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3——本局用户数据业务实现讲解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3——本局用户数据业务实现讲解

学生实验报告华北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程控交换实验实验名称:本局用户数据业务实现班级:12通信1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同组人:成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加深对交换机系统功能结构的理解,熟悉掌握B独立局配置数据、字冠、用户数据的设置。

通过配置交换机数据,要求实现本局用户基本呼叫。

通过数据配置,掌握现代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组成。

熟悉本局各单板的工作机制。

实验要求:配置与本局用户通话有关的数据,实现本局基本呼叫即可。

交换机独立局模块板位如下图所示:(程控交换机—B 独)学生实验报告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一)实验操作假设的数据如下:本局信令点(按实验终端编号进行区分,每台终端设定的局数据不同):AAAA01~AAAA24。

本局号段为5550001~5550032 , 对应物理端口号是:1~32,电话号码为5550001~5550032。

1、运行e-bridge通信实验平台客户端软件,出现服务信息设置界面,服务器地址为:129.9.0.10然后点击“确定”。

2、选中“程控:CC08-1”图标,在点击“业务操作终端”,弹出登陆窗口: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实验报告3、点击“业务操作终端”-》“CC08交换机业务维护”,弹出登陆窗口,输入用户名:cc08,密码:cc08,局名选LOCAL (IP地址:127.0.0.1),点击“确定”。

学生实验报告4、在维护输出窗口会显示登陆成功的相关信息,并自动执行几条系统查询命令。

5、点击“系统”-》“执行批命令”,或按CTRL+R。

学生实验报告6、选择已调试好的命令文件脚本“本局业务综合配置”,点击“打开”。

系统会自动执行并在【维护输出】窗口显示执行结果。

学生实验报告7、在e-bridge系统中点击“开始程控实验-》申请加载数据”-》“确定”,屏幕上方会显示当前占用服务器席位的客户端,你申请席位的客户端排在第几位,剩余多长时间。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现代交换课程实践学号:1162310120姓名:授课班号:284201年级专业:11级通信工程指导老师:陶剑锋一、软交换系统组成1.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软交换体系结构是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可以向用户提供包含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各种业务。

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在软交换构建的开放体系架构中,通过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承载的分离,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软交换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提供接入适配功能)、中继媒体网关(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资源媒体网关(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和呼叫控制服务器(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2. 软交换的特点分布式交换降低运营成本,传统电路交换网存在布点多、运行成本和运维人员成本高的问题。

而基于软交换的体系结构由集中的MSC服务器/软交换机与分布的媒体网关组成,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是分开的,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

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二、IP电话通信原理IP电话是按国际互联网协议规定的网络技术内容开通的电话业务,中文翻译为网络电话或互联网电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Internet网进行实时的语音传输服务。

现代交换技术实践教学(3篇)

现代交换技术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交换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现代交换技术实践教学方案。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文详细阐述了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旨在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背景现代交换技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升级和优化,现代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4. 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机会。

三、内容1. 理论知识教学: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内容包括交换系统结构、交换原理、信令系统、交换机设备等。

2. 实践操作教学: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设置以下实践操作环节:(1)交换系统搭建:学生分组,每组搭建一个简单的交换系统,包括交换机、终端设备、传输线路等。

通过实际搭建,使学生熟悉交换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信令系统配置: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信令系统,实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

(3)交换机设备操作:学生学习交换机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基本配置、故障排查等。

(4)交换系统测试与优化:学生通过测试,发现交换系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实际通信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交换技术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方法1. 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践环节。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逐步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使学生逐步掌握现代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全)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全)

基础实验一时间表调度实验1.实验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与设计: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实验效果检验一.实验目的:驱动交换网络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时间表调度原理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原理与设计:在程控数字交换的体系结构中,周期级程序(例如摘挂机检测程序、脉冲识别程序、位间隔识别程序)是由时间表调度实现的。

