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上地历史地震———重读《四川地震资料总汇编》
四川地震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

四川地震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四川省地形图历史上,它并不安分,有过多期活动。
1657年4月21日,爆发有记录以来最大的6.2级地震。
据地震学者考证,此后300多年间,这条断裂带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统计数据未来源于国家地震局)。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
后山断裂为一逆冲断裂,2008.5.11大地震受灾的汶川、茂汶即分布在其上,同时它还是1657年大震发生的区域。
此次受灾的北川落在主中央断裂上,它属于逆—走滑断裂。
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主边界断裂上,属于逆冲断裂。
芦山县境内有4条南北向断裂带形成原因两亿年前,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向欧亚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开始上升。
随后,喜马拉雅山脉诞生了。
而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那些地质断裂带。
首先要了解山是怎么形成的。
山就是由于地块受到挤压,而隆起生成的。
那么一方面,挤压使得隆起成山,另外挤压的后果使地下产生断裂,这是孪生的关系。
像这样的地质断裂带,在我国有大约20多条,并且大部分以青藏高原为核心。
在青藏高原的内部,以及青藏高原相互作用的周边块体的边界上,都有地质断裂带。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这条南北断裂带。
这个带在宁夏、甘肃、四川一直到云南这个地方,恰好形成了一个南北走向的一个很宽的,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断裂带,是若干个断裂带都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的是拐弯,有的是属于相互作用的,正好是南北这一个带。
这条地质断裂带又叫做南北地震带。
地震学家们之所以这么称呼它,是因为这里是我国地震的多发区。
南北地震带主要是指地震活动有一个特点,地震频度比较高,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强度比较大。
龙门山汶川地震断裂带北川段岩石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形行为

1000 0569/2021/037(10) 3145 66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0 11龙门山汶川地震断裂带北川段岩石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形行为李成龙1,2 李海兵1,3 王焕1,3 张进江2LIChengLong1,2,LIHaiBing1,3 ,WANGHuan1,3andZHANGJinJiang2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 5114581 MNRKeyLaboratoryofDeep EarthDynamic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 SchoolofEarthandSpace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3 SouthernMarineScienceandEngineeringGuangdongLaboratory(Guangzhou),Guangzhou511458,China2021 07 01收稿,2021 09 30改回LiCL,LiHB,WangHandZhangJJ 2021 Petrologicaland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anddeformationbehavioroftheBeichuansectionoftheWenchuanEarthquakeFaultZone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0):3145-3166,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0 11Abstract Rockcomposition,internalstructuresandgeochemicalpropertiesofafaultzonearethreecriticalaspectsfortheunderstandingofitsnatureoffaultactivitiesanddeformationbehaviors Faultgouge,asakeycomponentofafaultzone,notonlydeterminesthestrengthofafaultzone,butalsocontrolsitsslipmechanism Inthisstudy,wefocusedonthefaultgougeintheShabatrenchintheBeichuansectionoftheYingxiu Beichuanfaultzone Basedonmacroscopicandmicrostructuralobservation,X raydiffraction(XRD),TESCANIntegratedMineralAnalyzer(TIMA)andmicroX rayfluorescence(μXRF)analyses,wesystemicallydissectedthenatureoffaultgouge,anddiscusseditsdeformationbehaviorsandfaultingmechanismsrelatedtothefaultzone OurresearchresultsshowthatthefaultcoreinBeichuansectionconsistoffoliatedblackfaultbrecciaandfaultgouge Amongwhich,a25 cm thickfaultgougebeltislayeredbyyellow,grayandblackfaultgouges TheWenchuanearthquakeslippingzonewaslyingintheborderofthegrayandblackfaultgouges,wheredragstructuresandR1secondaryshearfracturesarevisiblearoundtheslipzone,indicatingacharacteristicofthrustslipping Theclastsinthefaultgougeareangularwithvaryingsizes,showingthecharacteristicsofrapidseismicsliding