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检测注意事项

血小板检测注意事项
血小板检测注意事项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了空前提高,血液分析仪的简便、快捷、高效、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起来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不稳定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现将多年临床检验工作中所了解的关于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进行如下探讨。

1 方法学的缺陷

目前血液分析血小板大多数采用电阻抗法进行计数,也有光散射法或其他方法,其原理大都是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进行区分和计数。这种检测原理决定了对于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形态异常者,结果误差就比较大。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平均分布是2~30fl,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地向右延伸,不对称,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进行区分,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小红细胞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2 抗凝剂因素

ICSH推荐使用EDTA盐抗凝,含量规定为115~210mg/ml,即115~210mg的EDTA-2K抗凝1ml的全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工作中常用的是EDTA-2K的能抗凝2ml全血真空采血管,这就要求采血时尽量准确到2ml,采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血液比例过高则抗凝剂相对不足,标本会出现微凝块阻塞仪器检测孔;抗凝剂比例偏高血液相对不足,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1]。还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情况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自身抗体有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

3 仪器、试剂的因素

血液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由于测量的脉冲讯号非常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仪器应安置在一个不受振荡、不受磁场、电场、噪声干扰、防潮、防尘,始终保持室温的环境中。仪器液路的定期维护清洗也至关重要,计数管路的不清洁会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升高。试剂的质量对血小板结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使用与仪器相配套的试剂[2,3],进口试剂价格较贵,因此使用合格的国产试剂是避免试剂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关键。

4 标本采集、储存的因素

采血过程也是保证血小板准确计数的关键。末梢采血时应提前充分按摩采血部位后再行采血。尤其是婴幼儿,若方法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就会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快,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此时必须重新采血测定。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放置15~30min,因为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形成丝状伪足,数个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随着时间廷长,这种假生聚集就会发生解聚。

5 样品溶血不完全

溶血不完全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影响较大,会使白细胞假性升高,但在实际中作中发现不但影响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还会影响下一例样品和血小板计数,可能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情况在半自动血液分析仪需手工滴加溶血剂时较易出现。

6 小红细胞增多或巨大血小板增多的因素

当患者红细胞大小不均、尤其是以体积<70fl的小红细胞居多时,部分极小红细胞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电阻抗法原理计数的仪器中易出现,因为血小板和红细胞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体积大小来识别,小红细胞的脉冲信号可能被

视为血小板信号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4],同理,当血液中巨大血小板增多时,也会使血小板计数减少。还有所谓的卫星现象,是因EDTA抗凝中血小板黏附于分叶核粒细胞表面,出现巨大血小板,所以计数时没有包括在内,此时都应用显微镜重新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7 高镁血症及脂类与蛋白聚集的影响

临床上常用MgSO4来预防控制妊高症子痫的发作及用于治疗先兆子痫。高浓度的Mg2+镁离子有类似Ca2+的生理作用,通过改变血小板胞内cAMP水平而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脂类与蛋白的聚集体,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可促进血液高凝状态,使凝血因子活性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纤溶性降低,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

8 疾病因素

菌血症患者血液中的大量细菌可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增高,在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转移癌、自体免疫性疾病、重度感染及某些不明疾病血浆中冷球蛋白增加或白血病、妊娠、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等血桨中冷纤维蛋白增加,可使血中非晶体物质聚集,引起血小板计数值假性增高[5],此时可将标本放置37℃水浴后计数。

以上关于血小板检测的影响因素是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遇到的,了解了这些因素后,在操作中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遇到有问题的标本、有问题的结果,就要认真分析仔细研究,一定要让最后发出的报告最真实的反映客观实际,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

