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合集下载

地震的活动性特点是什么

地震的活动性特点是什么

地震的活动性特点是什么
地震活动性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地震发生的强度、频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世界地震活动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三是在各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海岭地震带,与海区大破裂带相依附。

地震的深度变化可以从几千米到700余千米,地震的深浅与地质构造也密切相关。

深度达几百千米的深源地震通常都分布在岛孤区。

地震发生的频次与地震的大小密切相关,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就越多。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8级
我国最早的地震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1831年,至今共记录有6级自有记载以来,我国8级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8.5级例如,1966~1976年是我国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期,这十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两者之间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

台湾地区强震活动与大陆地区地震活跃期发展进程具有准同步性。

我国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强震活动分布相
对集中。

台湾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

二十世纪台湾发生7级二十世纪我国大陆发生7级
此外,我国地震还有震源浅的特点。

除东北和台湾一带少数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尤其是东部地区,震源更浅,一般都在10千米~20千米的深度范围。

通过佰佰安全。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_地震灾害特点及因素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_地震灾害特点及因素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_地震灾害特点及因素地震是人们无法掌握的自然灾难,我们能做的唯有防患于未然。

下面是我给大家预备的关于地震灾难的学问,欢迎大家来参阅。

地震灾难分级学问地震灾难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剧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难。

地震灾难具有突发性和不行猜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峻次生灾难,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难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依据地震灾难分级状况,将地震灾难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难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1)一般地震灾难。

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肯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2)较大地震灾难。

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3)重大地震灾难。

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4)特殊重大地震灾难。

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地震直接灾难地震的直接灾难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包括地震引起的剧烈振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灾难)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包括以下几方面:⒈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攻击的主要对象。

地球的地震活动了解不同地震带的特点与监测

地球的地震活动了解不同地震带的特点与监测

地球的地震活动了解不同地震带的特点与监测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它有时也会发脾气,地震就是地球发脾气的一种表现。

地震活动在地球上时有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保障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了解不同地震带的特点以及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震带的分布。

地球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

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边缘分布。

这个地震带集中了全球约 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

其原因在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多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板块运动剧烈。

在这个地震带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频繁遭受地震的侵袭,比如日本、美国的西海岸等。

日本可以说是地震多发国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经常发生强烈地震,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欧亚地震带也被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它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

这个地震带的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主要是由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比如我国的四川汶川地震,就位于这个地震带上。

海岭地震带则分布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相对前两个地震带,其地震活动强度较小。

不同地震带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上,还表现在地震的类型和深度等方面。

浅源地震通常发生在距离地表较近的地方,一般深度在 0 70 千米之间。

它们往往造成的破坏较大,因为能量能够更直接地传递到地表。

中源地震的深度在 70 300 千米之间,深源地震则超过 300 千米。

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都有发生;而在欧亚地震带,以浅源和中源地震为主。

除了了解地震带的特点,对地震的监测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地震监测主要依靠地震台网。

地震台网由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多个地震监测台站组成,这些台站通过各种仪器设备,如地震仪、强震仪等,实时监测地球的震动情况。

世界主要地震带及其分布

世界主要地震带及其分布

资源勘探:地震带 的研究有助于寻找 地下资源和能源, 为经济发展提供支 持。
地震带研究的方法
地震观测:通过地震仪等仪器监测 地震活动,获取地震波数据
地震断层研究:通过地质调查和地 球物理勘探,确定地震断层的位置 和性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震波分析: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 度和方向,确定地震震源位置和深 度
地理位置:环绕 太平洋地区
地震活动特点: 地震活动频繁, 强度大
主要地震带:包 括日本、中国台 湾、美国加州等 地
成因:太平洋板 块与周围板块的 相互作用
欧亚地震带
位置:横跨欧亚大陆,从大西 洋沿岸延伸到太平洋沿岸
特点:地震活动频繁,震级高, 破坏性强
原因:地壳板块交界处,地壳 活动剧烈
影响:对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 严重影响,如中国、日本、印 度等
俄比亚等地
形成原因
板块构造: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地壳应力:地壳受到的压力和拉力作用 断层活动:地壳中的断层活动导致地震发生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可能导致地震发生
对地球板块结构的影响
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 地震带分布反映了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地震带分布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貌有重要影响 地震带分布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有重要指示作用
防范措施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采用抗震设计 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意识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确保应急救援及时有效
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采用抗震 设计
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 防震意识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确保应急 救援及时有效
Part Four