Theyellowandgrayfaultgougescontainedmuchmoreclayminerals(42%~52%)thantheblackone(19%~29%),andtheirquartz(36%~47%),illite(18%~32%)andchlorite(7%~15%)contentsarealsohigher,whilethefeldsparcontentislowerthanthatofthelatter Thesemayindicatethatwater rockinteractioninyellowandgrayfaultgougewasstrongerthanintheblackfaultgouge,suggestingthattheporosityoftheformergougeishigherthanthatofthelatter Highlyenrichedillite/smectiteformationandFeelementintheslipzoneimplyfrictionheatwasgeneratedduringtheslip Meanwhile,graphitewasemergedintheblackfaultgouge,whichindicatesthatthermalpressurizationoccurredasaweakeningmechanismduringthefaultsliding IntheYingxiu Beichuanfaultzone,obviousdifferencesinrockcompositionsandfaultzonescaleswereobservedbetweenthesouthernsegmentintheHongkouareaandthenorthernsegmentintheBeichuansection However,faultgougegraphitizationexistsinbothsections Together,thesystemicinvestigationshaveimportantimplicationsforunderstandingthefaultingbehaviorofthenorthernandsouthernsegmentsoftheYingxiu BeichuanfaultzoneKeywords Wenchuanearthquake;Faultgouge;Deformationbehavior;Beichuanfaultzone;LongmenShan摘 要 断裂带的岩石组成、内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是认识断裂活动性质和变形行为的关键,而断层泥作为断裂带核部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30217、41972229)、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201)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59)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李成龙,男,1988年生,博士生,构造地质学专业,E mail:colfuer@163.com通讯作者:李海兵,男,1966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及活动构造研究,E mail:lihaibing06@163.com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重要物质,不仅影响断裂带强度,而且控制断裂的滑移机制。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垂直变化特征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垂直变化特征
郭良迁;塔拉;孙东颖;杜雪松
【期刊名称】《华南地震》
【年(卷),期】2009(29)3
【摘要】根据龙门山构造带上的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计算了龙门山断裂带1986年至2008年1月的垂直活动速率、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及测线的月变化率.研究了龙门山断裂带1986至2008年初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垂直活动速率不大.在1 mm/a以下.但是在大震发生前的1~3 a.断层活动加速,在形变异常强度图上变化显著,在月变率统计图上.也有明显的异常.龙门山断裂带的断层形变异常对于南北地震带上600余公里以内的3次7级以上大震均有反映,对本区的地震反映更明显.
【总页数】8页(P1-8)
【作者】郭良迁;塔拉;孙东颖;杜雪松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5
【相关文献】
1.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地倾斜面变化特征研究 [J], 张创军;邵辉成;史春伟;陈嘉选
2.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地倾斜面变化特征研究 [J], 张创军;邵辉成;史春伟;陈嘉选
3.汶川Ms8.0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CO和CH4排气增强 [J], 崔月菊;杜建国;陈杨;刘雷;刘红;易丽;孙凤霞
4.龙门山断裂带强度分段特征及汶川地震前后地应力场变化 [J], 王成虎;黄禄渊;杨树新
5.汶川、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特征对比分析 [J], 赵静;刘杰;任金卫;江在森;闫伟;岳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Ms8.0级地震后龙门山构造地貌及地表侵蚀过程研究——以湔江海子段河为例

汶川Ms8.0级地震后龙门山构造地貌及地表侵蚀过程研究——以湔江海子段河为例赵国华;李勇;闫亮;马超;张威;颜照坤;郑立龙;李敬波【期刊名称】《四川地震》【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汶川Ms8.0级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作用和滑坡、泥石流剥蚀作用如何影响龙门山的地貌生长是目前争论的焦点.