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及历史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省中北部,呈现西南-东北走向,其断裂带西南起四川雅安,东北至四川青川县-陕西宁强县,经大邑县,都江堰,汶川,茂县,绵竹,北川,江油,平武,剑阁;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该断裂带历史并无8级地震记录【有一个疑似8级地震记录,是1327年8月底至9月初四川雅安天全县附近发生强烈地震,那次地震震感最远传到湖北荆州,陕西汉中等地区,官方认为是在7级至8级之间。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有3条平行的断裂带组成,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茂县-平武-青川】,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北川-关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
下图是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全长500多千米【个人通过谷歌测距测到了是538千米左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实际上震中距离汶川县城接近70多千米,距离都江堰县城只有30多千米】发生8级地震【也有资料显示此次地震是一个连发的双震,汶川开始破裂发生了7.8级地震,随后当断裂带破裂到北川时北川再次发生破裂又发生了7.2级地震而两次地震相隔不到1分钟,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距离四川汶川地震震中100多千米外的北川比距离震中30多千米外的都江堰灾情更严重了。
】;地震属于逆冲-走滑行地震,地震属于巴颜喀拉山地块和扬子淮板块间的碰撞导致的。
此次地震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北川这接近300多千米的断裂区域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累计的地壳挤压能量几乎全部释放了,不过要值得注意的是龙门山断裂带长度是达到500多千米呢,释放了300多千米应该还有接近200千米【地震局在汶川地震后勘探显示释放了320千米的断裂带的应力】;而至200多千米未释放能量的区域自2008年后也出现了活跃并且在2013年再次释放;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附近发生7级地震【USGS测定为6.6级】;此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地震释放了35千米至40千米断裂带的几百年累积的能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龙门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发生了8. 0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汶川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主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1映秀-北川断裂概况1.1地质背景映秀-北川断裂所在的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北起广元,南至天全,长约500 km,宽约30 km,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东与大巴山相交,南西被鲜水河断裂相截。
龙门山式构造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具有前展式发育模式,自西向东发育汉川-茂汉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和彭县一灌县断裂。
由于该地区地质过程仍处于活动状态,变形显著,露头极好,地貌和水系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地质纪录,因此龙门山不仅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动力学(盆原动力学)的典型地区,而且是验证青藏高原是以地壳加厚还是左行挤出来吸收印亚大陆碰撞后印度大陆向北挤入作用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层和潜在的地震灾害的关键地区。
2映秀-北川断裂特点及影响2.1映秀-北川断裂的断层类型、地表破裂、变形特征及活动方式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属于逆冲一走滑型地震。
结果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 190 km,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地表平均垂向断距为2.9 m,平均水平断距为3.1 m;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北川县擂鼓镇,垂直断错为6.2士0.1 m,水平断错为6.8士0.2 m,逆冲分量与右行走滑分量的比值为3:1-1:1,表明该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
根据近南北向的分段断裂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其中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
汶川地震及其灾害

1 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地震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 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 震,是世界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
1 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地震
1 龙门山断裂带分断裂带 首先从映秀产生破裂(震源区),并以每 秒约3公里速度向北东方向延伸,经过北 川最后终止于青川。破裂持续时间约80秒 ,长度约240公里。
彭州银厂沟地区的高位地震滑坡
北川堰塞湖
3 地震诱发的斜坡地质灾害
青川东河口滑坡堵河形成的堰塞湖,坝高约20~ 40m
崇州鸡冠山乡大偏岩山体崩塌
崇州怀鸡公路落石毁坏民房
3 地震诱发的斜坡地质灾害
余震时山体崩塌
断层带附近房屋的剪切破坏
被震毁的桥梁
2 余震活动特点
2 余震活动特点
两端 北牵 渐弱
3 地震震害
北川县城中断裂带上建筑物下陷
滑坡推倒了三排房屋。
北川中学900余学生被埋。
滑坡将后面房屋向前推了30米。
北川县城大型滑坡
北川县城两个大型滑坡
汉旺中学两幢六层楼房。
青川东河口特大型岩质滑坡,约1000万m3
3 地震诱发的斜坡地质灾害
汶川大地震
提 纲
1 2 3 4 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地震 余震活动特点 部分震害景况 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
1 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地震
断裂长400km,带宽70余km,总体走向N30E
1 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地震
通过中美欧三方的专家研究后集体形成的学术论文《青 藏高原东缘北川和彭灌断裂活动构造》,得出了北川映秀断 层是活断层的结论,某些地段在全新世有过活动,断层是以
龙门山断裂系及邻区地壳重力均衡效应与汶川地震

