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有哪些特征

合集下载

地震活动特征及其预测模型建立

地震活动特征及其预测模型建立

地震活动特征及其预测模型建立地震是一种地壳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性。

因此,了解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建立预测模型对于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震活动的特征,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地震预测模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活动的特征。

地震活动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震源深度、震级、震源机制、发震规律性和地震活动性。

首先,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两种。

浅源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的浅部,其震中距离较近,震感强烈;而深源地震则是发生在地壳深部,震感相对较弱。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对地震破坏程度产生显著影响。

其次,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能量震级等进行计算。

震级越高,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强,造成的破坏也越严重。

震源机制是研究地震断裂带的变形状态和断层性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震源机制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发震规律性是指地震发生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在某些地震活动区域,会呈现一定的发震规律,如相对稳定的周期性地震活动或间歇性地震活动。

通过对发震规律性的研究,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

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亚洲地震带等。

通过对地震活动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地震的分布规律,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了解地震的特征是建立地震预测模型的关键。

目前,有许多地震预测模型被开发和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这些模型主要包括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

统计模型是基于历史地震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地震发生的规律性和概率性。

常用的统计模型包括地震概率模型和地震周期模型。

地震概率模型通过统计历史地震的发生概率,推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周期模型则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的周期性,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时机。

物理模型则是基于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地壳变形过程进行分析。

10地震的前兆

10地震的前兆

地震的前兆1、井或泉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2、动物行为异常多次震例表明,某些动物可能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

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

并不是说动物有反常表现就一定是地震前兆,所以,我们发现异常后不要慌张,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3、地声与地光地声与地光,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往往在大震快要来临时,匆匆跑来向人们发出警报。

地声的特点——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有时也出现在震前几小时或几天。

——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等。

地光的特点——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状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基本常识篇1、地震有哪些前兆?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反应;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2、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

其表现为翻腾跳跃、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4、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

地震地质特征与震源机制分析

地震地质特征与震源机制分析

地震地质特征与震源机制分析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形式,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了解地震的地质特征和震源机制对于预测地震、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地震的地质特征和震源机制。

一、地震的地质特征1.地震分布地震并非均匀分布在地球上,而是集中在一定的地震带。

地震带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相邻地块之间发生断层滑动引起地震的带状区域。

著名的地震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地震带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关系。

2.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能量大小可以用震级来衡量,震级越大,地震破坏力越强。

而震源深度则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影响地表震感的强弱和地震破坏的范围。

3.地震波传播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

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地表波。

P波是最先抵达的纵波,能够传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S波是横波,只能传播在固体介质中;地表波是地震波在地表上传播形成的波动。

二、地震的震源机制1.地震带的形成地震带的产生与板块构造有关。

地球的外壳由数块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互碰撞、推挤或拉扯的运动。

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应力的作用,断层会发生滑动造成地震。

2.地震断层地震断层是地震能量释放的场所。

断层是地壳的裂缝,当地壳受到应力的作用超过其强度时,就会发生断层滑动,形成地震。

常见的断层包括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3.地震力学模型地震力学模型是研究地震发生原因和地震破坏机理的理论模型。

地震力学模型包括统计物理模型、动力学模型和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等不同类型的模型。

通过这些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本质和地震的发展过程。

结语地震的地质特征与震源机制的分析对于地震的预测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震分布、震级和震源深度等地质特征,以及地震带的形成、地震断层和地震力学模型等震源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本质和形成过程,并为地震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前兆的特征

地震前兆的特征

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与地震发一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震知识宣传·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动物异常震前动的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鱼儿惊慌水面跳,冰天雪地蛇出洞。

·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临震前,一瞬间,地发声,又发光;见此情,宜果断,速行动,少危险·小震报大震地震有“前震——主震——余震”型,小震可作为大震的前兆。

可谓:上震闹,大震到,一多一少快报告。

怎样做好地震前的准备?·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防震应急措施;·不轻信地震的谣言;·明确震时疏散路线和避难地方;·加固室内家具,高层玻璃窗贴纸条;准备避震用品;如手电筒、干粮、水等;·外出避震时要切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子。