所谓时间表调度,是指每经过交换系统的最短有效时间(这通常是指各周期性程序周期的最大公约数),都会检查调度表的调度要求,如果某个程序在这时需要执行,则调度程序开始执行它。

在我们设计的时间表调度实验中,这个调度表的调度是静态的。

所谓静态,是指我们的调度表是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在系统运行的情况下不再改动。

实验要求的就是这个调度表的初始化。

这个调度表如下:我们这个交换系统提供了三个周期性调度程度(摘挂机检测程序、脉冲识别程序和位间隔识别程序),它们的调用周期分别为200ms、10ms和100ms,所以我们系统的最小调度时间为10ms。

如图所示,每隔10ms,我们就会检查这个表的一行,如果该行上某一列为1,我们就执列所对应的任务,如果为0,就什么都不做。

每当执行到这个表的最后一行,调度任务会返回第一行循环执行。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按照你的理解来填写这个调度表。

三.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函数功能:完成调度表的初始化;函数原型:initSchTable(int ScheduleTable[SchTabLen][SchTabWdh]);其中SchTalLen和SchTabWdh为在bconstant.h中的宏定义:#define SchTabLen 20 //代表这个调度表为20行(相邻行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ms);#define SchTabWdh 3 //代表三个周期性调度任务——0:摘挂机检测任务;1:脉冲检测任务;2:位间隔检测任务;四.实验效果检验:当调度表初始化正确时,能够进行正常的通话;如果初始化不正确,可能会造成周期性程序的不正常调用,例如位间隔调度的延迟会造成识别位间隔的延误甚至丢失。

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课程设计1. 引言现代通信网络在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各种数字化设备进行信息交流。

传统的通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交换技术作为人们通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完善。

因此,本文将讨论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的课程设计。

2.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将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交换技术的分类和发展历程3.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应用4.交换技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3. 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了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交换技术的分类和发展历程3.熟悉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应用4.理解交换技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4. 课程教材本门课程将使用以下教材:1.《现代通信网络》(第三版)许学民、陈金波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交换技术》(第二版)冯友兰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3.《数字交换技术》(第四版)王晓茜、江小平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5. 课程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讲述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类和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2.实践:分组进行小组设计,运用交换技术设计一个实际系统,如电话自动交换机等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入了解交换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和未来的创新发展方向等6. 课程评估本门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内容:1.平时成绩:参与讨论、小组实践、作业完成情况2.实验成绩:设计并完成小组实验项目,体现综合能力3.考试成绩:总结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发表自己对于交换技术的认知和思考7. 课程推广本门课程可以作为现代通信网络、网络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推广授课的途径如下:1.校内推广:与校内有关学院联系,利用教师资源和课程教材进行宣传推广2.网络教学:将课程教学视频和课件上传至在线教育平台,供有兴趣的学生自学或报名参加线上课程3.场外推广:与相关企业和机构联系,开展课程培训或讲座等活动,扩大课程影响力和受众范围8. 结论交换技术作为通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在现代数字化通信中的作用愈发重要。

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2)

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2)

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课程设计1. 简介现代通信网络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就是交换技术。

交换技术是通信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数据传输的速度和质量,而且还涉及到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针对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以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该技术,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如下:1.掌握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交换技术的分类和应用场景;3.能够设计和实现交换技术相关的系统。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按照难度和实用性分为三个部分。

3.1 基础知识部分在此部分,主要介绍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交换技术的定义和分类;2.交换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带宽、速率、延迟等;3.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消息交换等;4.常见的交换技术,如电路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ATM等;5.交换技术的优缺点。

3.2 实用技能部分在此部分,主要介绍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交换技术在网络设计中的应用;2.交换技术的性能评估和优化;3.交换技术的配置和管理;4.交换技术的故障排查和维护。

3.3 系统设计与实现部分在此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利用交换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基于交换技术的网络架构;2.实现基于交换技术的网络交换设备;3.评估和测试基于交换技术的系统性能。