中 图分 类 号 P l , 5 1 3 2 P 4
The e f c fc u t lg a iy i0 t s n e c a a t qu k f e t0 r s a r V t s s a y a d W n hu n e r h a e
i 0 g n h n fut a d a jcn ra nL n me s a a l n da e t e s a
o h e c u n v oe t a t q a e me n i ,t e t e r t s s a i c u t l h c n s i h sr s a c r aa e0 — ft eW n h a i ln r h u k , a wh l e e h h o e i io t t r s a ik e sD t i e e r h a e r b c c t n t i e c o d n o t eAiy s io t t h o y t rt a ,t ed s rb t n f a d M o o d p h i h sr s a c r a an d a c r i g t h r s s a i t e r . Afe h t h iti u i s o n h e t n t i e e r h a e c o D a e c mp r d mu u l o r b n o t ec u t l s sa i s a e r o a e t a 1 f r p o ei t h r s a o t tc t t . y i Th e u t n i ae h t h e p c u ti L n me e r s l i d c t d t a e d e r s n:o g n s ANG n _ in YANG u Qin s e J— n, Yo g qa , H i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李勇;何玉林;陈浩;乔宝成;马博琳;黄润秋;周荣军;Alexander L.DENSMORE ;Michael A.ELLIS;闫亮;董顺利;Nicholas RICHARDSON;张毅【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09(17)1【摘要】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之间,系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冲断带构成,自西向东发育汶川-茂汶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并将龙门山划分为3个构造地层带,分别为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上古生界-三叠系沉积岩构成)、变形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松散堆积构成). 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危险区,3条主干断裂皆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映秀-北川断裂是引发地震的最主要断层,据对彭县-灌县断裂青石坪探槽场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断裂带上最晚的一次强震发生在930±40a.B.P.左右,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这3条主干断裂的单条断裂上的强震复发间隔至少应在1000a左右,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其主要运动方式.汶川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的地震,地表破裂分布于映秀-北川断裂带和彭县-灌县断裂带上.根据近南北向的断裂(小鱼洞断层、擂鼓断层和邓家坝断层)和地表断距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位于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两个低值区分别位于中南段的白水河-茶坪一带和北段的北川黄家坝至平武石坎子一带,两个高值区分别与小鱼洞断层和擂鼓断层相关.根据保存于破裂面上的擦痕,可将该地震破裂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逆冲作用,晚期为斜向走滑作用,其与地壳增厚构造模式和侧向挤出摸式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推论具有不吻合性.鉴于龙门山的表层运动速率与深部构造运动速率具有不一致性,初步探讨了龙门山地区的地表过程与下地壳流之间的地质动力模型,认为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近垂向挤出和垂向运动,从而造成导致龙门山向东的逆冲运动、龙门山构造带抬升和汶川特大地震.在此基础上,根据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地震灾后重建提出了的几点建议.【总页数】16页(P3-18)【作者】李勇;何玉林;陈浩;乔宝成;马博琳;黄润秋;周荣军;AlexanderL.DENSMORE ;Michael A.ELLIS;闫亮;董顺利;Nicholas RICHARDSON;张毅【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成都,61004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成都,610041;Institute of Hazard and Risk Research and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Durham University, Durham, UK;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emphis, Memphis, Tennessee, USA;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wiss,Federal,Institute,of,Technolog y,Zurich,Switzerland;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带滑动矢量计算方法探讨——以汶川地震为例 [J], 李涛;陈杰;黄明达;余松2.龙门山小鱼洞断裂在汶川地震中的地表破裂及地质意义 [J], 李勇;M.A.Ellis;何玉林;陈浩;马博琳;黄润秋;A.L.Densmore;周荣军;闫亮;张毅;N.Richardson;董顺利;乔宝成3.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 [J], 刘静;孙杰;张智慧;文力;邢秀臣;胡古月;许强4.汶川地震小鱼洞破裂带与北川地区地表变形构造探讨 [J], 张中白5.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江娃利;谢新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梦断『天府之国』——追忆二00八年『5·12』汶川大地震

封面故事
;Lg之 ;L运 p
/、p1
\√ r、≯
3
Il也怕二o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子
荷
o八辛f-.垡汊川大地震
蓬
2008年-.5,Ej 12日,一场8.o级特大地震重创天府之国,69227位同胞不幸遇难。 8年了,废墟上重新建起了楼房, 支离破碎的山河开辟出新的道路,悲伤的人们回归到生活原有的轨道…… 但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 记住灾难,我们才能有更加坚定前行的力量。
并且步步升级,空前绝后!作为中国的“后
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
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 龙门山是山区与盆地两个地质体的接触带, 由于对刚性客体来说,默认其力作用在两者 交界的边缘,因此,山与盆接触的前锋带,
花园”一一国宝大熊猫的故乡,竟然一直隐
藏着一个地震魔王,一次次地颠覆这一方土 地和人民的命运! 找一张中国地图,大致看看四川省的结 构。西部多山区,中间是盆地一一这可能是 我们对这个天府之国最为直观的印象了。再 把视角切回到四川历来大大小小的地震上, 如果将震中所在的位置投影在地图中,大致
I封面故事
意间给人类沉重的一击。战胜南国的雨雪冰冻灾害
过去还不到100天,老天又降如此大劫难于蜀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让所有中
国人刻骨铭心的时刻:由印度洋板块俯冲积聚的巨 大能量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瞬间迸发,地壳 在短短80秒内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向东北方向破 裂了300多公里!美丽清秀的川北大地刹那间山崩 地裂,满目疮痍,数十万同胞被掩埋在垮塌的山体 和废墟之中……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 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 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汶JII告急!北川告急!青川告急!整个四川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