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

丹亭》为例

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

1.1主题表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1.2语言表达

在语言表达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采用的典型西方语言表达特色,热情而直白。在舞会结束之后,罗密欧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顾不得危险,径自来到心上人家的花园里,看到朱丽叶的侧影之后,吟诵出了那段著名的台词:“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而朱丽叶坐在窗口也抒发了自己对罗密欧的感情:“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姓凯普莱特了。”之后两人互诉衷肠,彼此明白了各自的心意,更进一步地升华了感情。由此观之,西方人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爱意,用具体行动来表达感情。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甚至异常狂热、不顾一切。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显然,罗密欧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而中国人则相反,中国人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感情化在生活中,表达于眼神的交流中。在《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这段颇为出名的唱词是描写春光的,但却字字渗透着句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怀春之情。在《牡丹亭》中始终是找不到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直接的表白,那样激情澎湃的话语,找不到那种赤裸裸萌生的爱意。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来表达心意,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

1.3婚恋观

西方向来崇尚自由民主,罗密欧和朱丽叶正是这种自由婚恋的忠实追随者。所以,虽然他们两家是世仇,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依然义无反顾地相爱。那种不顾一切地爱恋,让他们祈求神父的帮助,希望最后可以成眷属,但是却已悲剧结束。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样的故事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中国的传统就是“门当户对”,所以尽管柳梦梅和杜丽娘有情,尽管他们之间经历了人鬼恋,但仍被视为异端。所以汤显祖之后还写了杜丽娘还魂,柳梦梅高中,最后由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间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的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中国式的爱情关键在于婚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够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所接受。但如果没能成婚,或者一方已经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也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1社会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写作时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从故事文本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亚想要表达的那种反抗和叛逆精神。“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在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著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着,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强烈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中心思想--以“人物”为中心。这是一部,将“普通人物”的情感完全放置到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事例。表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在16世纪末期的强大涌动。

但是《牡丹亭》的写作时期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明朝末年。虽然反映的也是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但并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直接。《牡丹亭》的主题隐藏在文字背后。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中国古代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不鼓励男女自由见面、交往和恋爱,且女子地位低下,比男子更不自由,因此男女在追求恋爱的时候顾虑多,压力大,自由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婚姻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力和条件。而西方男女交往相对自由得多,社会尊重自由恋爱,家庭干涉相对较小。

2.2人物性格

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人的不同性格。西方人热情、奔放、坚决、毫不妥协。这种独立的人格是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不断反抗。所以,朱丽叶为了跟罗密欧在一起,请求神父帮忙欺瞒父母,成全有情人。他们抛弃所有地相爱,明明知道两家是宿仇,但依然执着。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人所缺乏的。虽然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悲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梁山伯和祝英台并没有如此决绝的反抗。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虽然与一般的世俗女子不一样,她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但汤显祖在最后仍然给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这场爱情故事符合大众的要求和审美。才子佳人的幸福结局,同时也减少了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悲剧带来的震撼。20世纪的中国在政府高压的统治下,在程朱理学的束缚下,造就久了大批的顺民、忠臣、孝子。而缺乏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人。

三、比较结果分析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是不同土壤孕育的结果。中国人的含蓄委婉,西方人的直接热情,都不影响爱情的真挚。中西方爱情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文化的不同,有人物性格的使然等。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西方的爱情观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性。中国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爱情观,追求婚姻自由和解放。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都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无论何时追求爱情永不止步,所以一种健康积极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敏仪《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价值系统分析对比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M]广东《读与写杂志》第六期 2009

[2]陈欣《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M]浙江《文教资料》第一期 2010

[3]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汉英对照)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中西方恋爱观比较

