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门山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龙门山南段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多期性研究

岩为主要特征;下统嘉陵江组以碳酸盐岩、砂岩、页
岩为主要
厂
组则以 色
岩、泥岩
夹
岩为主7巳
3 大邑 地区
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分段
特征首先表现在断裂属性和分布上。龙门山冲断带
主要由4个大致平行的叠瓦状逆冲推覆体系 t
(图2),自西向东依次为:后山断裂(F1)、中央断裂
(FJ、前山
(兀)、山前隐伏
1区域地质概况
大邑构造地处龙门山南段冲断推覆带前缘。龙
门山地区的区域地质情况可划分为4类构造层序, 由老到新依次为:1)扬子地台结晶基底,2)新元古 代一二叠纪时期被动大陆边缘沉积,3)松潘一甘孜 三叠系复理层,4)中生代一新生代盆地陆相沉积。
在龙门山前,这4种构造层通过一系列多阶段构造 活动并列在一起,构成龙门山逆冲带56-。大邑地区
逆冲的叠瓦状推覆 系统,将基岩和元古界、古生
覆至地表,如宝兴逆冲推覆
。
2) 构造应力的消减及传 系主要为源 地壳 逆冲
系。该 龙山 岀
叉,沿基
滑脱并向前陆方向传递而成。
传递过程中为消减其位移量,滑
会岀
现多组分枝,或向上逆冲至地表,形成逆冲推覆背斜
或 传播褶皱;或岀现以反向逆冲
冲
,10七〕。
S D
T K
组)、T((马鞍唐组),T3^2/T3^3/T3^4 J^(白田坝
组)Jg(千佛崖组)、J>(沙溪庙组)、Jsn(遂宁组)、
JM(蓬莱镇组)共13套地层。
侏罗系主要岀露棕红色、棕褐色泥岩和粉砂质
泥岩,与灰绿色细粒岩 岩等厚互层。三叠系上
统须家河组和马鞍唐组主要岀露灰黑色泥岩 、页岩
质泥页岩;中统雷口坡组主要以灰岩、泥质白云
浅谈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关系

出现 只 考 虑盆 地 内部 的沉 降 充 填 及 演 化 史 研 究 , 而 不 重 视 盆 地周 缘 造 山带 以及 区域 构 造 背 景 的研 究 。
当前 大 陆 地质 研究 的一个 引人 注 目的动 向是 越 来越
了新 的疑难 ] 。如经 典 的 板块 构 造理 论 不 能完 美 地 解 释 在 大 陆 内部 发 生 的大 规 模 侧 向位 移 、 片 叠 覆 岩 堆 置 和广 泛弥 散性 的构 造 变形 及 陆 内构造 作 用成 山 的大 陆 造 山 过程 , 不 能 很好 地解 释大 陆 板 内造 山 也 成 盆作 用 的 动力 学模 式 。近 十几 年来 随 着大 陆岩 石 圈 内部 变 形 研 究 的深 入 和 地 球 物 理 资 料 证 明 , 多 许
工作 者 在造 山带和 沉 积盆 地 的研 究 中 已经取 得 了重 大 的成 就 , 存 着将 造 山带 与盆 地研 究 分 离 , 但 并且 有 重 造 山带 而 轻 盆 地 的 倾 向 , 因而 常 常 出 现 在 总结 造 山 带 的 时空 结 构 、 山过 程 和 造 山机 制 时缺 乏 相 应 造 沉 积作 用记 录的依 据 。同样 沉 积 盆地 的 研究 也 时 常
力学 研究 的基 础 。
成部 分 , 们 是 在 统 一 的 构 造 框 架 和 动 力 学 体 制 下 它 形 成 的孪 生 体 , 大 陆 动 力 学 乃 至 地 质 学 研 究 的重 是 要 方 面 。美 国大陆 动力 学 计 划 中把 它们 列 为 两个 重 要 的部 分 , 国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委 员 会 也 把 其 列 我 为 主要 的研 究 项 目。 以往 的研 究 中 , 管我 国地质 在 尽
地 区的 大 陆岩 石 圈 具 “ 明 治 式结 构 ” 即大 陆 岩 石 三 ,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四川 盆地 是发育 在青 藏高原 东部 最重 要 的压 性 盆地 之一 , 该盆 地具备 前 陆盆地 结构 、 沉积 充填序 列 和构 造 演化 历 史 ( 肇 才 , 9 8 顾 家裕 等 ,0 5 罗 孙 19 ; 20 ; 志立 , 9 9 何 登发 等 , 9 6 许效 松 等 ,9 7 刘 和甫 17 ; 19; 19; 等 ,9 4 Al ne a. 1 8 ; 1 9 ; i t 1, 9 6 陈发 景 等 , 9 6 , 由 e 19 )但 于其 形 成仅与 大 陆岩 石 圈 板 内挤 压 挠 曲作 用 有 关 , 不 存在 同期 大洋 一 大陆 板块 间 的碰撞 或 俯 冲作 用 , 因而缺 乏 同期 岩浆 弧 或 蛇 绿混 杂 岩 带 , 缺 失下 部 也 被 动大 陆边缘 的沉 积 。同 时 , 盆地 发 育 在 碰撞 造 该 山期开 始之后 很 长 的时 间 间 隔 内 , 可从 晚 三叠 世 延
褶皱造山带油气