4.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首先通过理论课程介绍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对该技术有全面的了解;2.对于实用技能部分,将采用案例分析和实验辅助教学,让学生了解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场景和技能要求;3.对于系统设计与实现部分,将重点放在学生实际操作和实验中,以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交换技术专家。

5. 课程评估和考核本课程评估和考核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考勤与参与度;2.课程论文或项目设计;3.课堂测试。

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交换技术课程设计简介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不断提高。

交换学习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和教师跨越国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交换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知识,拓宽眼界,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交换技术课程的设计非常重要。

本文将会探讨如何设计一门成功的交换技术课程。

课程目标在设计课程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交换技术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并加强学生的技术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目标:•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增强学生在本科和职业领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体验。

•增强学生的沟通和领导能力。

课程内容下面是一些推荐的课程内容:1. 跨文化沟通技能这是学生在交换学习期间最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学习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化差异的影响。

•面对面交流技巧。

•团队合作技巧。

2. 技术课程技术课程是交换技术课程的重要部分。

这门课程应该是学生能够学习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程内容:•网络安全•数据库管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程序设计•网站开发3. 本地文化和语言课程了解本地文化和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交换学习环境。

这些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核心文化概念。

•本地历史。

•本地语言课程。

4. 体验式学习交换学习包括了学习、交流以及日常生活。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加不同的体验性学习,例如:•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

•就业实习。

•社会和文化访问和交流。

•社区服务项目。

课程评估交换技术课程的评估应该基于目标,并以能力为导向。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评价方式:•跨文化沟通结果的观察。

•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估。

•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的评估。

•联结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结论交换技术对于学习和交流非常重要。

设计一门成功的交换技术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基于单片机的简易程控交换系统的设计本科论文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基于单片机的简易程控交换系统的设计本科论文

吉林建筑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学院《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基于单片机的简易程控交换系统的设计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21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15.12.28-2016.01.08本次课程设计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小型程控空分交换系统。

程控交换机是构成现代交换式通信网的重要设备,主要由用户线接口部分、交换网络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交换网络执行交换机的传送功能。

控制器执行交换机的控制面功能需要多种接口,以实现相应的适配功能。

根据交换机制式和应用环境的不同,用户电路也有多种类型,对于程控数字交换机来说,目前主要有与模拟话机连接的模拟用户线电路及与数字话机,数据终端(或终端适配器)连接的数字用户线电路。

本次设计的程控空分交换系统是利用空分交换芯片MT8816、双音多频芯片MT8870、AT89S52单片机以及外围电路组成。

详细介绍了MT8816以及MT8870芯片的工作原理,给出单片机主控模块、双音多频检测模块、数码管显示等模块电路图及工作原理,电路的设计思路清晰,性能稳定满足了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程控交换;双音多频编解码;单片机AT89S52;数码管显示一、设计的作用、目的 ----------------------------------------------------------------------- 1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 1三、设计内容------------------------------------------------------------------------------------- 1四、设计原理------------------------------------------------------------------------------------- 24.1程控交换机工作原理------------------------------------------------------------------ 24.2程控交换机程序流程------------------------------------------------------------------ 24.3 DTMF发送器的原理与构成 -------------------------------------------------------- 3五、硬件系统框图------------------------------------------------------------------------------- 4六、硬件系统设计------------------------------------------------------------------------------- 56.1 设计思路 -------------------------------------------------------------------------------- 56.2 器件介绍 -------------------------------------------------------------------------------- 56.2.1单片机主控芯片介绍 ---------------------------------------------------------- 56.2.2 MT8816芯片的介绍----------------------------------------------------------- 76.2.3 MT8870芯片的介绍----------------------------------------------------------- 96.3 单元电路 ------------------------------------------------------------------------------ 106.3.1上电复位电路 ----------------------------------------------------------------- 106.3.2上电指示灯电路 -------------------------------------------------------------- 116.3.3 晶振电路 ---------------------------------------------------------------------- 116.3.4 电源电路 ---------------------------------------------------------------------- 116.3.5 数码显示电路 ---------------------------------------------------------------- 126.3.6 解码电路 ---------------------------------------------------------------------- 136.3.7 交换网络电路 ---------------------------------------------------------------- 146.4 器件清单 ------------------------------------------------------------------------------ 15七、系统软件设计----------------------------------------------------------------------------- 167.1 软件设计思路 ------------------------------------------------------------------------ 167.2 程序流程图 --------------------------------------------------------------------------- 16八、心得体会----------------------------------------------------------------------------------- 17九、参考文献----------------------------------------------------------------------------------- 18 附录I(电路原理图)------------------------------------------------------------------------ 19 附录II(源程序)----------------------------------------------------------------------------- 20一、设计的作用、目的课程设计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是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质量、塑造自身能力等于有特殊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1)二、电路设计框图及系统概述 (4)三、各单元电路的原理及功能说明 (8)四、波形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11)五、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3)六、参考文献 (14)七、元器件列表 (14)一、设计任务书1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现代通信网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其中交换设备是整个通信网的核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将连接到交换设备的所有信号进行汇集、转发和分配,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换。

