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合集下载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摘要】血小板输注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血小板抗体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血小板抗体筛查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然后深入探讨了血小板抗体筛查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接着介绍了不同的疗效评估方法,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研究表明,血小板抗体筛查可以显著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但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筛查、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影响因素、疗效评估、临床案例分析、疗效提高、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血小板抗体筛查是一种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广泛应用的检测手段,它通过检测受血者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来筛查出可能引起输血反应的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和减少出血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受血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出现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抗体筛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了血小板抗体筛查在血小板输注治疗中的重要性。

深入研究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对于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及影响因素,评估疗效评估方法,并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来展示其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进一步完善血小板输注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输血疗效,促进临床血液病治疗水平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血小板抗体筛查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及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

通过疗效评估方法和临床案例分析,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在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燕备战-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燕备战-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血型与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血近十余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输血量显
著增加,原因: Ø 临床医师对血小板输血适应症,充分认识 Ø 化学疗法,免疫抑制疗法 Ø 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 Ø 血小板单采(血液成份分离机)术的普遍应用
血小板输注的利弊
Ø益处: 减少微小出血的发病率 降低大量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
相关疾病
PTP(输血后紫癜)
PTP
NAIT(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NAIT
NAIT
PTR(血小板输注无效)
NAIT
NAIT
NAIT
NAIT
PTR
PTR
NAIT
NAIT
NAIT
NAIT
NAIT
NAIT
NAIT
NAIT
NAIT
9
NAIT
核苷酸多态性
167T 167C 482C 482T 2621T 2621G 506G 506A 1600G 1600A 2108C 2108A 1544G>A 1297C>T 1984C>T 2602G>A 263G>A 1976G>A 119G>A 2483C>T 1909-1911delAAG 497C>T
血小板血型系统及 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河南省人民医院 输血科 燕备战
1
血小板血型系统
2 血小板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3 血小板血型与输注无效
4 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血型系统
血小板血型抗原
Ø特异性同种抗原
Ø非特异性抗原
HPA抗原
HLA抗原 ABO血型抗原 其他抗原
血小板血型抗体
Ø同种异体抗体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背景血小板输注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关键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可能出现血小板反应或无效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患者造成危害。

血小板抗体是一种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因此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血小板抗体筛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从而判断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目前,血小板抗体筛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不同的筛查方法可能会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对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方法、临床血小板输注的意义以及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安全性。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血小板输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和手术后出血等情况,由于受体的变异性和抗体的产生,血小板输注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通过血小板抗体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患者体内的抗体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供血者和血小板制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成功率和疗效。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血小板输注方案,减少输注失败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通过深入研究血小板抗体筛查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影响,为医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正文2.1 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方法血小板抗体筛查是通过检测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增敏症。

目前主要的血小板抗体筛查方法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gG)、抗人球蛋白G试验(IgGsubclas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Western blotting 等。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通过将待测血浆与已知具有抗体活性的抗人球蛋白进行反应,观察形成的聚集或凝集现象来判断是否存在抗体。

血小板抗体检查对多次输血患者的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查对多次输血患者的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查对多次输血患者的意义发表时间:2016-05-03T16:36:46.5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作者:黄元君[导读]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输血科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输血科 562400)【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查对多次输血或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

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把多次输注与初次输注患者分为两组做对比。

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计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抗体产生的的治疗效果。

结果多次输血或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与输注的次数和数量成正比。

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多次输注【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111-02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上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因治疗不及时或疗效不佳而致死亡的危险性较大,为临床所重视。

血小板作为一种特殊的血液制品,它的输注是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多次输血和血小板的患者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其输注量及输注次数越多,患者体内免疫相关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概率越高,也越容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为了使有限的血小板得到合理的应用,尽量避免输注无效,拟对多次输血血小板的患者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以防其导致的输注无效。

血小板分为浓缩(手工)和机采血小板。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8月~2015年6月多次输血或血小板的患者共107中多次输注的5次以上(最少也是2次以上),排除发热、脾肿大、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致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因素。

其中男性68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38.5岁。

其中白血病3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22例,全血细胞减少15例,血小板减少21例,再生障碍性白血病14例。

初次输血患者107例。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和手术出血等病症。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中可能存在血小板抗体的问题,这会影响到输注疗效。

因此,对于需要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

一、血小板抗体筛查的必要性血小板抗体是指机体对外源性血小板(如输注的血小板)产生的免疫抗体,主要通过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介入产生。

当外源性血小板进入机体时,一旦与机体的抗体结合,就会引起机体的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输注的血小板被快速破坏,从而降低了输注疗效,甚至出现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不升或下降等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需要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

血小板抗体筛查可以及时发现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输注造成不良反应,并对输注血小板的有效性作出评估和预测,为临床输注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针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需要选用适当的检测方法。

目前常见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和特异性检测等。

其中,IA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很多种抗体类型,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准确性较高,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检测方法。

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于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较为显著。

对于筛查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输注策略和剂量,选择适合的血小板输注方式,防止患者不必要的输注引起不良反应。

在输注术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安全。

同时,血小板抗体筛查可以为临床输注治疗提供有关输注疗效的预测和评估,减少输注不必要的次数,降低患者负担和医疗资源浪费,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降低医疗费用具有积极作用。

多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和配型的临床意义

多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和配型的临床意义

多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和配型的临床意义介绍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严重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状态,提高组织的氧合作用,以及补充热休克等情况下细胞代谢的需要。

而多次输血的患者,则需要经过血液学和免疫学方面的配型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输血资源,避免造成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产生。

