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合集下载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灾情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 速上升 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 上升的原因? 科技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 提高、人们防震意识的加强,因地震死亡的人口下降。中国经 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 呈上升趋势。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 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 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 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却是东重西轻。虽然 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 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 口、城市密度大,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课堂小结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2.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 1.与人口密度有关,百万人口大城市 2.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1.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灾区下列灾害的发 生与这次地震无关的是( C) A.山体滑坡 B.唐家山堰塞湖 C.暴雨 D.泥石流 2.为了将营救出的重伤员及时运送到成都等大城市救 治,应选择的最佳交通工具是( D) A.火车 B.汽车 C.轮船 D.直升机 3.要为评估灾情、抗震救灾、防控次生灾害等提供及 时、可靠的决策信息(影像资料),优先选用的现 代技术手段是( C) A.数字地球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全球定位系统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图)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 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

江苏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思考

江苏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思考
第 2期 ( 总第 J 4 7期 ) 2 0 1 3年 6月
四 川 地 震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S E A R C H I N S I C HU A N
NO . 2
J u n .2 0 1 3
江 苏 地震 灾 害 的特点 及 其 思 考
王 斌 , 郭 斌 , 张月辉
失。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2 . 2 8 ; 修回 日期 : 2 0 1 3— 0 2— 2 5 作者简 介 : 王斌( 1 9 8 1 一) , 男, 工程 师. 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及地震分析预测研究
2 0 1 3年 6月

斌, 等: 江苏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思考
・4 5・
( 1 . 江苏省盐城地震 台, 江苏 盐城 2 2 4 0 0 5 ; 2 . 盐城地震局 , 江苏 盐城 2 2 4 0 0 5 ) 摘 要: 简要回顾 了江苏地震灾 害的基本 情况 , 介绍 了该地 区地震 灾害 的特 点 , 从 加强 开展地震科 普教育 , 加强农
村建筑 物抗 震设 防标 准和施工 质量 的建设 、 地震紧急救助体 系建设 以及非政府组织参 与防震 减灾工作 四个方 面进 行 了思 考 , 提 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建议 。 关键词 : 江苏地震 ; 灾害; 思考
中图分 类号 : P 3 1 5 .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1 1 5 ( 2 0 1 3 ) 0 2— 0 0 4 4— 0 4
1 江 苏 地 震 灾 害 的基本 情 况
江苏是我国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 比较高的省份, 也是地震致灾较为严重 的省份 , 历史上 曾经多次 发生中强地震 , 是 国家确定的全国 2 4个地震重点监视 防御 区之一。该区由于人 口稠密 、 城镇密集 , 经济 比较 发达 , 社会财富比较集中, 一旦发生中强地震灾害 , 其造成的损失将远远大于 中西部地区 , 其可能造成的损失 和影响不可以低估。2 0世纪 7 O年代以来 , 江苏境内多次发生有较大影响的地震 , 仅1 9 7 4 、 1 9 7 9相隔5年 , 在 江苏溧阳地 区就发生 了 M 5 . 5 , M 6 . 0 两次中强地震 , 地震震 中烈度分别达到了Ⅵ度和Ⅷ度 。1 9 7 9年的地震 对震区部分房屋造成很大的潜在损伤 , 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 , 造成震害叠加 , 损失严重, 震害范 围较大, 地跨溧阳、 溧水、 高淳、 句容 、 金坛、 宜兴和安徽郎溪等县 , 有感范围则更广 , 北至山东莒南 , 西至安徽霍丘 、 江 西九江 , 南达浙江温州一带。据震后调查统计 … : 死亡 4 2 人, 重伤 6 8 1 人, 轻伤2 4 1 3 人; 房屋倒塌8 6 1 1 7 问, 严重破坏7 9 8 4 4 间, 轻微损坏3 5 2 4 5 9 间; 桥梁震损 l l 座, 多处小水库土坝 出现顺坝轴裂缝 , 造成 的直接经济 损 失为 1 . 9 4 5亿元 。2 0 1 2年 7月 2 0 日在 扬州 高 邮、 宝应 交界 处发 生地 震 , 震级 为 M4 . 9级 , 震 源 深度 5 k m。 据震后实地调查 J , 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扬州市高邮市周巷镇 , 高 邮、 宝应两地共有 6个乡镇不同程度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地震课件

