进 取 。男 女在 择 偶 上 喜 乐
不 管 年 龄 大 小 、 貌 美 丑 , 管 是 否 已婚 , 要 能 达 到 探 相 不 只 究 上 的满 足 , 切 都 无所 顾 忌 。 且 西 方 人觉 得 恋爱 是 自 一 而
功的。
文 学 作 品 中得 到 了反 映 。 方 人 重 视 恋 爱 , 国 人 重 视 婚 西 中
姻 而 轻 视 恋 爱 . 背 后 有 深 刻 的 原 因 , 民 族 文 化 、 族 其 如 民
性 格 、 会 开 放 程 度 等 的 迥 然 不 同 。中 国 的 传 统 爱 情 观 已 社 经 逐 渐 落伍僵 化 , 代 要 求 结合 中 西爱 情观 的 可取 成 分 , 时 形 成 一种 健 康 向上 、 极 有 为 的爱 情观 。 积
己的事 。 应 受 过 多 约束 。 不
中 西 方 有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这 影 响 到 社 会 的 方 方 2爱 情 的 表 达 方 式 .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浙江理工大学王彬彬 Q10600132爱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神圣的精神平台。

每一个人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从她身旁走过。

爱情,或者说是一个魔术师,只要哪里出现了爱情之花,哪里就是一幅春气盎然的无边无际的田野图,自由、舒畅。

爱也让人迷糊,迷糊的不知方向,她存在,却又消隐着,提着看不见的细线,操纵着一对对迷失在爱情里的人。

但是如果说爱是一个缘的,那么份就爱情的最终归属。

一个完美的爱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残缺的爱才是完美的。

虽然爱都来自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里,但是一旦开放进了表面,那必然开始了一个面目的像变。

正因为如此,中西方的爱情观便出现了差别。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1:爱情在中西方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比如柏拉图把“爱”看作是对美的憧憬,提出了“精神之爱”;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希伯莱——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概念是“神爱”;中世纪骑士文化张扬“骑士文化”等等,爱情在西方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人的神,是不可侵犯的。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是低微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次位系统。

但是从古代的诗歌比如《诗经。

国风》,也有对爱的大量描写,只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心中的爱情被一直压抑着。

虽然在其中也出现大量突破封建理念的爱情事例出现,但是真正的改变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

2: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

爱情不管在任何国界,都是存在局限性的,即使是西方那么崇敬爱情的地方,也少不了宗教的束缚。

但是如果与中方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微乎其微的。

西方的人们更容易为了爱情摆脱社会的一切束缚,在特洛伊战争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历代史中都没有出现为了爱情,敢放弃爱情的皇帝,虽然在唐朝出现了一个桥段,但是却被朝中大臣们死死的压制下去了,杨贵妃也上吊自杀了。

在中国,个人是出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作用。

并且大量的“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礼教,实际上已经扼杀了妇女的爱情。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文化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的差异,包括婚姻观念、相亲文化、表达方式以及性别角色等方面。

首先,东方和西方对待婚姻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的重要基石,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家庭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往往比个人的感情更为重要。

因此,东方人更倾向于以婚姻为目标,追求结婚和组建家庭。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感。

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人的感情为导向,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

他们更强调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而不是被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所束缚。

其次,东方和西方的相亲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相亲是一种传统的婚姻方式。

父母往往会为子女安排相亲,以寻找合适的对象。

相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与自己家庭背景相符合的伴侣,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的感情。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倾向于自由恋爱。

人们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感觉和选择,而不是家庭的安排。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相互吸引,而不是家庭的背景和条件。

第三,东方和西方的爱情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加含蓄和保守。

他们不习惯公开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行动和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送礼物、照顾对方的家庭和生活等。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开放和直接。

人们习惯于公开表达爱意,通过言语和身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更注重直接的沟通和表达,以及公开展示自己的爱意。

最后,东方和西方的性别角色在爱情中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男性往往扮演着家庭的经济支柱和责任人的角色。

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男女平等。

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扮演着更加平等的角色,分享家庭和责任。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

综上所述,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婚姻观念与传统文化有何异同?

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婚姻观念与传统文化有何异同?