电路交换是在电话网络中使用的一种交换技术,而数字程控交换机是电路交换机的典型代表。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简易数字交换网络,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的硬件基础上,完成类似PCM系统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的搬移,即时隙交换。

研究意义现代交换技术理论课上,我们对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网络实现时隙的交换,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实践中加深对交换思想理论的理解,还能让我们对数字电路和元件以及通信原理的有关内容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通过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整合与统一,加强对仿真软件的掌握程度,对我们课程理论学习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培养了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设计原理及设计要求设计原理在PCM30/32路数字传输系统中,每个样值均编8位码,一帧分为32个时隙,通常用TS0~TS31来表示,其中30个时隙用于30路话音业务。

TS0为帧定位时隙,用于接收分路做帧同步用。

TS16时隙用于信令信号传输,完成信令的接续。

TS1~TS15以及TS17~TS31s时隙用于话音业务,分别对应第1路到第15路和第16路到第30路话音信号。

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中,信道传输上采用了类似TDM的传输方式、定长组帧、帧定位码和信息格式。

实验电路设计了一帧共含有4个时隙,分别用TS0~TS3表示,每个时隙含8比特码,依次为帧同步时隙、话路时隙、开关信号时隙和M序列时隙。

四个时隙复合成一个256kbps数据流,在同一信道上传输。

另一方面,数字交换实质上就是把与PCM系统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进行搬移,因此数字交换也叫时隙交换。

时间接线器可以完成同一条母线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工作方式有输入控制和输出控制方式两种。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电路,具体要通过设计数字电路,实现对帧同步时隙的定位检测,并通过控制端控制实现话路时隙、开关时隙和M序列时隙中任两个时隙的交换,达到对PCM实现话路信息交换的模拟效果。

设计要求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网络电路,其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主要技术指标基本部分:(1)采用“顺序写入,控制读出”的输出控制方式;(2)输入信号帧同步时隙码字与通信原理实验箱保持一致,为11100100;(3)其他时隙码字仿真时自拟,连接硬件时时由实验箱具体输入信号决定;(4)实现话路时隙、开关时隙和M序列时隙其中两个时隙的固定交换;发挥部分:(1)利用控制电路实现时隙交换的可调性,即通过调节控制信号随时控制所交换的时隙。

3设计任务及研究方法设计任务(1)设计各部分功能电路,画出完整电路图;(2)利用maxplus2软件进行仿真,画出电路仿真波形图;(3)说明电路原理及功能,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研究方法(步骤)1)首先分析数字交换网络的功能模块,按照功能不同把整个设计分成帧码检测电路、缓冲存储电路、串并转换电路、写控制电路、读出控制电路等;2)在熟知原理的情况下分模块设计电路,并用maxplus2软件进行编译,以确保电路正确;3)把整个电路各部分结合起来进行波形仿真,考察仿真结果是否满足要求;4)整体电路的功能修改及完善;5)将软件下载到实验箱,连接并测试(自选);6)完成设计总结报告。