地震课件

一次地震一个震级,多个烈度。 烈度主要受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 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影响。 ③等震线: 指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曲线
④世界主要地震带及成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洋脊地震带)
成因: 地处板块的挤压 地带,地壳活跃。
⑤地震灾害的特点: 突发性强; 破坏性大; 社会影响深远; 防御难度大。 (2)我国的地震灾害
①预防为主—防震的基本方针: 制定防震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 清楚室外环境条件; 准备避难物品(避难袋); 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 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 适时进行应急演习等。 思考:避难袋内应有哪些必须物品?(重量 轻,体积小)
日本东京千代区发行的避难袋: 干面包10个,塑料杯,包扎用的纱布, 军用手套,金属哨子,红药水和碘酒,牙 刷和牙膏,手纸,刮胡须刀,避难地图, 防灾指南,急救卡(个人的住址和姓名) 等。 手电筒,军用水壶等
烈度: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破坏程度。 共分为12级(度)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八—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②避震: 黄金12秒(10-20秒)预警时间 室内避震要点: “伏而待定”; 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一些死亡线:门、窗边;阳台;走 廊、过道和电梯等
③震后自救: 若安全避开了第一次震动: 若被埋压在废墟下:
②原因: 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地 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③分布特点: 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 ④主要分布区(带)(P30): 新疆、青藏、华北、台湾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

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

2。

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自主学习】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2.我国的地震灾害(1)基本特点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分布西部东部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

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跟踪训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

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

城市地震灾害特点与地震易损性分析

城市地震灾害特点与地震易损性分析
连锁性
来 越成 为城 市可 持续 发展 的至 关重要 的保 障 。在新
的地 震 活跃期 中 , 震 灾 害 预测 工 作 无 疑变 得 更 加 地 重 要和 紧迫 。本 文通 过 总结 城 市 地震 灾 害 特 点 , 分
析 比较 现有 承载 体 易 损性 方 法 , 出需 要进 一 部 研 指
脆弱 、 损失 巨大 。随 着 国家经 济建设 的发 展 , 代化 现 城 市在 逐渐 扩展 , 市 地 震 灾 害 的严 重 性 是众 所 周 城 知 的。根据 相 关 文献 总结 城 市 地 震 灾 害有 如 下 特
Ch r c e s o h b n S im i s se n r h u k l e a i t ay i a a tr ft e Ur a es c Dia tr a d Ea t q a e Vu n r b l y An l ss i
Zh u L— n Notw s r oyeh i lU i rt X ’ n7 0 7 , C ia) o i g( r et n P lt nc nv sy, i n 0 2 pi h e c a ei 1 hn
Absr c : ewo k o h es c d ma ee au t n i a mp ra tt ig t h ain le o o n e pl slv lh o ta t Th r fte s imi a g v l ai s n i otn hn o te n t a c n mya d p o e’ iei o d.Th oe a t g o o o e frc si f n s imi a g c me r mp ra ta d u g n u n h cii i ft a h a es c d ma ebe o s mo e i otn n re td r g te a t t tmeo i vy hee r qu ke.Bae n s mmma sn h r a h r ces o t sdo u i r i gt eu b n c aa tr f t e simi h es c,te meh d fv l ea ly a e a ay e n o a e h to so u n rbit r n lz d a d c mp rd,a d s me frh rsu isa e s g etd. i n o u e td e r u g se t Ke wo d u b n e rh a e; h rce fte s imi ia tr v le a ii frc s to y r s: r a a qu k c a a tro es c d sse ; un r blt o e a tmeh d t h y;

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地震带是指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分布特点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展开论述。

