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秋之文字的历史

合集下载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之欧阳治创编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之欧阳治创编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时间2021.03.10 创作:欧阳治1.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

(本书采用的立场)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2.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前文字阶段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亖鹿——数字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表意字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假借字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形声字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二、汉字的性质(P10—P20)(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

南宋中期的理学思潮与辞赋创作

南宋中期的理学思潮与辞赋创作

南宋中期的理学思潮与辞赋创作刘培【摘要】南宋中期,理学对辞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时辞赋从题材立意到结构行文,从思想内容到审美好尚,都烙有深刻的理学印记.这些影响不仅是文人们的刻意为之,更是理学营造了一个以其话语为基调的文化环境,几乎每个文人都在潜移默化中为其沾丐浸润.在科举方面,理学通过律赋和策论等文体创作,在思想和文辞方面对读书人施与深入的影响;理学的发展,营造了一个以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氛围,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思考习惯和为文风格,从而影响到辞赋的发展;理学家身体力行的创作,也对辞赋的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51)003【总页数】10页(P10-19)【关键词】理学;辞赋;科举;文辞;境界【作者】刘培【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

南宋时期,有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的走向:首先是延续王朝命脉的动力,其次是延续华夏文明的动力,再次是延续士绅阶层与君王共治局面的动力。

理学在道德基础上构建起体大思精的哲学体系,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正宗地位和高尚的士绅阶层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正顺应了时代的这种需求。

随着高宗的退位,立足于华夷之辨之上的爱国情绪高涨起来,注重政治权变的王学一再被冷落,理学则借助这种情绪在孝宗淳熙、乾道年间得到强劲的发展。

理学的发展除了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学理的不断完善和学派的竞相林立发生影响外,其作用还表现在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渗透以及对某些社会观念的强化和改造。

在当时,理学对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辞赋创作当然也不例外。

对此,我们将作一番初步的探讨。

一、理学对科举的渗透及其对律赋的影响绍兴年间,理学是伴随着与王学的斗争而发展的,而这种学术斗争又和主战与主和的政治斗争纠结在一起。

中国文字学简史

中国文字学简史

中国文字学简史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多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而作为记载其历史的汉字也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而文字史的记载则仅从秦汉时期开始。

本文根据胡朴安先生的《中国文字学史》,精选要略,进行压缩,成此中国文字学简史一文。

胡朴安先生说“文字学史者,则叙述研究文字之条例之著作,与其人所以指示人知文字学说之源流。

编辑文字学,则比较各家之学说,而以客观叙述之,以得文字学之变迁。

”作为一部文字学史书,当以实事求是地态度真实地反映文字学之演进,与此同时,还应该应该以历史地发展地眼光看待各种学说和观点。

根据文字学的演变,胡先生将文字学史分为四个时期:文字书时期、文字学前期、文字学后期、古文字学时期。

下面将按照这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加以叙述。

一、文字书时期(秦汉—隋)该时期是文字学的萌芽时期,主要是编写文字书为主,字书的说解体例日趋成熟,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

文字书处于原始阶段出现了很多“最”“第一”,先将其按时间顺序罗列如下: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其中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或大篆”,好重叠,字呈正方形,笔划优美。

最古老的训诂学专著、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

大约是在西汉初年整理成书的,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作者不详。

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秦统一中国后最通行、最权威的文字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忆。

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第一部按部首进行编排地字书,许慎《说文解字》。

以五百四十部统摄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以六书之条整理文字之条例。

《说文》在声音训诂和语言学史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宝库,仿效的范本。

第一部楷书字典,顾野王的《玉篇》。

程姓百家姓排名多少_百家姓程姓历史名人

程姓百家姓排名多少_百家姓程姓历史名人

程姓百家姓排名多少_百家姓程姓历史名人程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中排行第31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9%。

现今,程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西、河北等省。

那么程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是多少呢?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程姓百家姓排名,希望大家喜欢!程姓百家姓排名程姓,百家姓排名第193位。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

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

秦汉时期,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

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人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

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

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

五代时,江南的新安程氏从安徽回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其子孙有迁陕西礼泉者。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地区。

与此同时,南达岭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长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东部沿海,在这一广大地区,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

