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学案附答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答案

高二语文20161007 小组号姓名班级编制:梁金萍审核:范小开《谈中国诗》导学案答案参考答案《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1、一蹴(cù)而就梵(fàn)文轻鸢(yuān)剪掠精髓(suǐ)数(shuò)见不鲜颦蹙(píncù)吞声咽(yàn)理2、答案C。
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
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
D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3、补充注释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4、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5、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思考探究一、“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提示: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
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五教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谈中国诗含答案

第2课谈中国诗本课话题——积累一、从课本中积累钱钟书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与其读书之认真和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中这样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日积月累,钱钟书积累了大量的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所以在写本文的时候,信手拈来,很是自然。
二、从现实中积累看似一帆风顺,其实“亚洲飞鱼”宁泽涛,其道路却充满坎坷。
7岁开始练习游泳,11岁进入专业队,14岁加盟海军游泳队,直到在仁川亚运会上勇夺四金,宁泽涛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
宁泽涛最早主攻的项目是蛙泳,基础非常扎实,但因为他的膝关节受伤不得不改练自由泳。
他学动作非常快,而且善于动脑子,喜欢琢磨,经常和教练讨论训练计划,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一路走来,宁泽涛都有非常清晰的计划.在夺得50米自由泳冠军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打破亚洲纪录”;夺得100米自由泳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明年的世界锦标赛”。
“宁泽涛的脑子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轻易受外界干扰.”宁泽涛的启蒙教练郭红岩这样评价他。
三、从自然中积累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过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它就会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就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地之王”。
原来,尖毛草用半年的时间在长根部,无声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它的根部超过了28米,积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后,它便一发而不可收,短短几天时间就长成“草地之王”。
四、从历史中积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
第十课 谈中国诗+第1课时+针对性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三单元第十课第一课时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459(A)①面对失控的中国楼市,决策者们不宜首鼠两端....,而应果断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彻底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
②只有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③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④在文化强省的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⑤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盛行,优秀的历史题材的散文更是卷帙浩繁....,使读者既穿越时空走进了遥远的年代,又感受了汉语文章的魅力。
⑥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添枝..加叶..,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A. ①②⑤B. ①③⑤C. ②④⑥D. ③④⑥【解析】①使用正确,“首鼠两端”,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
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句中说决策者不能犹豫不决,符合语境,正确。
②使用正确,“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句中说国家与人民要同担祸福,符合语境。
③望文生义,“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致,错误。
④不合语境,“等量齐观”,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
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题干中说的是“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不是差别的事物,不合语境,错误。
⑤使用正确,“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
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符合语境,正确。
⑥不合语境,“添枝加叶”,在树干上添上些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不能用来形容“每个人应该做的贡献”,不合语境,错误。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谈中国诗 含答案 精品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颦蹙.( ) ②梵.文( ) ③精髓.( ) ④叫嚣.( ) ⑤轻鸢.( ) (2)多音字①槛⎩⎪⎨⎪⎧ 槛.车( )门槛.( ) ②见⎩⎪⎨⎪⎧见.面( )图穷匕首见.( ) ③薄⎩⎪⎨⎪⎧ 薄.板( )单薄.( )薄.荷(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辨( )辩( )辫( )(2)⎩⎪⎨⎪⎧ 概( )慨( )溉( ) (3)⎩⎪⎨⎪⎧ 撩( )缭( )嘹( ) (4)⎩⎪⎨⎪⎧ 谩( )漫( )蔓(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凑泊:(2)咻咻:(3)数见不鲜:(4)回肠荡气:(5)吞言咽理:(6)拔木转石:(7)惊天动地:[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对于“一人多证”的报道人们早已数见不鲜....,不管是拥有4个户口的陕西“房姐”龚某,还是坐拥8个身份证被冠以“证叔”称号的樊某都不会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 )(2)为辛亥革命量身定做的歌曲《那一枪》,被歌手演绎得回肠荡气....,倾情讴歌辛亥志士的铮铮铁骨和肝胆侠情。
()(3)新编历史剧《瑞蚨祥》剧情大起大落,惊天动地....,困难中的坚守,煎熬中的宽容,让人感叹至深。
()辨词填空(1)情绪·情调两者都与思想感情有关。
“情调”指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情绪”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不愉快的情感。
①《新晚报》在黑土地上展示了它强劲的生命力,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营造了北国________、北国风格、北国气魄,使其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②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华尔街,人们对央行降息的最初热情迅速消退。
IGMarkets公司的分析师卡梅伦·皮科克说:“尽管各大央行相继宣布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但这些政策似乎并没有消除投资者的悲观________。
”(2)采纳·采用“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等)。
谈中国诗学案附答案

