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活动性特征
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块的中部,地处华北地震区,地壳活动频繁,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从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两个方面对北京市的地壳活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造活动,二是地震烈度。
关于构造活动,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壳受大陆板块运动的影响较大,构造活动频繁。
北京市内分布有多个地震带,如北京平原地震带、怀柔地震带、丰台地震带等。
这些地震带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地构造运动的活动区域,板块运动引发构造应力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活动。
其次,地震烈度是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地震烈度是评价地震活动的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出地震的破坏程度。
北京市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较大的地震事件,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延庆地震等。
这些地震事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更加重视。
其次,地震活动性是衡量地壳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
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频率和地震规模的综合表现。
北京市地震活动性较高,每年都有多次小地震发生。
根据过去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平均每年发生的小地震约为100次,这些地震大多规模较小,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但是,地震活动性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大地震的来临,所以科学家们必须对地震活动性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以提前预警和防范地震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对于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地震监测、地震预测和地震模拟等手段,不断加强对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提前预警和防范地震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地震活动特征及其预测模型建立

地震活动特征及其预测模型建立地震是一种地壳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性。
因此,了解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建立预测模型对于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震活动的特征,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地震预测模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活动的特征。
地震活动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震源深度、震级、震源机制、发震规律性和地震活动性。
首先,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两种。
浅源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的浅部,其震中距离较近,震感强烈;而深源地震则是发生在地壳深部,震感相对较弱。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对地震破坏程度产生显著影响。
其次,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能量震级等进行计算。
震级越高,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强,造成的破坏也越严重。
震源机制是研究地震断裂带的变形状态和断层性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震源机制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发震规律性是指地震发生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在某些地震活动区域,会呈现一定的发震规律,如相对稳定的周期性地震活动或间歇性地震活动。
通过对发震规律性的研究,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
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亚洲地震带等。
通过对地震活动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地震的分布规律,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了解地震的特征是建立地震预测模型的关键。
目前,有许多地震预测模型被开发和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这些模型主要包括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
统计模型是基于历史地震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地震发生的规律性和概率性。
常用的统计模型包括地震概率模型和地震周期模型。
地震概率模型通过统计历史地震的发生概率,推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周期模型则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的周期性,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时机。
物理模型则是基于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地壳变形过程进行分析。
地震的活动性特点是什么

地震的活动性特点是什么
地震活动性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地震发生的强度、频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世界地震活动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三是在各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海岭地震带,与海区大破裂带相依附。
地震的深度变化可以从几千米到700余千米,地震的深浅与地质构造也密切相关。
深度达几百千米的深源地震通常都分布在岛孤区。
地震发生的频次与地震的大小密切相关,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就越多。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8级
我国最早的地震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1831年,至今共记录有6级自有记载以来,我国8级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8.5级例如,1966~1976年是我国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期,这十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两者之间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
台湾地区强震活动与大陆地区地震活跃期发展进程具有准同步性。
我国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强震活动分布相
对集中。
台湾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
二十世纪台湾发生7级二十世纪我国大陆发生7级
此外,我国地震还有震源浅的特点。
除东北和台湾一带少数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尤其是东部地区,震源更浅,一般都在10千米~20千米的深度范围。
通过佰佰安全。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中国作为全球地震频发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灾难性地震事件。
这些地震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的原因与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一、中国地质构造特征中国地理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各地震带分布广泛。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构造板块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涵盖了东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多个大陆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使得中国地壳处于构造应力较大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2. 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中国地处多个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的交汇区域。
例如,甘肃强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等都是中国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性也相对较高。
二、中国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和地貌特征的总和。
中国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丘陵。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与地震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高山地区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山脉众多,地势陡峭。
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岩石碰撞形成。