本文运用GIS技术,定量计算了湔江流域的坡度、地形起伏度、面积一高程积分等地貌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计算结果,对湔江流域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汶川Ms8.0级地震重灾区湔江海子河右岸流域的滑坡、泥石流为例,并且利用野外实测资料、卫星照片及数字高程资料等,对于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进行研究,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湔江流域的映秀—北川断层以北地区地貌处于“壮年期”,坡度、地形起伏度大;(2)汶川Ms8.0级地震后该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同震滑坡及震后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子河右岸流域的同震抬升量为5 339×104 m3,同震滑坡量为3 852×104 m3,同震抬升量大于同震滑坡量,地貌出现生长现象;(3)地震产生的泥石流量应略大于1000×104 m3,同震滑坡物质的30%转化为了泥石流量,因其海子沟右岸陡峻的坡度,绝大部分的泥石流冲人海子河,成为河道沉积物;(4)以目前湔江海子河流水搬运能力,在能够完全搬运出同震滑坡物质的前提下,同震滑坡物质搬运出龙门山至少需要283.2 a,表明在一个地震周期内,龙门山的同震滑坡物质可以搬运出龙门山;(5)准周期性相当震级地震引起的构造抬升及其均衡反弹作用也是龙门山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总页数】9页(P15-23)【作者】赵国华;李勇;闫亮;马超;张威;颜照坤;郑立龙;李敬波【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4【相关文献】1.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沿龙门山后山出现地表破裂现象的讨论 [J], 谢新生;江娃利;冯西英2.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 [J], 周德敏;甘卫军;李金平;陈为涛;丁晓光;梁诗明3.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分布 [J], 易桂喜;闻学泽;辛华;乔慧珍;龙锋;王思维4.汶川Ms8.0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及其构造意义 [J], 丰成君;戚帮申;张鹏;孙东生;孟静;牛琳琳;王苗苗;谭成轩;陈群策5.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江娃利;谢新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发生了8. 0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汶川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主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1映秀-北川断裂概况1.1地质背景映秀-北川断裂所在的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北起广元,南至天全,长约500 km,宽约30 km,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东与大巴山相交,南西被鲜水河断裂相截。
龙门山式构造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具有前展式发育模式,自西向东发育汉川-茂汉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和彭县一灌县断裂。
由于该地区地质过程仍处于活动状态,变形显著,露头极好,地貌和水系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地质纪录,因此龙门山不仅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动力学(盆原动力学)的典型地区,而且是验证青藏高原是以地壳加厚还是左行挤出来吸收印亚大陆碰撞后印度大陆向北挤入作用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层和潜在的地震灾害的关键地区。
2映秀-北川断裂特点及影响2.1映秀-北川断裂的断层类型、地表破裂、变形特征及活动方式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属于逆冲一走滑型地震。
结果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 190 km,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地表平均垂向断距为2.9 m,平均水平断距为3.1 m;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北川县擂鼓镇,垂直断错为6.2士0.1 m,水平断错为6.8士0.2 m,逆冲分量与右行走滑分量的比值为3:1-1:1,表明该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
根据近南北向的分段断裂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其中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
龙门山大地电磁深部结构及汶川地震(Ms 8.0)

龙门山大地电磁深部结构及汶川地震(Ms 8.0)朱迎堂;王绪本;余年;高树全;李坤;石岩峻【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8(82)12【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MS 8.0地震使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本文通过震前完成的穿过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的松潘-中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反演解释,揭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其两侧松潘-甘孜褶皱带、川西前陆盆地地壳内部30 km深处电性结构.龙门山构造带东侧四川盆地为上部较厚低阻沉积盖层之下存在连续稳定高阻的扬子基底特征,而以西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分上部和下部两部分,上部为高阻古生界夹低阻中新生界,下部(中下地壳)呈连续低阻层,推测可能存在一个连续稳定的壳内高导层.而龙门山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联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上部高阻及下部基底高阻,中间夹西倾低阻带,低阻带最厚10 km,其深度从地表10 km连续向西延伸至20 km深处,与松潘-甘孜褶皱带15~20 km的低阻层相连.这个异常低阻带可能是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向上移动的传输带,北川-映秀断层逆冲分量显然大于右行走滑分量,因此汶川地震属于右行平移-逆冲断裂型地震.【总页数】9页(P1769-1777)【作者】朱迎堂;王绪本;余年;高树全;李坤;石岩峻【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相关文献】1.