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洁老师:心电散点图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立体散点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 第一人民医院 顾菊康 华东理工大学 金登男 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 李方洁
1
从心电图看散点图
2
从散点图找QRS波(1)
可以在一维散点图上选定任意区域,找出相应这个散点区域 的QRS波
3
从散点图找QRS波(2)
可以在一维散点图上选定任意区域,找出相应这个散点区域 的QRS波
8
二维散点密度图
二维散点图有缺陷:散点图上的一点不能表示有多少次 二维散点密度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这一点发生了多少次
9
三维散点密度图(1)
在二维散点密度图基础上,增加一维表示频度(次数),组 成三维散点密度图。
10
三维散点密度图(2)
11
Thanks!
12
4
三维散点图(1)
在原来二维散点的x轴(即RR1)和y轴(即RR2)的基础上,增加 一维时间轴为z轴。 在三维空间中表示不同时间片的散点图(例如每个小时组成 一片散点图)。 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不同时间片之间的心率分布关系。
5
三
24小时散点图用灰色表示背景,而不同时间片(例如一个小 时的散点图)用不同颜色作前景,用于表示某个时间片段散 点图与24小时散点图的关系。
认识心电散点图整理

认识心电散点图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李方洁心电散点图(Lorenz散点图)是基于非线性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用于长程心电数据分析的一种新方法,是以数据高度集中的方式,将长程心电数据制作成一枚具有全心搏“可视性”的图形。
心率变异性(HRV)的不同的变化模式和多数心律失常都有特异性图形,可在一枚图上将24小时或更长的心电数据“尽收眼底”,直观地判断HRV与心律失常的类型[1]。
一心电散点图的理论基础及其认识与发展1.名称的沿革Lorenz散点图的名称来源于英文Lorenz plot,或Poincare plot,分别以“混沌理论之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动力气象学家E.N.Lorenz和混沌理论的奠基者、法国数学物理学家J.H.Poincare的姓氏命名。
因其图形呈散点状,又称散点图(Scatter plot、Scatter map) [2]。
近年来将散点图方法用于连续心电信号的描记,先后称为Lorenz图、RR-间期Lorenz 图、Lorenz散点图、RR间期散点图(RR-interval Plott)[3-20]。
2010年国内郭继鸿教授建议使用“心电散点图”。
2.理论基础非线性混沌理论是数学科学中一门年轻的分支,自理论创立,在科学界广泛被认同,至今只有几十年时间,其最重要贡献是发现并认识到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是非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和随机只是隶属于非线性系统之中的一部分。
非线性系统的行为模式包括“线性”(具有规律性,其变化模式可被预测)和“随机”(无规律性,其变化模式不能被预测)以及介于线性与随机之间的行为模式——“混沌”。
在非线性系统中混沌是其主要行为模式。
非线性混沌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指出,过去一些被认为杂乱无章,完全无规律的“随机”现象其实可能是混沌行为,通过对混沌的定性、定量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其规律可以被掌握、其行为可以被预测[21]。
3.混沌理论及其方法学在心电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非线性科学的迅速发展,已经证实,人体属于非线性巨系统,其心电信号具有混沌特征,与传统的线性方法相比,采用非线性方法,能捕捉到人体更多的生理与病理信息[22]。
监护仪心电图的基本解读完成版

室性早搏二联律(QRS波)
Company Logo
室性早搏三联律(QRS波)
室性自主心律(QRS波)
成对出现的室性早搏(连发)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QRS波)
R-on-T现象
室性心动过速(QRS波)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 (2)频率140~200次/min; (3)心律可略有不齐; (4)房室分离( P波与QRS波群无关,且其频率慢于 QRS频率)
胸导联,P<O.20mv
P-R 段
PR段是从P波终点至QRS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
活动。
P-R间期
意义: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包括P波和PR段代 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时间(长度):0.12~0.20s。