随着构造应力的积累,地震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而且地震在高山地区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因为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随之增加。
2.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部分长江流域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缓。
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有着复杂的沉积构造。
地震激发的液化现象更易发生,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三、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对地震的影响1.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中国地质构造活跃,板块的碰撞和地壳的运动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在这些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发生概率较高,地震活动性较强。
2. 地形地貌与地震破坏性地形地貌对地震破坏性产生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地震活动性及地震预报讲解

震源深度
≤30km 30~70km ≥70km
逆冲和 走滑
走滑 为主
走滑兼 正断层
走滑 为主
中国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区域特点
我国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前的喷发为 2000年来全球最大的喷发之一
喷发体积
0.2km3 4km3 7km3
18km3
喷发时间 喷发地点 喷发级别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的特点
6.震源的时一空变化图像 ③地震条带
“条带”的展市与近期活动构造带基本一致。 “条带”是突出于全区的。 条带”上地震活动水平有增强的过程,其应变释 放明显加速。
1973年炉霍、1976年龙陵地震的地震条带
地震活动的特点
6.震源的时一空变化图像 ④震中迁移
新京疆1西伽919北9师宣978张辽.化.51宁1宁.家029.岫52蒗云9口92岩南.0-1云云-0宁1海.12南2南蒗城.0甘94施0.间肃14甸2.1民主 加0.5乐要 卸2.356依载.4据响主地5:应电要.9主震地比、依要主 震 明 主前6震。体据依.要 前 显 要半1序应据:依 提 减 依震受主个:列变据 灾 据出小月前到要地: 实 :准参等作震作中依下主震受主地 效 地确出数。活国据出水震 震,的前要到要短(动、地:临序 序受临作依中依期h宏、列 列到震地震震预、出据国据观中。预水局震预.测b:地:临、国测值氡通序测,平震空震地地意)并、报列,震静局区震预见向小水表并活局,和、、测当震动位彰向和并省地条,地、辽平和、在当政震带并政水宁震静奖水地府府活、向温省前、励汞政通、的动地当政2地。报、府天形府通、 震地倾,通变通形表报前 活政取报、斜彰报变表兆 动府辽得地。、,、彰异、通宁磁显取电和常地省。著报得磁政减奖、电,府显灾辐励水 、取,实著射。 应库得取效减、发力显得。灾浑著实。减效灾。实效。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地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地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是一种由地壳内部发生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地球的振动现象。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为了准确评估地震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进行了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研究,通过对地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划分不同的地震区域。
一、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基本原理地震动参数区划是指将地震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地质特征,给出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如地震影响系数、设计震级等。
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地质特征分析地质特征是地震动参数区划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地区的地质构造、断裂分布、地下构造和岩性等地质要素的分析,可以确定地震活动性高低和地震烈度分布的情况。
地震动参数区划通常将具有相似地质特征的地区划分在一起,以便更好地进行地震风险评估。
2. 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分布情况。
通过对历史地震事件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并预测未来的地震潜在风险。
地震动参数区划需要根据地震活动性的不同,给出相应的地震设计参数,以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地质特征分析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主要根据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地震区域。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我国将其划分为六个地震活动性区域,分别是Ⅰ、Ⅱ、Ⅲ、Ⅳ、Ⅴ和Ⅵ区。
下面,将就其中的几个地震活动性区域进行地质特征的分析。
1. Ⅰ区(无震区)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其地壳地震活动较弱。
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没有现今震源,地表破裂构造主要以古地震破裂构造为主。
2. Ⅱ区(低震区)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地壳地震活动较弱。
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震源在地下,断裂带发育,但主要以古地震断裂为主。
3. Ⅲ区(中震区)Ⅲ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地壳地震活动介于Ⅱ区和Ⅳ区之间。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地震活动并不遍地开花,地震危险性并非到处一样。
那么,地震活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1、强震分布的成带性强震往往沿着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震带分布,地震越大,分布的成带性越明显。
图绘出了1900~2004年全球7级以上强震分布。
很明显,全球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另外,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洋脊,东非裂谷,以及东亚和北美大陆也都有一些地震分布。
图是世界中源和深源强震震中分布图。
深源强震(h≥300千米)全部分布在环太平洋带的几段俯冲带上。
中源地震(70千米≤h<300千米)90%分布在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南亚带的兴都库什与中缅交界也有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沿岸集中分布了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全部的深源地震,是世界最大的地震带。
在西太平洋,该带沿着勘察加、库页岛到日本,在日本西南分成两支,一支经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到巽他群岛;另一支沿马里亚纳海沟延伸,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与前一支汇合。
对照图中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位臵基本上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四周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澳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西太平洋地震带在日本西南分两支,又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汇合,实际是沿着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的边界分布。
这些强震的发生正是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俯冲等各种运动的结果。
在几个俯冲带,既有浅源强震,也有中源强震和深源强震。
而且,越深的地震分布在朝俯冲方向离边界线越远的地方。
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它位于非洲、阿拉伯和印度—澳洲等大陆板块向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边界上。
这里没有板块俯冲带,因此,没有深震。
但在喜马拉雅弧东、西两端,分别与缅甸弧或俾路支弧交汇处附近,形成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集中地区:缅甸中源地震区和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区。
中国大陆地震带格架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东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西南有印度板块的推挤,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13历史记载复发期和离逝时间
发震时间 1668 1679
(1)大地震的围空震应为本活动期发生的地震,例如华 北地震区的围空震选自1815年以来的地震; (2)围空地震震级一般大于43/4; (3)围空区应有发生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4)围空区所在地区应为本活动期主要的地震带或地震 活动条带。
中国地震空区分布
中国历史上大地震的围空区,围空区面积(A)、长 轴(L)和填空震级(M)之间的统计关系如下:
资料来源
冉 1991 邓起东,1992 王挺梅,1984 毛风英 毛风英 地质所 地质所 地质所
(1.1.2)无历史地震记载地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量地区,大地震记载缺失, 或史前发生过地震的地区,无地震记载。该地区在二代图 和三代图中,称为大地震的新生区。实际上这样的地区地 震复发期长,有历史记载以来未发生过或未记载到地震。 该类型地区可能有三种情况,下面分别叙述:
(3)大地震空区
一次大地震之前,可能在大地震的周围存在 着由较小震级围成的空区.
