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 周泳杉老师主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Out1ineofChineseCu1ture课程编号:25AoOo26学分:2.0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其中讲课:32实验或实践:0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参考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程裕桢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周老师健康饮食寅

下面这个投影片告诉我们,老人适合吃素吗?是的。在另外有个地方,有个长寿村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在巴基斯坦有个地方叫罕萨,罕萨这个地方,是现在全球很知名的长寿村,这里的居民都是终身吃素的。因为环境的关系,他们很难饲养牲畜,所以这里的食物结构,自然而然就以素食为主。而很多的专家到罕萨这个地方去做考察,发现这个地方没有医院,不需要医院,因为生病的状态几乎看不到。而在这里,在地里面工作的,所谓的看起来还像中年人的这些居民,其实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而在当地一百多岁的老人,比比皆是,非常的多,没有什么好觉得奇怪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一百多岁的老人,都很健康的活着,而不是躺在病床上,而不是没有生活能力,不是的。他们都非常健康的活着,都能够有自理的能力,而且头脑非常的清楚。
在美国他们还做过这样的统计,美国牲畜所产生的排泄物,是全美国人民排泄物总和的二十倍。各位朋友,这么多排泄物最后往哪里去?动物会不会自己盖下水道?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看这张图片,动物不会自己盖下水道,牲畜的排泄物最后会渗到地下水里面去,污染我们的地下水,或者是到我们的河流里面去,污染我们的河川。第一个,造成我们的河川跟地下水、饮用水,被亚硝酸盐所污染,这是动物排泄物里面的一个分子。而亚硝酸盐各种代谢物,第一个它会致癌,再来,它的结构,会让我们的血红素降低携带氧气的能力,而造成婴儿的缺氧跟猝死。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周泳杉老师主讲

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周泳杉老師主講(第一集)2010/5/27 台灣台北縣汐止市拱北殿檔名:55-026-0001尊敬的法師,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早安!今天很榮幸能夠參與拱北殿一百一十週年開山的慶典,也很榮幸能夠接受我們,上悟下道法師的邀請,來到這個地方跟大家一起學習我們儒釋道三家的經典,今天是由末學來跟大家分享《弟子規》。
《弟子規》是屬於我們儒家的經典,在整個中國文化的學術當中,我們知道儒釋道三家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主流學術。
在前一陣子,少林寺發現了一個碑文,這個碑文上面記載著三教九流的一個圖說。
這個碑文上面有一個人,這個人其實是分作三個面孔的形相,從正面看是一個佛教的形相,從兩邊側面來看,分別是道教跟我們儒教的形相。
三教九流的碑文,這一個人形,頭我們看到是三教的形相,到了它的身體,它拿著一個卷軸,這個卷軸上面有九條河流,這九條河流說明的就是我們三教衍生出去的九個不同學術的派別。
它的碑文一開始講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
很簡單的話語就把三教所要傳遞的教育思想,它的中心思想給我們點出來。
佛陀的教育旨在叫我們明心見性,所以它說「佛教見性」;道家的思想讓我們順應自然,所以叫「道教保命」;儒家的教育,在讓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叫「儒教明倫」,這個倫就是倫常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人際關係,儒教明倫。
「綱常是正」,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了,人與人之間就會和平相處、平等對待,關係就正常化了,它不會偏頗,綱常是正。
這三個教育統統要讓我們獲得一個最終的目標,就是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所以我們就了解到這三種教育是我們生長在任何一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教育。
我們很高興拱北殿自從開山以來,雖然是奉行孚佑帝君的神像,但是它展現了三教教化的一個宗旨,又供奉了我們釋迦牟尼佛,還有孔老夫子的聖像,表現出三教和諧、三教一家的這樣寬宏大度。
在我們現在社會的意義,就是把這三家的教育重新的在二十一世紀的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再把它弘揚起來。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 报》,出版《国故论衡》,于是“国学”又 ,出版《国故论衡》,于是“国学” 有了“国粹” 有了“国粹”和“国故”的称谓。 国故” 胡适指出:“‘国故’ 胡适指出:“‘国故’这两字,是章 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 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好多 了;其意义,即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史, 包括一切。”胡适又说:“‘国学’ 包括一切。”胡适又说:“‘国学’在我 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 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 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 ‘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 国故’ 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 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 学’。”