4 设计总体进度计划进度计划18周星期一下午4:00:课程设计布置;18周星期二至20周星期二(6月26):自己设计与仿真;20周星期三至星期四:进入实验室调试(自选);20周星期五(6月29日):验收。

二、电路设计框图及系统概述1.电路原理图2.电路简介总体来讲,按照功能不同,数字交换网络电路可以分成帧码检测电路、缓冲存储电路、串并转换电路、写控制电路、读出控制电路等,在maxplus2中设计电路如上页图所示。

帧码检测电路利用移位寄存器为基本结构,并将移位寄存器的每个输出根据要检测的码字高低电平值把原值或非值接到一个与门的输出,当要检测的帧码出现时,与门满足全1条件,输出脉冲发生变化,从而起到帧定位的作用。

串并转换电路和缓冲存储电路由若干个D触发器构成,目的是把串行输入的信息流转换成并行的码字,在写控制电路的控制下按照时隙顺序写入缓冲区,并在读出控制电路的控制下,从缓冲区读出时隙交换后的话音信息。

写控制电路和读出控制电路由基本的数字电路构成,如数据选择器等,写控制端由帧码检测电路的输出判断每帧之间的界定,并使每8个脉冲(即一个时隙)的信息存储到一片寄存器上,读控制端控制输出寄存器的置位和移位功能,使得每片输出寄存器按交换后的顺序依次有效,从而实现了时隙交换后的信息输出。

3.电路设计帧码检测电路采用4个7474芯片及一个DAND8芯片,电路包含8个D触发器和一个8输入的与(非)门,D触发器级联构成移位寄存器,根据要检测的帧码的具体高低电平值(根据通信原理实验箱,帧同步码应为11100100)选择D触发器的Q端或QN端连接到与门的输入端,当帧码出现时,与门输出有一电平值的变化,即QN端有一负脉冲产生。

具体电路为:串并转换电路采用一个8dff芯片完成,8dff是由8个D触发器集成的移位寄存器,串行输入的信息码字经过移位寄存,变成了并行信息,即为寄存器的输出Q1~Q8,电路为:写控制电路主要由两片16cudsir芯片构成,两片16cudsir级联成为32位的移位寄存器,第一片的DATA端接在帧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因此负脉冲信号将在32位输出中依次移位,每32个脉冲重复一次,正好构成一帧的长度。

而在两个芯片的Q8和Q16输出端分别与主时钟信号组合为缓冲存储电路提供时钟。

每次时钟脉冲的到来可以使8个当前并行信号存入缓冲存储电路中的一个寄存器芯片,因此四个时隙的内容刚好依次写入四个缓冲芯片,为时隙内容的整体交换打下了基础。

其电路图为:缓冲存储电路由4个8dff芯片构成,4个芯片的clk端由写控制电路的输出决定,每当时钟脉冲到来,缓冲存储电路将输入的D1~D8信号输出到Q1~Q8,同时也是整个电路输出端的入信号A~H。

4个芯片分别存放四个时隙的信息内容,由写控制电路控制按顺序每次写入一个时隙的内容。

读出控制电路主要由三个8选1数据选择器和4个74166移位寄存器构成。

数据选择器的地址端为控制信号,由控制信号的组合决定时隙交换的具体时隙号(如时隙2与时隙3交换或者时隙2与时隙4交换)。

数据选择器的输出接上74166移位寄存器的置位/移位控制输入。

74166的输入为缓冲区的内容,在置位控制下可以将H内容输出到QH,然后在移位控制下在输出端口QH串行输出信号,由于SER输入为低电平,因此8位信息码之后全为0码,直到下次置位信号的到来。