褶皱造山带油气
谢鸣谦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1992(3)2
【摘要】近年来,在地壳稳定区的边缘带及活动造山带发现了大量油气资源,使人们对传统的稳定地台区油气富集的观念有所更新。
重视造山带的油气,已成为油气勘探的新的趋势。
造山期前的快速沉降和造山期后的不均衡活动是造山带油气富集和保存的主要条件。
另外,造山带油气聚集的深度随造山带的年代变晚而加深,其生油门限深度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
【总页数】5页(P6-10)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活动造山带;聚集
【作者】谢鸣谦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前陆褶皱造山带箱状褶皱变形特征:基于砂箱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J], 张博;万元博;孙甫;杨哲
2.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印支期褶皱-逆冲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J], 李三忠;刘鑫;索艳慧;刘丽萍;钱存超;刘晓春;张国伟;赵国春
3.燕山板内造山带中部“承德逆冲构造”的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模型 [J], 张长厚;邓洪菱;李程明;刘孜;邓洪旦;滕飞
4.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周康;王强;乔永亮
5.“西康式”褶皱及其变形机制:一种新的造山带褶皱类型 [J], 许志琴;侯立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乐地1井须家河组震积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乐地1井须家河组震积岩特征及地质意义胡文超;李勇;颜照坤;邓涛;董顺利;陈剑;陈斌【摘要】通过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乐地1井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心的系统观察和描述,以前人对震积岩的研究为基础,探讨震积岩的分布特征以及与盆地构造活动的关系.震积岩主要分布在须家河组第二、第三和第四段,发育典型的由地震导致的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和脆性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与混滑层、负载构造及球枕状构造、环形层理、震裂岩和微断层.认为这些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和脆性变形构造是由龙门山隆升构造引起的地震作用形成的.乐地1井中地震岩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在须家河组第二、第三和第四段时期构造活动强烈,并快速向南东方向推进.【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6)003【总页数】9页(P290-298)【关键词】地震岩;须家河组;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隆升【作者】胡文超;李勇;颜照坤;邓涛;董顺利;陈剑;陈斌【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5;P588.2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动力(如断裂构造活动、火山活动等)因素诱发的具有瞬时性、突发性、破坏性的灾变性地质事件[1]。
地震活动使沉积岩层中已固结或未固结的沉积物发生变形,形成震积岩。
震积岩是记录古地震事件的载体。
早在1952年,B.C.Heezen等就已经开始研究由地震活动引起的海底沉积物变形构造[2]。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度 渐 强 、 生 代 隆升 渐 快和 活 动 性增 强 的 变 化 趋 势 。 新 [ 键 词 ]龙 门 山 ;冲 断 带 ;构 造 分 带 性 ;构 造 分 段 性 ; 异 变 形 关 差 [ 类号 ]P 4 分 52 [ 献 标 识 码 ]A 文
龙 门 山地 处 青 藏 高 原 与 四 川 盆 地 的分 界线
活动 构造 正成 为龙 门 山构 造研 究 中 的一个 重要 方
面 。 。 卜:
延 入陕 西省后 止 于勉 县 , 长 约 5 0 k 东 西 宽 全 0 m,
3 ~5 m。 由于其关 键 的 构 造位 置 和 典 型 的前 0 0k
陆 冲 断 构 造 , 来 受 到 国 内外 学 者 的 高裂、 安县 一都 江堰 ( 称 “ 县 ” 一 双 石 断 裂 和 广 元 一 大 邑 一 雅 安 ( 原 灌 ) 隐伏 ) 裂 。 由这 断
些 主 干 断 裂 分 隔 , 门 山冲 断 带 沿 倾 向表 现 出 明显 的分 带 性 变形 特 征 , 龙 以其 典 型 构 造 特 征 自西
V oI35 NO. I 4
Au 2 8 g. 00
20 0 8年 8月
[ 章 编 号 ]17 -7 7 20 )40 4-5 文 6 19 2 ( 0 8 0—4 01
龙 门山冲断带分段一 分带性构造格 局 及其差异变 形特征
李 智 武 刘 树 根 陈洪 德 刘 顺 郭 兵 田 小彬
维普资讯
第 4期
李智 武等 : 门 山冲 断 带分 段一 带 性构造 格 局及其 差 异变 形特 征 龙 分
・4 1 ・ 4
遍 关注 的两个 核 心问题 。本 文 在 区域 地 质调查 和 前 人研 究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合 笔 者 近 年来 开展 的 结 龙 门山构造 研 究工 作 , 对龙 门 山 冲断 带 的 构造 分 带性 、 分段 性 及各分 段 、 分带 的差 异性变 形 特征进 行 初步探 讨 , 以期 为后续 研 究工作 提供 参考 。
印支期龙门山断裂带的逆冲——推覆构造和沉积响应

