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大豆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给大豆产量和质量带来一定的损失。
本文将主要介绍大豆常见的病虫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大豆常见的病害1. 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的叶片和茎部。
病叶上会出现灰白色的霉菌孢子,严重时叶片会出现黄化、枯死。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病苗清除、药剂喷洒等。
2. 大豆叶枯病大豆叶枯病是由叶枯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的叶片、茎部和豆荚上。
病叶上会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会出现枯死。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病苗清除、清理田间杂草、合理施肥等。
3. 大豆炭疽病大豆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的叶片、茎部和豆荚上。
病斑呈黑褐色,表面凹陷,严重时会导致豆荚变形、减产。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病苗清除、病残清理、药剂喷洒等。
二、大豆常见的虫害1. 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的生长点和叶片。
蚜虫吸食植物汁液,导致叶片黄化、畸形、卷曲,严重时会导致减产。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黄板诱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2. 大豆豆蛾大豆豆蛾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的豆荚。
豆蛾的幼虫会在豆荚内取食种子,导致豆荚变小、变形,严重时会导致减产。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黄板诱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3. 大豆刺蛾大豆刺蛾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和茎部。
刺蛾的幼虫会在叶片上取食,导致叶片被蛀,严重时会导致减产。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黄板诱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三、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虫品种选择抗病虫品种是防治大豆病虫害的首要措施,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2.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通过改变作物的种植顺序,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
3. 清除病苗和病残及时清除病苗和病残是防治大豆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源,阻断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大豆易于遭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
因此,综合防治大豆病虫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任务。
下面介绍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帮助农民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一、大豆常见病害1. 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由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病害,常在湿润环境下出现。
根腐病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大豆过度浇水,减少土壤湿度,避免土壤积水。
(2)保持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以降低病害根的数量。
(3)选择能够抵御根腐病的品种种植。
(4)浸种抗病药剂来保护种子,防止病害的传播。
(1)选择抗菌素耐受性良好的品种种植。
(2)选择土壤通风良好、排水性强的土地进行种植。
(3)及时清除病害植物遗体,并在下一季种植前施用充足的有机肥料。
(1)选择耐黑斑病的品种,以减少被侵害的可能性。
(2)定期进行病害的检测,并及时露天消毒和覆盖处理。
大豆霜霉病是由灰霉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高湿环境中低温的冬季。
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种子的清洁。
(2)向土壤中添加充足的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
(3)加强通风和排水,以降低土壤湿度。
大豆芽茧蚕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能够造成大量的芽茧害和减产。
其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进行防治,避免害虫的大规模繁殖。
(2)采用生物农药或小剂量药物进行喷洒,以避免对农作物的损害。
(3)在害虫出现的早期进行有效处理,以避免害虫数量的急剧增加。
2. 银鳞虫(1)灭虫剂喷洒:选择有效的化学灭虫剂进行喷洒。
(3)垂直耕作:在大豆种植的前一年,将土壤引到树干下方,以便于控制虫害。
(4)土壤消毒:清除受感染的土壤。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由于大豆生长周期较长,且受病虫害影响较大,导致产量波动较大。
了解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主要病害1.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是大豆在生长期内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主要通过空气、种子和土壤传播。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小斑点,后渐渐变成褐色大斑点,严重时叶片会变为焦黄色并掉落。
严重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减少。
2.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该病病原菌会侵入大豆根部,造成根部腐烂,导致大豆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
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天敌虫,主要通过叶片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大豆蚜虫主要在大豆的生长期内出现,植株上的叶片会出现黄化、卷曲、脱水等现象。