控制不同的先后顺序使4个74166先后置位并输出一个时隙的信号,四个芯片输出信号在时间上通过或门叠加,达到时隙交换的目的。

其数据选择器部分连接电路图为:三、各单元电路的原理及功能说明1.帧码检测电路帧码检测电路采用的是7474芯片及一个DAND8芯片。

74774芯片是集成两个D触发器的芯片,输入输出端口十分简单,不再赘述。

4个7474芯片包含8个D触发器,D触发器级联构成移位寄存器,由电路可以看出,当帧同步码11100100没有出现时,与非门的输入不全为1,因此输出为高电平;当帧同步码进入检测电路,并使帧同步码11100100从右到左依次出现在8个触发器的输出端,此时与非门输入端全1,因此,检测电路输出负脉冲。

设定一定的时钟和输入信号,通过软件仿真可以得到检测电路输出端口f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当输入信号连续8位为11100100,即帧定位信号时,检测电路输出f有一时钟周期的低电平输出,此即为帧码检测的结果。

2.串并转换电路元件选择及原理串并转换电路采用8dff芯片,8dff芯片是由8个并行的、具有统一时钟和控制端的D 触发器集成而得的。

将8个D触发器的输入输出依次相连,构成了一个8位移位寄存器。

在时钟的统一控制下,每个脉冲下进行一次移位,可将8个串行数据变为并行数据。

其输出的波形图为:从图中看出,标尺所示时刻即为8个脉冲过后,q8~q1的值为串行输入前8位的数据,因此达到了串并转换的功能。

3.写控制电路元件选择及介绍写控制电路主要由两片16cudsir芯片构成,16cudsir芯片为二进制加减计数/左右移位寄存器,同步置位,它的功能表为:工作原理两片16cudsir级联成为32位的移位寄存器,第一片的DATA端接在帧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因此f输出的负脉冲信号将在32位输出中依次移位,每32个脉冲重复一次,正好构成一帧的长度。

第一片芯片的Q8、Q16,第二片芯片的Q8、Q16分别和时钟进行与非运算接在1、2、3、4号缓冲寄存器芯片的时钟端。

当负脉冲信号移位到Q8时,第一片缓冲寄存器使能有效,在时钟脉冲下把输入端的并行信息输出(把第二个时隙的内容从第一个缓冲寄存器输出),当负脉冲信号移位到Q16时,第二片缓冲寄存器有效,当前8位信息写入缓冲寄存器2号,后面依次类推。

由此,完成了按时隙顺序信息的写入。

以第一片缓冲寄存器的时钟端clk的波形图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该时钟每32个主时钟周期产生一脉冲,即每帧一次。

可以类推,其他3个时钟端依次延后8个脉冲,正好构成一帧的四个时隙。

4.读出控制电路元件选择及介绍读出控制电路主要由三个8选1数据选择器和4个74166移位寄存器构成。

数据选择器在数字电路课程已经学习过,8选1MUX完成根据地址端对8个数据进行选择输出的功能。

74166为8位移位寄存器,可以完成8位并行数据转串行输出的功能,其功能表为:工作原理数据选择器的地址端con1和con2是控制时隙交换的具体时隙号的。

根据两地址的不同,数据选择器输出分别为写控制电路两个芯片的Q8和Q16。

由74166的功能表可知,STLD端为低电平时完成置位功能,高电平时为移位功能。

以con1和con2分别为0和1为例,此时三个数据选择器的输出分别为Q16(1)、Q8(1)、Q8(2)并分别接在前三个74166的STLD端,第四个74166的STLD端接于Q16(2)。

因此,当一帧开始后,f输出的负脉冲依次移位,8个脉冲后Q8(1)为低电平,因此第三个74166置位,然后STLD恢复为1后把当前的8位数据串行输出,即在第二个时隙的时间范围内输出第4时隙的内容,由此完成了2和4时隙的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