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埃德加爱伦坡生平经历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3.10 谈中国诗 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3.10  谈中国诗 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 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 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1966年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 ,有人写大 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杨绛用 事实澄清了诬陷。 •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 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 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 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 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资料, 说明什么?
中国诗人 引证: 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欧阳修说“状难写 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等等。 例证: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句解: 原指音乐间歇处引人回味,此处指言外之意耐 人寻味。〕 王士禛 “解识无声弦指妙。”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句解: 原意是山水中含有的自然之趣只可意会,难以 传。〕 ,
梵(fàn)文 轻鸢(yuān)剪掠 颦蹙(pí n cù) 吞声咽(yàn)理 精髓(suǐ) 数(shuò)见不鲜 叫 嚣(xiāo) 羡妒(dù) 娥(é )眉 凑泊(bó) 凌风出尘 了(liǎo)不足奇 一蹴(cù)而就
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 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 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 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 转动,形容威力大。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唐代李白《怨情》)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句解:出 自南北朝时诗人鲍照的《代挽歌》。〕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 勃《滕王阁诗》〔句解:出自唐朝王勃的《滕 王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ppt课件
友情提供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 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 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 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 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 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 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 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 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 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 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 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 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 2018/6/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友情提供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18/6/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致大海
普 希 金
2018/6/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 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 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在内容上,中国诗社交 诗多、宗教诗少。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文化大家 —— 钱钟书
2018/6/28

【新高考·新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

【新高考·新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
面对国内外的“钱钟书热”一直居高不下的情况,钱钟书对此很不以为 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致老友郑朝宗教授的信中,他恳切地说: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 学。”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钱钟书始终安如泰山,锲而不舍地守着他的 摊子,埋头做学问,不掷光阴于交游。他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保持着高尚 人格操守和独立学问品格,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5)阅读第6段,分析如何理解下面这几句话的含意?
①“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 队合奏,而中国诗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比重”在这里指诗所承载的内容以及诗所用的篇幅和诗的音调的总和。
②“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此句的“谈话”“演讲”分别比喻中国诗的斯文和西洋诗的狂放。“像良心的声音” 这个比喻充分写出了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 12110行,记载了古希腊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由被特洛伊人抢走的美 人海伦展开,描写特洛伊人与希腊人之间惨烈的战事,以及奥德修斯在攻 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3)理解第2段中“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个句子在文 中的含意。
(四)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① 篇幅短 ② 词气和
2.文本探究
(1)第2段中说“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 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 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如何理解中国诗的早熟 和早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谈中国诗》

拔外 笔中 木国 力国 转: 清: 石淡 ,, 惊词 天气 动安 地和
作中 风西 暗诗 合内
容 同 ,
在中 内国 容诗 上和 无西 甚洋 差诗 异
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 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 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 国的”成分。

气安和等。同时,作者对中西方诗歌本位思想提 旨
出批评,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
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
世界文学艺术的总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 背
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菲薄,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 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的(原稿 探
为英文, 是1945年12月6 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主要谈 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情势方面的异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及中
钱氏语言赏析
1、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 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 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钱氏语言赏析
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可是中国诗的“比 重”却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 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 薄,只像吹着芦管。
①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写出中国诗和西洋 诗之间的差别,中国诗笔力轻淡,西洋诗厚重。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比喻形象说明了 西洋诗和中国诗音调的特点。西洋诗像乐队合 奏那么浑厚,而中国诗像吹着芦管更加细腻。
明等特点。
②诗歌的情势:不是以句子
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

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素材7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素材7 新人教版必修5

谈中国诗文法览胜善于用“比”形象生动作者善用“比”,文中大量的“比”使我们认识到了中国诗与西洋诗的不同,更加了解了中国诗的特点。

(1)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句,不仅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还使文章的语言更形象、生动。

如为了证明中国的抒情诗早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作者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通过这一“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形象,使我们体悟到中国诗歌的成就很高很美。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形象地证明了中国的诗歌符合爱伦·坡的诗“愈短愈妙”的主张,中国的诗歌短而妙。

(2)本文善用类比的方法,用读者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增强了说服力。

为证明“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作者用了中国绘画里早已有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用中国的辩证法作类比,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诗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3)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很多地方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使观点阐述得更清楚明白。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通过比较使作者阐述的观点更加明晰。

用心爱心专心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德加·爱伦·坡生平经历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生于1809年1月19日,逝于1849年10月7日,美国作家,诗人,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

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又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

他是第一个尝试完全依赖写作谋生的知名美国作家,从而导致贫困潦倒。

爱伦·坡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最初起名为埃德加·坡。

他年幼时父母双亡,随即被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约翰和弗朗西丝斯·爱伦夫妇收养,但是他们从未正式收养他。

在弗吉尼亚大学就读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后辍学,之后从军,爱伦·坡离开了爱伦夫妇。

爱伦坡低调地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匿名出版了诗集《帖木尔和其它的诗》,仅署名为“一个波士顿人”。