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并掉落,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
2.豆莨铃虫豆莨铃虫主要危害大豆的花朵和幼小的豆荚。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片部变黄并干枯,严重时还会导致豆荚畸形和减产。
三、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抗虫品种为了降低病虫害对大豆的影响,种植者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抗病抗虫能力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
通过育种工作,提高大豆的抗病抗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提高地力,增强植物的抗病抗虫能力。
通过施用有机肥、磷肥等,提供养分和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病抗虫的能力。
3.合理浇水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过湿或者干旱的土壤环境都会导致大豆的生长不良,易受病虫害侵害。
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是减少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4.管理留茬在大豆种植的轮作中,合理安排大豆的留茬管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留茬管理,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存活,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5.化学控制对于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其栽培规模大、种植地区广以及栽培技术相对简单,导致病虫害的发生较为常见。
下面将介绍大豆主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1.灰斑病:灰斑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灰色小点,随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灰斑。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施肥、控制植株密度,及时清理病叶、病株,药浆喷洒。
2.根腐病:根腐病是由土壤中的病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和地下茎。
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根系腐烂是其明显的症状。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轮作,加强土壤消毒,提高土壤养分和通气性。
3.霉菌病:霉菌病主要通过叶片上大豆病斑的扩大传播,导致大豆的叶片呈现黄色、白色或棕色,并逐渐变薄、凋谢。
防治方法:适时进行田间管理,采取合适的种植密度,及时清理病叶,药物防治。
4.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导致大豆叶片上出现白色霉毛状物质,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逐渐干枯、凋落。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掌握适宜的施肥水肥管理,适量喷洒药物。
二、虫害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主要为大豆的害虫之一,通过吸食大豆植株的汁液,导致病株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干瘪、甚至早期凋落。
防治方法:定期监测虫情,发现虫情严重时及时施药,控制虫危害。
2.棉铃虫:棉铃虫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以大豆的嫩叶和茎为食,造成植株叶片被钻孔、杂乱、叶片增大等。
防治方法:采用拦截器和黏虫板进行监测,发现虫情时适时施药。
3.菜豆螟:菜豆螟以大豆的叶片为食,造成叶片被啃食、卷曲等。
防治方法:埋设黏虫板和拦截器,及时对虫害严重的地方采取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
4.绿披虫:绿披虫以大豆叶片为食,导致叶片被蛀,形成蛀食斑。
防治方法: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轮作和休耕,最大限度地减少绿披虫的繁殖。
也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如引入寄生蜂等天敌。
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包括灰斑病、根腐病、霉菌病、白粉病以及大豆蚜虫、棉铃虫、菜豆螟、绿披虫等。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人类主要的植物蛋白资源之一。
但是,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大豆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是保障大豆生产的关键之一。
一、大豆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1. 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花期的大豆。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灰白色膜状物,后变为黄褐色,最终呈褐色斑块。
大量发病时,会导致大豆叶片枯萎,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预防和治疗:及时清理病叶,调整大豆密度、留行,增加通风阳光,喷施病害防治药剂,同时合理选种、防早熟。
大豆炭疽病是由一种炭疽菌引起的病害。
发病时,大豆叶片及茎部出现黑色粉末状病斑,最终坏死。
该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严重时会导致大豆叶片及茎部坏死。
预防和治疗:合理施肥,增加土壤肥力和大豆的抗病性。
注意选种健康的种子,并加强大豆病害防治药剂的喷洒。
预防和治疗:增加通风,减少潮湿,控制氮肥施用量,掌握科学的灌水技术。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病害防治药剂。
大豆蚜虫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
发病时,大豆叶片上出现凹陷状的黄点,严重时会导致大豆叶片卷曲、枯萎等问题。
预防和治疗:采用生物防治方式,如放置芸芝、蚜虫捕杀剂等;同时,合理施肥,提高大豆免疫力,更换抗病强的品种,定期喷洒病虫害防治药剂等。
2. 蝽虎蝽虎是一种侵害大豆的昆虫,受其危害时,大豆叶片上会出现黄、白、黑等颜色的环形斑块,严重时会导致大豆不结果或结果不良等问题。
预防和治疗:可采取覆盖栽培、喷施病虫害防治药剂等综合防治措施。
3. 大豆象甲大豆象甲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病时,会在大豆地上寻找繁殖环境,并经常在大豆干草、籽粒中进行卵产、仿芽、发育,严重时会导致大豆产量下降。
预防和治疗:加强土地管理,采用轮作、深耕等方式降低病虫害孳生环境,并坚持清理野木、杂草;喷洒病虫害防治药剂。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它的生产受到了许多病虫害的威胁。