血小板检测注意事项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了空前提高,血液分析仪的简便、快捷、高效、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起来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不稳定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现将多年临床检验工作中所了解的关于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进行如下探讨。 1 方法学的缺陷 目前血液分析血小板大多数采用电阻抗法进行计数,也有光散射法或其他方法,其原理大都是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进行区分和计数。这种检测原理决定了对于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形态异常者,结果误差就比较大。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平均分布是2~30fl,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地向右延伸,不对称,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进行区分,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小红细胞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2 抗凝剂因素 ICSH推荐使用EDTA盐抗凝,含量规定为115~210mg/ml,即115~210mg的EDTA-2K抗凝1ml的全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工作中常用的是EDTA-2K的能抗凝2ml全血真空采血管,这就要求采血时尽量准确到2ml,采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血液比例过高则抗凝剂相对不足,标本会出现微凝块阻塞仪器检测孔;抗凝剂比例偏高血液相对不足,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1]。还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情况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自身抗体有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 3 仪器、试剂的因素 血液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由于测量的脉冲讯号非常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仪器应安置在一个不受振荡、不受磁场、电场、噪声干扰、防潮、防尘,始终保持室温的环境中。仪器液路的定期维护清洗也至关重要,计数管路的不清洁会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升高。试剂的质量对血小板结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使用与仪器相配套的试剂[2,3],进口试剂价格较贵,因此使用合格的国产试剂是避免试剂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关键。 4 标本采集、储存的因素 采血过程也是保证血小板准确计数的关键。末梢采血时应提前充分按摩采血部位后再行采血。尤其是婴幼儿,若方法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就会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快,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此时必须重新采血测定。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放置15~30min,因为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形成丝状伪足,数个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随着时间廷长,这种假生聚集就会发生解聚。 5 样品溶血不完全 溶血不完全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影响较大,会使白细胞假性升高,但在实际中作中发现不但影响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还会影响下一例样品和血小板计数,可能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情况在半自动血液分析仪需手工滴加溶血剂时较易出现。 6 小红细胞增多或巨大血小板增多的因素 当患者红细胞大小不均、尤其是以体积<70fl的小红细胞居多时,部分极小红细胞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电阻抗法原理计数的仪器中易出现,因为血小板和红细胞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体积大小来识别,小红细胞的脉冲信号可能被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 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 May Hegglin综合征等 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 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 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并已成为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支持疗法,但患者在多次输血(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妊娠及器官移植后,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我们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治疗与预防措施等综述如下。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标准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一般认为:患者至少连续2次输注足量随机ABO同型血小板后,没有达到适合的CCI值,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目前临床判断PTR的依据主要有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PPR或PR%,以下简称PPR)和输注后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以及患者出血状况有无改善。由于血小板输注后患者出血症状改善程度不易量化,故以PPR和CCI作为量化的判断依据[1]。根据输注前1h和输后24h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及输入的血小板数量,计算PPR和CCI。计算公式为[2]:PPR=(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输注血小板总数×P)×100% 其中,血容量=体表面积×2.5,P=2/3;CCI=输后血小板增加数(个/μ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其中,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CM)+0.0128×患者体重(kg)-0.01529。若24h CCI<4.5×109/L或PPR<20%判断为PTR,也有以输后1h的CCI<7.5×109/L或PPR<30%作为判断标准。CCI 30 ×109/L 相当于PPR 100%,CCI

捐献血小板注意事项

捐献血小板注意事项 献血后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献血后稍事休息,不要急起,并用棉球三个手指加压穿刺部位15分钟左右。如果针眼周围有青紫,两到三天热敷可逐渐消退。献血后的当天,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洗澡以淋浴为好,避免脏水污染针眼,以防感染。在献血后的1-2天里,适当吃一些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切忌过食,也不要剧烈运动,适当休息。个别出现倦怠感觉者,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也会很快消失的。献血后稍事休息,进食饮料、小点心,并领取献血证。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穿刺处若有青紫现象并不要紧,这是因为有少量血液渗出的缘故,可局部冷敷。穿刺处1—2天内不要沾水。 献血后要注意什么? 1.要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止血后不等于完全愈合。至少在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也不要被不洁物品污染,更不要在此部位搓揉。 2. 个人活动要适度:献血后当天请不要从事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驾驶车辆、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活动。 3. 补充营养不要过量:可以进食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奶制品、新鲜鱼虾肉蛋等。请不要进食油腻食物,切忌暴饮暴食。 献血后要注意什么? 1.要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止血后不等于完全愈合。至少在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也不要被不洁物品污染,更不要在此部位搓揉。 2. 个人活动要适度:献血后当天请不要从事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驾驶车辆、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活动。 3. 补充营养不要过量:可以进食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奶制品、新鲜鱼虾肉蛋等。请不要进食油腻食物,切忌暴饮暴食。 献血后的恢复有个体差异。献血后对身体一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血容量在1~2小时内能迅速得到恢复,蛋白质2天内就能补充,红细胞在3周内即可恢复。所以,献血后1-2天内适当休息,合理调节饮食即可。 成份献血之前的注意事项 1、为保证血液质量,献血前一天和当天不要吃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禁食鸡、肉、鱼、蛋、豆制品、奶等高脂肪食物不要饮酒。不能空腹献血,应当吃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 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 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 2002 1999 –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 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 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收费:

美国ASH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

指南解读 通讯作者:刘文励,E -mail :liuw enli 1945@sina .co m 基于循证医学的血小板输注指南 ———2007年美国A S H 血小板输注指南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王芳 贺冠强译 孙汉英 刘文励审校,武汉 430030 关键词 血小板 输注 指南 中图分类号 R 457.1 文献标识码 A 用于临床输注的血小板制剂有2种,多名随机供者血小板制剂的混合物,或是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制剂,临床保存5d 内有效。 经研究,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为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 ,这样不仅能减低出血风险,且能够降低血小板输注所需的费用。一项用于评估最佳血小板输注剂量的研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在进行脑部手术时要求血小板计数不低于100×109/L ,在其他侵入性操作或是创伤手术时要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水平。 去除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可以降低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发生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和发热性输血反应。普遍应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是否降低了输血的免疫调节效应(即降低感染率和肿瘤的复发率),对这一问题尚存在争议。 血小板无效输注通常是多因素的。对于同种异体免疫引起的血小板无效输注来说,通过H LA 配型、交叉实验和鉴别患者特异性抗体以避免与错配供体的抗原发生反应,这些都有利于减少无效输注。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其他原因还包括:脾大、ABO 配型错误、男性患者或有2次以上妊娠史的女性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过肝素或两性霉素B 、出血、发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 D )和血管闭塞性疾病(VOD )。用于输注的血小板制品 可以通过2种不同的方法获得血小板:从全血中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或单采血小板。 从全血中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 血小板浓缩物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这两种方法为:在美国专用的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 )和主要在欧洲使 用的白膜法(BC )(加拿大目前也逐渐转用该方法)。 对照研究显示储存超过7d 的这些血小板浓缩物在质量上没有差别。但是,新的研究证据显示,当血小板储存超过7d ,BC 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保存液将影响输注后的血小板活力。两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都需要重悬,BC 法中血小板与红细胞层之间在离心过程中的硬性挤压类似与PRP 方法中血小板对于袋子底部的压力,硬性挤压可能导致血小板收集过程中受到损伤,这个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BC 法收集的血小板不及PRP 法收集的血小板的储存期长。但是,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这个假说。 单采血小板 理论上,每输入1×1011个血小板可使受者PLT 升高1×109 /L ,单采血小板主要的优点是可以从1个供者采集到足够的血小板,常在(2~4)×1011 个,满足1次输注剂量的需要。而相同数量的血小板却需要从4~6份全血中浓缩获得。 使用单采血小板减少了供者的数量,因而具有减少输血传播感染,减少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发生率的优势。与红细胞在4℃保存不同,血小板应在22℃保存,因此发生与血小板输注相关的细菌感染风险比较高。一些研究提示使用单一供者血小板制剂可以减少输血引起的细菌传染。但是,美国病理学会和美国血库协会(AABB )已强制要求对所有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检测。 对于预防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的发生来说,去除白细胞的单采血小板制剂与去除白细胞的混合随机供者血小板制剂相比,并没有降低同种异体免疫的发生。 去除白细胞 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品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包括:①降低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的发生;②防止输血导致的巨细胞病毒感染;③降低发热性输血反应。此外,有研究显示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和红细胞可能会与免疫调节有关,例如增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输注血小板护理

