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3对 性 的 看 法 .
姻 而轻 视 恋 爱 。” 爱 情 在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文 化 结 构 中 的 地 位 很 低 , 认 被
为 是 次 要 的 。 由 于 深 受 儒 家 政 治 伦 理 思 想 的 影 响 , 国 中
传 统 文 化 中 爱 情 的 功 能 被 单 一 化 , 仅 起 繁 衍 后 代 的 作 仅 用 。 情 和 婚 姻 建 立 在 “ 母 之 命 , 妁 之 言 ” , 的 性 爱 父 媒 上 目
关键 : 西方传 统 爱 情观 中 不 同之 处 原 因
西 方 人 表 现 在 爱 情 观 上 就 是 “ 究 ” 态 . 征 是 爱 探 心 特 独立 自由 , 欢 探 究 新奇 , 于 冒 险进 取 。男 女在 择 偶 上 喜 乐
不 管 年 龄 大 小 、 貌 美 丑 , 管 是 否 已婚 , 要 能 达 到 探 相 不 只 究 上 的满 足 , 切 都 无所 顾 忌 。 且 西 方 人觉 得 恋爱 是 自 一 而
功的。
文 学 作 品 中得 到 了反 映 。 方 人 重 视 恋 爱 , 国 人 重 视 婚 西 中
姻 而 轻 视 恋 爱 . 背 后 有 深 刻 的 原 因 , 民 族 文 化 、 族 其 如 民
性 格 、 会 开 放 程 度 等 的 迥 然 不 同 。中 国 的 传 统 爱 情 观 已 社 经 逐 渐 落伍僵 化 , 代 要 求 结合 中 西爱 情观 的 可取 成 分 , 时 形 成 一种 健 康 向上 、 极 有 为 的爱 情观 。 积
己的事 。 应 受 过 多 约束 。 不
中 西 方 有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这 影 响 到 社 会 的 方 方 2爱 情 的 表 达 方 式 .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

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

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

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

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

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

“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

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

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

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从《安娜贝尔.丽》到《悼亡》——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中西方的爱情观有相通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收到文化、宗教、家庭等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中悼亡诗成为了表现爱情的典型。

悼亡诗,就是哀悼死去的人的诗,自晋代起,以潘岳的《悼亡》作为哀悼亡妻的作品后,“悼亡”二字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诗作。

悼亡诗的通常是死亡和爱情的叠加,在中国各朝代都有继承和发展,给很多优秀的文人留下了不少情深意重、感人肺腑的作品。

在西方,悼亡诗的数量虽然不多,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诗歌的创作。

悼亡诗是丈夫为思念已故的妻子而写的悼念诗篇,凝聚着男女之间的爱情。

而情感的触发正是诗歌创作的直接动力。

明代徐桢卿说: “情者,心之精也。

情无定位,触感而兴。

既动于中,必形于声。

”由此可见,情是诗歌生命的灵魂。

特别是悼亡诗,它把爱与死这两个永恒的主题相结合,在情感的抒发上比其他任何诗歌都要求更真挚,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情感与悼亡诗的联系如此紧密,我们将通过对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和元稹的《悼亡》之间的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了悼念死去的妻子,做了一首著名的悼亡诗《安娜贝尔。

丽》,诗的大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海滨的王国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诗人和她邂逅并陷入了爱河,可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天使的妒忌,寒风夺去了安娜贝尔。

丽的生命。

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他和安娜贝尔。

丽的爱情是永恒的、浓厚的、神圣的。

皎洁的月光带领他进入了梦境,闪烁的星光使他仿佛看见了安娜贝尔。

丽那双明亮的双眼。

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的时候,诗人便来到海边的墓地,于她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大海的涛声。

诗歌纯洁、完美且富有想象力。

诗人把亡妻弗吉尼亚描绘成了连天使都要妒忌的少女安娜贝尔。

丽,以“很久很久以前”为开头,用“滨海的王国”、“六翼天使”等字眼描绘,营造了苍白的月光、茫茫的大海、孤寂的坟墓等气氛,,是读者仿佛置身于远离人寰、超凡脱俗的仙境。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摘要:爱情一直是人类永久不衰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由于文化背景,传统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使中西的爱情观存有差异。

通过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对于在中国建立“以人为本”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中国;西方;爱情比较一、中西的爱情观发展简述1.古代中国爱情观的演变在古代中国,最早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的是男女相会、相爱,遭受波折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这些充分证明当时男女是可以大胆自由的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发出了:“男女之大防”的教诲,“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情感发展的历史。

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下,社会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爱情模式,逐渐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男女自由恋爱就受到一定的约束。

两汉期间,在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礼教越来越拘束着人们的行为。

甚至部分文学人士蔑视和看不起以爱情题材的作品,论诗写作应该以国计民生为主题,不应该以儿女情长为题材。

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出现和儒家地位的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了。

本来爱情是两性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是一种自我主动的选择,然而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其中对于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首先,强调她们与异性保持适度的距离,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的接触,而产生感情。

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不同巾栉,不亲授。

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内言不出于■。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也就是说,就算是一家人异性之间也不得有过多的接触。

这样种种的不人性化限制,更加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地位的低微。

“妇人从人者也。

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明显地反映出女性只是男性的隶属品,突出女性地位的卑微。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8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一、中西方爱情观(一)中国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大相径庭。

爱情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崇高,甚至被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自古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多地认为爱情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就是为了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因此,婚姻成了爱情的枷锁,而爱情却难以跨越婚姻的阻隔。