《谈中国诗》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熟读课文,积存基础知识;3、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
4、引导学生把握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式。
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引导学生明白得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体味作者用语之高妙。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2、钱钟书高作: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学术高作:《宋诗选注》《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辟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闻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3、了解背景(见《成才之路》p68)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要紧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和对待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积存基础知识一、依照拼音写汉字lǒng()统精suǐ()一cù()而就 shùo()见不xiān()逻ji()叫xiāo()轻yuān()剪掠眉眼颦cù()凑bó()遥思远chàng()kǎi()叹 hǎ()巴狗了不足qí( )二、注音摩挲.()毋宁..()篇什.()一蹴.而就()数.见不鲜()颦蹙..()混沌..()咻.咻然()精髓.()3、说明、积存词语一蹴而就:居高临远:空中楼阁:回肠荡气:数见不鲜:遥思远怅:凌风出尘:轻鸢剪掠:穷边涯际吞言咽理:拔木转石:三: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通读全文,给划分层次,并归纳各部份大意。
第一部份(段):作者先指出谈中国诗的全然立场:。
第二部份(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对照课文,完成下表。
第三部份(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7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
第8段:总结全文,总说,并警告听众不可轻信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谈中国诗》导学案(有答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有答案)《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

《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141;u)D、精髓(su‹) 赝(y…n)品自怨自艾(yŒ) 角(ju†)斗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白炽灯一蹴而就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殚超越的勇气。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的感受美国的生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
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
《谈中国诗》自学案附参考答案

《谈中国诗》自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3.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 感知内容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 中 国 诗》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3、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
4、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
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高妙。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2、钱钟书著作: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长篇小说: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 《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3、了解背景(见《成才之路》p68)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积累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l ǒng ( )统 精su ǐ( ) 一c ù( )而就 sh ùo ( )见不xi ān ( )逻ji ( ) 叫xi āo ( ) 轻yu ān ( )剪掠 眉眼颦c ù( ) 凑b ó( ) 遥思远ch àng ( )k ǎi ( )叹 h ǎ( )巴狗 了不足q í( ) 2、 注音摩挲.( )毋宁..( )篇什.( )一蹴.而就( ) 数.见不鲜( )颦蹙..( )混沌..( ) 咻.咻然( ) 精髓.( ) 3、解释、积累词语一蹴而就: 居高临远: 空中楼阁: 回肠荡气: 数见不鲜: 遥思远怅: 凌风出尘: 轻鸢剪掠:穷边涯际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三: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段):作者先指出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
第二部分( 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对照课文,完成下表。
第三部分( 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7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 。
第8段:总结全文,总说 ,并告诫听众不可轻信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四:深入探究 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一)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2、“他能辨别”这句话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3、“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为什么不能?4、“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对“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作者的态度怎样?(二)、如何理解第五段中“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的涵义?(三)、如何理解第八段中“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表达的语义?五: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1、“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的涵义?六、课堂迁移练习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
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补充钱钟书《围城》的妙喻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3、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
4、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5、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
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
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6、现代人有两个流行的信仰。
第一:女子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的女人准比不上丑女人那样有思想,有品节;第二:男子无口才,就是表示有道德,所以哑巴是天下最诚朴的人。
附:阅读题答案二、成语释义:居高临远:站得高,看得远。
比喻有超出常人的不一般的见解。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空中楼阁:多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凌风出尘:超尘脱俗,指一个人性情高洁,具有不同一般人的气质。
轻鸢剪掠:原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
文中比喻中国长诗比西方的中短篇诗体还简短。
吞言咽理:不敢声张和申辩。
文中指中国诗人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表达方式。
拔木转石:能把树木拔出来,能把大石头推转起来。
形容力量非常大。
四、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一)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1)他能辨别,他只能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2)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避免概论,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3)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2、“他能辨别”这句话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3、“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为什么不能?(1)他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Blake)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2)假如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4、“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对“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作者的态度怎样?暗含批评,作者对他像科学家那样避免概论的做法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三)如何理解“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本句意在批评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五: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二)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喻体:鞋子。
本体:诗体,亦即诗歌的形式。
喻体:脚。
本体:诗心,亦即诗歌的内容。
这个比喻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两种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
本体:中国诗人,喻体: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的雕刻者。
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短小。
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六、课堂迁移练习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
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
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
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
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所乘船只鼓起风帆顺江而下,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有这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在这两句写景的诗句背后藏着诗人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是他目送友人远去,自己却不愿离去,而久久地伫立在岸边,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