·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

地震时的求生方法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

地震后的自救互救震区群众,尤其是家庭、邻里之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困人员的自救·要有信心和勇气,尽快清理身上被压物,保护呼吸畅通,想法脱离危险区;·要保持体力,不盲目呼叫,可用敲击等方法与外界联系,等待救援;·要设法扩大安全空间,防止重物坠落压身;·要积极寻找代用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

互救·互救时,要注意方法,避免新的伤亡,切实做到:·听仔细:要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物声;·挖得准:要大致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后再抢救,不要乱挖乱扒;·救得法:要讲究方法,救人宜用“先头部、后身体”的方法,不要强拉硬拖。

地震的特征、原因及触发机制

地震的特征、原因及触发机制

075休闲读品·天下文/张恩学1、对“断裂致震说”的质疑当前关于地震成因,最经典的解释是“板块漂移、断裂致震说”,以2008年“5•12地震”为例,震后很短时间,报纸上公布专家对这次地震原因的典型技术分析指出:“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消息也认为,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或者某个相关构造断层的运动相吻合,地震是一个逆冲断层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结果。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两个结论几乎同时推出,只是美国人的名词更多一点,见解更“高明”一点,基本理论一致,毫不迟疑地将地震原因全部定位在占主流地位的“板块”学说上。

不能说这样的结论一定没有道理,但是可以肯定,作出这些解释的专家们心里也未必有底,未必能认同这些解释的可靠地震的特征、原因及触发机制性。

因为全世界都清楚,逆冲、旋转、挤压、断裂,这些专业术语所描述的地球物理行为,现在其实没有有效的工程手段可以检测(不是计算机模拟,是工程检测):从检测的角度说,在几千公里的距离上测出几厘米的变化,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变化,但是在错误方向上刻意求证的结果,会把自己的思路导入歧途,这给对地震本质的认识带来了新的困难。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正是这种无法证明的东西,才能表示灾害的不可抗拒性,从而缓解一部分来自当事人的怨气。

然而人们更想知道,如果真是印度洋板块运动、青藏高原隆升,逆冲、四川盆地受到挤压、龙门山断裂这样大的地质结构变化,震前怎么可能一点地质征兆都没有(不是说蟾蜍感应),那么大的青藏高原,那么大的四川盆地,甚至于那么大的龙门山地区,为什么只在汶川映秀镇这弹丸之地首先显示出来呢?这个地方既不是龙门山的中心,也不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支撑点,为什么这么长久的“应力积累”仅仅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发生“破碎”,而事先没有一个地方哪怕是表现出一点点破碎迹象呢(因为如果有“破碎”,地震记录仪上就会有所反应)?岩石难道有这样整齐一致的耐压和抗剪切特性吗,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可见关于板块漂移、断裂起震的学说,尽管每一次都被用来在正式场合解释地震,但是其基础还实实在在地停留在猜想阶段;到目前为止,没有有力的数据资料支持这些学说。

地震动特征分析与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地震动特征分析与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地震动特征分析与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无法预测但却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因此,对地震动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震动特征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地震动特征分析是研究地震动时程的一项重要工作。

地震动时程是指地震过程中地震波的振动情况。

地震动的特征包括地震波的震级、频率、波形以及持续时间等。

通过分析地震动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威胁程度,并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为了分析地震动的特征,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实测记录、数值模拟和人工合成等。

实测记录是通过在地震发生时采集地震波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值模拟是利用数值计算方法,通过模拟地震过程产生地震动,然后对其进行分析。

人工合成则是根据地震动特征的统计特性,通过合成方法生成地震动时程,以模拟真实的地震动。

在进行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性能、位移控制性能以及耗能性能等方面。

受力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否保持强度和刚度,以抵抗地震产生的力。

位移控制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中的变形程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耗能性能则是指结构在地震中的能量耗散能力,以减小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为了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运用静力分析、动力响应分析以及推导分析等方法。

静力分析是通过对结构受到的地震力进行静力平衡计算,来评估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动力响应分析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地震动对结构的响应情况,进而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推导分析则是通过理论推导和相似模拟等方法,对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以评估其抗震性能。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基于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基于大量实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情况,从而评估其抗震性能。