地震活动性及地震预报讲解

地震活动性及地震预报讲解
绝大多数在10~20公里
震源深度
≤30km 30~70km ≥70km
逆冲和 走滑
走滑 为主
走滑兼 正断层
走滑 为主
中国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区域特点
我国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前的喷发为 2000年来全球最大的喷发之一
喷发体积
0.2km3 4km3 7km3
18km3
喷发时间 喷发地点 喷发级别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的特点
6.震源的时一空变化图像 ③地震条带
“条带”的展市与近期活动构造带基本一致。 “条带”是突出于全区的。 条带”上地震活动水平有增强的过程,其应变释 放明显加速。
1973年炉霍、1976年龙陵地震的地震条带
地震活动的特点
6.震源的时一空变化图像 ④震中迁移
新京疆1西伽919北9师宣978张辽.化.51宁1宁.家029.岫52蒗云9口92岩南.0-1云云-0宁1海.12南2南蒗城.0甘94施0.间肃14甸2.1民主 加0.5乐要 卸2.356依载.4据响主地5:应电要.9主震地比、依要主 震 明 主前6震。体据依.要 前 显 要半1序应据:依 提 减 依震受主个:列变据 灾 据出小月前到要地: 实 :准参等作震作中依下主震受主地 效 地确出数。活国据出水震 震,的前要到要短(动、地:临序 序受临作依中依期h宏、列 列到震地震震预、出据国据观中。预水局震预.测b:地:临、国测值氡通序测,平震空震地地意)并、报列,震静局区震预见向小水表并活局,和、、测当震动位彰向和并省地条,地、辽平和、在当政震带并政水宁震静奖水地府府活、向温省前、励汞政通、的动地当政2地。报、府天形府通、 震地倾,通变通形表报前 活政取报、斜彰报变表兆 动府辽得地。、,、彰异、通宁磁显取电和常地省。著报得磁政减奖、电,府显灾辐励水 、取,实著射。 应库得取效减、发力显得。灾浑著实。减效灾。实效。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日本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

日本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

日本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日本一直处于地震活动的高风险区域。

本文将以地理分布特征为主题,深入探讨日本地震活动的原因和影响。

1. 地震带的分布日本被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所包围,这些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板块运动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

从北海道到九州,沿岛链分布着众多地震断裂带,这些地震断裂带串联成为了日本的地震带。

2. 日本的地震特点日本地震带上经常发生地震,其地震活动性非常活跃,每年发生数千次地震。

地震带上的地震主要分为三类:沉积型地震、板岩型地震和界瑞型地震。

沉积型地震是一类浅源浅层地震,其震源深度主要在10千米至20千米之间,主要发生在海岸线以近海为主的地区。

这类地震一般规模较小,对人类造成的破坏相对较低。

板岩型地震是一类中深度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在20千米至60千米之间。

这类地震发生在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处,能够造成较大的破坏力。

界瑞型地震是一类深源地震,其震源深度超过60千米。

这类地震发生在欧亚板块下的软流层中,具有较大的震源能量,但由于震源深度深远,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对人类造成的破坏较小。

3. 日本地震的影响地震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严重,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还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地震给日本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由于日本是一个位于板块边界的岛国,地震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发等现象频繁发生。

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土地破坏给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

其次,地震对日本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每次地震发生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被打乱,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且,由于地震频繁,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心理也会在长期的压力下逐渐累积,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

最后,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也非常大。

由于地震的破坏力和频繁性,重建和维修成为了日本经济支出的重要一部分。

每次地震后,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建,同时,由于地震对产业链的打击,很多企业也需要停产、修复,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中国的地震与火山活动特点

中国的地震与火山活动特点

中国的地震与火山活动特点在中国这个充满自然灾害的国家中,地震和火山活动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自然现象之一。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地壳运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多样,这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高发地区。