一、地震带的分布1. 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也被称为“环太平洋火环”,是全球地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其分布范围横跨太平洋沿岸地区,包括东亚、南北美洲西海岸等地。

该地震带上的地震频繁且强度较大,是人类居住区中极易引发破坏的地震带之一。

2. 印度洋-亚欧地震带印度洋-亚欧地震带横跨亚洲和欧洲大陆,地震活动频繁。

该地震带包括了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家。

由于板块构造复杂,地震频率较高,这一地震带也是全球重要的地震活动区域之一。

3. 线性地震带线性地震带是位于某一板块内部的地震带,地震分布呈线性分布。

例如,爱沙尼亚-乌拉尔地震带、巴尔干地震带等均属线性地震带,其发育于板块内部,与板块内的断层活动有关。

二、地震带的特点1. 高地震活动性地震带的特点之一是地震活动频繁且强度较大。

板块边界处的地震带常常是地震频繁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高度突出。

2. 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带的分布与地球板块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板块边界处的地震带常伴随有构造的活动,如地壳运动、断层滑动等。

地震活动在构造变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地震影响范围广地震带上的地震频繁,其影响常常超出地震源区域,甚至波及数百至数千公里之遥。

地震带附近的居民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地震风险,必须警惕地震带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4. 地震相关灾害严重地震带常伴随有地震相关的灾害,例如地震引发的海啸、地质灾害等。

这些灾害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结语:地震带的分布及其特点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地震带分布范围广泛,包括了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亚欧地震带以及线性地震带等。

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影响范围广,且常伴有地震相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

(一)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1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2原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人为活动(核爆炸,修建水库)(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3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烈度相同4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注: a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5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①位置:南起南美洲南段,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②国家: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文莱、加拿大、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东帝汶、萨尔瓦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斐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尼、日本、中国、基里巴斯、马来西亚、墨西哥、纽西兰、尼加拉瓜、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秘鲁、菲律宾、俄罗斯、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鲁、美国③特点: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量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①位置: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②国家: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塞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的大小及其特点不仅取决于地震的大小及其特点,而且受制于震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与各种工程,尤其是生命线工程的分布以及人口密度与分布等。

1、瞬间突发性
发生大地震,顷刻之间,不过是几秒、十几秒、最多几十秒而已,已经房倒屋塌,一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地震灾害的瞬间突发性分三个层次来讲。

首先是,震源的形成十分短暂。

内陆大地震的破裂面大约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长,地震破裂的扩展速度大约每秒几千米,这样,一次七级、八级地震的震源的形成一般只需几十秒,最多到一百几十秒。

其次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很快,也是每秒几千米,比破裂扩展速度还要快,内陆强震严重破坏主要在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范围里。

从地震发生到城市建筑物开始振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只需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

最后是,建筑物在经受如此巨大的震动时,经不住几个周期(震中距为几十千米的地震波周期一般仅零点几秒),作用力已超过建筑物的抗剪强度,遭到破坏,甚至倒塌。

地震灾害的瞬间突发性是其他任何自然灾害不能比拟的。

滑坡、泥石流虽有较强突发性,但往往伴随在暴雨或地震之后,况且,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损失和影响也是无法与大地震灾害相比的。

2、能量大、灾害重,死亡人数最多
强震释放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

一个5.5级中强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就大约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所能释放的能量,或者说,相当于二次大战末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的一颗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

最大地震或每年地震平均释放的能量都大于火山、飓风、暴风雨等各种大家所熟悉的自然灾害所释放的能量。

死亡人数多,是地震灾害更为突出的特点。

据1949~1991年资料统计,在中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中,地震占首位,超过一半。

中国陆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4,20世纪有1/3的陆地地震发生在中国,造成60万人死亡,占世界同期(不包括21世纪)因地震死亡总人数的1/2。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按可能造成死亡人数比较,地震堪称群灾之首。

3 、经济越发展,城市化程度越高,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越严重
199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发生6.2级地震,造成15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而1990年甘肃天祝—景泰间发生6.2级地震,经济损失为1.5亿元人民币。