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 [J], 周德敏;甘卫军;李金平;陈为涛;丁晓光;梁诗明2.Ms8.0汶川地震对Ms7.0芦山地震成核失稳的影响 [J], 解朝娣;雷兴林;吴小平;虎雄林;赵小艳;朱荣欢3.Ms8.1昆仑山口西地震和Ms8.0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持续时间的对比 [J], 刘博研;史保平4.汶川Ms 8.0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研究 [J], 宋文杰;朱介寿;程先琼;李海丰;徐华全;顾勤平5.汶川Ms8.0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及其构造意义 [J], 丰成君;戚帮申;张鹏;孙东生;孟静;牛琳琳;王苗苗;谭成轩;陈群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_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青藏⾼原东缘龙门⼭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_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2007年1⽉地 质 科 学CH I N ESE JOURNAL OF GE OLOGY 42(1):31—44青藏⾼原东缘龙门⼭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3贾秋鹏1 贾 东1 朱艾斓2 陈⽵新1 胡潜伟1罗 良1 张元元1 李⼀泉1(1.南京⼤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10093;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龙门⼭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代的演化具有⾮常重要的意义。
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的⾓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度,利⽤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和地震反射剖⾯,结合数字⾼程模型(DE M ),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来探讨四川盆地及龙门⼭的地貌特征和现代构造活动表现。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的现今地貌和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性;2)青藏⾼原东缘活动块体边界表现为由龙门⼭南段北东向构造在安县附近转折为岷⼭的南北向构造;3)龙门⼭南段的现代地震活动已深⼊四川盆地内部,形成地壳规模的楔形逆冲构造,地震活动、现代地貌和地震反射剖⾯的证据揭⽰了龙门⼭及四川盆地存在晚新⽣代构造缩短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震 地形地貌 构造缩短 晚新⽣代 龙门⼭ 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P542⽂献标识码:A ⽂章编号:0563-5020(2007)01-031-14 3国家⾃然科学基⾦资助项⽬(编号:40372091)。
贾秋鹏,1982年8⽉⽣,硕⼠研究⽣,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6年1⽉15⽇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法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6-06-14改回。
青藏⾼原东缘的晚新⽣代变形模式是⽬前⼴泛争议的焦点问题之⼀。
从东向挤出模型(Avouac and Tapponnier,1993)到近年提出的下地壳流动模型(Royden et al .,1997),不同学者对青藏⾼原东缘特别是龙门⼭晚新⽣代的隆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Royden et al .,1997;Clark and Royden,2000;Tapponnier et al .,2001;Kirby et al .,2002,2003;Burchfiel,2003;Clark et al .,2005;李勇等,2005)。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李勇;何玉林;陈浩;乔宝成;马博琳;黄润秋;周荣军;Alexander L.DENSMORE ;Michael A.ELLIS;闫亮;董顺利;Nicholas RICHARDSON;张毅【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09(17)1【摘要】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之间,系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冲断带构成,自西向东发育汶川-茂汶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并将龙门山划分为3个构造地层带,分别为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上古生界-三叠系沉积岩构成)、变形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松散堆积构成). 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危险区,3条主干断裂皆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映秀-北川断裂是引发地震的最主要断层,据对彭县-灌县断裂青石坪探槽场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断裂带上最晚的一次强震发生在930±40a.B.P.左右,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这3条主干断裂的单条断裂上的强震复发间隔至少应在1000a左右,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其主要运动方式.汶川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的地震,地表破裂分布于映秀-北川断裂带和彭县-灌县断裂带上.根据近南北向的断裂(小鱼洞断层、擂鼓断层和邓家坝断层)和地表断距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位于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两个低值区分别位于中南段的白水河-茶坪一带和北段的北川黄家坝至平武石坎子一带,两个高值区分别与小鱼洞断层和擂鼓断层相关.