血小板则是人体维持恰当止血和肝脏合成细胞和组织、生长因子等众多的因子的重要来源,而血小板抗体筛检和配型,则可以确保患者接受到符合自身特点、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的血小板输液。

抗体筛检的原理血小板抗体筛检是基于多种实验室技术来完成的。

主要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ELISA)、血凝反应、荧光抗体法等。

其中,ELISA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便宜的优点。

该技术借助微孔板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查。

根据样本的吸光度结果,可以精确测量患者血清中存在的特异性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抗体的分类血小板抗体可分为自然和非自然抗体。

自然抗体是人体天然生成的,通常不会引起有害反应。

非自然抗体则是由患者本身或外来因素引起的,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血小板抗体的种类也很多,如抗HLA抗体、抗人红细胞抗体、抗凝集素抗体等。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应当首先进行抗体筛检。

在确定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种类之后,需要进行补充性检测以进一步确诊抗体的特异性。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以及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还要针对可能出现的致敏因素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避免因致敏而造成的患者不良反应。

血小板配型的方法血小板配型的最常见方法是通过受体表观异种抗原(PAIgG)反应阴性的血小板进行。

这种方法减少了血小板的免疫原性,可以大大减少配型不匹配导致的不良反应。

在进行血小板配型的过程中,需要分别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HLA基因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供血者和血小板进行输血。

临床意义血小板抗体筛检和配型在多次输血小板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确定患者特异的血小板抗体种类,可以选择到与患者不同种类或亲和接近的供血者进行输血,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血小板抗体检测 宣传

血小板抗体检测 宣传

血小板抗体检测项目(固相凝集法)一、基本原理:血小板抗体检测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血小板的免疫性抗体,包括三类:1.ABO血型系统和HLA系统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产生的特异性抗体,3.药物所致的血小板抗体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一)在临床辅助诊断中的作用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的临床症状很重要,但仍为排除性诊断。

如结合血小板抗体检测,则对ITP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2、血液系统疾病辅助诊断: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有辅助诊断意义。

3、孕期流产风险评估:血小板抗体筛查可对孕期流产风险做出评估,尤其适用于有多次妊娠史、习惯性流产史以及不孕不育情况查因。

(二)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1、预防红细胞输注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阴性者,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采取干预措施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降低,极大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2、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多次输血后出现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检测血小板抗体对提高血小板治疗效率和保证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三、血小板抗体检查的筛查对象1、血液肿瘤科病人:评价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障、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2、需治疗性输注血小板患者:特别是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建议提前筛查血小板抗体,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

3、妇产科孕检:评价孕期流产风险,尤其适用于有多次流产史患者查因。

四、血小板抗体在临床病例中的验证。

血小板抗体检测妇科篇稿

血小板抗体检测妇科篇稿

血小板抗体检测项目推行重点(妇产科)最近几年来研究发现母婴间血小板血型不合致使的同种异体抗体免疫要素是造成不明原由初期流产、死胎以及重生儿罹患血小板同种免疫性减少症的主要要素。

在妇女怀胎前和怀胎期的惯例体检中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特别对有频频多次复发性初期流产史妇女尤其重要,它能有效地商讨初期流产的病因、初期展望及预防 NAITP 的发生。

一、临床背景:据文件报导,最近几年来研究发现母婴间血小板血型不合,孕妇有多次妊娠史、流产史、输血史,以及孕妇患有自己免疫性疾病是致使孕初期( 14 周左右)不明原由流产和胎儿出生后罹患重生儿血小板同种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约 1 ‰)的主要要素。

这些病症的发生皆与孕妇体内存在或因为同种免疫刺激产生血小板抗体有关。

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项目优势:1.频频流产、不孕不育查因:关于频频和习惯性流产史(特别是孕初期)和不孕不育史的患者,检测患者血清和血浆中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可对其造成流产和不孕不育的原由作出协助诊疗。

2.产检(特别针对高龄和二胎产妇)1)孕初期检测:在孕初期(三个月)产检中惯例检测母亲与胎儿的血小板相容性,关于孕初期出现流产和死胎的风险评论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孕后期检测:在孕后期(胎儿出生前)检测母体血清或血浆中血小板抗体水平,对胎儿出生后罹患重生儿血小板同种免疫性疾病风险评论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妊娠期血小板降低的查因:孕妇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有现象,如是生理性降低则危害不大,常常生产后会恢复正常。

但假如血小板的降低是因为孕妇自己免疫性疾病惹起的则会惹起流产、死胎、以及重生儿有关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危害严重。

项目优势:风险小、利润大1、极少波及血小板输注,减少了好多麻烦;2、流产查因、不良孕产史查因、不孕不育查因、协助生殖等项目皆为自费,不占医保花费;3、优生优育每个家庭都很重视,多一项检测则多一份保障;4、没有过分医疗风险;5、临床患者量巨大,不必担忧临床标本量和科室利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
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 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

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 2002 1999 –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 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
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

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

收费:
1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HLA-?类抗原(HLA-A、HLA-B抗原和少量HLA-C抗原)的HLA-?类抗体( 50-80% )。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6 ;项目名称—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无限定支付范围;甲乙分类—甲。

2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原)的HPA抗体(17-25%)。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7 ;项目名称—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限列入支付范围的器官移植;甲乙分类—甲。

(输血就是器官移植的一种)
收费参考文件:
《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名称》,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5年版,第65页。

《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修订版),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卫生厅,2010年12月版,第4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