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的情景与理趣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审美情趣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审美情趣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意象与审美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
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诗人们在细腻浑厚的语言中展示了对自然、人情和人生的感悟,同时展现出了深邃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就古代诗词的意象与审美情趣展开探讨。
一、自然意象的独特表达古代诗词中自然意象的表达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们直观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比如,在《登鹳雀楼》这首王之涣的诗中,他运用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生动而富有画面感的词句,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在《静夜思》李白的诗中,他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用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景象。
这些意象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们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情感意象的细腻描绘古代诗词不仅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情感意象来凸显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
诗人们通过对情感的深层揭示与描绘,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中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她通过对爱情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哀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无处不彰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起伏与寄托,触动了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三、寄托人生的审美情趣古代诗词中还常常寄托着对人生的审美情趣和为人处世的思考。
诗人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与审美追求。
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运用豪放且富有力度的词句,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尽在不言中。
”这些诗词展现了诗人的洒脱和睿智,启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审美的追求。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与审美情趣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瑰丽的画卷。
通过对自然、情感和人生的意象描绘,诗词传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与感情。
同时,通过对意象的审美塑造,诗词也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与陶醉。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思考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艺术表现以及引发人们思考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经典古代诗词作品,探讨其艺术表现形式,并启示读者对于人生、自然、爱情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一、自然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对自然的描写常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呈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和宁静,进而引发对于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思考。
古代诗词还经常运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之美。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以山和河流的辽阔无垠作为背景,凸显出人类的渺小和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
这引起了人们对于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
二、人生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对于人生的描绘常常富有哲理意味,通过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深刻的人生触动。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其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简洁的描述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诗人以叶落和长江滚滚的景象来暗示生活的辛酸与无常,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古代诗词还常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人生的喜怒哀乐。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白石愿为霜,黄金愿为砂。
战罢沙场回白发,兵稀士尽红颜杀。
”通过对军旅生活的真实描绘,表达了士兵在战场上的悲欢离合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生的苦难,更引人深思。
三、爱情的艺术表现与思考古代诗词中对于爱情的描述往往充满着细腻的情感与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过对于幽草与黄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思念之情的刻画,并引发读者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思考。
古代诗词还常以爱情的痛苦与苦涩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法。
浅谈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作者:粘立晓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5期诗词中的理趣,是作者在创作中无意识的借助客观物象以明理,自然而然的于具体的事物之中生发的生活哲理,“理趣”是寓于“形象”之中的,是“理”与“象”的妙和神会,水乳交融,能给人以睿智和启迪的作用。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的咏物诗、抒怀诗、山水诗中就有着无穷的理趣。
一、咏物诗中的理趣咏物诗中的理趣主要表现是托物言志和借物喻理。
明代于谦的《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之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诗人借煤炭的功能来书写心志,愿为国为民献身的志士仁人,才会有崇高的人生价值。