中西方恋爱观比较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样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男男女女,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爱情观:爱情是为婚姻服务的。爱情只是手段,婚姻才是目的。只要是良家子弟,婚前的任何男女交际,都只是不同程度的“相亲”。爱情而不能以婚姻作为结局则叫做“白搭”、“落空”或“没有结果”。 不得不指出,这样的恋爱观是相当功利而低俗的。恋爱只是为了谈成一桩买卖。但这样的恋爱观却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任何不为婚姻服务的爱情,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要受到舆论制裁的,并冠之以“奸情”等恶名。 在中国语文里,“情”字往往与“恩”、“义”两字并举,而有“恩情”与“情义”两词。中国男女成了眷属之后,年深日久,情渐淡而恩义转深,成立一个恩义有余而深情不足的局面。当然恩义都是好字,并无贬义,但由恩义所引出的一种取予和负欠的关系也是不容讳言的。许多夫妻往往在所谓“顾念恩义”的情况下,度过一辈子,厮守或有之,深情则绝无。任何一方的消失,对另一方毋宁是一种解脱。这样的夫妻关系,并不罕见。 恋爱如果只是婚姻的前奏,那么结婚就是恋爱的完成,往往也就是爱情萎缩和死亡的开始。婚前的朝思暮盼,辗转反侧,到了婚后全被穿衣吃饭所取代。“成眷属”之日,也往往就是“怨偶”萌蘖之时。 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中国的大学生在恋爱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看法:恋爱与学习挂钩。我觉得中国的大学生应该把恋爱和学习分开,恋爱就是恋爱,学习就是学习,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业是自己的追求,而恋爱是双方的追求。我当然知道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谈恋爱只是为以后热身而已,这无可厚非,但谈恋爱也绝非儿戏,我们要时刻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的态度,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以后打基础。 恋爱就是共同学习”的观点是走不通的,你要知道,你爱的是他(她)本身,如果你的目的是共同学习,那我觉得你找个同性不是更方便吗?至此,有人可能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中西方的爱情观

中西方的爱情观 记不清是在电影里或者小说里看过这样的情节:一个西方的男人(也许是成熟的绅士,也许是英俊的军官或者文雅的书生),遇见了一个东方女子(也许是大家闺秀,也许是小家碧玉,但都很美,而且不知道自己的美)。 终于在一个迷人的夜晚或者清晨,他对她说:“我爱你。”然后他们一起坠入情网。然后发生点什么,使他须面临金钱、前途、名誉(或者别的你能想得出来的对人有诱惑的东西)与爱情冲突。他们必须抉择。然后问题就来了:西方的男子觉得自己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相爱过了也就彼此付出也得到过,他准备放弃,他觉得女子应该理解并且有一个完美的告别——他并没有想伤害她,更不想毁掉可以成为美好回忆的爱情。 但是,女子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她不仅是惊讶、失望、悲伤,她简直是愤怒了——你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你怎么可以骗我!他说:我没有骗你呀,我确实爱你的。——那你怎么会要离开我,你怎么忍心让我的爱破碎,你这样做是毁了我的一生,你知道吗? 在深深的震惊和痛苦中,他们还是分手了。西方的男子觉得委屈——“她误解了我”,东方的女子觉得绝望

——“他骗了我。” 之所以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反映一种冲突,是因为这样才有必然性——那不是性格的冲突,也未必是人格。品质的冲突,而是“理想的冲突”。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合理的。而这理想又如此不同,所以悲剧在所难免。 同样的一句“我爱你”,对于东方与西方,也许意义从来是不同的。 当一个东方人说“我爱你”时,不仅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承诺、一种誓言,它表达的是:我现在爱你,将来爱你,永远爱你。我将只爱你一个人,我将和你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而西方人说“我爱你”时,并没有这些附加的潜台词。那只是表达:我现在爱你,那更多的是表达感情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或者此时此刻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东方人一旦说了“我爱你”(并且对方接受),就是两个人上了一条船,从此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了。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完整版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 的差异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超大的经济体,且属于不同的政体,中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彼此的婚姻观存在诸多差异。中国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而美国则是受外来思想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互补性很强。本文着重从中美两种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空间。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文化

Abstrac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the two large econom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leading to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ach other's views on marri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ideology occupy the field of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Foreign thoughts affect deeply in America's marriage ideas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ecent years,.Sino-U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came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lso Both Countr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is essay illust rates some dif ferent view s betw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ideas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s and thus enlarges eye sight s of people. Key words:marriage ideas;comparison;culture;

