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百团大战
抗战主要战役百团大战介绍

抗战主要战役百团大战介绍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以下皆以八路军称呼),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间发动的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又称晋南游击战)。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抗战主要战役百团大战,希望能帮到你。
抗战主要战役百团大战战役情况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压缩八路军的作战空间,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
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
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路战役。
[1]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
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
1940年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
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继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百团大战故事梗概

百团大战故事梗概我看过许多影视片,其中有让人苦笑不已的《笑花》,有让人感动不已的《暖春》,还有断案如神的《包青天》……但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影视片那就数《百团大战》了。
在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
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全部加起来可能200个团都不止)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
”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指挥部动员了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攻击,拔掉了敌人靠近根据地的碉堡、据点,炸毁了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的交通线瘫痪.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
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考试重点快乐学拼音,轻松学语文。
这几日做教学研究,总结了一下1-6年级的小学语文的考试重点,非常简单,详情如下:一年级:识字、拼音、看图写话二年级:字词、短句、阅读写话三年级:语法、古诗、阅读写作四年级:语法、文言文、阅读写作五年级:文学文、阅读写作六年级:阅读写作由此可见,一到六年级,考试重点都和阅读写作分不开。
语文基础常识通常会占试卷分50%,越到高年级,如五、六年级,基础知识只占30%,剩下70%都是阅读理解和作文。
百团大战-军事理论

• 在八路军展开大规模破击战的打击下,正 太铁路全线瘫痪,沿线据点、桥梁、隧道 和车站均被摧毁;同蒲铁路北段、平汉铁 路、德石铁路、北宁铁路以及其他主要公 路均被切断,井陉煤矿受到严重破坏,并 歼日伪军7600余人,基本达到了作战的预 期目的。
• 第二阶段 :从9月22日开始。根据八路军
总部9月16日作战命令,主要是扩大第一阶 段战果。基本作战方针为:继续破坏敌人 交通,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的某 些日军据点,以攻坚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 主要攻击目标是:晋察冀军区为涞(源) 灵(丘)地区;第129师为榆(社)辽(县) 地区;第120师为同蒲路宁武至轩岗段;冀 中和冀南部队为沧(州)石(家庄)路、 德(州)石(家庄)路和邯(郸)济(宁) 路。
战争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 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带有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历 时5个多月里,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的配合下, 共作战1824次,攻克据点293处,破坏铁路474公里、公 路1502公里,毙伤俘日伪军5.08万人。自己伤亡1.7万余 人。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击中了它的 痛处,日华北方面军哀称此役为"挖心战",并将每年8月 20日定为"挖心战"纪念日。百团大战将大量日军牵制在华 北敌后战场,减轻了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对国 民党当局的投降妥协倾向起了抑制作用。不仅如此,百团 大战还策应了西欧战场的抗德战争,迟滞了日军南进步伐, 为英美对日备战赢得了时间。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 和八路军的国际声誉。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 了光辉的一页。
• 第三阶段 :自10月6日起 。由破袭战转入反"扫荡"作战。
日军为扭转不利态势,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 行报复"扫荡"。八路军总部及时下达反"扫荡"作战计划, 要求各部队坚决消灭一两路进攻之敌。在晋东南地区,从 10月6日起,日军纠集万余人"扫荡"太行根据地,企图包 围消灭第129师主力及八路军总部机关。第129师先后在 张家沟、关家垴等地重创日军,迫敌于11月14日撤退。 11月17日,日军又出去7000余人"扫荡"太岳根据地,第 129师主力跳出合围圈,在沁河两岸寻机打击日军,歼灭 日军300余人,迫其于12月5日返回据点。在晋察冀地区, 10月13日,日军纠集1万多人,对平西(今北京西)抗日 根据地进行"扫荡"。11月9日,日军又集中万余人"扫荡"北 岳根据地,并占领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阜平。平西 和北岳两区部队采取内外线结合的办法,打击进犯日军, 迫敌于11月25日撤退。随后,晋察冀军区部队继续向侵占 阜平等地的日军发动进攻,歼其500余人,并于次年1月1 日收复该城。
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具体发生在哪一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具体发生在哪一年?导语:百团大战时间:百团大战指在1940年8月至12月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主力一百余个团与当地民兵共约40万人发动的对日战役。
根据百团大战时间:百团大战指在1940年8月至12月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主力一百余个团与当地民兵共约40万人发动的对日战役。
根据资料的不同也有个方投入约20万兵力进行战争的纪录。
日本军队在占领广州、武汉形成了一条北起山西、东至贵州的广阔战线,又面对其占领区内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处于战略要求日本放弃了以国民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战略,准备太平洋地区的战场与美国决战。
转而以抗日根据地为目标,进而巩固已有占领区。
因此自1938年秋日本便开始大规模的政治诱降,希与国民政府议和。
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而汪精卫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展开受到争议的叛国运动。
此时美、英两国也在面对法西斯力量令人窒息的压力,希望以国民政府的退让换取德日进攻苏联的承诺。