在这里“物”只不过是外壳躯体,“理”才是其核心灵魂,“物”与“理”的有机结合,便会产生巧妙的理趣。
二、抒怀诗中的理趣抒怀诗大多包含着诗人深刻而丰富的人生体验。
抒怀诗中的理趣大多是通过促人联想的比附象征等手法表现出来的。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何所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计复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中回顾了当年赴汴京途中的艰辛,感叹人生和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诗人的人生体验,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部分把人生比作“雪泥鸿爪”,形象而又贴切。
后半部分进一步用一些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象做印证,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三、咏史诗中的理趣咏史诗的理趣,一般在于借题发挥,以事明理,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南宋遗民方回《问西湖》中写到“谁将西子比西湖,旧日繁荣渐欲无,始信坡仙诗是谶,捧心国色解吴亡。
”方回把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成了预言诗,诗人借“西施亡吴”的历史典故,说坡仙料事如神,竟能预见到南宋的统治者迷恋西湖,也会象夫差迷恋西施一样,其实西施又哪里有那样大的能耐使吴国灭亡呢?方回借历史故事和坡仙诗句的意象中悟出了一条新的哲理:沉湎美色,国破家亡。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理趣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理趣诗歌的主要任务是抒情,但是说理也是诗歌的功能之一,事实上也存在着旨在说理的诗,某些抒情诗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
本讲将着重探讨诗歌如何说理才富有情趣的问题。
一、说理也是诗的重要内容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说理非其所长,所以不少人都反对用诗歌来说理。
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亦云:“诗三百篇主情,与《易》太极说理,判然各别。
若说理,何不竟作语录,而必强之以五言、七言,且牵缀以声韵,非蛇足乎?”应当说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诗的主题不外乎抒情、言志、说理三端,要想在诗歌中完全杜绝说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诗经》中就有不少说理的诗,譬如《小雅·十月之交》有云:“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就是用诗歌形象说明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有时甚至是非常巨大的。
而《豳风·伐柯》则是一首完整的说理诗:伐柯伐柯,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汉乐府《长歌行》用露水易干,春天光辉的花叶到秋天就衰败了,百川东流一去不回等一连串的诗歌形象说明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颇有感染力。
晋代甚至出现了以诗明理的高潮,只是形象干瘪,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但是也有借诗歌形象来说理的好诗,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八有云:“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资;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就用形象化的语言,讲了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的道理。
而到了唐代则出现了许多耐人咀嚼的哲理诗,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笔下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诗说站得高声音也传得远。
这当然是一种比兴说法,虞世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美名远播主要靠他自己的内因,而不是靠外因。
还有的诗所说的道理溶解在形象中,需要我们仔细体会。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妙的意象,向世人展示了令人陶醉的诗意流转。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意境丰富的画卷,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状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意境的构建、风景描绘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意流转。
一、意境的构建古代诗人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的描绘,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意境,使读者能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诗意世界中。
这些意境往往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抽象的寓意相结合,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以《静夜思》为例,这首李白的诗通过描写夜晚的静谧和思念之情,构建了一个寂静、安逸的意境。
诗人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出月光的洁白与朦胧,给人以安详的感觉;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离乡的思乡之情,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创造了一个小小的世界,使读者沉浸在自己的感慨之中。
二、风景描绘中国古代诗词对于风景的描绘常常以精确、细腻的笔触展现,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传递情感和思想意义。
这种描绘方式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感悟与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例。
诗人通过对于鹳雀楼和周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壮丽的山水美景,给人一种豪迈之感。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动地表现出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宏伟,激发了人们的豪情壮志。
这样细腻而具体的描绘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与诗人一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力量。
三、情感表达古代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情感描写,使诗词的意境更加丰富而深远。
他们用简短的词句抒发对于生活、人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思考和体验,从而让读者产生共鸣。
《夜泊牛渚怀古》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通过对夜晚、船影、渡口等生活场景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不息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短暂和珍惜眼前时光的感悟。