(三)经世之学
读书治学的目的,有内外两端,向内 讲究修身养性,发展完善的人性,向外则 主张贡献服务于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将知 识转化为有用之学。如果说义理之学为体 的话,那么经世之学便为用。 传统的经世之学借鉴现代科学的分类 方法可以分列为下述三项: 1.自然科学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2.社会科学 3.应用科学 3.应用科学
1.自然科学 1.自然科学
即研究人类生活与自然关系之学。 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 生物学等。
2.社会科学 2.社会科学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研究人类社团活 动的学问也相当多。如研究人群血统演进 的“氏族学”、记载人类活动的“史学”、 氏族学”、记载人类活动的“史学” 研究人群战争的“兵学” 研究人群战争的“兵学”、研究人群组织 管理的“政治学” 管理的“政治学”、研究社会秩序维护的 “刑法学”、研究财政食货的“经济学”、 刑法学”、研究财政食货的“经济学” 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学” 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学”、研究 人群相处规范的“礼俗学” 人群相处规范的“礼俗学”、研究学识经 验传递的“教育学” 验传递的“教育学”等,都可概称为社会 科学。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

2018至2019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模块)教案课程(模块)编码:0935037总学分/总学习负荷:2/52开课时间:2018年9月3日第1-7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16秘书学使用教材:《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年出版系(院)别/教研室: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一授课教师:__________本课程(模块)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历程,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制度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本课程(模块)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自主学习总体设计分2个项目:1次书评、1次社会调查。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要求学生就课堂涉及的相关课题,展开讨论;2、撰写课程论文。
教材选用原则和特点:1、与本课程教学大纲较接近;2、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适合学生自学。
考核方式考核成绩(IoO)=小论文(50)+学习笔记(10)+书评(40)教学参考资料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曾德昌《中国传统文化指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对教案的分析总结①疆域: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并巩固。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咯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Iooo多万变不离其宗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 周泳杉老师主讲

2007年马来西亚雪隆区首届弟子规师资培训班—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周泳杉老师主讲(共一集)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档名:52-399-01主持人:诸位长辈,大家早上好。
诸位老师,我们累不累?不累。
有一次夫子在《论语》当中,讲过这样一句话,夫子讲我有一天没有吃饭,也没有睡觉,在思考一件事情,人生做什么样的事情最有价值?夫子思考了一天,然后讲到「不如学也」,不如学习。
因为学习是提高我们的人生智慧,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更能够圆满我们的人生,所以夫子一生好学。
而我们在座的诸位长辈、诸位老师,就发扬了这种好学的精神。
好学近乎智,我们也给我们的学生、给我们的孩子,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今天上午和大家分享的课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
我们看到现在谈管理、谈科学,我们走进书店会发现有很多管理的书籍,而现在管理的方法和管理的理论愈来愈多。
但是诸位老师,现在的员工、现在的孩子,是愈来愈好管理,还是愈来愈不好管理?原因在哪里?而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究竟有没有科学、有没有管理?带著这个疑问,我们就有请中心的周泳杉老师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请大家掌声欢迎。
周泳杉老师: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请坐。
很高兴今天又跟大家见面,昨天跟大家谈的是健康的话题,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相信大家也能够了解到,人生的态度其实很单纯,并不复杂,我们对身体健康的管理,跟我们对人事万物的管理,原理原则都是一样的。
