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级别分类

地震级别分类

地震级别分类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划分的。

具体如下: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此外,地震灾害等级,是地震灾害大小的级别划分,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试述地震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试述地震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试述地震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地震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一种地质现象,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

它是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引起的一系列震颤和震动。

地震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破坏作用:地震会造成地表和地下的破坏,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倒塌或损坏,甚至导致大规模灾害。

2. 地貌变化作用:地震可以改变地球的地貌,如地壳的抬升、下沉,或形成地裂缝等地形特征的变化。

3. 地质作用:地震会影响地球内部岩石的运动和变形,导致地震活动区域的地壳运动。

4. 水文地质作用:地震会影响地下水的运动和分布,包括引起井泉水位的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5. 社会经济作用:地震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的混乱等。

根据地震产生的原因和震源位置,地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口和
周围地区。

3. 深源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下方深处的地震,深度一般在700公里以上。

4. 浅源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上方浅处的地震,深度一般在70公里以下。

5. 人工地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如核试验或地下矿井爆破等。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而引起的、对人类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分级。

下面是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一、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发生在地壳中的一种地震现象,可分为轻微震动、中度震动、严重震动和毁灭性震动四个等级。

轻微震动指震感轻微,无造成重大损失;中度震动指震感较明显,造成一定损失;严重震动指震感强烈,造成重大损失;毁灭性震动指地面严重破坏,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二、滑坡灾害滑坡灾害是指由于地形、地质等原因所引起的土体滑动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滑动、中度滑动、严重滑动和毁灭性滑动四个等级。

轻微滑动指土体表面出现裂缝,土石松动;中度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米以内;严重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100米;毁灭性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100米以上。

三、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灾害是指地下岩土层发生变形或变质,导致地表下沉或坍塌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沉降、中度沉降、严重沉降和坍塌四个等级。

轻微沉降指地表下沉5-20厘米;中度沉降指地表下沉20-50厘米;严重沉降指地表下沉50-100厘米;坍塌指地表下沉大于100厘米。

四、地面侵蚀灾害地面侵蚀灾害是指河流、海岸、风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土壤等地表材料发生风化、溶解、流失等现象,导致地表削蚀或冲刷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侵蚀、中度侵蚀、严重侵蚀和毁灭性侵蚀四个等级。

轻微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少于10厘米;中度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10-50厘米;严重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50-100厘米;毁灭性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大于100厘米。

五、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是指在高山地区,由于暴雨、滑坡等原因,形成的泥石流,可分为轻微泥石流、中度泥石流、严重泥石流和毁灭性泥石流四个等级。

轻微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小于1米,宽度小于5米;中度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1-5米,宽度5-10米;严重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5-10米,宽度10-20米;毁灭性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大于10米,宽度大于20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地理《自然灾害》教案

地理《自然灾害》教案

地理《自然灾害》教案【课程名称】: 地理《自然灾害》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2. 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的危害。

3. 掌握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课程内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1. 什么是自然灾害2. 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其特征二、地震的危害与防治。

1. 地震的形成和特点2. 地震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危害。

3. 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措施三、洪水的危害与防治。

1. 洪水的形成和特点2. 洪水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危害。

3. 洪水的预测和预防措施。

四、气候灾害的危害与防治。

1. 暴雨、雪灾、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和特点。

2.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危害。

3. 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措施。

五、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及其防治。

1.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自然灾害与人类行为的关系3. 防治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措施【教学重点】:1. 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危害等知识。

2. 掌握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保护生命、预防灾害的意识。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互动交流。

2. 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

3. 观看案例视频。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

2. 案例视频。

3. 地图。

【教学评估】:1.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2. 学生根据案例,提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措施;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概论10

地震概论10

3.陷落地震
地震概论第8章
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 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地震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是人工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 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 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地震概论第8章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 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 度。用Ib表示。
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各地区的基本烈度由《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确定。
地震波
地震概论第8章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
波速慢,100-800m/s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波速快,200-1400m/s
瑞利波 面波 勒夫波
杂波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 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 主要由面波造成。
§1.5 地震的破坏作用(震害现象)
一、直接灾害:
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 波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1、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
地震概论第8章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钱海涛;张力方;修立伟;吕悦军【摘要】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4(041)001【总页数】9页(P119-127)【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分类方案;控制因素;分布特征;明显差异【作者】钱海涛;张力方;修立伟;吕悦军【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P694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种类多、灾害重,对此,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工作,其成果之丰富、研究之深入是毋庸置疑的,但多是专注一类或几类灾害或是局部地区的地震地质灾害,在面向全国存在多种类型的地震地质灾害这一特征上尚显得不够全面,难以很好反映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总体特征。

要分析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应首先界定清楚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定义,以避免不同研究者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因所持基本概念本身定义不同而导致的概念替换或误用。

因此本文在对大量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分类,并对其总体分布规律予以阐述。

1 目前几类关于地震地质灾害概念与分类的代表性观点地震地质灾害,顾名思义,是指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其与人类工程活动具有直接的关系,它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国内外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备受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由于地壳运动而引起。

地震的分类和特征涉及到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
造成的破坏程度等方面。

本文将对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分类
根据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
源地震。

浅源地震是指震源在地壳的上部,大约在地表下0-70公里的
深度范围内发生的地震;中源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部,深度范围在
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则指震源位于地壳下部或者地幔中的地震,深度超过300公里。

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地震可以分为微震、轻微地震、小地震、中
等地震、大地震和特大地震。

微震是指震级小于2.0级的地震;轻微地震的震级在2.0-3.9级之间;小地震的震级在4.0-4.9级之间;中等地震
的震级在5.0-5.9级之间;大地震的震级在6.0-6.9级之间;特大地震的
震级超过7.0级。

二、地震的特征
1.震源特征
地震的震源是地震波的产生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断裂带或者构造
活动区域。

震源的深度不同,地震破坏程度也不同。

浅源地震的震源
深度较浅,能量释放较为集中,地震波传播距离相对较短;深源地震
的震源深度较大,能量释放较分散,地震波传播距离较远。

2.震中特征
地震的震中是指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也是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
地区。

震中的位置通常与震源的位置相对应,但受到地球结构和地震
波传播路径的影响,震中可能出现一定的偏移。

根据震中位置的不同,地震的破坏范围也不同。

3.地震波特征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现象。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
方式,地震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指地震波以压缩和膨胀的方
式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是指地震波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传
播速度较慢。

地震波传播时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些震动是地震灾害
的主要破坏因素。

4.破坏特征
地震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地表破裂、地层变形、建筑物倒塌等。


表破裂是指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带的出露和变形,表现为地裂缝、断层
等现象;地层变形是指由于地震波的传播而导致的地层的变形和位移;建筑物倒塌是指由于地震震动而导致的房屋、桥梁等工程结构物崩塌。

总结: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包括震源特征、震中特征、地震波特征和破坏
特征。

通过对地震的分类和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
原因、预测地震的可能性以及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对于人类社
会的影响巨大,我们应该加强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措施的建设,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从而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