这些害虫病害在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上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下面就分别从害虫和病害两方面来介绍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一、病害1. 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由真菌导致的,主要是因为生长在黄土高原的酸性和缺氧性的土壤中,是造成大豆生长不良、干瘪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防治措施:避免连作;选用具有耐酸、耐缺氧能力强的品种;施用腐殖土或有机肥等改善土壤;用药物如法螺环素、异霉灵等进行防治。
2. 大豆根结线虫病大豆根结线虫病由根结线虫引起,会导致大豆死根、萎黄、凋亡等。
防治措施:选用抗线虫病的优良品种;处理种子;采用轮作、深翻等方法来减少虫口和病菌;施用杀线虫剂如敌敌畏、杀线定、农用灯油等。
3. 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是由霜霉病菌引起的,会导致叶片变黄、畸形、生长退化等,影响豆荚的发育。
防治措施:选用病害抗性品种;加强淋浴、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种植密度不宜过大,加强营养管理;错开栽培期。
4. 大豆衣褐病大豆衣褐病也是由霜霉病菌引起。
发病症状是在幼苗期叶面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随后变大形成封闭性斑块,最终在豆荚上形成不易脱落的黄、褐色鳞屑。
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地面通风干燥;减少栽培密度;控制病害源;喷施54%苯菌灵悬浮剂、70%甲基托布津等抗病药剂。
二、害虫1. 豆蝽豆蝽在幼苗期吸吮叶汁,导致叶片变黄枯萎,影响花芽的发育和产量。
防治措施:间作用旋花、小麦等非豆类、非寄主作物;及时排排草、清理残根;对初期的豆蝽及时喷洒敌敌畏等杀虫剂,避免豆蝽神经中毒。
2. 豆盲蝽豆盲蝽能够摄食大豆嫩叶、花序和幼豆,导致大豆叶片枯黄、开花期提前、豆荚形状不佳等症状。
防治措施:及时处理稻草、秸秆等种子宿主,以减少病情加重;糯稻激素可以刺激大豆生长,增强大豆抗寒性和转产性,通过增加豆菜盲蝽天敌的寄生作用来控制豆菜盲蝽。
3. 刺脚豆象刺脚豆象是大豆种植中的重要害虫,成虫吸吮大豆幼苗和嫩芽汁液,导致豆株生长不良、形态呈矮小状、叶片颜色不良及提前落叶。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障大豆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豆病虫害以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常见病害1.大豆霜霉病:主要是由霜霉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湿度较高和温度较低的秋季。
霜霉病主要侵害大豆的叶片和嫩茎,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影响产量。
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霜霉病品种,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和种植。
(2)合理调节大豆的种植密度和栽培措施,使植株间的空气流通顺畅,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3)实施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减少霜霉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4)及时发现并采取化学药剂喷洒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大豆蚜虫:蚜虫主要以大豆的嫩芽和嫩叶为食,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地影响产量。
综合防治技术:(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残茬,减少虫源。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适当的时候放置天敌,如瓢虫等捕食性昆虫控制蚜虫的数量。
(3)喷洒高效低毒的农药,注意药剂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加强田间巡视,及时发现蚜虫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大豆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大豆的叶片和茎部,使植株的叶片变黄发红,严重的还会导致叶片枯萎和落叶。
2.大豆斑点病:斑点病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发生在大豆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影响产量。
大豆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栽培措施、轮作制度的实施、生物防治、药剂喷洒等方法,通过综合应用以上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
大豆生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豆生长,提高产量,我们需要了解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及相应的防治技术。
一、大豆主要病害1. 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病叶显示出黄化焦枯等症状,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磷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轮作和间茬,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2. 大豆疫霉病大豆疫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湿热的环境中。
可通过播种前处理种子、合理密植、保持通风、及时疏菌等方式进行防治。
3. 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是一种由霜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合理的密植和距离栽培、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4. 大豆软腐病大豆软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导致大豆根颈处软腐。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无菌土壤、合理施肥、保持通风等。
二、大豆主要虫害1. 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的常见害虫,会导致大豆叶片弯曲,并分泌蜜露,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防治大豆蚜虫主要方法包括喷洒农药、利用天敌控制蚜虫数量、合理施肥等。
2. 大豆螟大豆螟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期为害,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和果实。