1939年初,面对日本政治攻势的国民政府反共投降的倾向日见明显,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则确定了一系列违背抗日统一战线的举动,并展开对日秘密谈话,希望展开停战谈判。
在这种情况下,悲观、失望和投降妥协的思想弥漫在国民党统治区。
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新危机。
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在日本在华主要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生活常识分享。
近代史论文-浅谈百团大战及其历史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报告2015年6月7日浅谈百团大战及其历史作用摘要: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
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百团大战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局势的改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声望提高,中国国民党以此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加强了对共产党的控制,日军在此次战争失利后,加强了军事力度。
关键词:百团大战历史作用历史评价一、百团大战发生的背景日本军队在占领中国城市广州、武汉形成了一条北起山西、东至贵州的广阔战线,又面对其占领区内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出于战略要求日本放弃了以国民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战略,准备太平洋地区的战场与美国决战。
转而以抗日根据地为目标,进而巩固已有占领区。
因此自1938年秋日本便开始大规模的政治诱降,希与国民政府议和。
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美、英两国也在面对法西斯力量令人窒息的压力,希望以国民政府的退让换取德日进攻苏联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则确定了一系列违背抗日统一战线的举动,并展开对日秘密谈话,希望展开停战谈判。
1940年2月,在反对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取得胜利后,敌伪顽在华北地区制造谣言来迷惑群众,主要是挑拨八路军与地方民众的关系。
如说:“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不打日军”。
有一部分人上了圈套,面对八路军产生了怀疑。
当时,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军停止正面进攻,将兵力重点转移到华北,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不断向我根据地扩张占领区,增多据点,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
高一历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知识点

高一历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知识点高一历史的知识点内容因为晦涩难懂而使许多同学感到非常头疼,你想知道历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知识点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知识点1.百团大战背景:抗战相持阶段日本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目的: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机。
情况:1940则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对日大规模作战。
评价: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敌人的最大战役。
打击了日本,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人民抗战信心。
2.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1)“三三制”政权。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土地政策。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这项政策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但又保存了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要求农民交租交息,但须保障农民的承佃权。
它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3)精兵简政。
为了克服根据地的物资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根据地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
“精兵”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地方武装,提高主力部队的战斗力;“简政”的主要目的是节约财政开支,提高工作效能。
(4)大生产运动。
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号召生产运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军民生活,密切了干群联系,积累了发展生产和管理经济的经验。
(5)整风运动。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清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提高新党员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整风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百团大战-军事理论

个人观点
• 百团大战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几次少有的规模较大的胜利战役。 • 1940年下半年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所谓的“百团大战”。 很明显本次战役的本来目的是为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说的明白 点就是为了打通交通线,避免各根据地分割的态。我们知道,在军事 上是十分忌讳被分割的,所以说这场战役是必然的。而且开始只是打 算二十多个团的一次战役。 那为什么到了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个团的参与了呢?其实这是和中日 双方的实力有极大关系的。先说步枪吧,日本的“三八大盖”一开始 可把中国军队羡慕坏了,100米开外能把人打穿!而中国军队(特别 是八路军),手里能有一把好用的“汉阳造”已经很不错了(一不当 心这把枪还是清朝货),由于使用时间长,多数有效射程已经不远了, 我们在电影常看到:指挥员在对战士说放近了再打,这个就是很好例 子。其次就是机枪了,《亮剑》中,一次战斗李团长缴获了4挺“歪 把子”,高兴的连说自己是地主老财.可想当时我们机枪的缺少.而日 本军队一个班至少一挺机枪,还外加投弹筒.....能守住一个连中国部队 的进攻,还不包括飞机,坦克,火炮等武器.于是打着打着,为了获取胜利 就大量的部队加入了. 这次战役在战役的角度说是胜利的,但在战略上是不怎么十分有利的. 在敌众我寡之下,没有以弱示敌,过早暴露了我们的真实实力;没有 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 至少“百团大战”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国共摩擦 的升级,给后来的“皖南事变”埋下了隐患。也使日本军队加紧对八 路军的"围剿"......