不过今天这个题目有点大,这个题目讲「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传统文化题目很大,管理题目也很大,科学题目也很大,这三个这么大的题目,并不是我能力所能够跟大家做汇报的。
今天只是就自己所学的一点心得,来跟大家做简单的报告。
说到传统就像刚刚马老师所说的,一般的人认为传统有管理吗?传统有科学吗?传统的东西不都是迷信吗?不都是旧的东西吗?有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他说所谓的传统,就是昨天的事叫传统,昨天的事统统都是传统。
新世纪健康饮食周泳杉老师主讲(精编打印版)

新世纪健康饮食周泳杉老师主讲(第一集)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新世纪健康饮食」这个课题。
健康跟饮食的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非常的密切,但是一般的人在这么忙碌的生活当中,往往把饮食给忽略了。
多数的人认为只要把东西吃进去,能够填饱肚子,任务就完成了,从来没有更深入的去思考,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没有帮助。
所以在漫长的工作跟生活之后,我们的饮食常常造成我们身体非常负面的影响,而我们不知道。
在很多的讲座过程当中,我曾经请教很多来参与听讲的朋友,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非常健康的请举手。
很多人都非常的犹豫,一般会勇敢的把手举出来的人其实不多。
大多数的人都或多或少认为自己身体有些毛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
而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健康这样的没有把握,其原因来自于我们不懂得怎么经营我们身体的健康。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它就说到,人的身体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一个仪器,不管科技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峰,任何我们所制造出来的最精密的仪器,都比不上身体这么精密。
可是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购买任何一个高科技产品的时候,我们在使用它之前一定会先阅读说明书,一般人阅读完说明书之后,才敢来使用这些精密的仪器。
譬如像一台电脑,像一部车子,它里面有很多的按钮,没有读过说明书你随便去按,很多人会有恐惧,怕把这个仪器给弄坏了。
可是我们的身体这么的精密,但是我们在使用它之前,请问有多少人看过说明书?或者是说,我们回想一下,健康这么重要的课题,在我们从小到大,有没有一本教科书在教导我们怎么样经营一个健康的身体?怎么样来建立一个正确的饮食观?或者是说,怎么样来让饮食跟健康之间有非常紧密的结合?我们在想,这么长的一个学校的学习,居然没有一本教科书是在说明这件事情。
这个可能跟我们的追求背道而驰,人想要追求健康,可是却把这些最重要的课题给荒废了。
所以,藉由今天的这个讲座,我们希望跟大家探讨一下这方面的观念。
1-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第一章 易经的由来
三、《易经》形成的三个阶段
六十四卦卦图
第一章 易经的由来
三、《易经》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四、易经中“易”的含义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四、易经中“易”的含义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四、易经中“易”的含义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四、易经中“易”的含义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四、易经中“易”的含义
第一章 易经的由来
三、《易经》形成的三个阶段
易历三圣:伏羲氏、周文王 周文王、孔子
第一章 易经的由来
三、《易经》形成的三个阶段
孔子在《系辞传》中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一、易经的典籍结构 《易经》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一、易经的典籍结构
孔子述而不作:删诗书,制礼乐 制礼乐,修春秋,赞周易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一、易经的典籍结构 《易传》有十大部分,叫做十翼 叫做十翼。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
一、易经的典籍结构
易经的典籍形式如下: 一、经: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词 卦词、爻词。 经的部分为了便于记忆,分上经、 、下经两个部分,上经三十个卦,下 经三十四个卦。总共六十四个卦。 。
教学内容
第三个专题:
易经64卦中唯一一个六爻皆吉的谦卦 卦中唯一一个六爻皆吉的谦卦。从卦象和卦义的解读中告诉 学生谦虚纳百福,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一个功高不自居 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一个功高不自居, 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的谦谦君子 位高不自傲的谦谦君子,如此方能避开凶吉坎坷,在 自身的生活和事业环境里,立于永远的不败之地 立于永远的不败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马来西亚雪隆区首届弟子规师资培训班—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周泳杉老师主讲(共一集)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档名:52-399-01主持人:诸位长辈,大家早上好。
诸位老师,我们累不累?不累。
有一次夫子在《论语》当中,讲过这样一句话,夫子讲我有一天没有吃饭,也没有睡觉,在思考一件事情,人生做什么样的事情最有价值?夫子思考了一天,然后讲到「不如学也」,不如学习。