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能够体会诗人对于人生和时光的思考,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在感动之余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深思。
关于诗词的情、理及创作浅谈

关于诗词的情、理及创作浅谈诗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且诗更有其反映生活的独特方式,而重要的一点是如《毛诗序》:“诗者,志之在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
白香山在《采诗以补察时政》。
也曾说过:“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咏,而形于歌诗矣”。
前面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诗是由于诗人“感于事”,情绪激扬,而“形于言”,即写成了诗。
苏东坡称孟郊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輙愁肺腑”,《读孟东野诗》袁枚也说过:“诗如鼓琴,声声见心”。
因此,对于诗来说,感情是至关重要的。
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楼》“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有情有理,有景有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
有些诗词虽看似无理,但却有情,读起来使人忘记它的“无理”,而记住了它的“有情”。
人到感情激越的时候,常常会牵情于物,说出“无理”的话来。
如苏东坡在中秋夜怀念弟弟子由的《水调歌头》词中“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古今不变的自然规律,本与人事无关。
但苏东坡却偏偏要质问月亮,为何竟常常要在人家离别之时月圆呢?问得既古怪又无道理。
却是“无理有情”,这正是表达了苏东坡怀念兄弟的情深。
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试问有谁见过白发三千丈的?这不是有违常情吗?但是,千百年来,人们着意的是这个“愁”字,这个“愁”字就是情也!又有谁去计较白发的长短?又如李清照的《武陵春》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你看见这绵绵愁怨,又多又重连船都载不动了,不合常理却有情。
由此可见,诗词的意景、章法、结构等自有它独特的地方,有时不可以常理常情而求之。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

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意境的精髓:中国诗词意境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更是传递情感,展示哲理的艺术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鉴赏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
一、写景融情,意境流转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表现形式。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通过细腻的文字和形象的对比,创造出意境独特而深刻的诗词体验。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描绘明月和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二、情景交织,艺术之美中国诗词通过情景的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诗人以婉约之笔,铺陈细腻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仅能感受到文字符号的美感,更能被内在的情感所触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景物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静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生共鸣。
三、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象而闻名。
意象是通过文字和形象的运用,建立起视听的感受,给读者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这些意象既能表现自然景物,又能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极简的语言带来丰富的联想。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秋夜的明亮和凉爽,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四、咏史抒怀,意境独特中国古代诗词不仅仅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它也常常用来咏史抒怀。
通过历史典故和时代背景的融入,诗人们在诗词中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社会的关注。
这种咏史抒怀的意境,给人一种饱含哲理和审视人生的感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历史名楼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人生短暂和历史流转的深刻思考。
五、意境超脱,意味深长中国诗词意境的鉴赏,常常需要超脱平常的眼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意境不仅仅是文字和形象的堆砌,更深层次地蕴含着美感,蕴含着思考和启迪。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启示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启示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智慧,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诗词之美既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是一种人生的启示。
首先,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古人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壮丽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广阔无垠的视觉冲击。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诗词的美,更引发了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其次,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哲理内涵。
古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友情等问题的思考和领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对戍鼓声和雁声的描绘,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思念和对边疆战事的忧虑。
这种深邃的哲理内涵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再次,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古代文人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通过对花草树木、山水田园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结合。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通过对赤壁战役的描绘,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英雄豪情。