• 在八路军展开大规模破击战的打击下,正 太铁路全线瘫痪,沿线据点、桥梁、隧道 和车站均被摧毁;同蒲铁路北段、平汉铁 路、德石铁路、北宁铁路以及其他主要公 路均被切断,井陉煤矿受到严重破坏,并 歼日伪军7600余人,基本达到了作战的预 期目的。
百团大战的意义是什么

百团大战的意义是什么作为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百团大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大大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锻炼、考验了八路军的作战力量。
除此之外,百团大战还有其他几个反面的意义和收获。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百团大战的意义,希望你喜欢。
百团大战的意义(一)百四大战在全国战略上起了重要作用,它首先打击和推迟了敌人进攻重庆、昆明、西安的阴谋。
(二)百团大战胜利,高度兴奋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同情分子,团结了中间分子,争取了动摇分子,更加孤立了顽固分子,打击了投降派及一切失败情绪,揭穿了一切“游而不击”的造谣。
同时,由于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力量的壮大,也可能使日寇利用我国内部投降派、顽固派一向害怕进步力量壮大的心理,借此策动投降派进一步进行其投降阴谋,引诱已在动摇中的顽固派更加动摇。
结果可能表现于最近的将来,反八路军、反新四军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加强。
(三)百团大战的胜利,还给了敌占区人民以莫大的兴奋,推动了伪军与伪组织的瓦解。
百团大战的收获(一)百团大战给敌人以严重打击,打破了敌人堡垒万能主义,严重破坏了正太铁路。
百团战役中缴获的军用品是空前的。
(二)百团大战对于八路军三年的抗战工作是一个具体的检阅。
在华北这样广大的地区中,在敌人堡垒棋布中,于同一个钟头内举行百团以上兵力的总攻,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工作。
它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军队的一致性,及其指战员的积极性。
(三)百四大战对于八路军战斗力是一个新的提高。
百团大战三大阶段作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值得每一位国人铭记。
回顾这场战役的发展经过,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第二阶段(1940年9月22日-10月5日),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12月5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战背景
日本出于战略要求从1938年秋开始政 治诱降,希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议和; 而在另一方面,汪精卫于1940年3月 在南京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以 “和平反共建国”为号召,意图拉拢 支持反共的沦陷地区人民。同时国共 摩擦不断,双方互不信任。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共产党不清楚国民政府与 日方谈判的进展,对于形势过于严重 估计,担心国民政府有可能和日方妥 协。加上认为日军有可能西进,于是 八路军高层决定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破 袭战打击日军,坚定全国坚决抗日的 决心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又称晋南游击战, 是指在1940年8月至12月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 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包括 120师、129师和晋察冀军区 与当地民兵共约40万人发动 以破袭战为主的对日战役, 也是共军除了平型关战役外 唯一参与较具规模的游击战。 战争初期战报统计(第一阶段 )共达一百零五个团,因此定 名为百团大战(原正太战 役)。
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12月5日)
日本军队开始将各地的机动兵力集结于华北地区,对抗日根据地 进行报复性“扫荡”,借以迫使八路军退出华北交通要道,先后 对太行山地区、太岳地区、晋察冀边区、晋西北等地进行扫荡。 八路军则分兵展开运动战和游击战、麻雀战(骚扰游击战术)进 行反击。到1940年12月5日,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因日军展开 大扫荡而宣告结束。第二源自段(1940年9月20日—10月上旬)
在第二阶段时期,除暂留约10个团兵力继续阻挠道路和桥梁的修筑,主力 则把战斗对象转移到铁路交通线两侧的日本守军与被抗日根据地包围的日 军据点,目的是巩固并扩大战果,其中以榆辽战役、涞灵战役最为激烈。 延安地区、山东地区、安徽地区的八路军也投入作战。日军也投入使用了 战争公约所禁止的毒气与生物兵器展开反扑,战争也进入相持阶段。