QRS 波 群
意义:心室的除极化。
右心室肥大(QRS波)
(1)右心室高电压表现: ① V1(或V3R)导联R/S≥1;② RV1+SV5>1.05mV(重症可> 1.2mV);③ aVR导联R/S或R /Q≥1(或R>0.5mV)。ຫໍສະໝຸດ (2)心电轴右偏,常见顺 钟向转位。
(3)QRS总时间正常, VATV1>0.03Sec。
(4)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伴有ST 段缺血型压低达0.05mV;以S波 为主的导联中,反见T波直立, 表示右心室肥大伴心肌劳损。
T波
意义:代表心室的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形态:圆钝,升支缓慢、较长,降支陡而短。 电压: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应大于R波的1/10。
T波
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 T波在Ⅰ、Ⅱ、V4、V5、V6直立,TaVR倒置。 T波在V1、V2、V3可以直立或倒置,如TV1直立, T波在V2、V3直立;如TV1倒置,TV2、V3可以倒置。
如何用心电散图分析心律失常资料

2020/11/18
2
心电散点图装载于动态心电分析系统
2020/11/18
3
2020/11/184 Nhomakorabea2020/11/18
5
2020/11/18
6
心电散点图的理论基础与来源
It’s a method using graphic to express long-time electrocardio-RR
E.N.Lorenz(1917-2008)
2020/11/18
When making an innovative experiment on meteorological theory in 1948, Lorenz found that "it is seemingly random in surface, but in fact it is the phenomenon moved in accordance with strictly and easily expressed rules "
1948年Lorenz在进行一项创新性气象 理论实验时,发现了“表面看似随机, 而实际上是按照严格而易于表达的规 则运动的现象”
10
心电散点图的理论基础与来源
Finally the explanation to chaos phenomena appeared in 1961.
1961年对混沌现象的 解释终于出现了。
1903年Poincare在《科学与方法》一书
中提出了Poincare猜想,指出“三体”
问题中,在一定范围内,其解是随机的,
意味着可能存在混沌的特性,从而成为
世界上了解混沌存在可能性的第一人。
2020/11/18
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和分析心脏电活动的一种临床检查手段,通过检测心脏肌肉的电活动变化反映心脏功能及心脏疾病的存在与否。
下面将介绍心电图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一、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放置心电电极在患者身上采集心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放大等处理后,记录在心电图纸上。
心电信号与心脏肌肉的电活动有关,心脏的电活动可以分为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
正常的心脏电活动经过依次发生的传导过程,被记录为心电图的P波、QRS波群和T波。
1. P波:反映心房肌的电除极和兴奋过程。
它表明心房收缩的时间。
2. QRS波群:反映心室肌的除极和兴奋过程。
Q波为正向的初张波,R波为正向的最高波,S波为下降波。
QRS波群表示心室收缩的时间。
3. T波:反映心室肌的复极过程。
T波的形态、振幅和方向反映心室复极的状态。
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主要以QRS波群的时间为基准。
心电图是通过记录这些特定波群的幅值、时间和形态来进行分析。
二、操作方法进行心电图检查需要准备心电图仪器和相应的心电电极,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1)告知患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2)确保心电图仪器正常工作,检查纸张是否够用,放置纸带,并调整正常速度(通常为25mm/s)。
(3)检查心电电极是否完好,清洁并消毒每个电极。
2. 放置电极:(1)通常需要在患者四肢上放置四个电极,分别是右上(颈)肢、左上(颈)肢、右下(腹)肢、左下(腹)肢。
(2)清洁电极贴片,并将其粘贴在相应的位置,必要时可使用固定带固定电极。
3. 连接电极线:(1)将电极线连接到电极贴片上,确保连接稳固。
(2)将电极线连接到心电图仪器上,确保连接正确。
4. 开始测量:(1)患者保持安静,适当暴露胸部,尽量保持放松。
(2)测量前清洗患者胸部皮肤,以确保电极接触良好。
(3)按下心电图仪器上的记录按钮,开始记录心电图。
心电散点图

心电散点图的作图原理与分析心电散点图(简称:散点图)是指按时间顺序,对长时程RR间期序列作图,目前制作均为二维散点图,其中包括单象限和四象限散点图,以及差值散点图。
