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古代汉语:汉字的结构及发展详解

所谓“描绘”,是指以富有真实感的图象来表达 词义。这是就方法而言。 L· R·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汉字实际上是一种 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系统。” 所谓“事物”,这是就对象而言,事物可照着 画其轮廓或特征,可见它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具体 名词。
眉 文字分析要点:
瓜
尾
页
1.指出造字法(六书); 2.指出形体构造;
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距今4500-5000年) 陶器符号:
(一)古文字
1.甲骨文(商朝,距今3300年左右,1899年在河 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又称“卜辞”。
人
女
子
首
耳
目
口
自
止
鸟
2.金文(周朝,距今3000年左右)又称“钟鼎文”
又
秉
及
3.六国古文(春秋战国时期) 4.大篆(战国时期秦国)又称“籀文” 5.小篆(秦朝)
清代小学家戴震将“六书”归为“四体二用”。他说: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 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即认为前四者是造字法,后 二者是用字法。被后世学者广泛接受。
《周礼· 地官· 保氏》:保氏教国子“以六艺: 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
班固 周礼·保氏注 郑众 周礼·保氏注
3.指出本义。
古文字 形
字
造字法 形体构造
象形 象形
象形
本义
酉 行
页
象酒坛之形 酒坛 象道路之形 路
象头之形 头
2.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纯粹符号成字 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成字
上
下
本
末
朱 亦 腋
本: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徐锴曰: “-记其处也,本、末、朱同义。”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形状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并发展出了许多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复,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字形逐渐简化,结构更加规范,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形转化为指事字的现象。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字体,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篆书字形规整,结构简洁,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汉时期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文件。
隶书字形规范统一,笔画结构清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用于书写文稿和书籍。
楷书字形规范美观,笔画结构平衡,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汉字的发展1. 汉字的传播: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汉字还传入了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2. 汉字的演变: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读音。
例如,日本的汉字发展为“假名”和“片假名”,韩国的汉字发展为“谚文”。
3. 汉字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出现了汉字输入法和汉字字库等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四、汉字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汉字的起源与六书

象形字辨识
象 鸟木 林水 山
总结
象形字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它是汉字的基本构件。但象形造字法局 限性很大。复杂的事物难以象形,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在象形 字的数量并不多。同时单靠这种造字法也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
二、指事字
造字法第二种:指事——“视而可识,察 而见义,上下是也”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 加上指事符号,以表示抽象的意思。
猜猜这是什么字?
“上”字下面的长横代表水平线,上 面的短横是指事性符号,表示位置在 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辨识指事字
末:在象形文字木的上面加一 横,表示树木的末端,树梢。
本:在本字下面加指事性的一横, 表示树根,树根是树的本源,所 以是本字。
口:通“围”字。表示周围 环境封闭,完整无缺。
总结
架
认一认
左边是一个“言”字旁,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 是一个“某”字作声旁,表示读音。
上面是一个“加”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下面是一个“木” 字作形旁,表示与“木”有关。
总结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组合,可构成意义相关的字 ,如:江、河、海。 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组合,可构成读音相近的意义不同的字。如:
例:
从: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 一个人的后面,表示跟从的意思。
认一认
相: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表示 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相的本意是“仔细观察”
休:左边是一个人的象形,右边是一棵树的象形,表示 人靠在大树上休息。
会意字总结
会意: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它们可以拆 分而成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字,象形和指事多为名词,而会意多为动 词。
四、形声字
考考你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系统。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通过模仿自然界的事物形状来表示意思。
例如,“日”字就是模仿太阳的形状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会意文字和指事文字,即通过组合象形符号或指示符号来表示意思。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等不同的阶段。
甲骨文是商代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记录。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祭祀和纪念。
篆文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刻印和书写。
隶书是汉代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汉字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汉字文化。
同时,汉字也受到了外来文字的影响,如藏文、满文等。
汉字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汉字的演变和规范化汉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规范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结构和用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汉字的形状逐渐规范化。
在古代,由于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限制,汉字的形状各异,存在较大的差异。
随着纸张和笔墨的普及,汉字的形状逐渐趋于统一。
特别是在隶书的时期,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规范化程度较高,为后来的字体设计奠定了基础。
其次,汉字的用法逐渐规范化。