中外恋爱观差异调研

中外恋爱观差异的调研 恋爱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恋爱至上主义者”,以恋爱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恋爱的可爱与尊贵。当今社会的恋爱观,既有西方文化恋爱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恋爱观的痕迹。将中西方恋爱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恋爱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恋爱,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恋爱,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恋爱,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恋爱,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中国人亦深知恋爱的美妙,但更知恋爱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恋爱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恋爱。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恋爱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恋爱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其次,中国人的恋爱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此所以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只爱无敬的恋爱观之弊端。试想,我们对自己尊敬有加的长辈、领袖或偶像会轻易抛弃吗?忍心轻易抛弃吗?恐怕不会吧。不仅不会,而且对我们所尊敬的人,还要追随一生,效仿一生。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浙江理工大学王彬彬 Q10600132 爱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神圣的精神平台。每一个人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从她身旁走过。爱情,或者说是一个魔术师,只要哪里出现了爱情之花,哪里就是一幅春气盎然的无边无际的田野图,自由、舒畅。爱也让人迷糊,迷糊的不知方向,她存在,却又消隐着,提着看不见的细线,操纵着一对对迷失在爱情里的人。但是如果说爱是一个缘的,那么份就爱情的最终归属。一个完美的爱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残缺的爱才是完美的。虽然爱都来自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里,但是一旦开放进了表面,那必然开始了一个面目的像变。正因为如此,中西方的爱情观便出现了差别。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 1:爱情在中西方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比如柏拉图把“爱”看作是对美的憧憬,提出了“精神之爱”;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希伯莱——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概念是“神爱”;中世纪骑士文化张扬“骑士文化”等等,爱情在西方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人的神,是不可侵犯的。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是低微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次位系统。但是从古代的诗歌比如《诗经。国风》,也有对爱的大量描写,只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心中的爱情被一直压抑着。虽然在其中也出现大量突破封建理念的爱情事例出现,但是真正的改变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 2: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 爱情不管在任何国界,都是存在局限性的,即使是西方那么崇敬爱情的地方,也少不了宗教的束缚。但是如果与中方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微乎其微的。西方的人们更容易为了爱情摆脱社会的一切束缚,在特洛伊战争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历代史中都没有出现为了爱情,敢放弃爱情的皇帝,虽然在唐朝出现了一个桥段,但是却被朝中大臣们死死的压制下去了,杨贵妃也上吊自杀了。在中国,个人是出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大量的“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礼教,实际上已经扼杀了妇女的爱情。 3: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现模式。 为什么把这两个放到一起写?因为中西方的的爱情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在表现模式的基础上的。西方的爱情观建立在希腊民主制和基督教文化模式之上,主张爱情至上,所以西方的爱情都是直露、开放的。而中国古代的爱情观过早地渗入了国家、义利、善恶等道德因素,所以中国的爱情都是含蓄,低调的。不要相信古装剧里的爱情,在现实的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 当然中西方的差异存在都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形成的文化土壤不同。 西方爱情观形成的文化土壤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莱-基督教文化。由此而产生了西方爱情观的两种形态:古希腊式的欲望之爱与古希伯莱——基督教式的圣爱。第一种宣扬尘世的欲求和渴望,以两性的结合为最终目的,但爱情的关系却是建立在自由和尊重的默契之中。而后者不惜牺牲自我,超越一切代价,只求对方的幸福,两性关系建立在神的绝对权威之下。不管怎么说,西方的爱情的土壤比较肥沃,孕育出的爱情都是灿然的。而中国,却一直压抑在无数的礼教中。中国爱情观形成的土壤是宗法制道德伦理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土壤上产生了中国爱情观的两种形态:“夫妻美和,人之大伦”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一种形态和古希腊有想通之处。爱情在这时期看作是自然、美好、纯洁的感情。但是却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摘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质量。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恋爱结婚?换句话说,婚姻有什么作用?在中国,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结婚是为了父母,娶媳妇是为了给我洗衣做饭。”这些质朴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那么,西方人的婚姻观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结婚的目的、择偶标准以及婚姻关系中夫妻地位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择偶方式结婚目的择偶标准夫妻地位 一择偶方式不同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中国人的传统择偶方式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结婚对象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如果没有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订终身,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祝福;许多夫妇在结婚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爱情了。正因为这种制度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也就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如,我们所熟知的梁山伯与祝英

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知道舞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对他来说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由此可见这种制度的弊端。而西方则盛行自由恋爱,第三者无权干涉。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可以生活在一起,无“情”便可以分开。 二结婚目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即“继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传宗接代。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只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只是为了某种需求。因此,中国人的婚恋更多的是理性的选择。虽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的依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婚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一、中西方爱情观不同的表现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二、中西方婚姻观不同的表现 (一)结婚目的的差异 所谓婚姻目的,即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一方面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另一方面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其一是坠入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其二,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由此可见,追求真爱乃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因此,我们说西方人的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中国人的结婚,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二)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身家清白和门当户对。身家清白,往往是男方对女方要求的条件。父母替儿子选媳妇,首先调查清楚女方是否属于本分人家,因为他们认定只有这样人家出身的姑娘将来才可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使家庭和睦。至于门当户对,则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替子女择偶特别讲究的条件。在中国古典的爱情小说中,穷秀才和富家小姐的相爱总会遭到最强烈的阻