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使河南地区程姓复兴,金兵南下时,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河南程姓自南宋开始,成为了我国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来源之一。

南宋绍兴年间,洛阳程姓有些迁居桂林、贵州。

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又从池州复归业洛阳,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已有程姓。

明清时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

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A.纺织技术的起源B.制瓷技艺的高超C.原始农业的滥觞D.商品交易的活跃2.西周宗法制规定,在同祖父的大家庭里,富者有赈济贫者的义务,贫者有得到赈济的权利,即所谓“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

其主要目的是A.实现宗族内部平等B.防止宗族溃散解体C.建立产品公有制度D.消除贫富悬殊现象3.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其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

这主要反映了A.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B.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C.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D.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4.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

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B.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5.下表为现代科学对几种耕畜牵引力测试的结果。

两汉时期由于缺少壮牛,多用牯牛拉犁拱作。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普及,且最为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是A. 一壮牛拉犁B. 二壮马拉犁C. 一牯牛拉犁D. 二牯牛拉犁6.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7.中国多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由来已久,如《唐律》的解释条文称:“准《户令》: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违此令文者,是为不均平。

文程取名的含义

文程取名的含义

文程取名的含义
(最新版1篇)
目录(篇1)
1.文程取名的含义概述
2.文程取名的历史渊源
3.文程取名的文化内涵
4.文程取名的现实意义
5.结论
正文(篇1)
1.文程取名的含义概述
文程取名,即以文字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启迪未来的过程。

这一概念源自于我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传统,强调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文程取名意在通过对文字的传承与创新,让文化得以延续和繁荣。

2.文程取名的历史渊源
文程取名这一概念源于甲骨文时期,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形式,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文程取名的概念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

3.文程取名的文化内涵
文程取名承载着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强调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字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文程取名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既要继承过去的优秀文化,也要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创新。

最后,文程取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即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繁荣。

4.文程取名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文程取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重视文字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字在文化传播、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文程取名启示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最后,文程取名鼓励我们在传承中进行创新,以新的文化成果推动社会发展。

5.结论
文程取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宋代莆田苏氏12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

宋代莆田苏氏12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

宋代莆田苏氏12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本文标签:历史名人□陈春阳莆田苏姓为苏益后裔,苏益长子苏光谊,其后裔礼部侍郎苏钦、淮东节度推官苏烨。

宋初由泉州德化迁居仙游。

苏益次子苏光谓,初居泉州永春,北宋初期其五子苏文谛自永春迁居今莆田三江口镇芳山、锦墩一带,为入莆始祖。

八世孙朝奉郎苏世南因与陆氏联姻,故始居禮泉里陆厝村,后迁居浮屿(今秀屿苏厝),同样将浮屿开基地命名为醴泉里眉山境西山东社,开立房号,因苏良为安抚使,将醴泉房称为安抚房,苏世南为莆田苏氏安抚房开基祖。

苏文谛后裔苏卿生五子,长子苏子轸,次子苏子昭,三子苏子莱,四子苏子期,五子苏子忠,而又分为五房。

至北宋后期后裔有五处定居点,即后世所分莆田五房,宗谱中又称为:象简桐秀侍郎房、百美江滨司业房、金墩驸马房、玉湖直郎房、醴泉安抚房。

今三江口镇芳山村有苏氏孝子祠。

莆田宋代苏氏进士有苏烨、苏棫、苏良、苏钦、苏廷彦、苏十能、苏权、苏子牧、苏应衡、苏国兰、苏子严、苏方子等12人。

苏烨,原名苏桓,字天宠。

莆田人。

与弟苏棫同入太学,声华籍甚。

宋元符三年(1100)同登李釜榜进士。

徽宗以其犯太子讳,赐今名,因字天宠。

除太学录,迁博士。

大观二年至四年(1108-1110)提举成都府事,乞便亲,政和元年至二年(1111-1112)移淮南东路学事,时其弟苏棫适提举淮西,兄弟夙以孝闻,人为筑华萼于两淮界上,迭迎养老父。