本文将就中国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特点进行探讨。

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一种震动现象,它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传播过程。

中国地震活动频繁,其主要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一)地震多发区广泛:中国发生地震的范围极广,涉及到国土的大部分区域,主要地震带包括青藏高原地震带、云贵地震带、四川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等。

这些地震带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理区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二)地震级别多样:中国的地震级别可以从微震到特大地震,有些地区地震级别还可能达到特大地震以上。

近年来,中国的地震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地震频度和规模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地震分布不均:中国的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点。

一些省份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地方有更高的地震频率和强烈震动。

例如,四川盆地和云南地区是中国最为活跃的地震区域之一,这两个地区经常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山活动是地球的表面现象,它通常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而在中国,火山活动也具有一些典型的特点。

(一)活跃火山众多:中国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拥有着众多的活跃火山。

众所周知,中国的地震和火山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地质带之一,这也是火山活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火山类型多样:中国的火山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构造火山、火山岛、岩浆火山等多种类型。

这些火山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为研究火山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样本。

(三)火山爆发规模较小:相对于一些国家的大规模火山喷发,中国的火山喷发规模较小。

大多数火山喷发事件相对较小,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火山活动不会对当地带来任何影响,因为即使小规模火山喷发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其他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地震活动并不遍地开花,地震危险性并非到处一样。

那么,地震活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1、强震分布的成带性
强震往往沿着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震带分布,地震越大,分布的成带性越明显。

图绘出了1900~2004年全球7级以上强震分布。

很明显,全球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另外,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洋脊,东非裂谷,以及东亚和北美大陆也都有一些地震分布。

图是世界中源和深源强震震中分布图。

深源强震(h≥300千米)全部分布在环太平洋带的几段俯冲带上。

中源地震(70千米≤h<300千米)90%分布在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南亚带的兴都库什与中缅交界也有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沿岸集中分布了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全部的深源地震,是世界最大的地震带。

在西太平洋,该带沿着勘察加、库页岛到日本,在日本西南分成两支,一支经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到巽他群
岛;另一支沿马里亚纳海沟延伸,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与前一支汇合。

对照图中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位臵基本上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四周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澳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西太平洋地震带在日本西南分两支,又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汇合,实际是沿着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的边界分布。

这些强震的发生正是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俯冲等各种运动的结果。

在几个俯冲带,既有浅源强震,也有中源强震和深源强震。

而且,越深的地震分布在朝俯冲方向离边界线越远的地方。

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它位于非洲、阿拉伯和印度—澳洲等大陆板块向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边界上。

这里没有板块俯冲带,因此,没有深震。

但在喜马拉雅弧东、西两端,分别与缅甸弧或俾路支弧交汇处附近,形成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集中地区:缅甸中源地震区和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区。

中国大陆地震带格架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东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西南有印度板块的推挤,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

据统计,20世纪以来,全球1/3的大陆强震发生在中国大陆。

从中国强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到,中国大陆东部的强震和主要断裂带呈北东向展布,如著名的郯(城)—庐(江)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和东南沿海带等;而西部的强震和主要断裂带从西向东,先东西向,然后转北西向,再转南北向,如西藏南部—金沙江—红河带、昆仑山—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带、塔里木—祁连山—天水、兰州带等。

东西
两部的这些地震带和断裂带大致在东经98o~106o,北从宁夏、经甘肃,四川、南到云南,汇成一条南北带。

这样的分布格局,很明显,可能是由于东面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西南受印度板块推挤,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强震震中分布(1900~2004M≥6.0)及构造背景图
以川滇地区为例,进一步说明区域性强震分布的成带性及其构造背景。

川滇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

据历史地震资料,四川和云南两省至少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639次,其中5.0~5.9级475次,6.0~6.9级124次,7.0~7.9级39次,8级1次,是中国大陆多地震地区之一。

仔细分析川滇强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到,正好体现了前面所说到的南北地震带的特点。

川滇地区这些不同方向的地震带构成了两个活动地块:川滇块体与川青块体。

川滇两省66%的5级以上地震,72%的6级,74%的7级和全部的8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个活动块体及其内部。