掌握作图原理,根据图形特点,解读图形成因是学习和运用散点图的基本功。
本文就目前临床常见的散点图制图方法及原理进行简单分析,目的使更多临床及心电工作者熟悉散点图的使用及判定。
一.作图原理使用动态心电记录和分析仪,记录患者24h心电数据,将其中的连续RR间期信息传输到心电散点图系统制作散点图。
二维散点图是在预设的直角坐标系中,以前RR间期(RR n)为X 值,后RR间期(RRn+1)为Y值,连续追踪作图。
图中每个点的位置都取决于两个相邻的RR 间期,前一对RR间期中的Y值,是后一对RR间期中的X值。
根据数据分析的不同需求,二维散点图可制作成单象限图和四象限图。
1.单象限散点图[1]所有RR间期的散点都依时间序列绘制在同一象限中,相当于坐标系的第I象限。
坐标系X轴代表第n个RR间期(RRn),Y轴代表紧随其后的RR间期(RRn+1),见图1。
单象限散点图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方法。
2.四象限散点图3.差值散点图差值散点图制作方法是将两个紧相邻的RR间期的差值作为RRn,将下一个RR间期差值作为RRn+1,在二维坐标系中作图。
差值散点图从不同的角度提供RR间期变化信息。
同一份心电数据可分别制作成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对比阅读,可获得更多的心电信息,[3]图3但目前对差值散点图的解读甚少。
二.数据要求散点图是在相互关联的海量心电数据中发现隐含于其中的规律。
海量数据是指能够提取到有用信息所需的数据量。
散点图根据图的形态对图形进行定性,所以应有足够数量的散点参与作图。
由于数据条件不同,所需要的数据量也不同,24小时动态心电数据适用于散点图分析。
图4.短程,数据量少长程海量数据三.散点图分析在散点图系统的界面可直观地对波形进行分类处理。
首先是参考心电散点图诊断指标,对疑似不符合真实心搏的散点集进行检查,确认其RR间期的真实性。
述评心电散点图中应关注的几个方向

诸多研究表明, 心电散点图可用于心力衰竭、 心 肌梗死、 心肌病、 遗传性心律失常等恶性心律失常的 预测及评估, 也可用于房颤的预测和推断。 目前关于 心电散点图的应用,只是心电工作者应用于动态心 电图的诊断, 而临床医生对此缺乏了解, 因此心电散 点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心电散 点图具有诊断动态心电图的功能, 与此相比, 在评价 心律变化和反映机体状态方面,可能具有更重要的 作用。 拆掉心电与临床之间的一堵 “墙” , 我们的视野 将更开阔。 四. 散点图描记方法的改进 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的心电散点 (RR- Lorenz 散 点) , 由于横、 纵坐标轴只反映 RR 间期的长短, 不能 反映其散点发生的时间,而心律的变化或节律异常 的发生是与时间相关的,或者说与人体活动或者所 处的状态有关。从散点图上不能得到散点发生的时 间,给临床考察心律变化与时间的相关性带来了不 便, 因此, 有学者建议将 RR- Lorenz 散点图引入时间 轴, 构成三维散点图。相信,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 和功能的加强会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但三维的出 现可能又会带来一个新的视角,其功能及应用也需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 最近向晋涛等提出了时间 RR 间期散点图的概 念, 是另一种心电散点图 (横轴为时间, 纵轴为 RR 间期 ) , 解决了散点发生的时间相关性问题 。工程技 术人员已设计出良好的应用软件,初步临床观察显 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应 用与研究亮点。 牛顿在解决万有引力的过程中, 发明了微积分; 心电学者在 “ 考察 ” 心律整体变化的过程中, 发现了 心电散点图。 在探索中找方法, 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 题, 创造知识。 作者简介 , 湖北仙桃人, 编审, 《中国心脏 向晋涛 (1963-) 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编辑部主任, 医学学士, 科技 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电生理学、 科技编辑和医学科 学研究方法。
心电散点图在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

心电散点图在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应用心电散点图进行快速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20例体检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记录受检对象24 h心电信号,然后再利用计算机自动检测技术对患者心电情况进行分析,绘制患者24 h心电散点图。
将心电散点图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室上性早搏诊断符合率96.43%(27/28),室性早搏诊断符合率89.29%(25/28),心房颤动诊断符合率100%(9/9),差异传导诊断符合率80%(4/5)。