血小板输注护理 一、严格执行医嘱 1.核对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输注剂量。 2. 血小板应避免剧烈摇荡,以免血小板释放ATP发生不可逆的聚集或破坏。从而影响输注效果。 3.血小板在领取后应尽快输注,以免降低血小板的功能,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为宜,一般80~l00滴/min。手工分离的血小板必须在24 h内输注,机采的血小板可在22℃ 振荡保存3~5 d。4.在输注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过敏反应,如发 生过敏反应,应减慢输注的速度,遵照医嘱,给予相应的抗过敏药。5.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的血小板。6.观察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输注后出血停止和出血时间缩短,尤其是输注后的l h和24 h的血小板计数都增 高时,说明输注剂量和治疗都有效。 二、输注时的护理 1.严格检查血小板外观。正常的血小板呈淡黄色、云雾状,形状呈园盘状。当血小板透过光源轻轻旋转时,会出现一种漩涡现象的能力,当血小板遇低温、体外保存时间延长、乳酸堆积导致pH值降低时,血小板由圆盘状变成球状,失去 漩涡现象的能力。一般当细菌污染量>107 cfu/ml时,漩涡现象也会消失。如发现异常,按不合格血小板处理。2.输注前轻轻摇动血小板袋,使袋内血小板混匀3.选择标准滤器输注。选用孔径170μm的标准滤器进行输注,不能用小孔径的滤器,因会阻滞部分血小板,而影响 输注效果。4.缩短冰冻血小板解融后存放时间。血小板出库后,由于温度、振动方式等发生变化,要求冰冻血小板从解融完毕到患者输注完毕最好在40 min内完成;洗涤后的血小板从洗涤完毕到患者输注完毕不得超过4 h;多个单位离心法备的血

小板如果没有放置在专用袋内短时间内使用,放置过久有细菌污染的可能,要求从制备完成到患者输注完毕,必须在24 h内完成。为了缩短时间,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一是和用血单位临床电话联系,如果患者正在输用某种药物不能即时停止,就等患者药物快输完时对方电话告知,发血科人员计算好融解和路途中所用时间后,开始融解冰冻血小板。二是要求不论哪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取回病房后,护士应立即给予输注,输注速度宜快,以病人的最大耐受力输注,要求一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约200 ml)或10个单位的冰冻血小板(约200 ml)最好在20 min内输注完毕,最长不超过30 min。因故不能及时输用时,要按要求在室温下振动放置,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0 min,不能放于冰箱内保存。5.输注中保持血小板处于动态。输注时,最好有专人用手轻轻摇动血小板盛装袋。 三、输血小板时注意以下几点:1.输注前要轻摇血袋,致使其混匀。2.因故未及时输用要在室温下放置,每隔10~15 min轻轻摇动血袋以防血小板发生聚集,勿将血小板放置冰箱。3.输注冷冻机采血小板时,轻摇血袋需要用输血滤器,要在融化后1.5 h内输注完毕;逾期或未输完者不可再次冻存。4.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5.要求A、B、O同型输注(血小板膜上有红细胞抗原)。6.机采血小板不必做交叉配血试验。7.机采血小板在紧急情况下可不同型输注。8.Rh阴性患者需要输注Rh阴性血小板 四、护理体会 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提高临床使用血小板的认识,可以大大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1.血小板的保管由于血小板在体外的寿命仅为7 d,所以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立即输注。如果病人有特殊情况时,应暂时不取;若取来的血小板暂时不能输注时,