“中国式爱情”往往沦为逝者的寿衣而非婚姻的嫁衣,爱而不得乃是常事。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的地位高于爱情,若两情真切,而没有一纸婚书,便是违背舆论道德,奉子成婚更被视作有伤风化。

(二)西方爱情观西方人秉承着“爱情至上”的观点,认为爱情拥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将爱情的地位视作胜于亲情、胜于生命,乃至胜于一切。

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众叛亲离下,毅然决然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

诸此种种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西方人对于爱情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中国,他们甚至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将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没有爱情犹如饭菜缺乏调味品一样平淡无奇,爱情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归宿感,还能够成为自己在艰难困苦时的一盏明灯。

当双方处于热恋期时,西方人会觉得自己的另一半犹如天使般圣洁漂亮且温柔大方,那么陷入爱河会达到净化心灵、净化自我的作用,乃至于使道德得以升华。

因此,西方人无不重视爱情,珍视爱情,穷尽一生都在努力追寻爱情的脚步。

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国家的爱情观大相庭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爱情的自由度中国追求爱情的自由度显著低于西方。

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门当户对,阻碍男女间恋爱的因素便非常之多。

古有言“男子胜之以城池,女子胜之以眉目”,男子需要德才兼备,最好出身官宦世家,因此男女双方的感情就掺杂对身份地位和阶级身家等相关因素,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婚姻通常由父母钦点,如果两人心有所属,但是遭到父母反对,大多只能妥协,放弃真爱听从父母的安排,少数会选择为爱抗争,但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悲剧收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浙江理工大学王彬彬 Q10600132
爱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神圣的精神平台。

每一个人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从她身旁走过。

爱情,或者说是一个魔术师,只要哪里出现了爱情之花,哪里就是一幅春气盎然的无边无际的田野图,自由、舒畅。

爱也让人迷糊,迷糊的不知方向,她存在,却又消隐着,提着看不见的细线,操纵着一对对迷失在爱情里的人。

但是如果说爱是一个缘的,那么份就爱情的最终归属。

一个完美的爱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残缺的爱才是完美的。

虽然爱都来自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里,但是一旦开放进了表面,那必然开始了一个面目的像变。

正因为如此,中西方的爱情观便出现了差别。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
1:爱情在中西方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比如柏拉图把“爱”看作是对美的憧憬,提出了“精神之爱”;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希伯莱——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概念是“神爱”;中世纪骑士文化张扬“骑士文化”等等,爱情在西方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人的神,是不可侵犯的。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是低微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次位系统。

但是从古代的诗歌比如《诗经。

国风》,也有对爱的大量描写,只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心中的爱情被一直压抑着。

虽然在其中也出现大量突破封建理念的爱情事例出现,但是真正的改变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

2: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

爱情不管在任何国界,都是存在局限性的,即使是西方那么崇敬爱情的地方,也少不了宗教的束缚。

但是如果与中方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微乎其微的。

西方的人们更容易为了爱情摆脱社会的一切束缚,在特洛伊战争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历代史中都没有出现为了爱情,敢放弃爱情的皇帝,虽然在唐朝出现了一个桥段,但是却被朝中大臣们死死的压制下去了,杨贵妃也上吊自杀了。

在中国,个人是出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作用。

并且大量的“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礼教,实际上已经扼杀了妇女的爱情。

3: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现模式。

为什么把这两个放到一起写?因为中西方的的爱情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在表现模式的基础上的。

西方的爱情观建立在希腊民主制和基督教文化模式之上,主张爱情至上,所以西方的爱情都是直露、开放的。

而中国古代的爱情观过早地渗入了国家、义利、善恶等道德因素,所以中国的爱情都是含蓄,低调的。

不要相信古装剧里的爱情,在现实的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

当然中西方的差异存在都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形成的文化土壤不同。

西方爱情观形成的文化土壤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莱-基督教文化。

由此而产生了西方爱情观的两种形态:古希腊式的欲望之爱与古希伯莱——基督教式的圣爱。

第一种宣扬尘世的欲求和渴望,以两性的结合为最终目的,但爱情的关系却是建立在自由和尊重的默契之中。

而后者不惜牺牲自我,超越一切代价,只求对方的幸福,两性关系建立在神的绝对权威之下。

不管怎么说,西方的爱情的土壤比较肥沃,孕育出的爱情都是灿然的。

而中国,却一直压抑在无数的礼教中。

中国爱情观形成的土壤是宗法制道德伦理政治文化。

传统文化土壤上产生了中国爱情观的两种形态:“夫妻美和,人之大伦”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一种形态和古希腊有想通之处。

爱情在这时期看作是自然、美好、纯洁的感情。

但是却
在封建理念的扼杀下形成了第二种形态,爱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凡是婚姻之外的男女相悦之情,一概受到严厉禁止。

当然在不同文化下,人们对于爱情、友情与女性的观念自然也不同。

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

而中国爱情和友情分的很开,但是爱情的地位绝不如友情,正如“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所说。

在事业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别,西方诗人认为爱情是至高无上的魅力,是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力量。

而中国诗人更注重功名,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主要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总结中西方古代爱情的差别。

西方主要的思想不同于中国,这导致西方的爱情更显得豪放,而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久也比较大,这使中国爱情的发展比较低调,更或者说是滞后了。

但是也有相同之处,都显得比较含蓄,爱情在一个人内心里也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

中国人的爱情比较单调,而西方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