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日四川汶 J 地震 主震 震 中所在 部 位 ( 1 。本 文 I 『 图 ) 通过 地表 实 地 调 查 , 地 质一 球 物 理 综 合 研 究 , 和 地 试 图揭示 龙 门山 中段构造 特 征和地 腹地 质结 构 的 特殊性 , 分析此 次 地震活 动 反映 的构造 活动 性 质 ,
和 地 学 界 重 视 中 国主 要 地 块 边 缘 的重 力 场 , 其 是 剩 余 布 格 异 常 和 均 衡 重 力 异 常 的 研 究 。 这 尤
也 许 对 地 震 的长 期 预 测 有 所 帮 助 。
[ 键 词]构 造 特 征 ; 川 地 震 ; 门 山 ; 关 汶 龙 L型 俯 冲 [ 类 号]P 1 . 分 352 [ 文献 标 识 码 ]A
1 1 主 干 断裂特 征 . 汶川 一茂县 断裂 ( 又 称 为后 山 断 裂 , 龙 F) 在 门山 中段沿 汶川 、 县等地 分 布 , 茂 与龙 门 山构造 带 走 向平 行 , NN 向展 布 , 地 表 倾 角 较 陡 , 呈 E 在 向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地倾斜面变化特征研究

2011 6月 年
大 地 测 量 与 地 球 动 力 学
J RNAL O ODE Y AND GE YNAMI S OU F GE S OD C
Vo . Su p. 1 31 p
J r .0 u l 2 1 e 1
文 章编 号 :6 154 (0 ) u p 一0 60 1 7 —9 2 2 1 S p . 0 - 1 0 4
BEF ORE ENCHUAN s . W M 8 0 EARTHOUAKE
Z a gC u njn h n h a g ,S a uc e g u h oH ihn ,S i h n e adC e i un h C u w i n h nJ x a a
/ ) ini e m c tt n E r q aeA miirt no a x rv c, ina g 3 0 1 Qa l g Si i s i , at u k d ns ai S n i oi e X ay n 7 0 \ n s a o h t o f h P n 1 3
f l w s o t u ul lt ga dt i sa ut ntesuhat ieo eL n m nhnfut u s i . h a t a ni os fn n eQa h nf lo o tes s fh og e sa l sb i n T e u c n y ii h n a h d t a d g
W e c ua r a n a h es c fc sp e e td e i n l c e e aie a d ic r a i g o h e tc la d hoio tl n h n a e e rt e s imi o u r s ne vde ty a c lr tv n n c e sn ft e v ri a n rz n a
龙门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发生了8. 0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汶川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主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1映秀-北川断裂概况1.1地质背景映秀-北川断裂所在的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北起广元,南至天全,长约500 km,宽约30 km,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东与大巴山相交,南西被鲜水河断裂相截。
龙门山式构造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具有前展式发育模式,自西向东发育汉川-茂汉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和彭县一灌县断裂。
由于该地区地质过程仍处于活动状态,变形显著,露头极好,地貌和水系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地质纪录,因此龙门山不仅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动力学(盆原动力学)的典型地区,而且是验证青藏高原是以地壳加厚还是左行挤出来吸收印亚大陆碰撞后印度大陆向北挤入作用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层和潜在的地震灾害的关键地区。
2映秀-北川断裂特点及影响2.1映秀-北川断裂的断层类型、地表破裂、变形特征及活动方式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属于逆冲一走滑型地震。
结果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 190 km,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地表平均垂向断距为2.9 m,平均水平断距为3.1 m;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北川县擂鼓镇,垂直断错为6.2士0.1 m,水平断错为6.8士0.2 m,逆冲分量与右行走滑分量的比值为3:1-1:1,表明该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
根据近南北向的分段断裂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其中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
龙门山地区震后次生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总体 密 度 达 5 7个/ m 。从 6 0 m 高 程 开 始 , 隔 . k 5 每
2 0m作 为一个 采样 段 , 流 域 内灾 害 点 高程 指 标进 0 对 行分 段统计 , 成果揭 示 了该 统计段 灾害发育个 数 、 度 密 和高 程密切 相关 , 究 区段 随着海拔 的提升 , 研 灾害点个 数迅 速增加 , 并在 1 0 120m段 到达峰值 , 0— 0 0 然后又
灾 害点分布 , 12 0~14 0 在 0 0 m采 样段上 , 害发育密 灾
度 约为 40 . 2个 / m 。 k
( )绵 远 河 段 。 该 采 样 区 主 要 位 于 绵 远 河 上 清 平 3
乡及其 下游 区段 的河 流 右岸 , 样 区 内海 拔 介 于 8 0 采 2
2 4
人 民 长 江
21 0 1生
布 来 说 , 往 还 具 有 一 些 独 特 的 分 布 特 征 , 断 层 效 往 如 应 、 度 效 应 等 , 些 分 布 特 征 往 往 与 其 区域 内 的 地 质 烈 这 环 境 要 素 有 直 接 或 间 接 的关 系 。
阶地 地貌 , 由于在地 震波 传播的过 程 中, 不同高程 部位
度 很 大 。 但 国 内外 学 者 仍 然 以 卫 星遥 感 及 航 拍 影 像 解 译 为 基 础 展 开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和 分 析 , 些 研 究 成 果 以 这 宏 观 的 断 层 和 水 系 的 分 段 、 带 特 性 为 主 分 , 目前 已
害 的发育 程度取 决 于 断裂 不 同部 位 的相 对 运 动 方 式 ,
动 力 响 应 特 性 的差 异 , 致 灾 害 分 布 在 垂 直 方 向 不 同 导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1 时 问 分 布 特 征
图 1所示 为 龙 门山断 裂带 5 5级 以 L地 震活 动 序列 图 。从 图 1可 以看 出 ,该 地 区地震 在 时问上 表 现 . 为 平 静期 与活 跃期交 替 出现 的现 象 ,而汶 川 地震 刚好 发生 在 当前 的活跃 期 中 。与龙 门 山毗邻 的川滇 地 区
陈 立 ( 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 200) 同 海 002
[ 要] 利 用 公 元 前 70年 至 2 0 摘 8 0 9年 的 龙 门 山 断裂 带 的地 震 数据 资 料 , 系统 分 析 了龙 门 山断 裂 带 历 史和 现 今 地 震 的 重复 和 迁 移规 律 , 并 以 10 0年 为界 , 讨论 了该 地 区在 历 史和 现 代 地 震 活 动 上 的 特 征 , 总 结 了该 9 断 裂 带 地 震 的 时 间和 空 间 分 布 规 律 ,探 讨 了在 长 时 间 尺度 下 龙 门 山 断裂 带 地 震 时 空分 布 的地 球 动力 学 背
龙 门 山断裂 带地 震在 时 间上 出现平 静期 与 活跃 期交 替 出现 的现 象 j 。
2 空 间分 布 特 征
图 2和 图 3 示分 别 为龙 门 山断裂 带公 元前 7 0年 ~1 0 所 8 9 0年 5级 及 以上 震 级地 震 分 布 图和 1 0 9 0年