(整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ITP是由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自身抗体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细胞毒,T细胞直接溶解血小板和抗原特异性T 细胞免疫失耐受等引起血小板减少(<100×10^9/L),是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昔称特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发病原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不清楚。大多数患者存在抗血小板糖蛋白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细胞破坏。70%~80%为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Ⅲa的自身抗体,20%~40%为抗GP I b抗体,有的两种抗体均有,或为抗GPⅣ、抗GP I a/Ⅸ抗体等。 抗血小板抗体除了结合血小板使其致敏、易被单核-巨噬系统(主要在脾脏内)破坏外,还能抑制巨核细胞成熟使血小板生成减少。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减少为双重机制,即同时存在破坏过多和生成减少。 近来发现B细胞活化因子(BAFF)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活动期增高,而缓解时BAFF和BAFF mRNA表达减低。BAFF属TNF家族,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作用是维持B细胞的正常发育,其增高与自身免疾病之间关系密切。ITP患者还有IFN-γ增高和调节性T细胞(Treg) 减少。这些与ITP发病均有一定关系,可作为治疗的新靶点。 2.临床表现:1、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皮肤可有出血点、紫癜。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量过、血尿及胃肠道出血,重者有颅内出血。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状。 2、急性型多见于儿童,临床出血重,但往往呈自限性,或经积极治疗、在数周内恢复。少数患者可迁延6个月发展为慢性。 3、慢性型较常见,以女性青年为多,出血症状较轻,易反复发作,缓解时间长短不一。脾脏一般不大,反复发作者可以轻度肿大。 3.诊断与鉴别:1、皮肤黏膜出血。 2、至少2次化验血小板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3、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无肝、淋巴结肿大。 4、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可有成熟障碍。 5、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假性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 一、种类和保存 1.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采自单个献血者,每单位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为 2.0-2.5×1011/250ml,其中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含量低,能有效地减少因输注血小板而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等特点。一般采用室温22±2℃,不断轻轻振荡的方法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5天。 2.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由200ml全血制备,每单位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2.0×1010/20-25ml;由400全血制备,每单位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4.0×1010/40-50ml。一般采用室温22±2℃,不断轻轻振荡的方法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通常1个单位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相当于10个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 二、输注原则与适应症 1.血小板生成数量障碍 ⑴手术患者 ①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注血小板制剂; ②血小板计数<50×109/L应立即输注血小板制剂,使患者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10/L以上才能实施手术; ③血小板计数50-100×109/L,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剂; ④通常实施头颅、眼部以及脊柱等部位手术,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实施上腹部手术,患者血小板计数须>70×109/L;实

施产科手术,患者血小板计数应血小板计数>50

×109/L ⑵非手术患者 ①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输注血小板制剂; ②血小板计数<10×109/L,伴有或不伴有龈血、尿血、便血等严重出血,应立即输注血小板制剂; ③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剂; 2.血小板功能障碍 血小板计数虽正常,但有功能障碍时。也就是说倘若术中或疾病诊治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确定是由于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不管血小板计数是多少,均应立即输注血小板制剂。 三、输注方法 1.以200ml全血制备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为例:按10kg体重输注血小板1-2U或4-5U/m2计算;机器分离浓缩血小板1-U/次。输注间隔不宜过长,应连续输注效果更佳。 2.应选择与患者红细胞ABO血型相配合的血小板制剂予以输注,由于血小板上无红细胞Rh血型系统,故献血者与患者红细胞RhD血型不必相匹配。 3.输注速度是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一般输注速度越快越好。 四、影响输注疗效的因素 1.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可使输入患者机体内的血小板迅速破坏。 2.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输注指南

