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3篇

合集下载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于敏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1)于敏(1926年8月16日—2023年1月16日),天津宁河人,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战略科学家,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亡国奴的屈辱记忆让他从小立下重振河山的志愿。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兼任助教,导师对他的评价是“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科研生涯,作为当时的“最强大脑”,于敏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又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开国内之先河,从没留过洋的他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2)在中美激烈碰撞,几乎滑落冷战边缘的今天,审视核武器对于中国的意义,再回看核武器的创造者则更加呈现出一种空前的伟大于敏的诞生以及发挥的作用,不管用怎样的伟大来形容都不为过,堪称20世纪最大的天佑中华之一!这个名字用来回答有哪些国士无双也是完全切题的,只是我认为仅仅是国士无双完全无法将其成就功勋对于国家兴衰民族庚续、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要影响反映出来,这个名字需要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语境中来被提及,只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存在,这个名字就应该被顶礼膜拜,这个名字就应当与日月同辉!有朋友评论说不喜欢这种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虚无缥缈的所谓天命联系在一起。

氢弹之父于敏重要事迹

氢弹之父于敏重要事迹

氢弹之父于敏重要事迹氢弹之父于敏重要事迹篇1于敏没有留过洋,却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

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

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

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氢弹之父于敏重要事迹篇2“百日会战”令人难忘。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

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氢弹之父于敏重要事迹篇3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他的胃病日益加重。

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

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气喘吁吁。

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特许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

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

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后来于敏又奔赴西北,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2019于敏先进事迹材料5篇

2019于敏先进事迹材料5篇

2019于敏先进事迹材料5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在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最高等级,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此前仅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19于敏先进事迹材料5篇,希望你喜欢。

中国最快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众所周知,我国是五个核大国中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一个。

美国作为先行者,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1945.7.15--1952.11.1),它的冷战对手苏联用了约4年时间(1949.8.29--1953.8.12),美国的坚定盟友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1952.10.3--1957.5.15),"独立特行"的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1960.2.13--1968.8.24)。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成功仅仅有2年零8个月。

现在网上有人认为我国时间短是"后发优势",但20世纪50、60年代美苏英等核大国对氢弹的研制高度保密,我国没法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数据,同为西方国家一员的法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耗时8年,本身就是对脑补的"后发优势"的最大否定。

如果一定要说外国经验对我国有什么帮助,那就是美苏英三国作为先行者,他们告知了全世界还有氢弹这么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要强大得多的、采用核聚变原理的核武器,仅此而已。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苏等超级大国耗时日久,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路线不明,还有计算量的繁复。

虽然1948年英国科学家Klaus Fuchs就最早提出了辐射内爆压缩热核装药的想法,但这一想法美国人1951年才重新发现,这就是著名的氢弹Teller-Ulam构型的核心要素。

苏联直到1954年才认识到辐射内爆这一关键因素,并在1955年11月22日成功进行了辐射内爆氢弹的。

另外需要特意指出的是,苏联1953年8月12日的RDS-6S 氢弹使用"千层饼"构型,与其说它是氢弹,不如说是增强型原子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于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于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于敏于敏,是中国残奥会的传奇人物,于敏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中国人民。

以下将详细介绍于敏的故事。

于敏出生在贵州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因先天残疾,他只有一只功能健全的手臂。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缺陷可能成为他们追求梦想的阻碍,但对于于敏来说,他决心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己。

于敏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决心。

尽管他的父母一直担心他受到欺凌,在学校受到歧视,但于敏总是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他努力学习,以出色的成绩考入贵阳体育学院。

然而,于敏真正的转折点是2004年,当他在一家电视台看到残奥会的比赛时,他被运动员们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

他决心成为一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残奥会。

然而,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于敏遇到了种种困难。

首先,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

但是,他不放弃,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勤奋,他积极参与赞助活动,筹集资金。

此外,他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贵州省残疾人游泳比赛的冠军,获得了国家队的入选资格。

2008年,于敏首次参加残奥会。

尽管他只有一只手臂,但他在比赛中展现了出色的水平,赢得了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

他的坚韧和勇气感动了世界。

此后,于敏成为了中国游泳队的一员,并在2012年和2016年两届残奥会上再次夺得多枚金牌。

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特别是残疾人士,证明了残障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除了运动事业,于敏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他经常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赠书籍和体育设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力,帮助更多的人。

通过于敏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巨大的成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我们勇于追求梦想,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为他的奋斗和无私的付出,于敏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他用自己的事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感动中国的事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鼓舞着每一个人勇往直前,追求理想。

于敏事迹作文素材7篇

于敏事迹作文素材7篇

于敏事迹作文素材7篇于敏事迹作文素材篇1“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功勋》后,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我为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而热泪盈眶,并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有这样的英雄前辈而感到自豪。

剧中,无名英雄于敏有许多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爱国主义精神在于敏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隐姓埋名做研究和出国留学的选择题摆在于敏面前时,于敏说道:“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什么是底气,我们造的就是底气,核平衡才是平衡,咱不欺负别人,也不能让别人欺负咱们,不平等只能挨打,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于敏断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打算,选择了条件异常艰苦的氢弹研究,以史为鉴,在如今全球化时代,他的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

其次,于敏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品质让我不禁感慨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崇高品性。

正如于敏的妻子玉芹说的:“他将一生奉献给国家,我将自己奉献给他。

”这是于敏的家国情怀,是大奉献。

在与科研战友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中,他与战友团结协作,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纵使条件艰苦,他们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辛勤耕耘,终有收获。

剧中,有两个细节让我难忘,一是于敏将家里妻子为他和孩子准备的鸡蛋拿出来,用作奖励科研有突破的同事,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二是于敏与陆杰的战友情,他们相互挑战、相互激励,而后,相互扶持,这种情谊,着实让人动容。