在古代,汉字的用法较为灵活,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人们对汉字的用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汉字的意思更加明确,人们开始使用词义相近的字来区分不同的含义。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用于表示音节的字,如假借字和形声字等。
最后,汉字的结构逐渐规范化。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远古时期龙骨或象骨上刻画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
而金文则是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其出现标志着汉字的形状和结构的初步形成。
在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后,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开始,逐渐转变为具有表意和表音功能的形声文字。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的过程。
最初的汉字主要通过图像来表达事物的含义,例如人、山、水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汉字逐渐发展出会意、形声和转注等构字法。
会意是通过结合多个象形字来表示抽象概念的方法,形声则是通过一个字的声音部分和形状部分来表示意义的方法,转注是一种注音法,通过在旁边加上表示音的符号来表示发音。
这些构字法的应用丰富了汉字的形态和功能,使其更加适应了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三、汉字的发展随着汉字的传播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它逐渐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文字系统之一。
汉字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影响了许多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文字系统。
从最早的越南字母到后来的日本汉字和韩国汉字,都受到了汉字的深刻影响。
同时,汉字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为人们的交流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工具。
结语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深度。
它不仅具有凝练的形态美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还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积淀。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自豪并善于传承汉字文化,让这一宝贵的遗产继续璀璨辉煌。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各国一起分享和探索汉字的魅力,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汉字的演变过程 完整版 (一)

汉字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和含义发生了许多改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吧。
一、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7世纪)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采用刻、写或画的方式刻在龟、兽甲骨上,通常称为“甲骨文”,它被广泛运用于商(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
甲骨文的字形呈现出原始的图画象形和指事符号。
例如,“日”像太阳,表示白天;“口”像口形,表示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表示人。
二、金文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也称“篆书”,它的字形改变很大,不仅去掉了甲骨文中过多的画线,而且构造更为简化,各个部分较为协调,这是汉字由象形逐渐转为表意符号的标志之一。
同时,由于金文的广泛应用,汉字的字数、用字范围和语音系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完善。
三、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字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笔画变得更加严密,造型更趋规范化。
同时,汉字逐渐把表意符号发展为形音兼备的字词,汉字的语音系统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例如,“书”表示缀写文字的意思,“舒”表示舒展开张的意思,“叔”表示父兄弟的一个称谓,这些汉字在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语音系统上都保留了一定的关联性。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汉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书体。
同时,由于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汉字逐渐融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
例如,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等国家都从中国引进了汉字,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汉字书法和语音系统。
五、唐代至今(公元8世纪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和语音系统进一步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扩充着文化内涵和外延。
唐代到宋明清各朝,汉字更是以各种书体形式显露出来,形成了千余年来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朝晚期(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221 年)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整齐。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 年)推行的文字,是汉字的第一次标准化。
小篆的字形比金文更加简化,笔画更加统一。
4. 隶书:隶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的主要字体,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字形更加简化,笔画更加流畅。
5. 楷书:楷书是唐代(公元618 年至907 年)的主要字体,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整齐,是现代汉字的基础。
6. 草书:草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快速书写而产生的。
草书的字形非常简化,笔画非常流畅,但是难以辨认。
7. 行书:行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字形比草书更加规范,比楷书更加流畅,是现代汉字书写中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总的来说,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简化、规范和统一的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
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
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
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
《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
【综合评价】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1)结绳记事说《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
(3)刻契说(书契说)“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
《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2《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
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
”《列子说符篇》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