室上性早搏组和室性早搏组的斜率分别与其他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与差传组的斜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电散点图应用于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应用简单快捷,图形直观,尤其对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心房颤动和差异传导的诊断上优势明显。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rapid diagnosis of cardiac arrhythmia using ECG scattergram.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120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electrocardiogram of 24 hours was recorded with a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recorder.Then the electrocardiogram of patients was analyzed by computer automatic detection technology.The 24 hours electrocardiogram scatter plot was drawn.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iagnosis,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of supra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was 96.43% (27/28),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was 89.29% (25/28).The coincidence rat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100%(9/9),and the rate of differential conduction diagnosis was 80%(4/5).The supra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and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other groups(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group(P>0.05).Conclusion:The electrocardiogram scatter plot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in the rapid diagnosis of arrhythmia.It is simple and quick to apply,and the graphics are intuitive,especially for the diagnosis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supra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atrial fibrillation and differential conduction.[Key words] ECG scatter plot;Rapid diagnosis;Arrhythmia;Diagnosis心血管疾病是當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全球每年新发心血管疾病人数不断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方洁老师:心电散点图的原理与基本方法心电散点图的原理与基本方法李方洁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一.概述心电散点图是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并已在动态心电图分析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心电大数据处理方法。
心电散点图亦Lorenz 图(Lorenz plot)或Pincare图(Pincare plot),分别以“混沌学之父”——美国动力气象学家E.N.Lorenz与“混沌理论的奠基人”——法国数学家J.H. Pincare的姓氏命名,表明心电散点图与传统的波形分析方法不同,而属于非线性混沌方法。
心电散点图以传统心电学中前所未有的整体观视角,对RR间期序列进行诠释,提高了诊断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实现原始信息透明化,以及数据分析编辑过程中的批处理,简化了动态心电图的分析过程,强化了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功能。