最后,作为一名学生,观看了于敏为科学献身的示范后,我深受触动,思考了很多。

于敏始终相信科学,敢想敢干。

他说道:“搞科研,搞理论,讲的是实事求是。

搞科研,需要灵感,不是蛮干。

”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实践。

正是由于这般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我国氢弹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其中,戒骄戒躁,做真正的研究。

忠孝最是难两全,隐姓埋名数十载。

无名英雄于敏,是国家之幸,是民族之幸,更是吾辈之幸。

于敏事迹素材概况7篇

于敏事迹素材概况7篇

于敏事迹素材概况7篇于敏事迹素材概况(篇1)春去冬来春又回,寒来暑往。

浮世沧桑,澒洞尘世,斗转星移。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这是感动中国给予于敏先生的颁奖词,他是一位以平凡之躯,却立非凡之功,为国之重器之人。

数十年如一日,一直都在隐姓埋名,这已然是超凡脱俗。

先生于敏,正好华芳,赴身黄沙几十载,艰苦卓绝,默默无声,时天空乍响,重任结章,终是青丝成雪泪成行,于老以氢弹献中华神州,以生命辅我中华之崛起,佐我神州功业千秋万代。

仅以国之重器,烈血荐轩辕。

他“隐姓埋名三十载,不求声明天下扬”,当国家急需人才去填补氢弹方面的空白时,他毅然放弃自己所爱所擅长的原子弹研究,全心全意投身氢弹事业。

他心怀祖国,勇担大任;他埋身科学研究28年,面对枯燥乏味从零做起的氢弹事业,他呕心沥血,厉兵秣马,但也从不气馁,绝不退缩。

像于敏这样的灵魂怎会寂静无声,藉藉无名?君可见,氢弹诞生,震惊世界。

于敏先生用尽毕生绝学,书写宏图大略,去回报祖国大地母亲对他的滋养,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舒天昭晖,磅礴东方,共襄盛举,万众景仰。

“一生为国铸核盾,一世甘做淡泊人”,于敏先生的一生,兢兢业业。

天降大任于斯人,他不负祖国不负天。

胸怀大志,却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于老先生的仙逝,乃是我大国之殇。

于老宏志,吾辈皆咏之。

大国之殇,吾辈皆哀之。

然其我辈更当奋勉,不辞辛苦,以冰心誓破长夜天。

于敏事迹素材概况(篇2)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得殊荣。

国家主席为他颁奖。

1951年,25岁的于敏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不久,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科研生涯。

在研制核武器的物理学家中,如果说邓稼先代表“海归”,于敏几乎是唯一未曾留过洋的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于敏颁奖词感动中国

于敏颁奖词感动中国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晚会评选出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

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

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

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

我最敬佩的人科学家于敏作文

我最敬佩的人科学家于敏作文

我最敬佩的人科学家于敏作文于敏是一位功勋着著的科学家、我国的“氢弹之父”,也是我最敬佩的人。

他的事迹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准备着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

加入研究于敏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

就读于北京大学,有着不一般的物理天赋,成绩名列前茅。

毕业后,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选中,加入到钱三强领导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

他与合作者提出原子核相关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探索氢弹理论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

但是,于敏没有出国留过学,没有别人的经验与指导,也没有前人的实验数据。

开始氢弹理论研究,在他的面前,只有一张白纸。

投入研究研究氢弹是秘密的,同样也是困难的。

研究氢弹意味着于敏不得不放弃自己光明的前途,隐姓埋名;而只有一张白纸却意味着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完成这项任务。

这份工作使于敏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他对孩子们总是有着一份愧疚。

他也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推进氢弹的研制。

当时只有一台计算机,还只有5%的时间留给于敏和他的氢弹研究。

没关系,那就自己算吧!于敏和其它工作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

因为长期奔波和长期待在放射性元素下,于敏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竟然多次休克,但刚从医院中出来,也没有休息一下,就又奔向工作场地。

氢弹的研究十分困难,十分辛苦,可于敏却从不畏惧,也从没想过放弃。

于敏说:“核武器是一种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谦虚、尽力于敏,一个为了氢弹研究而绝迹多年的名字;一位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的科学家,在氢弹成功爆炸后,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他婉拒这样的称呼。

于敏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多年后,当于敏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已经是一位老爷爷了。

但是,即使头发越来越花白稀疏,他报效国家的初心却丝毫不减;额头上的皱纹越来越深,他却仍在为祖国的强盛尽一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
第一篇: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女孩——于敏
于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女孩。

然而,在2009年,她的生命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在那一年的暑假,于敏像往常一样,去了云南丽江旅游。

但是,她却因不慎从300余米的高空坠落,导致身体多处重伤,进入了昏迷状态。

在经历了 10 天 9 夜昏迷的情况后,她被送往四川成都的医院进行抢救。

但情况并未好转,于敏患上了多种病,严重到医生都无法确诊。

尽管她在病床上生命垂危,但于敏并没有放弃。

她和母
亲的支持者告诉她要坚强,于敏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治疗,终于在经历了长达 14 个月昏迷之后,于2010年10月3日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回来了。

“躺在床上时,我看到了很多生命。

我想起了家人、朋友……我想我必须活下去。

”于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她还表示,在这段时间里,“死神”多次来到她的面前,她一度害怕死亡,但后来她意识到,只要还能呼吸,她就该努力。

经历了这样的折磨,于敏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珍惜时间,珍惜人生。

她还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真情守护者”,希望能给与遭遇不幸的病友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于敏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的勇气和坚韧精神令人钦佩。

她可以面对生命的重大考验,仅凭自己的力量让自己从死亡的深渊中站起来,这无疑证明了人类的坚强和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