最新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英文版)

Comparis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Views On Love Definition and place of love Western countries: ?Love is the first, and men in love can sacrifice(牺牲)everything, and the woman in love also will give up everything. ?In western literature(文学)love is a kind of irresistible(不可抵制的)power. ?The admired(羡慕,赞美)is a perfect angel. China: Chines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marriage and despise(轻视)love。 love is more than the relationship of two persons. even if the special felling disappeared between them ,there is still a great chance that they choose to live together their relationship is not just about themselves, but the whole family including the child, parent, relatives, etc The choice of marriage partner Western countries: ?The choice of the sexes and marriage partner is based on love, regardless of background(背景), family, age, social status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With emotion(情感,情绪)get close together. Without it ,they are divided (分裂的). China : Many factors are considered Eg: ?The Romance of Western Bower(西厢记) ?Impressive Plot(情节): Zhang Junrui had to meet secretly with Yingying, who was waiting for the moon over the Western Bower, by climbing over the wall into the garden. yingying is the daughter of a rich businessman , however,zhang is a poor intellectual. ?Their love was enthusiastic(热烈的)and sincere(真诚的,诚实的), but unacceptable.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 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 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

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 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 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 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 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 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 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 1、结婚目的的差异 2、择偶标准的差异 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 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 1、民族文化 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 3、求变还是求稳 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 前言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 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古代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因此妻子和丈夫之间是从属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夫妻之间的感情就不是平等的感情。没有离婚制度,只有男子能休妻。古代的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人口是家庭重要的资源,婚姻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古代中国人的爱情,婚姻,家庭这几个概念是密不可分,相互重叠的。因此中国人崇尚终生不渝,常相厮守的爱情除了有主观意志外,也是有着客观 原因的。 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 古代西方的阶级等级制度也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可是在爱情的追求上就相对的大胆和自由得多。首先,在配偶的选择上,个人有相对的自由。青年成年后,可以进入社交圈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宴会舞会。以这些聚会为平台,男女青年可以选择自己的配偶。当然,由于这些聚会大多是由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参加,因此,婚姻的对象也很有

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 我很喜欢的演员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的百度百科上,妻子一栏上的名称是Vanessa Paradis——某法国玉女歌手。因为她,德普结束了浪子的生活,开始变成一个居家好男人,曾以颓废形象定格银幕他开始以慈父形象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推着婴儿车,拿着尿布,经常出入各种社交派对。他们之间有2个孩子,他在左上臂的内侧纹了3颗心,分别代表着Vanessa Paradis、女儿Lily-Rose和儿子Jack。 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V anessa Paradis并不是他的妻子,他们俩没有结婚。 这不奇怪,因为西方人把恋爱和婚姻看成两码事,恋爱的时候是不会首先想到婚姻的。虽然他们对恋爱很开放,合得来就在一起,不行就分开,但是对婚姻他们其实很慎重。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深深爱上对方,没有觉得要和某人在一起一辈子,即使40、50岁也不会考虑去结婚。所以在西方电影中,当男人像女人求婚时,女人就会又惊讶又兴奋。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据美国著名的公众意见专家路易斯哈里斯的统计,“83%的美国男女认为,爱情乃是男人和女人结婚的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更有90%的美国人相信,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这就是爱情至上。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的婚嫁是有日程表的。如果是20大几了没有对象,就开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不住了。一般来说,谈恋爱为的是直奔主题去结婚。相识一年后,如发现对方没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经济条件也不差的话,就考虑结婚。如果对方说没有感觉不想结婚,就是谁是爱情骗子伤害了谁。中国的婚姻并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婚姻的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那毕竟是人的理想。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也要考虑政治、经济、出身、门第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对自己未来前程的影响。 除了在结婚目的上的差异之外,中西方对婚姻家庭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曾在05年年底,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

中西爱情观对比(官方版)