随后爱伦·坡的创作重心从诗歌转向随笔和小说,他为文学杂志和期刊工作多年,渐以独有的文学评论风格而知名。

由于求职的需要,他在几个城市之间辗转,包括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

1835年他在巴尔的摩和13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克莱姆(Virginia Clemm)结婚。

1845年1月,爱伦·坡发表诗歌“乌鸦”,一时声誉鹊起。

两年后妻子死于肺结核。

爱伦·坡开始筹划出版自己的期刊《宾州》(后来更名为《唱针》),但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看到这本期刊的发布。

1849年10月7日,40岁的爱伦·坡死于巴尔的摩,他的死因人们莫衷一是,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包括酗酒、脑溢血,霍乱、吸毒,心脏病,狂犬病、自杀,肺结核等等。

爱伦坡和他的作品影响了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以及其它一些领域,例如宇宙学和密码学。

如今,爱伦坡的生平和作品被广为演绎,出现在各种主流文化媒介中,包括文学作品、音乐、电影和电视。

他的很多故居今天都成为了他的纪念馆。

早年1809年1月19日,演员夫妇伊丽莎白(Elizabeth Arnold Hopkins Poe)和小戴维·坡(David Poe,Jr)的第二个孩子埃德加·坡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他有一个兄长,名叫威廉(William Henry Leonard Poe),和妹妹罗萨莉(Rosalie Poe)。

埃德加的名字可能来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中的角色,他的父母在1809年曾演出过《李尔王》。

他的父亲1810年弃家出走,母亲一年后死于肺病。

小埃德加随即被苏格兰商人约翰·爱伦带到位于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的家中,约翰爱伦经营范围包括烟草,服装,小麦,墓碑和奴隶,一度非常成功。

爱伦一家抚养埃德加长大,但是从来没有正式收养他,不过他的名字被改成了“埃德加·爱伦·坡”。

1812年爱伦一家安排坡在圣公会教堂受洗。

对这个养子,约翰·爱伦时而娇宠,时而严厉管教。

1815年,约翰·爱伦和妻子弗朗西斯(Frances Valentine Allan)带着爱伦·坡一起乘船前往英格兰。

1815年,爱伦·坡来到约翰·爱伦的出生地,苏格兰尔湾(Irvine),在一家语法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1816年回到伦敦和家人团聚。

他进入切尔西的一家寄宿学校,1817年转学到位于伦敦北郊4英里(6公里)外的斯托克纽因顿(Stoke Newington)的约翰布兰斯比神父庄园学校(Reverend JohnBransby’s Manor House School)学习。

1820年爱伦·坡与爱伦夫妇一起回到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

约翰·爱伦有个名叫威廉·高尔特(William Galt)的舅舅,是约翰·爱伦的商业投资人,据说是里士满最富有的人之一。

1825年3月威廉·高尔特去世,留给爱伦数英亩的房产。

据估计他留下了约75万美元的遗产。

1825年夏,约翰·爱伦为了获得庆祝这笔丰厚的财产购买了一栋两层砖楼,将其命名为摩尔多瓦(Moldavia)。

1825年2月坡进入一年前成立的弗吉尼亚大学学习语言,这时他可能已经和萨拉·E·罗伊斯特(Sarah Elmira Royster)订婚。

弗吉尼亚大学在其初创阶段,是按它的创始人,托马斯·杰斐逊的理想来设立的。

校规虽然禁止赌博,纵马,携带枪支,吸烟和酗酒,但这些禁令常常是一纸空文。

杰斐逊颁布了一整套学生自治制度,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自主地安排学业,并可举报教师们的不恰当行为。

这套独特的大学制度当时仍然有点混乱,并且辍学率很高。

在这段时间中,爱伦·坡失去了和罗伊斯特的联系,而且由于赌债的原因,和他的养父日渐疏远。

爱伦·坡宣称养父没有提供他充足的经费来注册课程,订购教材,以及支付宿舍和起居费用。

爱伦的确送来了一些额外财物,但是爱伦·坡的债务还是在增加。

一年后爱伦·坡辍学回到里士满,却发现那里并不欢迎他,特别是他发现爱人罗伊斯特已经嫁给了谢尔顿·亚历山大(Alexander Shelton)。

1827年他来到波士顿,靠做一些文员和小报记者的零工来维持生计。

在这段时间中,他使用化名亨瑞·勒伦内(Henri Le Rennet)。

从军由于难以挣到足够的生活费,1827年3月,爱伦·坡应募参加美国陆军,成为一名士兵。

他化名为“埃德加·A·佩里”(EdgarA.Perry),冒称自己是22岁,虽然他实际只有18岁。

爱伦·坡首先在波士顿港的独立要塞(Fort Independence)服役,每个月有5美元津贴。

同年,爱伦·坡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帖木儿和其它诗》,这是本40页的诗集,署名为“一个波士顿人”。