由于散点图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处理大批量心电数据的速度及准确率,减轻了动态心电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二.心电散点图的分类与作图原理“心电散点图”的称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目前临床上所能见到的RR间期散点图、RR间期差值散点图,时间RR间期散点图;狭义上的心电散点图是指RR间期散点图,这一方法最为经典,其系统软件最早被装载于动态心电分析系统中,临床上对其图形解读最多,也是目前最常用于动态心电图分析的方法。
多数情况下心电散点图的称谓都指这一图形而言。
本文所涉及的各种图形为此图。
RR间期散点图和RR间期差值散点图均有“迭代计算”(后述)的性质,属于Lorenz Polt或Poincare Plot范畴。
时间RR间期散点图则不具有“迭代”的性质。
明显补充了RR间期散点图对心电数据分时段表达的需求。
不仅如此,时间RR间期散点图自身也能提供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关于心率变化的信息。
(一)RR间期散点图RR间期散点图是对RR间期序列进行顺向简单迭代的二维图形。
这一图形主要反映原始RR间期之间的依赖、变化关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图形。
制作心电散点图的数据来源于动态心电记录的连续RR间隔信息,信息传输到心电散点图系统制作散点图。
系统在预设的二维直角坐标系中,以任意RR间期(RRn)为横坐标X的值,紧挨其后RR间期(RRn 1)为纵坐标Y的值,连续追踪作图。
图中每个点的位置都取决于两个相邻的RR间期,形成前一次散点中的Y值,是形成下一次散点中的X值。
根据数据分析的不同需求,二维散点图可制作成单象限图和四象限图。
图中的的N表示窦律R波;S表示室上性心律R波;V 表示宽QRS波。
1.单象限散点图3所有RR间期的散点都依时间序列绘制在同一象限中,相当于坐标系的第I象限。
坐标系X轴代表第n个RR间期(RRn),Y轴代表紧随其后的RR间期(RRn 1),见图1,2。
单象限散点图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方法.全部RR间期,包括所有心律失常的联律间期与代偿间期都依次作图,全部表达在一个坐标象限中。
N-N:窦性RR间期;N- V(S):早搏联律间期;V(S)-N:早搏代偿间期;V(S)- V(S):连续异位心搏间期(N表示窦律R波;S表示室上性心律R波;V表示宽QRS 波)365医学网转载请图1. 心电散点图作图原理36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36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图2. 单象限心电散点图示意图2.四象限散点图四象限散点图的迭代方法与单象限图形相同,对于心律失常的数据,四象限图形可将不同的心律分别表达在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
第I象限:RRn和RRn 1为两个室上性(包括窦、房、交界区)RR间期的散点;第IV象限:RRn为室上性RR间期,RRn 1为紧挨其后的宽QRS波联律间期的散点;第II象限:RRn为宽QRS波的联律间期,RRn 1为紧挨其后的代偿间期的散点;第III象限:RRn和RRn 1为两个宽QRS波的RR间期的散点。
四象限散点图可将重叠在室上性心搏散点图中的宽QRS波散点图“提取”出来,以便于观察。
一般用于房颤伴宽QRS波和宽QRS波伴有频发多种心律失常的数据(图3)。
图3. 四象限心电散点图示意图(二)RR间期差值散点图差值散点图是将两相邻RR间期差值作为坐标的X值和Y,进行顺向迭代,在二维坐标系中作图。
RR间期差值散点图是从另一个维度提供RR间期变化信息。
同一份心电数据可分别制作成心电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对比阅读,可获得更多的心电信息,如同一份窦性心律伴室性早搏的数据,RR间期散点图可以提供室性早搏的图形,而RR间期差值散点图还能提供室早二联律和室早三联律的图形(图3-13),对发作性心房颤动也有较高的敏感图4.心电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左图是24h窦性心律伴室性早搏的心电散点图(RR间期散点图),右图是用同一份数据制作的RR差值散点图(三)时间RR间期散点图时间RR间期散点图不是迭代制作的图形,而是以记录时间为横坐标,以实时RR间期为纵坐标作图,是RR间期随时间变化的散点趋势图。
目前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与RR间期散点图系统之间实现了互相回放对照功能,时间RR间期散点图被设计成能够自如“伸缩”,可以“浓缩”以便宏观掌握总体RR间期变化模式及其时间规律,也可以“稀释”,以便于观察操作者关注的某个具体心搏模式。
时间RR间期散点图在挖掘心律失常时间特征或关注某时段心律状况时具有独特优势。
图5. 时间RR间期散点图图中上一条图是24h的RR间期变化趋势;下一条图是将其中1h 的图形延展开的RR间期的趋势图,见到有两种RR间期,纵坐标值较大(RR间期1250ms左右)的一条反映正常窦性心律,纵坐标值较小(RR间期在750ms左右)的一条反映早搏联律间期三.心电散点图的基本方法由于心电散点图记录和评价心电数据的视角完全不同传统的波形分析,因此需要突破贯性,转换思维,了解相关新概念,才能掌握和灵活应用心电散点图的技术方法,(一)吸引子临床病例中,由于心律和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使心电散点图的图形呈多样性,组成心电散点图的基本单位是“吸引子”图形,也称“子图”(子图多数是独立的吸引子)。