中西爱情观对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的第一篇便是这首爱情诗《关雎》,可见美好的爱情在很早很早就被人们推崇。 仔细看看、对比中西爱情,不难发现,对待爱情的态度,中国人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压抑式的自我消磨,而西方人却是狂风暴雨式的放任激情、席卷一切,包括理智甚至生命,要死要活的对吧?伟大的诗人歌德谈过N次恋爱,每经过一次恋爱,就写出一首好诗。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外国的爱情小说格外注重人物的语言、外貌等等的描写,中国的爱情小说也就特别注重对人物眼神、神态、动作的描绘。 西方人崇尚爱情至上,爱情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中国更多的联系到了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和社会理想,人生抱负,大家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侧重点不同:西方作品多追求爱情,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作品多讲述离愁别恨,悲欢离合。 中西方爱情小说的差异还表现在结构与内容上。表现爱情时就多用语言描写,常常是男主人公大段大段的表白或者以书信方式的独白,诉说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赞美之情;中国的爱情小说尤其是古典爱情小说往往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整个过程,总是一笔带过,而把笔墨集中在他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上。由此中国的爱情小说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是外观型的,通过个人的要求(爱情)与社会的矛盾来反映某种现象。 中国的爱情讲究从一而终,矢志不渝,西方爱情在这方面倒不是很注重,罗密欧先是对罗瑟林倾心不已,后来见到朱丽叶后,又爱得要死要活的;中国的《铡美案》,背叛了发妻秦香莲,被视为负心汉的代表。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一见钟情在西方比较普遍,而在中国传统的爱情之中,基本都是日久生情,慢慢两情相悦,《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从同窗做起,感情日渐深入。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白马王子充满爱的神情一吻可以使白雪公主死而复生,而它最早在中国上映是情节被改了,小矮人安葬白雪公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压载白雪公主身上,把毒死白雪公主的毒苹果从她喉咙里压出来了,于是白雪公主又活过来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共同点:无论是梁祝化蝶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看出我们都想冲破传统观念,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最后都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西方类似冰岛不少国家的离婚率非常高,但同时他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却也很高,一般我们认为离婚率高意味着社会也会十分的不稳定,但我想,国外缺少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这种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种夫妻间应当互相尊重的意识,他们只把婚姻当做一种仪式,享乐之用。 近二十年间,随着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日渐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在不停地交流与碰撞,使得中国社会本来就不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动荡,所谓的一夜情,同性恋啊,越来越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彷徨迷茫,爱情也被很多现实因素绑架,很多人都在呼喊这个年代爱情的缺失,都在呼唤爱情,我始终相信,邪不胜正,其实很多对爱情持否定态度的言论更多是借助网络的病毒式传播,一些无聊的、受过一点伤便顾影自怜,难以自拔的人的发泄,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人生高度、观察能力,珍惜眼前的拥有,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爱情的~

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

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 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缺爱,愿爱,渴望爱,说的夸张点,没有爱情仿佛他们都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当然很多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的,其实这种观点固然执着,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重要性。而电影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往往映射着爱情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特点。 东西方不同的人们在对待爱情时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其实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影响不无关系。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女性多以贤妻良母为个体目标。对于自己,却处于一种“缺席的在场”,女性似乎注定是一个奉献者,为了丈夫和子女,她们可以牺牲一切。且不说古代女子,即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敢于为了自己的爱而放弃一切的女性,又有多少呢?与男性相比,中国女性的家庭观念更浓厚。所以,中国女性是伟大的,但她们更需要自立与自觉。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更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殊的个体,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自我实现的权利。个人主义取向的人的追求自由,追求差异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面对爱情时,西方人表现出来的更多地是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而中国人则更侧重自己的牺牲与默默付出,他们往往行动多过于言语。 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国人恋爱绝大多数都带着对婚姻的憧憬,恋爱的甜蜜度与对婚姻的渴望总是成正比,我爱你我便想和你结婚,生儿育女,朝夕相伴,让爱情的激情慢慢融化进亲情,细水长流。他们注重爱情的结果,渴望永恒。但是永远是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所以中国人的爱情也因此总是陷在纠结的心态里并乐此不彼,痛并快乐着。而西方人的恋爱是相对随性的,他们的爱情是完全由感觉开始的,不带有婚姻的束缚,在他们的观念里我爱你是我对你的一种好感。他们更多的是享受恋爱的过程,他们的观念里爱情可以疯狂可以自由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但绝对不会是束缚的。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 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这种肤浅的“男性乌托邦”,当然是封建社会男性梦寐以求的,就是现代社会亦有不少男性有复活旧梦的向往。信仰的迷失,其道德平台也跟着失衡,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