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价值。
最后,中国古代诗词给予我们的是一种人生的启示。
通过欣赏古人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们以自然为镜,以人生为题,通过诗词的表达,传递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感情无常的思考。
这些启示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惑和挫折时,能够从诗词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的情景与理趣
作者:饶宗颐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7期
《沧浪诗话》谈诗,认为诗法有五个要点:“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①而诗的极致是入神。
五法之中,以音节为最重要。
因为诗如果没有音节,便不成詩。
体制是诗的形式问题。
格力、气象、兴趣几点很抽象,不易理解。
清人王渔洋以“典”、“远”、“谐”、“则”四字论诗:“典”是典故、事实;“则”是法则,雅正的意思。
扬雄论赋就有“丽以则”、“丽以淫”的说法。
王渔洋论诗提倡神韵,主张不要讲得太近,要意在言外,所以拈出“远”字。
而其中“谐”本指谐声律,就是承袭严沧浪“音节”这一点而发挥的。
②
我认为中国诗大概不离事、景、情、理四个要素。
离此四者固然不可以成诗,四者之中,中国诗特别重视写“景”。
历来的诗词大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离风、花、雪、月。
至于抒“情”诗,古人是归入言志一类的,故先有言志一类的诗,③其后再由言志诗分出抒情诗。
往后发展,就出现了咏怀诗。
④到了初唐时候,陈子昂继承这个传统写出了感兴诗。
汉人诗“言志”,一以道德立场为本。
他们解说:“诗者,持也。
”所谓“持”者,在持人情性,使人不坠。
汉人把情和性分开,以性来控制情,使情来就理。
“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这个意思。
直至建安时期,情性问题才没有这样严格分别。
这是由于建安政治动荡,诗人大都有人生无常的感觉;连格调豪雄的曹操,诗中亦带有悲凉的意味,这使得诗人情感能够尽量得到发挥。
所以自建安以降,才有正式的抒情诗。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略》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
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正说出建安文学以情入文,使文章更易动人。
齐、梁时的《文心雕龙》就有《情采篇》,把情、采分辨很清楚,指出形文、声文、情文三者之别,强调了情文在文学上的地位。
诗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
长期以来,在传统中最多用的方法是以景造端。
所谓“触景生情”便是了。
《诗经》中的兴诗多属此类。
如“杨柳依依”、“杲杲出日”等句子,数不胜数。
这都是由外在环境引出内在感情。
《楚辞》继承《诗经》的传统,大量采用写景手法,因物起兴。
所取材的景色,古人给予一个名称叫“物色”。
《文选》赋的部分就有一类叫“物色”,把描写自然界,如风、花、雪、月等景物,列为一类。
“色”字,李善注谓“有物有文为色”。
宇宙最好的文无如风与水。
《诗经》有说到河水之漪,《易经》涣卦,⑤都是取象于风行水面的形态。
刘勰说的“物色”,即自然界之“文”。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篇即发挥“物色”之义:“吟咏所发,志惟深远。
”王渔洋所提出的“远”,正是以物色、风景来表现深远的心志。
所以自楚辞、汉赋以下,一路发展到唐诗宋词,都很重视“物色”一路。
传统重视写景诗,到刘宋时便有山水诗的崛起。
谢灵运是个中翘楚,擅写山水。
有人以为山水诗是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反动而兴起的。
《文心雕龙·明诗篇》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
”其实描写物色,这是中国诗的传统,不是道家的反动,所以不妨将这两句改为“庄老未退,而山水已滋”。
因为山水诗更能发挥物色的特点。
由于老庄玄言诗与山水诗有它的关系,我们可进而谈谈情理消长的问题。
大谢以前诗多言理;但呆板而乏变化。
汉代班固的说理诗已为后人所诟病。
如他的《明堂诗》,⑥明人陆时雍便讥它为“质而鬼矣”(《诗镜》)。
钟嵘《诗品》称班固诗“质木无文”,所谓“质”是“质实”的意思,质木则指诗无余味,已经不客气了,陆时雍更称质为鬼,鬼的对面是神,神指有生气,鬼指无生气,可谓贬斥得相当厉害。
事实上,晋、宋时的玄言诗,正好像是为老庄作注释,没有情,也没有景,淡而无味。
而谢灵运的诗既写景,也言情、理;在组织上,情、景分开。
他的诗开始时说景,后转说情说理。
这种机械式的安排,在元嘉以后不甚受欢迎。
可见正面说理的办法行不通。
谢朓比谢灵运进步,能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此种手法下开唐风。
唐诗受小谢影响,似乎较大谢为多。
王渔洋的神韵说即是融情入景法,以景为主体(因为物色更能引起人的情感,产生感应),再加上和谐的音律就成了。
至于王渔洋的神韵说,实已源于明人。
薛蕙(西原)很早就提出“神韵”字眼的说法。
⑦神韵实是写景,利用物色以激发起人的情感。
接着谈谈理趣的问题。
说理诗的失败是因为正面说理成为障碍。
诗障有两种:一是理障;二是事障。
玄言诗是理障;与大谢同时的颜延年诗则獭祭事类太多,属于事障。
欲救此病,则可将理融入情、景之中;或写理于景(物色),或以物色拟理,或独言“物”而不讲理,将理消融在物色里面的几种手法。
末一种手法也就高明的了。
六朝人讲神趣。
《庐山道人诗序》称:“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即说山水物色之外,更有令人细味回环之处。
这是“理趣”。
“理趣”是山水诗的提升,能供认细细玩味。
所以诗在说理时还得有趣味。
纯理则质木,得趣则有韵致;否则不受人欢迎。
理上加趣,成为最节省的艺术手法。
举一个例来说:八大山人自题山水有云:“方语河水,一担直三文。
《三辅决录》安陵郝廉,饮马投钱,谐声援会意。
所云郝者,曷也;曷其廉也!予所画山水图,每每得少而足,更加东方生所云,又何廉也。
八大山人记。
”⑧按此用《汉书·东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又何廉也”一语出此。
有此可知典故能增加趣味。
胡适提倡白话文,主张不用典故。
但是如果诗完全不适用典故,则不易生动,因典故可以增加趣味。
中国人不爱正面讲理,凡见正面讲理的诗便觉讨厌,就是因为说理诗缺乏理趣的缘故。
《文镜秘府论》提出诗有十七势,其中有理入景势和景入理势二项,指出“诗不可不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可见理宜入景中,然后始有情味。
这个道理,前人早已说得很透彻,是不用多讲便可了然的。
注释:
①《诗辨》。
②渔洋论诗,多宗严羽之说。
③后人解《诗经》就有诗言志的说法。
参看朱自清《诗言志辨》。
④魏晋时的阮籍有《咏怀诗》81首。
⑤《文选》卷一三“物色”一目,李善注:“有物有色曰文。
”引诗注云:“风行水上曰漪。
”尤刻《文选》按《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释文》本亦做漪。
《毛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则应作“涟”为是。
⑥《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
圣皇宗祀,穆穆惶惶。
上帝宴飨,五位时序。
谁其配之?世祖光武。
普天率土,各以其职。
猗与辑熙,允怀多福。
”
⑦《池北偶谈》卷一八:“汾阳孔文谷(天允)云:‘诗以达理,然须清远为尚。
’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云:‘白云抱幽木,绿筿媚清涟。
’清也。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能传。
’远也。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清远兼之也。
总其妙,在神韵矣。
”
⑧见拙作《至乐楼藏八大山人山水画及其相关问题》,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八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