塔北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油气分布特征

元 :拉尔墩基底卷入厚皮冲断带 、哈尔克山褶皱冲断带 、库勒前缘叠 瓦冲断带 、拜城一 阳霞前渊坳陷带、塔北前陆斜坡
带 和 塔 中前 缘 隆 起 带 。 天 山 造 山 带 和塔 北 前 陆盆 地 的 发育 演 化 共 同控 制 了塔 北 前 陆盆 地 的沉 积 特 征 、变 形特 征 和 构 造 南
样式。塔北前陆盆地 油气资源丰富 ,成藏条件优越 ; 油气分布主要受含油气 系统和区域盖层控制 ,克拉苏构造带 、依奇 克里克构造带 、秋立塔格构造 带和塔北轮台断隆带等 4个构造带是油气最 富集 的构造带 ;已发现克拉 2 特大型气田等多
个 油 气 田 ,预 计 仍 能 发 现更 多 的 大 油 气 田 。
沉 积建造 由下 二叠 统陆棚 相碳 酸盐岩 、陆坡相 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流 复理石 及洋壳 蛇绿 岩组 合构成 。主滑 面 阔克勒沙 岭 断裂之 上的 古生代地 层 , 从铁 力买提 达坂至 山前 , 示 显 强 烈的构 造倾 向 ,形成 倾 向南的 紧 闭倒转褶 皱及 冲断 构造 。 ()拜城 一 阳霞前渊 坳 陷带 : 陷内沉 积 了巨厚的 4 坳
中新生 代地 层。 部沉积 较厚 , 北 向南减薄 , 楔状充 填 , 呈
沉积 中心也 由北 向南迁 移 。拜 城一 阳霞坳 陷中的新 生
代前 陆楔状 沉积 并没有 受 到塔 北 古隆起 的 阻挡 ,而是
亘 ,
z
, 囵 , 曰 , 圆 囝 日
s
一
直延 伸到 了塔 中隆 起的北坡 。 ()塔 北前陆 斜坡带 : 5 在地理 位 置上包括 塔北古 隆
回
, 。 - 四 , - 囫
图 l塔北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构造纲要图及 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