以 来 4级 及 以 上 震 级 地 震 分 布 图 。 从 图 2和 图 3可 以 看 } 龙 门 山 断 裂 带 地 震 多 在 断 裂 带 附 近 发 生 ,呈 n,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_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青藏⾼原东缘龙门⼭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_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2007年1⽉地 质 科 学CH I N ESE JOURNAL OF GE OLOGY 42(1):31—44青藏⾼原东缘龙门⼭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3贾秋鹏1 贾 东1 朱艾斓2 陈⽵新1 胡潜伟1罗 良1 张元元1 李⼀泉1(1.南京⼤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10093;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龙门⼭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代的演化具有⾮常重要的意义。
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的⾓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度,利⽤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和地震反射剖⾯,结合数字⾼程模型(DE M ),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来探讨四川盆地及龙门⼭的地貌特征和现代构造活动表现。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的现今地貌和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性;2)青藏⾼原东缘活动块体边界表现为由龙门⼭南段北东向构造在安县附近转折为岷⼭的南北向构造;3)龙门⼭南段的现代地震活动已深⼊四川盆地内部,形成地壳规模的楔形逆冲构造,地震活动、现代地貌和地震反射剖⾯的证据揭⽰了龙门⼭及四川盆地存在晚新⽣代构造缩短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震 地形地貌 构造缩短 晚新⽣代 龙门⼭ 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P542⽂献标识码:A ⽂章编号:0563-5020(2007)01-031-14 3国家⾃然科学基⾦资助项⽬(编号:40372091)。
贾秋鹏,1982年8⽉⽣,硕⼠研究⽣,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6年1⽉15⽇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法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6-06-14改回。
青藏⾼原东缘的晚新⽣代变形模式是⽬前⼴泛争议的焦点问题之⼀。
从东向挤出模型(Avouac and Tapponnier,1993)到近年提出的下地壳流动模型(Royden et al .,1997),不同学者对青藏⾼原东缘特别是龙门⼭晚新⽣代的隆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Royden et al .,1997;Clark and Royden,2000;Tapponnier et al .,2001;Kirby et al .,2002,2003;Burchfiel,2003;Clark et al .,2005;李勇等,2005)。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和不可准确预测性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
20世纪地震学的最大进展之一是发现地震发生在断层上,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GPS技术能够精确的获取地壳的形变信息,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求强震的孕育、发生以及发展规律,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的破坏程度。
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汶川地震同震GPS观测数据对该区域的速度场分区进行模拟。
运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对龙门山断裂地壳应力应变特征进行分段分析。
结合所构建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采用coulomb3.3软件<sup>[1,2]</sup>分析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及对周边断层活动的影响。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采用多面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所研究区域的速度场分别进行分区拟合,并对上述三种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结论为多面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2)运用Tam 技术<sup>[3]</sup>(平均矩张量技术)结合汶川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特征进行分段研究,并与采用多面函数计算的应力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利用平均矩张量技术所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应力场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其应力场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其主压力P轴方位为NWW,与龙门山构造带应力场方位一致。
(3)通过RPS算法<sup>[4]</sup>(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最优化)反演龙门山断层滑动速率,利用该滑动速率模型和USGS的滑动分布模型<sup>[5]</sup>在coulomb3.3软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上述两个不同断层模型在指定接收断层和断层最优破裂面上所触发的库仑应力,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可得利用该滑动速率模型计算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

写一篇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的报告,
600字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龙门山及其邻区位于广东省西部,由中海沉积盆地-龙门山断裂系和淡水湖—赤坎断裂系等断裂系统组成。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主要分为两大类:龙门山断裂系和赤坎断裂系。
龙门山断裂系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及其邻区,例如坪洲断裂、双凤断裂、仕隆断裂等;赤坎断裂系主要分布在淡水湖及其邻区,如赤坎断裂、文教断裂、九里断裂等。
在龙门山及其邻区发生的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存在明显的变化。
例如,在双凤断裂上发生的2005年9月2日赤坎地震前,断
层走向主要以北西—南东向背斜分布;然而,2005年9月2
日赤坎地震后,断层走向以西南—东北向背斜分布。
同样的,九里断裂也出现了不同的断层走向变化,地震前为东西向,地震后变成南北向。
总之,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的变化对当地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理解这一地区的断裂活动,以及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