根据保存于破裂面上的擦痕,可将该地震破裂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逆冲作用,晚期为斜向走滑作用,其与地壳增厚构造模式和侧向挤出摸式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推论具有不吻合性.鉴于龙门山的表层运动速率与深部构造运动速率具有不一致性,初步探讨了龙门山地区的地表过程与下地壳流之间的地质动力模型,认为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近垂向挤出和垂向运动,从而造成导致龙门山向东的逆冲运动、龙门山构造带抬升和汶川特大地震.在此基础上,根据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地震灾后重建提出了的几点建议.【总页数】16页(P3-18)【作者】李勇;何玉林;陈浩;乔宝成;马博琳;黄润秋;周荣军;AlexanderL.DENSMORE ;Michael A.ELLIS;闫亮;董顺利;Nicholas RICHARDSON;张毅【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成都,61004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成都,610041;Institute of Hazard and Risk Research and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Durham University, Durham, UK;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emphis, Memphis, Tennessee, USA;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wiss,Federal,Institute,of,Technolog y,Zurich,Switzerland;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带滑动矢量计算方法探讨——以汶川地震为例 [J], 李涛;陈杰;黄明达;余松2.龙门山小鱼洞断裂在汶川地震中的地表破裂及地质意义 [J], 李勇;M.A.Ellis;何玉林;陈浩;马博琳;黄润秋;A.L.Densmore;周荣军;闫亮;张毅;N.Richardson;董顺利;乔宝成3.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 [J], 刘静;孙杰;张智慧;文力;邢秀臣;胡古月;许强4.汶川地震小鱼洞破裂带与北川地区地表变形构造探讨 [J], 张中白5.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江娃利;谢新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重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为接受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防止此类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国务院于1977年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关于汇编出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请示报告,并发文各省先行编纂出版,然后汇编成全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工作起步很早,1977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地震局派历史、地震方面学者,于1979年底编成一、二卷50万字,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引起全国地震界的赞许,并获四川省科技二等奖。
此后,四川省地震局又编成第三卷52万字,由成都地图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发行,成为经济建设、抗震防震的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特别是在受印度板块对亚洲次大陆的挤压,造成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四川地壳满布伤痕,历史地震连年不断的情况下,更加引起社会的严肃关注。
此皆说明当时领导和各界的重视;但事过境迁,这部书的有力提示,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就连嗣后由江在雄研究员主编的《四川地震志》,也未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但现在来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当翻阅到四川大地震的有关条目时,你会如同看到5·12汶川大地震惨景那样,泪洒衫襟……这里专述龙门山断裂带历史诸地震,以印证这里在历史上是最强烈地震发震区。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有规律可循,震级7级以上每三五十年就发生一次,5、6级及有感地震记载更多。
且不说那些“蜀地震”、“西川大震”,难确定震中的记载,仅自公元278年阴平、广武(今青川)有地震记载以来,这条死亡谷中,已不知埋葬了多少藏、羌、汉、回各民族百姓,甚至包括土司、汉官全家。
其中威州、茂州、汶川地震就有50余次(由于记载不详,难定震级)。
现摘数例,以供研究。
一、1657年大地震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4月21日,威州、茂州、汶川、平武、江油、石泉(北川)、彰明(今并入江油)等处地震,“山崩石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并成都西南俱动”。
彼时,四川各地受张献忠屠城之害,士子文人非死即逃,成都已是一片废墟,渺无人烟,以致省会只能暂设阆中,没有留下更为详尽的官府和私家记载,不能使后世地震工作者判定其震级和烈度。
但根据陕西宝鸡亦有震感以及上述死人“无数”、“成都西南俱动”揣测,震级应是略小于5·12汶川大地震,不过亦有许多形似之处。
此次大地震(见本书第102—104页),距今351年,是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震能量的正常释放,虽不足为怪,但却应以为鉴。
二、1713年茂州大地震1713年9月4日(康熙五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全蜀大地震,茂州(治今茂县)震甚,倾塌城屋,压杀人民”,“茂州地震,叠溪平番城圮”,造成乐至、广元、三台、潼川府、射洪、蓬溪等“毙人民甚多”,并波及汉州、什邡等地。