根据吸引子在图中分布的位置,分为“稳态吸引子”和“非稳态吸引子”。
单一起源的心律,如最常见的正常窦性心律的图形由单独的子图(一个吸引子图形)形成,分在坐标系中45°线上,属“稳态吸引子”,而心律失常的图形常由多个子图形组成,心律失常越复杂,子图越多,常包含“稳态吸引子”和“非稳态吸引子”图形。
因此掌握吸引子的特性对分析心律失常十分重要。
1.稳态吸引子稳态吸引子是同一起源心律的RR间期迭代图形,最常见是连续窦性心律,其次是各种连续异位心律,如心房、心室等的心动过速或逸搏心律。
当这些RR序列总是在自身频率范围内随时间过程产生微小的变化,其吸引子图形分布于坐标的45°线上。
稳定态吸引子的频率范围和性态是区分不同系统的标志。
2.非稳态吸引子非稳态吸引子是心搏从一个起源点变化为另一个源点时产生的过渡吸引子,由不同心律的RR间期偶合而成。
窦性心律伴各种异位心律或阻滞等都可产生非稳态吸引子。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系统有各自的频率范围,如:正常窦律系统频率60-100次/分,心室逸搏心律系统是20-40次/分,当这两种心律发生交替时,就产生与两者频率相关的偶合吸引子;不同心律随时间变化发展趋势不同,所以非稳态吸引子不仅脱离45°线,形态和分布位置也不同,如由窦律间期与房早联律间期形成的吸引子其发展趋势多形成一个与坐标轴成角(一般﹥0,﹤1)的图形,而由窦律间期与室性早搏联律间期形成的吸引子其发展趋势多形成与坐标X轴平行的图形。
因此,关注非稳态吸引子的各种特征,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鉴别异位心律的起源有独特的作用。
图6.稳态吸引子与非稳态吸引子在一份心电数据中,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吸引子分布在心电散点图中,则反映心律的起源点是一个以上。
非稳态吸引子是心律交替过程的产物,只要心律起源点发生变化,就有非稳态吸引子的散点出现。
非稳态吸引子中散点的数目不代表某种心律出现的次数,而反映心律起源点交替的次数,非稳态吸引子的数目则与心律起源点的数目有关。
心律在不同起源点之间交替越频繁,非稳态吸引子中的散点就越多,图形越饱满。
正常情况下心律起源于窦房结,心电散点图中只有一个稳态吸引子图形。
当出现多分布的非稳态吸引子图形时,必有异位心律出现,根据非稳态吸引子图形的数目可推断有几个异位起源点。
又由于不同起源心搏的吸引子有不同图形特征,可确认异位心律的起源点。
3.吸引子与散点集落在心电散点图中,吸引子是组成一幅完整心电散点图的子图,散点集落(散点群落)也符合这一定义。
但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对于心律失常诊断也有不同意义。
每个吸引子都是同一个动力系统(早搏前点、早搏点、早搏后点均属不同动力系统)的图形表现,因此吸引子中的散点分布有其内在规律。
而散点集落可由无序散点或序散点组成,故散点集落既可由一个独立的吸引子组成引,也可由多个吸引子重叠或贴附在一起组成。
如传导阻滞与房早未下传的吸引子均分布于慢减速区与慢加速区,常常部分重叠,形成同一个散点图集落,因此一个散点集落中有几个吸引子就揭示有几种心律模式或类型。
散点集落为可为无序分布,故形态具有随机性,吸引子是同一个动力系统的图形,具有系统行为的模式特征:吸引子具有“凝聚性”,其图形核心散点密实,边缘光滑虚疏。
根据吸引子图形的特征可了解各散点集落有组成成份。
图7. 吸引子与散点集落左图是吸引子,右图是由三个吸引子部分重叠在一起形成的散点集落(二)标识标线与图形名称1.标识标线心电散点图背景中有等速线、近端、远端、加速区与减速区。
等速线也称45°线,是在坐标系中与X轴和Y轴各为45°角的直线,只有两个等长的RR间期(RRn=RRn 1)形成的散点才能位于45°线上,故称等速线。
等速线是稳态吸引子分布的区域。
近端是靠近坐标原点的方向、远端是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加速区是等速线与X轴之间的三角区域,减速区是等速线与Y轴之间的三角区域。
在加速区中,靠近近端方向为快加速区,靠近远端方向是慢加速区。
在减速区中,靠近近端方向为快减速区,靠近远端方向是慢减速区。
在等速线上,越是靠近近端的散点RR间期越短,心率越快;越是靠近远端的散点RR间期越长,心率越慢。
在加速区的散点,X值(RRn)大于Y值(RR 1),表示有心率加速现象。
由于加速的程度不同、X值与Y值的比例关系不同,图形在加速区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在减速区的散点,X值(RRn)小于Y值(RR 1),表示有心率减速现象。
由于减速的程度不同、X值与Y值的比例关系不同,图形在减速区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快速性心律失常时,RR间期表现先加速(早搏联律间期)后减速(早搏的代偿间期),所以散点先后表达在快加速与快减速区。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RR间期表现先减速后加速,所以散点先后表达在远端的慢减速与慢加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