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婚姻观念与传统文化有何异同?
随着人们对性别角色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广泛,婚姻观念也逐渐演变。

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婚姻观念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讨论中国和欧洲国家在婚姻观念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异同。

一、婚姻观念的异同
中国和欧洲国家在婚姻观念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对婚姻有严格的要求,通常包括男性主导的家庭结构、女性的传宗接代职责、和睦相处等,因此普遍认为婚姻是一种合法的、几乎一劳永逸的现象。

而在欧洲国家,随着社会结构的开放和性别边界的取消,婚姻观念逐渐变得更加自由。

婚姻不再要求传宗接代,而是强调平等的伴侣关系。

夫妻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离婚或重新结婚,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唯一准则。

二、传统文化的异同
中国和欧洲国家的传统文化在婚姻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男性负责家里的经济以及家庭事务,女性是家庭的核心并负责家务与育儿。

而在欧洲国家,传统价值观更加强调平等。

夫妻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相同的角色。

性别不再是影响家庭构成和社会角色的变量,而是追求平等与互助的名义。

结语
中国和欧洲国家在婚姻观念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异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虽然差异很显著,但两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强调和谐相处和家庭团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巩固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提升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欧洲的婚姻观念也让人们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权利。

因此,尽管存在差异,我们应该秉持开放、多元、相互尊重的态度,学习借鉴彼此的好处,推动中国和欧洲的婚姻文化更好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

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

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

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

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

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

“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

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

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

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

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

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

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

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

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

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

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

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

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仅羞于谈爱情,更是耻于谈性。

中国的传统婚姻是以生育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性爱,次序是:生育一婚姻_叫生爱。

在中国,没有性爱,婚姻照样是婚姻,但没有生育,婚姻就很难维持。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绝对反对非婚性行为的。

认为那样是只求一时享乐不顾后果的行为。

没有婚姻做前提的性行为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而西方,次序却是完全颠倒的。

西方人以性爱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生育.即性爱一婚姻--+生育。

他们认为性是生理要求,恋爱中的情侣发生性关系是亲密的表现,属正常现象。

三、原因分析
探讨中西方爱情观迥然不同的原因。

应从中西民族文化、性格等方面人手。

1.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为基础的。

其基本特征是向内调适。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峻的自然面前只能千方百计地调整自己来顺应它,由此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向内调试的心态。

这种心态向社会其他领域渗透的结果,则必然产生竭力缓解、调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倾向。

__
西方文化则是以古希腊的商业文化为基础的。

其具有以个人或民族为中心的向外扩张性的特征,它要求人们要勇敢地迎接冲突或主动挑起冲突,在冲突中争取闪光诱人的未来。

这种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在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上,特别是当爱情受外界阻挠的时候,中西方男女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中国的男女恋人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所采取的行动往往是被动的、极其可怜的.甚或采取“忍”、“让”的态度以缓和矛盾。

而最终换来的却是自身爱情的悲剧:与之相反.两方男女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自由、婚姻美满所采取的行动往往是主动、坚决、剧烈而又毫不妥协的。

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不鼓励男女自由见面、交往和恋爱,且女子地位低下。

比男子更不自由,因此男女在追求恋爱的时候顾虑多、压力大.自由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婚姻只能听从家族或父母的安排。

自己没有自由挑选的权利和条件。

而西方男女交往相对自由得多.社会尊重自由恋爱,家庭干涉小。

中国受儒家的影响,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女子被看成与“小人”一样“难养”。

儒家文化压制妇女。

在婚姻恋爱的问题上.妇女没有选择的自由.封建正统派强调“三从四德”。

“男女授受不亲”等.妇女被套上沉重的精神
枷锁。

而西方受骑士之风的影响.认为尊敬女子是荣耀的事。

妇女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高。

作为爱情生活的主角,妇女享有较大的自由。

3.民族性格
中西方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这是与各自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结构紧密相联的。

20/h£.纪前的中国具有产生依附人格、奴化人格的文化背景。

政治上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的单纯义务和无条件绝对服从,政治不平等;经济上小农经济造成中华民族普遍依赖自然力、屈从自然力的心态;思想上由于儒家的那套完整严密的伦理道德体系,形成了极端僵化与一统化的思想意识结构,造就了成批的顺民、忠臣、孝子、节妇。

西方人拥有热情、奔放、坚决、毫不妥协的独立人格,原因在于:政治上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传统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达到了政治上的相对平等;经济上立足于个人之上的古希腊商业经济和近代西方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达到了经济上的自主;思想上思想家依据各自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自由选择和发现,形成了思想创造的自由化、多元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
迥然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落伍僵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恋自由的要求。

它已很难使两性之间在平等和相互尊霞的基础上发展真挚的感情。

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观。

这是西方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反思,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如重视恋爱,重视恋人间的言语沟通,男女都主动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同时结合中国爱情观中的重视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和谐性,体贴照顾配偶及家庭等观念,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爱情观。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2]胡超.跨文化交际:E一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朱维之,方平.比较文学论文集[A].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万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