而这两个块体90%以上的强震发生在块体的边界带上,而且也是震级越大,发生在边界带上的比例越大。

2 、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
强震是一种小概率灾害现象,不会天天发生。

强震活动随时间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强震频繁发生的时期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强震很少的时期称为地震平静期。

它们往往交替出现,强震活动的这种特点也称为强震活动的盛衰交替性。

中国大陆从1895年至1987年,已经历4个强震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

表具体地给出中国大陆这些活跃期、平静期的起止时间,7级以上强震的次数和最大震级等统计数据。

很明显,这些活跃期或平静期的时间长度并不相等,在活跃期里并非年年有强震,在平静期也并非1次强震也没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活跃期的强震一定比平静期的多得多,而且有强度更大的地震。

平静期里即使有强震也是个别的。

在一定范围里,强震活动具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交替的特点,是大多数地震预报专家们公认的,但对于在一个具体时空范围具体划分活跃期与平静期时,却又常常会有一些差异。

在比较小的地域范围里讨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问题,一般用的地震也小一点。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鲜水河地震带,长约360千米,宽约50千米,一般用5级以上地震资料讨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

这些地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呈很窄的带状分布,很明显,1725~1816年和1893~1982年,鲜水河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频繁,且有多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应属地震活跃期。

而1817~1892年,历史地震目录上1次5级以上地震也没有,应属平静期。

3 、大小地震的比例
无论全球、全国,还是国内某一个地区,甚至一条具体的地震带,在一段时间里,大小地震的次数总会有一定的比例。

简单地说,总是震级高的地震少,震级低的地震多。

在各种不同的范围里统计,总是大地震少,小地震多,震级越高,频次越少。

4 、余震的普遍性与地震序列的多样性
发生1次较强的地震前后,震中及其附近往往会接连发生一系列地震。

地震学家把这一系列地震称为一个地震序列。

在多数情况下,先发生的那个地震最大,称为主震。

后面跟着发生的那些较小的地震,叫做余震。

而且,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频次有起伏地逐渐减少,震级也有起伏地逐渐减小。

积累的震例多了,研究得细致了,发现,也有另外的情况:先发生的地震不一定是最大的。

人们还是把这一系列地震中最大的称为主震,而把主震前发生的地震叫做前震;也有最大的两个或几个地震的震级差不多的情况。

这时,把有两个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的地震序列叫做双震型地震序列;如果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有三个或更多,则把它们称为震群型地震序列。

还有一个较强地震前后,几乎没有什么别的地震,这种情况称为孤立型地震。

下面举一些实例,让大家看看这几类地震序列。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6级地震,最大余震为2月8日6.0级,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之差为1.6,显著超过0.6,却又小于2.4。

因此,属主震—余震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次数越来越少,震级越来越小。

1980年4月18日青海省天峻县发生5.2级地震,4月24日原震区又发生5.0级地震。

在这个地震序列中,只有这两次地震
的震级差小于0.5,其他的余震都比较小,属双震型。

看上去很像是由4月18日5.2级与4月24日5.0级两个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合成的。

1976年8月16日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发生的7.2级地震序列中有3次震级差小于等于0.5的地震:8月16日7.2级,8月22日6.7级和8月23日7.2级,属震群型地震序列。

从8月16日7.2级后到8月22日6.7级地震前,所有的余震分布在一条北北西向断裂上;8月22日6.7级地震的后,8月23日7.2级地震前,除沿着这条北北西断裂还有少数余震活动外,多数分布在很短的北东东向断裂上;8月23日7.2级地震后,除上述两条断裂上仍有少数余震活动外,多数余震密集在从北向南看略向右偏移的另一条断裂上。

一般,余震往往沿着主震的发震断裂继续破裂。

松潘—平武地震序列的3次主要地震发生在虎牙断裂带的3个分段上。

1981年1月24日四川道孚6.9级地震的余震很少,也很小。

到当年2月25日,共记录到余震657次,其中1.0~1.9级619次,2.0~2.9级34次,3.0~3.9级4次,最大为3.9级。

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大于2.5,属孤立型地震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