入为国子司业,因所取程文不合王安石新经之旨,降授奉议郎,除太常少卿,太子左谕德。

政和六年至七年(1116-1117)补外知泉州,历知福州、建州及顺昌府。

宣和七年至靖康元年(1125-1126)再知泉州。

后召为礼部侍郎。

丐祠禄。

钦宗即位,再以礼部侍郎召,未赴。

适时多故,戒诸子曰:“吾不能死君难,而苟窃君禄,非吾志也。

”乞致仕,加太中大夫,充徽猷阁待制。

苏棫,字公美。

莆田人。

与兄苏烨同入太学,声华籍甚。

曾以书谒苏轼,苏轼喜而延之,与叙宗盟。

宋元符三年(1100)与兄苏烨同擢李釜榜进士。

石刻之祖——石鼓文

石刻之祖——石鼓文

石刻之祖——石鼓文石鼓文是指春秋战国时秦国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古老文字。

十个鼓形刻字石,每个高约100 厘米,后人称之为“石鼓”。

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原石唐朝初年,石鼓文出土于陕西省陈仓县石鼓山,即今宝鸡市东南约十余里的渭河南岸陈仓山(现名鸡峰山)之北。

它用四言诗记述春秋时秦国国君一次猎祭活动,也称“猎碣”。

石鼓原石石鼓文刚出土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由于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大书法家纷纷赞赏它的书法精妙,特别是著名文学家韦应物、杜甫、韩愈等竞相作诗称赞,这才闻名于世。

石鼓从唐宪宗末年即元和十五年(820)被从野外收回放置凤翔的夫子庙,已亡一石。

北宋时,司马池又运至府学,仍亡一石。

仁宗皇祐初年,向传师在民间寻得所失一石。

石鼓原石大观年间,宋徽宗喜好书画古迹,宰相蔡京将十石运抵汴京(今河南开封),安置在保和殿稽古阁,并用金填字,以示珍贵。

靖康之乱,金兵攻陷汴京,将石鼓北运至金中都(今北京西南)。

元朝迁都大都(今北京)后,将石鼓置于国子监,一直保存到民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石鼓在北京放了六七百年,到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时,随故宫文物南迁,最后转移到四川峨眉县西门外武庙,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石鼓原石局部大图石鼓是花岗岩,石质坚固,但由于经过多次厄运,石质逐渐风化,有些文字已经脱落,十鼓虽然完备,但其中一鼓已无文字。

石鼓原石局部大图石鼓文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石鼓文北宋拓本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线条较金文更加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和金文简单,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石鼓文北宋拓本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

石鼓文是大篆流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文北宋拓本石鼓文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延续至今仍为全球华人广泛使用的文字。

中国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按年龄计算,恐怕有四、五千岁了,因为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

在地球上,只有几种文字比中国文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两个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经很发达了,它们记录了古埃及帝国,古代苏末王朝,巴比伦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

不过这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才使它们重见天日的。

它们都是躺在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

2、起源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

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甲骨文、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

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中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中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

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

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但根据一些学者的再研究,以为半坡符号以及在此以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的形成大概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中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则认为中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3、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

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

现在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

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从字形上看比秦国文字与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

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

据说隶书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指“徒隶”,本来隶书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

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来,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书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

现在流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

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

这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

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

楷书、行书和草书,一直流传至今。

4、特点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

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

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

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

一种文字通行面的广狭,是要由它通行地区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数的多少来共同决定的,我国领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亿多,而其中事业汉语的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距今4100多年。

而我们的汉字呢,从近年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汉字的寿命是最长的,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

汉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对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大都是依傍着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

而汉字则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跟埃及文走着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终变成了拼音字母,而发展成为一种拼音文字。

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行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字体系。

由于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

包括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全部结晶。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状况,听到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

总之,汉字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贡献。

同时,汉字是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

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成为一种线条文字,而线条结构是可以表现一种构图美的。

所以,汉字除了可以记录汉语以外,还可以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品。

历代都出过以书法名家的人,如汉代蔡邕的八分书,晋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张旭的狂草。

在我国历史上,书法与绘画齐名,不分轩轾。

其他民族的文字虽也讲究书法的工拙,却没有哪个民族把书法列为艺术品。

5、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甲骨文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6、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7、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8、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

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

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

笔势圆整。

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

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9、隶书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