时任江油县令朱樟撰《地震行》一首:匏瓜星孤夜欲明,地维坟裂天为惊。
千岩万壑送奇响,远听直似雷铿。
少焉掀翻墙壁动,石鼓砰磅振八纮。
丁当环佩若风解,窸窣窗纸号秋声。
譬如浮舟乍离岸,沧海无蒂流青萍。
凿破混沌果如此,顷刻欲使西南倾。
男呻女吟泣覆釜,神呼鬼救忙支撑。
小儿闻声不敢哭,梦呼起直空街行。
仓皇不知何所措,两膝踡跼心怦怦。
大恐天时频荡漾,齑粉何止常平阮[坑]。
据所记百公里外州县毙人民“甚多”,平番城圮,江油“掀翻墙壁”,其震级只略小于今汶川地震。
这又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距前震46年,距今震295年,也是地震能量正常释放,不足为怪,应引以为鉴。
三、1748年大地震1748年2月23日(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保县(治今理县东北)、汶川、灌县地震,“桥梁道路多有震损者,……灌县报称青云营兵房间有摇塌瓦脊者……打死背夫二名,打伤背夫六名”,成都暨川西、川北、川南、川东一百余州县均有感,而“灌县、茂州等处,山石摇动,茶关、松潘、漳腊地方,将城垣震倒数丈”。
此次地震距前35年,距今260年。
这次地震能使四川全境大部分州县有感,其震级不会太小于5·12汶川地震。
其余震一直延续到当年11月,全川州县均“地觉微动”,震级谅不在4级以下。
这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能量释放,只应引以为鉴!不过,是时汶川、保县等人口稀少,伤亡甚少,亦不幸中大幸。
在此后的1786年6月1日发生了泸定县磨西特大地震,1850年9月12日又发生了西昌大地震,虽各地处在不同的断裂带,但对整个四川地震能量的释放,对龙门山断裂带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故这条断裂带在此后的百余年内虽小震不断,但却无大的破坏地震记载。
四、1879年大地震1879年7月1日(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南坪营(今九寨沟县)、广元、昭化(今属广元市)、平武、松潘等处地震,“西北东南各府州县均于本年五月十二日同时地震,轰然有声,仿佛雷鸣,房屋有坍塌者,人畜有压坏者,西北情形尤重,保宁府(治今阆中市)、绵州(治今绵阳市)、广元县城垣且有倾颓者,此外更有地裂者。
”成都“微觉地动,川西北二十七属”均受波及,川东“十九属,情形极轻。
“惟南坪一处系属番地,被灾甚重”,“有许多政府机关和住房倒塌,护城河也被坍墙的碎片堵塞,引起泛滥,淹没了许多房屋,造成很大伤亡。
”通计南坪城厢及东南北三路,共坍塌夷房四千零五十三间,计一千四百五十六户,伤毙番民男女二百五十八名口,伤重者四十九名口。
”川督丁宝桢拨银5000两“,以工代赈”,抢修道路桥梁。
此次地震还波及贵州“,光绪五年夏五月十一(二)日丑刻地动良久。
自成都至贵阳,一路皆然”[。
南坪、甘肃文县均属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其震级能使全川及贵阳有感,没有6—7级之间,就不能有如此巨大地震能量的释放;亦属正常,只须引以为鉴!五、1933年叠溪大地震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
由卢作孚创办的西部科学院赓即派出四川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先生组队,亲赴灾区进行调查,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详尽记述了这次地震直接造成灾害和次生灾害,令今人尤万分悲痛。
叠溪城随山体陷落岷江“,城中死难人数之可考者,计五百七十人,而旅行客商及暂住者尚不在内”。
七珠寨、松坪沟等地藏羌人民死亡数千;叠溪西岸“龙池村全村覆没”。
后据茂县详尽统计,共死亡6945人。
当时以今茂县、黑水、理县、马尔康四地连接的圆形中心区内,均受震害“,黑水震灾奇重……活埋一千余人,压毙牲畜无数。
”人口稀少,死亡近七千人,真可谓大灾大难,且均以藏羌民族为多。
我们应向75年前罹难的藏羌人民默哀!此次地震,上距光绪五年地震有54年,仍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能量正常释放;而且“不时小动,共三十次之多,数日以来,人心惶惶,夜宿于外……嗷嗷遍野,宿露餐风,令人目不忍赌!”此次地震成都、灌县、绵竹等数十县、镇均有强烈震感,危房、旧屋有坍塌者,并伤毙人畜。
此后还有大小不等的余震发生。
这次大地震的次生灾害,是在岷江断流处形成的深约一百余丈不等的大小海子四处,于10月9日突然崩堤,高50米的水头,“冲没灌属之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嘴、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与夫下游之天乙街、塔子坝、农坛湾、安顺桥一带,尽城泽国。
迄蒸晨水退,勘得人民淹毙者数千人。
”此外,海子崩塌对茂县、理县、汶川、崇庆(今崇州)、郫县、温江、崇宁(今并入郫县、彭州)、新津等地均造成人员伤亡与巨大的财产损失;其中尤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毁坏,对盆地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最重。
因此,治理地震次生灾害便成为人类面临的艰难课题。
但是,叠溪镇再也没有重建,直到1949年,这条断裂带上只设小政府,管理民间行政事务和生活必需品供应。
由于人口稀少,这里运输以挑背为主。
当局未曾想过在这条桀骜难驭的断裂带上开发旅游及其他产业。
六、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1976年8月16日,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松潘、平武发生了7.2级大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派出强有力的考察队,日夜兼程,赶赴震中区,进行抗震防震及调查工作,写出了优秀调查报告及众多论文,科学含金量高,值得阅读。
这次地震的预报工作的成功,是“人畜伤亡很少”的主要保证。
四川地震局不仅在1975年底作了中期预报,而且在震前作了短期和临震预报。
他们的手段不仅依靠星罗密布的地震仪器,而且在“震前数月和临震前,要求各地台站观测地下水、地光、地气和动、植物等宏观异常。
”同时,该局又成功地对同年8月23日在松潘、平武发生的7.2级大地震发布了临震预报,这才减低了地震造成的损失。
此次地震,松潘、平武、茂汶(今茂县)、南坪(今九寨沟县)四县倒塌房屋5000余间,死亡38人。
应该说,地震预报的土、洋结合,值得肯定和推广。
笔者这篇文章的目的是:1、请求人们多读书,读地震方面的书,防止盲目开发;2、充分排除一切干扰,寻觅点滴震前异常现象,要洋土结合,作好地震预报工作;3、要将实情向人民传布,就像中央在5·12大地震后,将实情及时告诉人民,不仅博得全国人民的信赖,也博得各国政治家和全世界人民的赞扬;4、反对误导。
有报刊转摘一篇题作《龙门山断裂带》的文章,称:“历史上,它并不安分,有过多期(次)活动。
1657年4月21日,爆发有记录以来最大的6.2级地震。
据地震学者考证,此后300多年间,这条断裂带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