防治大豆螟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间断播种、灭蛹、喷洒杀虫剂等。
3. 大豆甲大豆甲是大豆的常见害虫,会造成大豆幼苗被啃食,导致生长不良。
防治大豆甲的方法包括喷洒农药、采用甲虫专用的诱虫剂等。
三、防治技术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和化肥进行施用,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2. 选择抗病品种大豆的品种繁多,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轮作和间茬合理的轮作和间茬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46-01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它内部具有极其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人体需要的氨基酸。
而且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它不仅可以作为农业食品食用,而且也是重要的工业食品加工原料以及牲畜的饲料。
由此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大豆。
但是大豆病虫害的频频出现,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为此,本文主要对几种常见的大豆病虫害的危害、防治技术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常见的大豆病虫害
1.常见的大豆病害
我国常见的大豆病害有20多种,如: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菟丝子、灰斑病、灰星病、大豆灰斑病、褐纹病、细菌斑点病等。
2.常见的大豆虫害
我国常见的大豆虫害有30多种,如:大豆蚜虫、大豆秆潜蝇、大豆四星叶甲、圆跳虫、大豆食心虫、大豆造桥虫等。
接下来本文主要以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根腐病这两种病害以及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秆潜蝇这三种虫害为例,对其危害以及防治技术进行阐述。
二、常见病虫害类型以及防治技术
1.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花叶和坏死。
花叶:发病初期,大豆的叶片的叶脉透明,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逐渐变色,已不是绿色一种颜色,而是黄绿相间,由此称为花叶。
而且花叶严重时,叶片会出现皱缩、起疱、向下反卷、增厚发脆等现象,从而造成大豆植株矮化、产生无茸毛光荚等病症。
坏死: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脉会坏死,叶片上会出现枯斑,颜色为褐色,病情加重后,坏死的叶脉逐渐变多并连成一片,由于叶脉坏死,叶片无法存活,最终脱落。
1.2病毒危害
大豆植株一旦受到此病毒的感染,它结出的籽粒上就会出现斑纹,且斑纹的形状是多样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
如果种子携带这种病毒,就会成为下一年发病的病原体,后果不堪设想。
1.3防治方法
主要采用的是农业防治方法。
一是大力推广抗病毒品种。
由于大豆花叶病毒是一种比较普通的病毒,很多大豆品种对其均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是随着种植次数的不断增加,抵抗能力会逐渐降低。
因此,改良品种,大力推广抗病毒的新品种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防治方法。
二是种子消毒。
出于对种子可能携带病毒的考虑,在播种前,一定要对种子进行消毒,避免种子传播病毒。
2.大豆根腐病
大豆种植后,不同的生长期间感染根腐病会产生不同的病状:苗前,所播种的种子会腐烂;幼苗期间,幼苗猝倒,严重时会出现枯萎死亡症状;植株生长期间,感染病毒的叶片呈现枯黄的现象,叶柄下垂无生色,植株茎秆出现浅褐色的水渍状,中空且容易折断,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结荚期间染病,会造成所结的荚中空荚、憋荚多,而且荚中籽粒不饱满。
严重时,大豆整棵植株枯萎死亡。
2.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采取检疫手段,选用高产无病抗病毒品种。
二是强化栽培技术,及时有效的进行深耕以及中耕培土。
三是采取有效的轮作制度进行长达三年的轮作,从而提高地块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的机率。
四是采用药剂拌种,降低或清除种子携带的病原体,使用的药物有安克可湿性粉剂、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等。
化学药剂防治:再发现田间有此病害发生的前兆或已发生时,可以使用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预防和防治,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详见说明书。
3.大豆蚜虫
3.1繁殖特性
同其它虫类相比,大豆蚜虫是一种个体繁殖后代的虫类,不需要经过雌雄两性交配。
温度越高、气候越干旱就越适合蚜虫繁殖,而且繁殖的速度十分快,尤其是在6月至7月这段时间,气温相对较高,降雨相对偏少,大豆蚜虫快速繁殖,数量急剧增加。
3.2防治方法
化学药剂防治:能够有效治疗大豆蚜虫的药剂有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抗蚜威等药物,具体的使用方法参照说明书。
但是大豆种植者需要注意的是大豆蚜虫容易产生抗药性,需用药物时,切记只使用一种,应该多种药物轮换使用。
4.大豆食心虫
4.1为害症状
大豆食心虫主要危害大豆,它是通过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来破坏大豆的。
一般情况下,食心虫一年发生一次,发生时间较早的地区要属我们北方,南方发生的相对较晚,幼虫可以结茧将其留于土壤中越冬,待到第二年七、八月份化蛹危害大豆。
4.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为大豆的丰产丰收提供前提条件。
二是提高种植技术,改善种植方式。
要结合种植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改善种植技术,如:适当轮作。
三是做好秋翻耕耙。
大豆收割后,及时进行秋翻耕耙,这样可以将病虫害深埋地下,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化学药剂防治: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化学药剂有敌敌畏、溴氰菊酯、杀灭菊酯乳剂等,在防治时,可以参照说明书的指示进行使用。
生物防治:一是在幼虫临近脱荚之前,每亩使用1.5千克的白僵菌粉和13.5 千克的草木灰进行防治。
二是在成虫产卵期,这是消
灭食心虫虫卵的大好时机,这可以通过释放拟澳洲赤眼蜂来达到目的。
三、结束语
大豆病虫害是影响大豆丰产丰收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综合的防治,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而且也能提高大豆的品质,因此,大豆种植者需要对常见的大豆病虫害有所了解,并掌握相应的防治技术,从而为大豆的稳产稳收提供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