尽管此指南中的建议和相关信息在印刷出版时被认为是真实准确的,但是不论作者或发行机构都对任何可能的错误或遗漏没有任何法律责任或义务。 1. 方法 经使用合适的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现有的专家组出版的指南(BCSH1992;Schfffer 等,2001)包括由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在 MedLiny(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和其(BCSH)之前出版的血小板输注指南和标准委员会的建议(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血小板输注标准会议,1998)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后,在基于以上文献检索、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和作者多年的血小板输注经验,起草了本指南。 血小板输注指征部分系作者与 BCSH 的临床血液学特别委员会合作起草。本指南作者来自血小板输注治疗有关的各个专业,包括临床和实验血液学、儿科、外科、麻醉和危重监护以及护理。 2. 证据的分级和建议的力度 在本标准中使用的证据类型的定义和推荐的分等源于美国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署。 3. 背景 在过去的 40 年中,血小板输注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例如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Schfffer,2001)和英国(BCSH,1992;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付出了许多努力以期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各方面,包括临床指征达成一致。 尽管目前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在本领域已经产生了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缺少客观资料,基于客观证据的举荐受到了限制。 血小板的输注持续增长,和去年相比,英国 2001-02 年度医院对浓缩血小板的需求(共 215,050 成人剂量)增长了 2.3%。浓缩血小板十分昂贵,其采集、制备、贮存和使用的发展仍以提高临床效果和减少副作用为目的。 本指南的目的是对医院中负责处方、使用和提供血小板输注的医疗、护理和技术人员给予血小板输注方面的指导。献血员的选择和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在英国输血服务机构指南(英国输血服务机构 / 国立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院,2001)中已描述,不在本文中详细说明。 4. 浓缩血小板的制备 4.1 方法 在英国,浓缩血小板根据批准的指南(英国输血服务机构 / 国立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院,2001)采用提取白膜法从全血中制备或用血小板单采术制备。必须符合献血员筛选的标准和强制性的微生物检测的要求。 白膜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来自于四个供者的全血。采血后 8 小时内重离心全血,使血小板位于红细胞和血浆交界面的白膜层上。白膜层用系统分离,使其重新悬浮在血浆或血小板悬浮介质(PSM)中。然后进行第二步轻离心,使血小板仍悬浮在液体中,其下层为红细胞和白细胞浓集。接下来的混合步骤在采血后的 24 小时内完成,去白细胞是通过符合标准的方法过滤完成。 单个献血员机采浓缩血小板可采用不同的机采系统用不同的方案收集。血小板得率可能不同,每一个制备过程或方案必须经过充分验证,用文件记载并设置相应的规范。每一个单采过程可能得到 1 到 3 个治疗剂量,并可根据血小板计数分成 2-3 袋。可能需要使用一些附加的过滤系统滤除白细胞。

血小板输注指南

血小板输注指南 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CSH), 输血特别委员会(主席: Kelsey P) 工作组成员: Murphy MF (会议召集人), Brown M, Carryington P, Hall G,Jeffrey RR,Machin S, Taylor C&Thomas D。 特别委员会委员:Boulton F, Bruce M, Cohen H, Duguid J, Knowles SM,Murphy M F, Poole G和Williamson LM 尽管此指南中的建议和相关信息在印刷出版时被认为是真实准确的,但是不论作者或发行机构都对任何可能的错误或遗漏没有任何法律责任或义务。 1.方法 经常使用合适的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现有的专家组出版的指南(BCSH,1992;Schiffer等,2001),包括由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在MedLine(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和其(BCSH)之前出版的血小板输注指南和标准委员会的建议(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血小板输注标准会议,1998)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后,在基于以上文献检索、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和作者多年的血小板输注经验,起草了本指南。血小板输注指征部分系作者与BCSH的临床血液学特别委员会合作起草。本指南作者来自血小板输注治疗有关的各个专业,包括临床和实验血液学、儿科、外科、麻醉和危重监护以及护理。 2.背景 在过去的40年中,血小板输注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例如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Schiffer,2001)和英国(BCSH,1992;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付出了许多努力以期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各方面,包括临床指征达成一致。尽管目前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在本领域已经产生了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缺少客观资料,基于客观证据的举荐受到了限制。 血小板的输注持续增长,和去年相比,英国2001~2002年度医院对浓缩血小板的需求(共215050成人剂量)增长了2.3%。浓缩血小板十分昂贵,其采集、制备、贮存和使用的进展仍以提高临床效果和减少副作用为目的。 本指南的目的是对医院中负责处方、使用和提供血小板输注的医疗、护理和技术人员给予血小板输注方面的指导。献血者的选择和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在英国输血服务机构指南(英国输血服务机构/国立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院,2001)中已描述,不在本文中详细说明。