1940年四月至六月间,日军以第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师团为主力,在山西 省南部进行春季晋南战(国民革命军约8万)、乡宁作战(国民革命军约3万)、 晋南反击战(国民革命军约4万)。共产党则在此期间积极扩大根据地势力[3]。 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 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 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 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 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 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 增加,力量分散[4]。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 了有利条件。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党我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独 立发动的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战果最为 辉煌的一次进攻性战役。它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根据地,推动全 民族抗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关于它的伟大意义,归纳 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了华北敌后根据地,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减 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打击了东方慕尼黑阴谋,对国际 反法西斯战线作出了贡献。 第二,以无可争辩的事实,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编造的"八 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揭露了他们反共阴谋,使全国人民进 一步认识到,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是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 第三,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强大力量,振奋了民族精 神,坚定了全国抗战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我党我军在全国 人民中的威望,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第四,极大地锻炼了我抗日军民,提高了我军的作战能力, 也丰富了我军的作战经验。
百团大战经过
八路军攻克娘子关八路军原定动员兵力为22个团(晋察冀10 个团,129师8个团,120师4个团),重点破袭正太路,其次 破袭平汉路、同蒲路北段和白晋路。为了攻击的突然性,未 经中共军委批准展开了战斗。战斗开始后,各根据地又有不 少部队参加了战斗,参战总兵力达到105个团。
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
交战双方
参战方 中华民国八路军 指挥官 彭德怀 兵力 400,000 伤亡 17,000
参战方 日本华北方面军 指挥官 多田骏 兵力 日军20余万,伪军约 15万 伤亡 毙、伤日军20645人, 伪军5155人
华北局势
1939年,国民政府成立晋察冀敌后战区,鹿钟麟任战区总司令。国共摩擦不断, 1940年春季,华北八路军在山西省收编国民革命军九七军,将战区总司令鹿钟 麟逐出省外。同时1939年,山西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和八路军摩擦不断, 1940年初双方和解。
战役结果
据共产党战报,八路军(包括 当地民兵在内)共进行战斗 1,824次,日军死伤20,636人; 伪军5,153人;俘虏日军281人、 伪军等18000多人 (日方记载 日军与皇协军死伤共约4千多 人);破坏铁路900多里、公 路三千里;破坏桥梁、车站 258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 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 17000 余人,共产党所控制的华北抗 日根据地也随之大幅度扩大为 华北437个县中的10个县。
日) 战役最早由8月20日晚8点开始的 华北交通要道破袭战为序幕,当时正 太铁路是日军获得山西煤炭资源的重 要通道,也是对晋察冀边区等抗日根 据地进行“扫荡”的据点的主要分布 区,同时井陉煤矿也在这条铁路上。 因而正太铁路成为战役第一阶段的主 要战场,集中了30个团的兵力。 作战初期八路军兵力部署异常隐蔽, 日军直至战斗打响才发觉中国军队的 动向,日本方面将9个独立混编师投 入战场。至9月下旬为止,正太铁路 全线瘫痪,并破坏北宁铁路、平绥铁 路、平汉铁路、津浦铁路,井陉煤矿 亦遭破坏。并占领娘子关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