郯庐地震空区
川滇藏地区共记载大于7级地震32次,1940 年后17次其中有9次有空区约占54℅。
陕甘宁青`新1940年9次中仅有两次占22℅。 我国空区占有普遍性华北、西南较多,华北 的空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
圈定地震围空的条件为:
3.2.5.2地震空间分布随时间特征变化
-----地震的重复性和迁移性等, 它们随地震区、地震带以及地震记载资料和古地震研究程 度而异
(1)地震重复特点:
(1.1) 大地震重复特征 (1.2)中强地震重复特点 (1.3)地震区强震重复
(1)地震重复特点:
(1.1)大地震重复特征 随着活动断裂分段和古地震开挖的研究,提出了具有
6级地震发生在结点上的 比例较少,但在结点上无 6级地震的重复发生现象。
该 网 络 与 华 北 地 区 NEE 向压应力作用是一致的。
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也存在两组共轭、近于等 间距的地震网络分布,由于该区主压应力方向与 海岸线近于垂直,沿着东南沿海呈弧形变化,该 区 在弧形分布的剪切力作用下,形成了弧形破 裂网络。图3.91和图3.92两图分别为和地震主压 应力方向图。该网络是由5、6级地震组成,6、7 级地震发生在其结点上。
中国大陆地震呈带分布图
中国历史地震次数统计
时间
地震次数
6.0-6.9级
7.0-7.9级
8级
公元 前
6
1
公元
10
4
1001-1500 23
3
1
1501-1600 16
6
1
1601-1700 24
3
4
1701-1800 22
4
1
1801-1900 28
6
1
1901-2001 351
59
7
总数
7 14 27 23 31 27 38
全国除了浙江、贵州、江西等省外,其他地区都发 生过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
(椐2代图)
我国以浅源地震为主,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 40km,大陆的东部地区,震源深度一般都在10—20km, 西部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略深一些;在台湾一带、青藏高 原两侧和新疆地区有中源地震分布;深源地震主要分布 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省东部地区,下图为中国主 要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剖面。
10000 4945 2510 1478+688
离逝时间
5765
7000
13000
5865
对同一强度的地震,在地震活动水平高的地区复发期较 短,地震活动水平低的地区复发期较长。
主要有以下类型:
(1.1.1)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地震地区 主要研究即有发生地震记载,又有古地震开挖资料的地
区 中国西部地区,大地震复发期较短,例如富蕴和银川 地震的复发期分别为1500年和2600年,但它们与地震离逝 时间相比也长的多;
华北地震区(北纬30—40度,东经106—125度)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50—100年),一定距离 (50—100KM)内,大级别地震(8级、7级)发 生之后,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很小。主要在华 北地震区存在称之为大地震减震的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的7级和8级地震后,再次发生6—7 级地震时间和距离关系的累积概率分布表示于下 图。 大地震的减震现象可作为地震潜在震源区发震危 险性的判据之一。
由于我国地震活动较稳定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 的特点才有可能和必须预测未来地震危险性,所 以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在工程地震研究、地震安 全性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根据工程地震的需要,应研究具有工程意义、 较长期地震活动的特征,为工程地震研究和地震 安全性评价中的各项工作提供有关地震活动的基 本依据。
M =1.96logA+3.362 (3.7) M =3.667logL-2.249 (3.8) M=1.96logA+3.70logL-6.69 (3.9)
南水北调西线工 程区附近地震围 空区
该图说明地震围空区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范围以外,在工程 范围内无成熟的空区,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大地震围空现象比较多, 也只分别占统计地震的58%和53%,所以在地震危 险区预测中若存在空区(符合空区条件)时应给