总而言之,地震动特征分析与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是对地震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通过分析地震动的特征,可以揭示出地震对建筑物的威胁程度;而通过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提供抗震设计的依据。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济宁市地震科普知识

济宁市地震科普知识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济宁地处两大断裂带之间
济宁地处郯庐、聊考两大断裂带之间,两地历史上曾多次发 生破坏性地震波及我市,如1668年的郯城8.5级大地震,济宁地 区地震烈度为8-9度,兖州、邹县、微山、济宁等地城垣官舍民 房倾倒无数,人畜多为压死(邹县死100余人、孟庙大殿倒塌, 鱼台死140余人),地陷裂山崩,涌水出沙,损失相当惨重。再 如1983年11月菏泽、东明之间发生的5.9级地震,造成45人死亡、 874人受伤、36万间房屋倒塌,仅嘉祥县死11人、81人受伤、房 屋倒塌3045间。
发布地震预报有哪些规定 ?
由于地震预报事关重大,1998年12 月17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令255号,我国试施行《地震预 报管理条例》。国家对地震预报实 行统一发布制度。 (一)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 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二)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 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 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 散布地震预报意见;不得向国(境) 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
(S波,剪切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
引 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是造成建筑 物及大自然 破坏 的主要原因(元凶)。

级:表示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每相差一 级,能量相差33倍。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是: 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有哪些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有哪些特征》。

一、说教材
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苏文金提出: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从孩子七岁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家长把生命中最珍贵、最有意义的另外一个生命交给学校,交给教师。

因此,小学阶段作为孩子成长的基础阶段,进行生命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地震有哪些特征》是小学二年级生命教育读本中第五章《自然灾害》中第二部分的内容。

2008年汶川大地震,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并让很多人都无家可归。

噩耗传来,深深震撼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

孩子们是弱势群体,大多数没有遇到过这类事情,没有直接经验,有的只是从电视中接收到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救援信息,让孩子们了解地震也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我设计了此次安全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形象地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和自救方法,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最终的结果,对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根据二年级学生各方面知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帮助孩子们了解一些简单的地震知识。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发生地震时的一些自救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教育孩子们在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地震的危害。

重点的依据是只有了解地震的危害,孩子们才会害怕地震,并有意识的去避免地震给自身和家人带来的伤害。

难点是掌握地震自救的基本常识,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难点的依据是掌握地震自救的基本常识较抽象,学生很少经历,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说教法
一节课的好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看教材的重难点有没有把握到位,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在确定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后、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根据本次生命教育活动的和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2、启发提问法;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3、交流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游戏法;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

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让学生轻松自如的学习,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利用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提问、谈话、讨论等,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逃生技能。

因此,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采用的学法有:1、观察讨论法;2、游戏体验法;3、多渠道参与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学生学情,我的
教学思路预设为:
导入新课: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在活动的开始,教师就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通过看看,听听,让学生说出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灾害,引起学生对地震的兴趣,导入新课,并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初步让学生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1)、根据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学生在观看课件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地震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危害?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谈话讨论中,我作为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学生运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2)、通过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怎么来的?”带着这些问题,在观看课件和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初步了解到地震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种自然灾害。

(3)、集体讨论,让学生学会自救的方法。

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到地震时,什么地方是最安全的?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孩子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总结,让孩子们了解地震逃生的方法。

(4)、游戏《地震来了》。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震自救的方法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模拟场景中进行游戏演练。

教师播放一段紧张的音乐,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在教师生动的言语调动、引导下,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使地震自救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充分体现了角色游戏给孩子带来的趣味性、知识性。

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孩子们自由发言,最后,以“通过学习和交流,大家对地震的危害性以及地震时的自我保护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课后,你可以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给家人听,让他们也学会自我保护,好吗?”作为小节,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思想等方面的升华中,完成对全课的解读。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课堂脉络。

地震有哪些特征
灾难危害逃生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安全教育的成功需要不断地渗透和探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更
加珍惜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更多地自我保护的方法,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