因为学习是提高我们的人生智慧,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更能够圆满我们的人生,所以夫子一生好学。
而我们在座的诸位长辈、诸位老师,就发扬了这种好学的精神。
好学近乎智,我们也给我们的学生、给我们的孩子,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今天上午和大家分享的课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
我们看到现在谈管理、谈科学,我们走进书店会发现有很多管理的书籍,而现在管理的方法和管理的理论愈来愈多。
但是诸位老师,现在的员工、现在的孩子,是愈来愈好管理,还是愈来愈不好管理?原因在哪里?而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究竟有没有科学、有没有管理?带著这个疑问,我们就有请中心的周泳杉老师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请大家掌声欢迎。
周泳杉老师: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请坐。
很高兴今天又跟大家见面,昨天跟大家谈的是健康的话题,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相信大家也能够了解到,人生的态度其实很单纯,并不复杂,我们对身体健康的管理,跟我们对人事万物的管理,原理原则都是一样的。
不过今天这个题目有点大,这个题目讲「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传统文化题目很大,管理题目也很大,科学题目也很大,这三个这么大的题目,并不是我能力所能够跟大家做汇报的。
今天只是就自己所学的一点心得,来跟大家做简单的报告。
说到传统就像刚刚马老师所说的,一般的人认为传统有管理吗?传统有科学吗?传统的东西不都是迷信吗?不都是旧的东西吗?有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他说所谓的传统,就是昨天的事叫传统,昨天的事统统都是传统。
我们提到传统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所散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感受?记得在几个礼拜以前,我们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举办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当中,邀请了几位外国的朋友到庐江来参观。
有一位澳洲的朋友在参观完之后,到台上来跟我们分享他的心得,当他在提到传统,他就说到每当我们提到传统,我们所指的是两百年以前的事情。
然而没有想到,到了中国你们所说的传统,竟然是五千年以前的事情。
然后他就跟我们分享到,在他的记忆当中,他的传统所带给他的影响。
他就说到他的祖先为什么会到澳洲?因为有这样的机缘,他的祖父因为偷了一双鞋子,所以被从英国下放到澳洲。
因此他的祖上就留下这样的祖训,告诉他的子孙,无论如何你都不可以偷别人的鞋子。
他在告诉我们,分享他的这一个祖训,我们看到他的嘴笑得都合不拢;当他提到他的祖先,他的脸上充满著无比的光荣、无比的喜悦。
当他提到他的祖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澳洲人,他的生命跟祖先的生命已经连在一起,而他的人生观也受到他祖先人生观的影响。
我相信这样的祖训,对他的人生、对他的家庭应该有起一定的作用。
因为在他离开后不久,我们得知他的弟弟在十一月份,已经当选了澳洲的总理。
我们就了解到这样一个祖先的庇佑,确实可能为他们的家庭、为他们的家族,已经带来无限的人生财富。
然而我们在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当我们面对这个澳洲人,对他传统的喜悦,对他祖先遗留下来这些教诲的这种光荣。
我们就在思考,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多少祖训,而这些祖训当我们翻开来阅读它,我们又带著什么样的心境。
不要偷鞋子,这么简单的教诲,可以让他的子孙依教奉行之后,当选澳洲的总理。
我在想我们的祖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依教奉行,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将会得到什么样的提升?这是不是管理?这是不是科学?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记得在清朝末年有个人跑到美国去,他为了生活到美国去做工。
这个人名字叫做丁龙,丁龙到了美国之后,他应聘到一位将军的家里去当仆人。
这位将军就是南北战争,非常有名的一位将军,叫卡宾特将军。
卡宾特将军是一个脾气非常大的军人,所有到他家去的仆人,都没有办法干得非常的长久,因为没有办法忍受这位将军的坏脾气。
丁龙也不例外,到了这个将军的家,做没有多久他就离开。
可是有一天这个将军的家里发生了大火,这场大火把将军的家付之一炬,当丁龙知道这件事之后,他就回到这个将军的家为他重建家园。
这个将军看到丁龙这样的行为,非常的感动,他问丁龙,他说我以前对你这么不好,为什么在我面临人生最大的困难,你回到我的身边?丁龙就跟他说,因为这是我们孔老夫子的教诲,孔老夫子告诉我们,要对我们的主人忠诚、要对我们的君上忠诚。
然而我曾经受您的聘雇,我受到您的照顾,因此在您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回来照顾你这是我应该做的。
卡宾特将军觉得非常的惊讶,他问丁龙说,「你的父亲一定是非常有学问的人,否则你怎么知道孔老夫子这样的教诲?」丁龙回答说「我的父亲并不识字,他是一个农夫。
」卡宾特将军说「那你的祖父一定是个读书人。
」丁龙说「我的祖父也是农夫,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农夫,我家世世代代都不认识字。
」卡宾特将军听了之后非常的震惊,他就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是什么样的民族,是什么样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管理方法,让从来没有上过学的人,终身务农的人,能够藉由一代一代,这样子家庭的承传、家道的承传,把这么样优美的人生态度,一代一代传下来,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且他非常想要知道,这门学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学问。