血小板减少症不能吃什么,血小板减少症的注意事项

血小板减少症不能吃什么,血小板减少症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血小板减少症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血小板减少症的饮食注意事项2. 血小板减少症的其他注意事项*二、血小板减少症的简介*三、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发人群和危害 血小板减少症的饮食和注意事项 1、血小板减少症的饮食注意事项患病期间忌油腻,生硬,少吃或不吃鱼,禁饮酒及辛辣食品,这是血小板减少的饮食要点。 选用性凉的蔬菜和水果也是血小板减少的饮食要点,如新鲜的藕,荸荠,木耳,梨。杨桃,芥菜等,对止血有利。 严重的消化道出血期间应禁食,改进静脉补液,少量出血者可用稍温的的流食和半流食,忌用过热,过甜的食品,这也是血小板减少的饮食要点。 若同时伴有贫血,宜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也是血小板减少的饮食要点,如肝 .猪心,肚子,瘦肉,蛋黄:蔬菜中选用菠菜,芹菜,西红柿等。 血小板减少的饮食要点还有就是出血少而渐停的时可选用花生,红枣,有利健脾,易气,摄血。 2、血小板减少症的其他注意事项血小板 50×109/L 时, 应减少活动, 预防损伤, 避免搬运重物, 防治便秘; 避免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

避免各种感染。包括感冒、扁桃腺炎、尿路感染、肠炎等。因为细菌、病毒等各种致病微生物可以作用机体,经过复杂的机制,最终使血小板破坏增多或抑制血小板生成,导致病情反复或 加重。故要顺应气候季节天气变化,适度进行锻炼,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的发生。 保持心情舒畅。“怒伤肝,思伤脾”,气血失和,百病乃生。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对调节血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经常心情烦郁,急躁易怒,焦虑恐惧都会损伤肝脾等脏腑功能,使肝脾不和,气郁化火,气血失常,导致出血加重。门诊曾见因大怒而使血小板显着减少的患者。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保持心身平和有利于养生保健。 血小板减少症的简介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 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 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输血临床指南

临床输血指南 一、外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增强运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 【适应症】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者。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果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症】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a、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后;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 * 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二、内科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2)血小板 【适应症】由患者血小板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输注; 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以防出血; 血小板计数在10-50×109/L之间,应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

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 PLT计数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各种原因PLT减少症的重要指标,现各大医院多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其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在某些条件影响下,计数PLT会出现较大偏差,本文在翻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现将有关影响PLT计数综述如下: 1 导致PLT计数升高的因素 1.1 标本放置时间PLT是体积较小的血细胞,易于黏附聚集和破坏,王新花等[1]认为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同时,红细胞也不例外,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误将红细胞碎片以为是PLT而计入,造成测定结果假性增高,即时测定和1 h测定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建议取标本后一定要在30 min内测定。 1.2 样品溶血不完全文献[2]报道溶血不完全不但影响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准确性,而且影响下一例样品的PLT计数,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PLT假性升高;残留于测定杯壁的溶血素可将红细胞破坏成 2.0fl左右的碎屑,导致PLT计数结果偏高。 1.3 试剂质量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强调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原装或高质量的试剂,尤其是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进口试剂价格过于昂贵,目前,国产试剂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如过滤不彻底、细菌污染等因素而使基础值偏高,与仪器不匹配;试剂厂家应继续努力,争取生产出高质量的国产化试剂。 1.4 地线和电源血细胞分析仪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地线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静电脉冲信号而影响PLT计数;其主要表现在PLT直方图的起点偏左,并形成许多小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排除地线和电源的因素,再寻找其他原因。 1.5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可以影响PLT的计数,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影响PLT 计数,认为脂肪乳剂中的脂肪乳颗粒直径和患者PLT相近,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PLT会假性增高,并建议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如需检测PLT最好在5~6 h以后,如出现PLT过高时应随时和临床联系,最后经血片观察方可报出结果。 2 导致PLT减少的因素 2.1 采血是否规范和顺利采血是否顺利是造成PLT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后,组织凝血因子易于混入血液标本,从而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偏低的常见原因,建议这种标本必须重新采血测定;吸取标本量不足也是造成PLT 减少的一个原因,同时会造成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计数减少;另外,标本未经混匀即上机测定是造成PLT结果偏低的又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所以操作时一定要