两个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差别达10倍之大,就是因为两地经济水平不同。

无论世界还是中国,都呈现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尽管目前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化国家。

中国目前属于经济增长最
快的国家,也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现在或今后发生地震,可能遭受的灾害将比以前严重得多。

4、地震灾害受地震活动特点和震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双重制约的时空不均匀性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

其中不少大地震发生在远离城市的海沟或荒无人烟的高原山区,如果不引起海啸,这些地震不会造成很有影响的灾害。

我国强震频度西部显著高于东部,而造成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地震以华北与西北的东部居多。

青藏高原及其附近荒无人烟的断裂带发生的大地震也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巨大经济损失。

总之,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社会经济发达的强震区是地震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地区。

社会经济中等发达的强震区与社会经济发达的中强震区都是面临中等地震灾害威胁的地区。

社会经济发达的无震区或少震区与没有人烟或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强震区都是没有或很少有地震灾害的地区。

在时间上,地震灾害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当某一个强震活跃期的主体活动地区恰好是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20世纪第4活跃期(1966~1976年)的主体活动地区在华北与川滇,它就是一个地震重灾期。

当某一个地震活跃期的主体活动地区主要在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如第5活跃期,主要的大震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1997年玛尼7.5级地震等大多发生在人烟稀少地区。

尽管这些地震的强度不比上一活跃期的低,但地震灾害就远不如上一活跃期严重。

5、次生灾害种类繁多,生命线工程遭破坏灾害更重
地震瞬间巨大作用力不仅可能直接摧毁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灾害,而且可能作为触发因素引起其他灾害。

如滑坡、泥石流、火灾、水灾、瘟疫、饥荒等。

由于生产设施和流通机能受破坏造成的经济活动下降,甚至停工停产等间接经济损失,以及因为恐震心理、流言蜚语及谣传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和治安恶化造成的危害等也可列为地震次生灾害。

有的次生灾害还可能造成再下一个层次的次生灾害。

例如,如果滑坡、泥石流堵塞了江河后被冲决,又可能导致水灾。

地震灾害,无论直接灾害,还是次生灾害只要涉及电力和油、气等能源设施,供水和排水设施,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以及通信设施等支撑城市中枢机能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生命线工程,损失就格外严重。

铁路、公路及其桥梁遭受地震破坏,阻碍客货运输,也会造成巨大间接经济损失。

实际上,当时就严重影响抗震救灾工作。

6、地震灾害的轻重与场地条件,尤其是否有发震断层通过关系很大
许多震害现场调查表明,场地条件对建筑物震害轻重影响很大。

所谓场地条件一般指局部地质条件,如近地表几十米到几百米的地基土壤、地下水位等工程地质情况、局部地形以及有无断层带通过等。

一般,软弱地基与坚硬地基相比,自振周期长、振幅大、振动持续时间长,震害也就重,容易产生不稳定状态和不均匀沉陷,甚至发生液化、滑动、开裂等更严重的情况,致使地基
失效。

有专家做过对比研究,指出,在厚的软弱土层上建造的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比在硬土上的反应大3~4倍。

地下水位高的松散砂质沉积地基,遭遇地震更容易发生砂土液化,出现喷水冒砂现象,地面上的房屋可能由于地面不均匀下沉而倾斜。

如果发震断层从工程场地通过,造成破坏的力不只来自震动,断层位错本身就会引起地基失效,造成各种破坏。

说得更通俗一点,地面错开了,上面的房屋等建筑也就可能被撕裂了。

至于非发震断层情况则不同,没有错断和撕裂的危险,主要是断裂破碎带作为地基场地条件的影响。

7、余震和后续地震往往会加重灾情
主震已经震坏尚未倒塌的建筑物再遭遇强余震可能倒塌。

1次强震之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是很普遍的事,一般都会构成1个地震序列。

若遇到双震或震群型地震序列的后续强震,震灾就更加严重。

震灾现场紧急救援和重建家园应注意地震灾害的这一特点。

科普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