后来丁龙在过世之前告诉卡宾特将军,他说我将要过世,我没有家庭,我没有家人在美国。
我在这里跟你相处了这么多年,我的身边有些积蓄,总共有一万多块美金,我现在把这一万多块美金交给你,因为我没有家人,我希望你能好好的用这笔钱。
在丁龙过世之后,卡宾特将军非常的伤心,他拿到这一万多块美金,他就在思考这样一个平凡的农夫,一个平凡的陌生人,把他人生最后的这笔遗产交到他的手上。
於是他就在思考,这样的一个民族,这样的一门学问,绝对不能让它不见,绝对不能让它消失。
於是卡宾特将军自己又拿了二十几万美金,加上丁龙的这一万多块钱,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他的母校),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科系,然后就以丁龙的名字来命名,就叫做「丁龙讲座」。
慈禧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捐了五千册的书本给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系。
后来美国任何大学的中文系,统统都是以哥伦比亚大学为范例来建立的。
我们就晓得,在海外的华人,什么时候提起了老祖宗的教诲,什么时候就得到世人的尊重。
丁龙是一个不认识字的华人,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华人,在美国的社会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没有财富,然而最后他的名字,却永远被刻在美国的历史上。
我们就了解,这难道不是祖德的庇佑吗?这难道不是祖先的恩泽吗?我们就想到这是不是管理?是不是科学?所以当我们在探讨科学的时候,因为我个人是学科学的,我所学的科学很惭愧,被当代普世的价值誉为最高的科技。
我们的科学,是从植物的细胞、从动物的细胞,把它的基因拿出来,我们可以做到把萤火虫的发光的基因,放到鱼里面,让鱼也发光。
我们可以把萤火虫发光的基因,放到烟草里面,让烟草也在黑暗中发光。
我们的技术可以做到,让植物在成熟之后不会老化。
我们可以做到植物在严峻的环境之下,不怕任何的病虫害。
可是当有人问我们,这样的植物,对人类会有什么样负面作用的时候,我们总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我们还在研究,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了解。
然而让我们觉得非常惭愧的,我们所了解的时间、我们所研究的时间,没有一个期限。
因此当我们读到《弟子规》,「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我们就感受到原来在几千年前,就有科学的精神。
只不过在现代贴著科学标签的我们,并不一定按照这样的教诲,并不一定坚持这样的学术,凭著我们的良知在研究科学。
请问什么叫做见未真?怎么见才叫做真?眼睛看到就是真的吗?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孔老夫子与他的学生一行人,曾经在陈蔡绝粮。
我们的夫子带著学生,在陈蔡七天七夜没有东西可以吃,而这七天的过程当中,夫子与学生过著非常辛苦的生活。
有位学生好不容易到外头去找了一袋的米,非常非常少的米,这一点点的米要煮给这么多人吃,他们只好就把这个米煮成稀饭,非常稀的稀饭。
请谁来煮?这个煮饭的工作就落到颜渊的身上,颜回就在那边煮粥。
结果在煮粥的时候,因为草屋非常的老旧,当粥煮到快熟的时候烟就往上冒,在冒烟的时候,茅屋上面有一块泥巴就掉下来,正好不偏不倚的掉到这个粥里面去。
颜回看到这样的景象,他第一个反射动作,就用勺子把这块泥把它捞起来,他就在想如果我把这块泥丢掉,是不是就是浪费了粮食?所以他想了一下,就把这口粥给喝下去,把受到泥巴污染的粥给喝下去。
可是就在他喝的同时被子贡看到,子贡正好从门口经过,子贡心里就想你这个小子(当然绝对不是,圣贤人不会起这样的心念)。
他说颜回,夫子这么器重你,把你看成是他最好的学生。
结果在今天我们大家都在饿肚子,你竟然偷喝粥,我一定到夫子那边去参你一本。
结果子贡就到夫子那里去禀报,他说我看到颜回在偷喝粥。
大家在饿了七天两个眼睛都发昏,这个时候有粥在面前,能够多喝一点当然是好的。
可是我们就想到圣贤人的心境是什么?圣贤人的心境,是「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子贡他亲眼所见,这个事情能假得了吗?可是孔老夫子听到这样的讯息之后,请问他老人家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各位老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学生来给我们告状,说我们班上最好的学生,竟然做出违礼的事情,请问我们怎么处理?孔老夫子会不会直接去问颜回说,「颜回,你有没有偷喝粥?」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如果孔老夫子这样问,请问他会不会问到真相?以颜回的德行,我跟各位老师报告,他一定会跟老师说,「老师,粥是我偷喝的。
」老师对学生十分的了解,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老师跟学生有很多的对话,让我们非常的感动。
孔老夫子没有舍弃掉任何一个学生,孔老夫子没有怀疑任何一个学生,孔老夫子念念都是为了成就他的学生。
所以他告诉学生们说大家稍安勿躁,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回事?於是老师带著所有的学生,到颜回煮粥的地方,非常温和的告诉颜回,他说我昨天做到了一个梦,梦到我的祖先。
今天我们在陈蔡绝粮,还好有我们祖先的庇佑,我们得到这一点点的食物。
因此我希望先拿这些食物,来供养我们的祖先,来祭拜我们的祖先,祭拜之后我们再来享用这些粮食。
讲完之后颜回马上跟老师说,「老师,这锅粥已经不能够祭拜祖先。
」老师问说为什么?颜回就说「因为刚刚有块泥巴掉下来,我把泥巴捞起来之后,我已经先喝了这锅粥,因为我已经先吃过,所以这锅粥已经不能再祭祀我们的祖先。
」我们晓得,在过去祭祀的这些供品,在祖先还没有享用之前,我们是不能够吃的,这叫做「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颜回非常的守这样的礼节,但是在那么样紧急的情况之下,我们晓得圣贤人他不是书呆子,他对书本的学问能够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