该书只发行了50本,几乎没有人关注。

1827年,爱伦·坡所在的部队移驻南卡罗来纳州的莫尔特里要塞。

爱伦·坡晋升为“司务员”,作为炮兵部队准备弹药,每月工资增加了一倍。

服役两年后,爱伦·坡获得炮兵“军士长”的军衔,这是士兵可以获得的最高军衔。

爱伦坡便试图结束他为期五年的第一次从军历程。

他将真名和身世透露给长官中尉霍华德。

霍华德要求爱伦·坡先和约翰·爱伦和解,然后才允许他退役。

爱伦·坡写信给爱伦,但对方无动于衷。

几个月过去了,爱伦对他的要求置若罔闻。

甚至可能都没有写信告诉他养母已患重病。

1829年2月28日弗朗西斯·艾伦去世,她下葬第二天爱伦·坡回来了,也许妻子的故世软化了约翰·爱伦的态度,他同意帮助爱伦·坡退伍,这样便有资格进入西点军校深造。

爱伦·坡设法请人担保会找到一个人替补他完成服役契约,最终在1829年4月15日退伍,在进入西点军校之前,爱伦坡搬回巴尔的摩住了一段时间,栖居在他孀居的姨妈玛丽亚·克莱姆家(Maria Clemm),同住的还有玛丽亚的女儿弗吉尼亚·E·克莱姆(Virginia Eliza Clemm)(爱伦·坡的表妹),他的兄长亨利,祖母伊丽莎白·C·坡(Elizabeth Cairnes Poe)。

1829年中,爱伦·坡在巴尔的摩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阿尔阿拉夫、帖木儿及小诗》1830年7月1日,爱伦·坡入学西点军校,成为一名士官生。

1830年10月,约翰·爱伦和第二任妻子路易莎帕特森(Louisa Patterson)结婚。

这段婚姻以及和约翰后来所生的子女引发了一系列激烈争吵,导致爱伦·坡终于和养父决裂。

爱伦·坡决定离开西点军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违反军规,设法让军事法庭审判自己。

1831年2月8日,爱伦·坡以玩忽职守和不服从命令、缺课,缺席点名,不上教堂而被审判。

爱伦坡知道自己会被判有罪,但他仍狡辩自己无罪,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开除。

1831年2月爱伦·坡来到纽约,在西点军校同学的资助之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三本诗集,这本诗集简单地题名为《诗集》。

西点的士官生同学们每人捐助了75美分,总计170美元。

他们可能期望这些诗类似于爱伦·坡在军校创作的讽刺教官的诗歌。

《诗集》由纽约的出版商阿勒姆·布里斯(Elam Bilss)出版,标注为“第二版“,内页说明”本书敬献给合众国士官生”,.本书重刊了长诗“帖木尔”和“阿尔阿拉夫”,以及六首先前未公开发表的诗,包括“致海伦”,“以色拉费(Israfel)”和“海中之城”。

1831年3月,他回到巴尔的摩的姨妈和表妹的家中。

他的兄长亨利之前已经由于酗酒而缠绵病榻,在1831年8月1日去世了。

写作与婚姻兄长死后,爱伦·坡开始更主动地尝试职业作家的生涯。

他选择的时机并不好,当时由于缺乏国际版权法的制约,在美国依靠来发表文章来维持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他是第一位试图单纯依靠写作谋生的知名美国作家。

出版商通常盗印英国的作品,而给美国本土作家支付稿费就不太踊跃。

1837年的美国经济大恐慌也波及到出版行业。

尽管当时美国的期刊报业由于新技术的刺激而蓬勃发展,但出版商常常拒绝向作者支付稿酬,或者拖欠稿酬。

在终其一生的文学生涯中,爱伦·坡一直努力追求成功,但也被迫常常要低声下气地向别人借钱或者其它方面的一些生活援助,继早年对诗歌的热情之后,爱伦·坡将写作重心转向了随笔和小说。

他把几个故事投寄给费城的一家出版商,开始写作他一生中唯一的戏剧剧本《波利希安》。

1833年,巴尔的摩的期刊《礼拜六访客》(The Saturday Visitor)的一次征文中,,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瓶中手稿》获奖。

这篇小说他得到巴尔的摩贤达人士约翰.P.肯尼迪的关注,他帮助爱伦坡发表了一些小说,并把他介绍给里士满的《南方文学信使》(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杂志的主编托马斯W怀特(Thomas W.White),1835年8月,爱伦·坡成为《南方文学信使》的助理编辑。

然而不出几个星期,他就因为酗酒而被解聘。

回到巴尔的摩后,爱伦·坡和表妹弗吉尼亚秘密结婚。

结婚证书上写着弗吉尼亚21岁,实际当时她只有13岁。

爱伦·坡向怀特承诺痛改前非后,重新被《南方文学信使》聘用。

爱伦·坡回到里士满,和弗吉尼亚及其母亲住在一起,一直为《信使》工作直到1837年1月离开。

在此期间,爱伦·坡称杂志的发行量从700份增加至3500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