”所说的“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
(4)仓颉造字说《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传说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
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春秋、战国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秦小篆石汉隶书竹简、帛楷书帛、纸行草二、精读研讨,讨论下列问题。
1、你能认识课本第39页图片上所展示的古文字吗?所列古文字对应今天的汉字分别是:“舟、车、册、又、其(“簸箕”的“箕”的本字)、月、川、刀;门、凤、鱼、鹿、羊、牛、犬、豕;下、亦(“腋”的本字)、龙;贝、翼、射、立;女、妇、乳、毓(同“生育”的“育”);书、从、莫(“暮”的本字)、明”。
2、有趣的“拆字”一日,康熙听说有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
康熙连输三盘,便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和尚脱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你能猜出下面的字吗?⑴野径无人草丛生(茎)⑵一口咬去多半截(名)⑶大火烧到耳朵边(耿)⑷牛角上边来一刀(解)⑸东南西北无弯路(置)⑹雨余山色浑如睡(雪)⑺空山之中一亩田(画)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踵)⑼无角牛登上没峰山(击)四、趣味文字,积累下列材料 1、“六书”和《说文解字》四、“六书”分析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
可以分为整体象形和附体象形两类。
①整体象形所谓“整体象形”,即描摹出事物的整体形象。
如:“日”,《说文》:“,实也。
太阳之精不亏。
从囗一。
象形。
”既曰“从囗一”,便是会意字,不得又谓“象形”。
许慎因不明“日”字形体的变化,误将字形析作“从囗一”。
早期金文作,象太阳之形;或于中间加点作饰笔,如、。
甲骨文作、、,与金文一致。
小篆作,圆形讹成椭圆。
隶书进一步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如“日”。
“月”,《说文》:“,阙也。
太阴之精。
象形。
”甲、金文作、,象弯月之形;或于其中加饰笔,如、。
饰笔引长则作,小篆作正由此而来。
隶书作“月”。
“自”,《说文》:“,鼻也。
象鼻形。
”甲骨文作、,象人鼻之形。
金文或稍讹,作、、。
小篆作,隶书作。
“隹”,《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
象形。
”金文作、,甲骨文作、,象短尾鸟之形。
小篆作,犹存古意;隶书解散篆体,作、、,完全失去象形意味。
“魚”,《说文》:“,水虫也。
象形。
鱼尾与燕尾相似。
”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后来于左右各增饰笔作、。
小篆作,省去了两边的鳍形。
隶书作“魚”,只是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而已。
“犬”,《说文》:“,狗之有县蹄者也。
象形。
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
金文后来作、、;春秋时作,战国时或讹变作;小篆作,则是其进一步讹变。
隶书作。
②附体象形有些事物单独画出不易辨识,所以要把它所依附的事物一起画出。
如:“眉”,《说文》:“,目上毛也。
从目,象眉之形。
上象頟理也。
”甲骨文作、,或作、、、,因为如果不画出“目”形,便难以使人明了是眉毛。
金文或同甲骨文,如;或字形稍讹,毛与“目”离析为二,如、、。
小篆是其进一步讹变。
许慎据已讹之小篆将本象毛形的“”当作頟理,误甚。
《段注》附会许说,谓“”“象眉之形”,谓“在两眉上”“象頟理”,与古文字不合。
隶书作,只是将改用方折的笔划而已。
“齒”,《说文》:“,口龂骨也。
象口齿之形。
止声。
,古文齿字。
”甲骨文作、、、,或作、,象口中有齿之形。
战国时作、,下半很明显是由甲骨文后二形演变而来,《说文》古文“”即源于此。
因为字形讹变后与“(臼)”字难以分辨,于是在上面加“止”作声符以区别之。
小篆字形是其进一步变化。
隶变作、。
“州”,《说文》:“,水中可居曰州。
周遶其旁,从重川。
……,古文州。
”商代金文作,甲骨文作、,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
西周金文同甲文,如、,《说文》古文稍讹。
小篆字形当是两边笔形受中间同化的结果。
许慎不明,析成“重川”,不确。
隶变作、、。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改为“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许慎对“指事”的定义过于笼统,并与象形、会意的界线含混不清:说“视而可识”,则很似“象形”;说“察而可见”,又似“会意”。
所以,后来学者对“指事”的理解存在分歧。
就所见的指事字来看,实际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指事字,“实际上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
”(高明)也就是说,有些事物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整个事物,于是便在象整个事物之形的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跟附体象形不同:附体象形字所要表示的事物与它所依附的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如眉毛和目本是两件事物;而“刃”字所表示的事物,即刀刃,与刀是分不开的);另一类指事字,表示的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这类字虽然看起来字形与某些具体事物类似,但它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这类具体事物,而是另一种抽象的意义,因而不得视为象形字。
下面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两类指事字。
①象形字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大多数的指事字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其中一个构成成分是可以独立成字的象形字,另一个则是不能独立成字的指事符号。
之所以要将指事符号加在象形字上,就是因为所表示的意义与这个象形字所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刀”,《说文》:“,兵也。
象形。
”甲骨文作,正象刀之形;小篆作,刀把稍有讹变;隶书作“刀”。
“刀”是个象形字,而刀刃虽在刀上,但却无法直接表现出来。
“刃”,《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小篆作,战国秦文字作,即在“刀”的有刃的地方加指事符号;隶书作“刃”。
字看起来象“刀”,所谓“视而可识”;但表示的并不是整个“刀”,而是刀的刃,即所谓“察而可见”。
“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其实“木”是个整体象形字,甲骨文作,上象枝,下象根,中间是树干。
小篆作是其演变。
隶书作“木”,将上面的树枝形简化作一横划。
“本”,《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战国秦文字作、,都是在木的根部加指事符号。
隶书作“本”。
“末”,《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春秋金文作,在木上加指事符号。
小篆作(点引长成为一横划),隶书作“末”。
“朱”,《说文》:“,赤心木,松柏属。
从木,一在其中。
”段玉裁注曰:“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
”金文作、,正于木中心处加指事符号;点引长成横划,如。
秦简作,汉隶作、,前一种写法与古文字一致,后一种写法源于秦简。
楷书进一步将树枝形变成一丿一横,以便书写。
“亦”,《说文》:“,人之臂亦也。
从大,象两亦之形。
”甲骨文作,在正面的人形的臂腋处加指事符号。
小篆作,与古文字一致。
秦简作、,人的两臂与身躯稍讹。
汉隶作、,两臂和身躯变成了一点和一横划,两腿变成了两竖笔,左右两点即是原来的指事符号。
“寸”,《说文》:“,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从又从一。
”按《说文》的体例,段玉裁谓“寸”是会意字。
其实,所谓“一”并不是表意的构件,它只是一个指事符号,指示寸口之所在。
秦简作,在手的寸口处加指事符号。
汉隶作,将象手指形的曲笔简化成一横,手臂形变成竖弯勾。
②约定的记号形成的指事字有的指事字很难说是某个具体事物的象形,大概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事符号。
例如划一道横线表示“一”,划两道横线表示“二”,划三道横线表示“三”,划四道横线表示“亖”(四)。
大概是由于积划多了以后不易一眼看出,所以,从“五”开始,就用另外的记号来表示,如×、(五。
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六),、(七),、(八),(十)甲骨文的“五、六、七、八、十”四个字构形都很简单,很说是象具体事物之形,有学者说它们就是纯粹约定俗成的记号(对于“九”字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