准周期特点的特征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问题。
地震资料情况和目前的认识水平,大地震重复特征表现不 同
基本概念:由古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地震具有在某些特殊 构造部位重复发生的特点。两次相应震级的地震重复发生 的时间间隔(以下简称复发期)与地震强度有关,也与地 震区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在同一活动水平的地区,一般来说,强度越大,复发周 期越长;
地震网络是由两组共轭、近于等间距分布的地震 条带组成,其相交点为地震网络结点;
组成网络的地震与区域地震活动水平有关,网 络条带分布方向与区域地震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向 有关。
华北地震区的地震网络
由NW和NE两组6级以上 地震条带组成,
该区7、8级地震都发生 在网络结点上,在网络之 外无7、8级地震发生,
同时我国也是地震历史记载较长的国家,中国历史 地震最早的记载始于公元前2222年或更长的时间至今共 记录到6级(含6级)以上强震800余次。
二十世纪全球发生了10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其 中有两次发生在中国,是1920年海原81/2级和1950 年察隅8.6级地震。
二十一世纪我国大陆已发生两次8级地震
▪3.2地震调查与分析
▪3.2.1地震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3.2.2地震活动研究基础地震资料搜集和整理 3.2. 3地震资料可靠性和地震监测能力分析 3.2.4地震震中位置重新确定:
3.2.5中国的地震活动分析
3.2.6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由于上述两大地震带的作用和影响,使我国地震活动 表现为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独特板内地震活动特 点
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分区统计(1900-2002年)
地区
震级 (M)
7.0-7.4 7.5-7.9 8.0-8.4
8.5-8.9
总和
大陆东部 5
1
0
0
6
大陆西部 24
11
7
2
43
台湾省
24
3
2
0
28
地震活动空间不均一性还表现在地震的成带 分布。下图显示了地震呈带分布,它与我国 地震构造背景是一致的 ,表现了我国地震活 动稳定的分布。
图3.92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区地震主压应力轴
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区地震网络
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东、西两侧分别存在由7、8 级地震组成的地震网络,两区的8级以上地震均 发生在结点上,7级地震大部分发生在结点和条 带上。
下面两个图 分别为青藏高原东网络 和天山网 络。
图3.93青藏高原地震网络
由于青藏高原东区网络位于青藏构造应力场比较 复杂的地区,该区在近南北向总压应力场作用下, 区内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由近南北向向北东—— 南西向偏转,在高原中部,如鲜水河和理塘一带, 主压应力轴顺时针旋转,优势方向为近东西向, 所以在复杂应力场作用下,它的剪切破裂网络也 比较复杂。
其一,某一构造段
由古地震资料得到大地震复发期和最后一次古地 震(地震)的离逝时间,后者接近或超过地震的复 发期
古地震复发期和离逝时间接近的的断裂段
序号
1
2
3 4 5 6
断裂段
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北段
怀来盆地北缘断裂中段
六盘山北麓断裂 恒山北麓断裂东段 五台山北麓断裂 高台南梧桐断裂
复发期
5311
6912
帕米尔—天山地震网络
呈北西、北东 向,由7、8级 地震组成,8 级地震都发生 在结点上,7 级地震主要发 生在条带上
华东地震区地震网络
黄伟师(1987年) 研究了华东的地 震活动,认为该 地区也存在中强 地震组成的网络, 由4、5级地震组 成网络条带,6 级地震发生在结 点上。
东北辽东半岛地震网络
由现代发生的小地 震也有条带、网络 分布现象,它们和 现代发生的大地震 有一定的关系。例 如辽东半岛的4级以 上地震的发生与半 岛的现代构造活动 一致,呈NWW向分 布,另有NNE向的4 级地震条带与之交 汇,1861年6.1级地 震发生在网络的结 点上
1966年邢台地震 以来,华北地区 发生的小地震形 成了由NW和NE 向条带组成NE向 的8字型小网络, 邢台、海城、河 间、大同及张北 等地震都发生在 该网络结点上
3.2.5.1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