AABB发布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指南

AABB发布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指南 2014年11月11日,美国血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AABB)发布了关于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建议,该临床指南源于对随机临床试验和观察的系统回顾性研究,在线发表于《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该研究由21位专家组成的AABB专家组进行。其中15名专家是AABB临床输血委员会成员,他们是血液学专家、病理学家与输血医学专家。另外5名专家包括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一名心外科医生、一名重症监护专家、一名麻醉学专家和一名血液学专家,分别代表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协会、重症监护医学协会、美国麻醉师协会与美国血液病学协会。最后一名专家组成员是建议评估、形成与评价分级框架(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学家。 AABB专家组强调,这些建议并不意味着严格的规范,而是为个体化临床输血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该研究检索了从1990年至2014年9月的相关研究(语言不限),调查结局包括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出血导致的死亡,出血和血小板输注单位数。数据使用GRADE进行回顾并形成建议。 建议1:对于治疗引起的增殖不良性血小板减少成人住院患者预防性应用血小板以减少自发出血风险。AABB建议对于血小板计数等于或低于1×104/mm3的成人住院患者预防性应用血小板以减少自发出血风险。推荐输注量为一个单采单位或等同剂量。更大剂量应用不能增加疗效,1/2标准单采单位的低剂量输注同样有效(等级: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建议2: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2×104 /mm3的择期中心静脉插管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等级:弱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 建议3: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5×104 /mm3的择期诊断性腰椎穿刺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等级:弱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 建议4: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5×104 /mm3的择期非神经外科重要手术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等级:弱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 建议5:对于无血小板减少症的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反对常规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对于体外循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伴血小板减少与/或血小板功能不良,建议给予血小板输注(等级:弱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 建议6: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颅内出血患者(外伤性或自发性),不建议也不反对血小板输注(等级:不确定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 美国每年的血小板输注总量为220万单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给予化疗后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缺乏的患者预防性输注以减少自发性出血风险。不同于其他血液成分,血小板必须在室温下储存,由于细菌生长的风险,其库存时限仅为5天。因此,医院血小板库存的维持理论上存在困难且来源紧缺。血小板输注伴有若干风险,包括过敏反应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细菌污染导致的败血症是目前血液制品应用最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在任何情况下,血小板输注都必须对可能的临床益处与风险进行权衡。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特点 1.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血容量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变化。 因此血液成分的使用需考虑患儿当时的体重、正常状态下的血容量、贫血的程度、出凝血状态等因素。失血比例应根据体重和机体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 2.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相对乏氧状态,出生时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但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其对氧的亲和力强,释放氧的能力较低。 因此,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评判贫血程度时其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儿童。 3.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容量较少,对有活动性出血或手术出血的患者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和合理补充非常重要。足月新生儿血容量仅为300m l 左右,而失血量又不易准确评估,故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4.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 5.大量失血时常伴有凝血因子的丢失与消耗。 儿童输血前评估 1.急性失血,Hb呈进行性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 儿(尤其是新儿)。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因伴发凝血功能障碍(如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易导致颅内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初治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常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3.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出现鼻出血不止。青春期女孩血小板计数<30×109~50×109/L,经期出血不止。 4.重度贫血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5.对于围术期的患儿,应对术中出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备血方案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1)新生儿。 (2)术前贫血,Hb<90g/L。 (3)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再次手术、粘连严重,预计手术较为困难。 (5)复杂手术、大型手术或Ⅳ级手术估计出血较多,恶性肿瘤根治术等。 (6)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感染性损伤及非感染性损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地开展自体输血。 儿童输血指征 1 红细胞输注指征 (1)一般儿科红细胞输注指征: 1)Hb<60g/L或Hct<,伴有明显贫血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