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这一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在城市建设方面自然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体现着这一东方文明的内涵。

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受礼制、天人合一和风水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其中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以(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设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曾经在世界上可谓独领风骚、辉煌灿烂、光照四邻,在城市发展沿革、城市选址、城郭之制、筑城方法、都城布局、道路系统、都城绿化、防火问题、排水处理、城市规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从某种方面说城市正是人们思想的载体,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思想,古人们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易传》);“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左传》),追求“天人合一”,推崇风水思想等都在古代的城市建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了解了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和规划思想对现在的城市建设,构建和谐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

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

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

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然而,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却经常被忽视或者低估。

事实上,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形态、风貌、社会氛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一、影响城市形态和风貌传统文化对城市形态和风貌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街道的布局、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

例如,传统的城市规划以“中轴线”为主导,形成了许多优美的城市景观,如北京的故宫、南京的中山陵等。

传统汉式园林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上海的豫园、苏州的拙政园等,这些园林通过自然景观和传统建筑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同时,传统文化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很多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的参考。

例如,传统的屋顶和屋檐设计,传统的雕刻和彩画技艺,都成为了现代建筑和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让城市更具有文化特色,也更具有生命力。

二、影响社会氛围传统文化对城市社会氛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传承文化和弘扬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发掘他们自己的文化根源,并引导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环境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通过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的举办,可以增强城市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居民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比如,北京的中华文化节、上海的元宵节、广州的端午节等都是传统的文化节日,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们已经发展成为以娱乐和商业活动为主的大型活动。

此时,如何保持活动本身的文化特色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也有重要影响。

比如,家庭厨艺、传统中医、太极养生等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现如今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

同时,传统文化也对居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正面影响。

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城市规划中,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文化融入城市规划,不仅使城市风貌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中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景观设计等角度,探讨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以“天人合一”、“山水相依”、“德顺为本”为设计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许多城市选择了传统建筑风格,如北京的仿古建筑群、苏州的水乡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在城市中独特而醒目,成为城市的象征之一。

同时,传统建筑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手法,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给居民和游客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

二、街道布局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还表现在街道布局上。

中国传统街道布局通常以北向南或东向西的方向布置,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保证城市的通风采光,同时也方便了交通和行人的流动。

另外,一些城市还会在街道布局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的商业街区、庙宇附近的庙会等,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三、景观设计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体现得尤为显著。

各式各样的传统园林、公园和广场等都成为了城市的亮点。

这些景观设计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法和理念,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环境。

比如,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水井、回廊等元素,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想,为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四、宗教建筑中国的城市规划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的身影,如寺庙、道观和教堂等。

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宗教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成为城市规划中的瑰宝。

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不仅建筑风格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街道布局和景观设计等方面也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文章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和“俭朴”、“知足”的价值观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智慧”的特点以及对现代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生态城市一、文化与城市规划1、城市与城市文化。

“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了人类的文化”,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

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

城市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

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聚集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发生,并通过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意识形态载体(如文化观念、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将城市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一旦形成,便与其载体空间紧密结合起来,与城市空间具有不可分性,城市空间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

2、文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在于它缓慢的渗透性,其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发展主体,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建造、功能布局的形式、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产生深刻的作用,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环节,构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色和背景。

城市规划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的工具之一,正是以城市空间为其研究对象的,因而,城市规划元时无刻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而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城市文化,使之或发扬或湮灭,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与城市规划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源远流长,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念被统一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道观念,即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与自然秩序相统一。

在城市规划中,这一思想被体现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水利系统的规划中。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采用方形布局,以象征四方天地的广阔无边。

城市中的主要街道通常按照南北方向布置,以利风水流通。

整个城市规划被视为一个整体,以保持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存在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建筑和社区通常按照社会地位和等级划分。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都城,皇宫和官员宅邸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象征权力和荣誉。

而商业区、市场和平民居住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将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城市结合起来。

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如北京、西安和南京)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三、水利系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视水利系统的规划。

水资源在古代农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规划中的水利系统被认为是城市的血脉。

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建有运河、湖泊和水库,以供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

受到水利系统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常常沿着河流、湖泊或运河的方向进行。

城市中的水利系统被视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持城市的稳定和繁荣。

四、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经典案例就是苏州的古典园林。

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景观而闻名,将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文化 的力量 在于它缓慢 的渗透 性 , 其始终 潜移默 化地 由于只有人类才有发 言权和 决策权 , 它生命 体 的利 益 由 其 影响城市发 展主体 , 并通过发展 主体 的组织 整合 功能 , 对城 于没有发言权 和讨价 还价 的能力 而得不到 保障 , 其结 果就 市空间形态 的建 造 、 功能布局 的形式 、 城市居 民的价值观念 是 生态过程 的破 坏 , 物多样性 的丧 失 , 生 生态环境 的退 化 、 和行为标准等 , 都会产生深刻 的作用 , 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经 生态价值 的贬值 , 因此 , 也是城市生态规划得 以兴起和存 这 5 J 在生态价值观指导下 , 用生态学原理进 济发展的各 环节 , 构成 城市 社会 经济 发展 的底 色和 背景 。 在 的理 由L 。那 么 , 城市规划作为人类干 预城市 发展 的工具 之一 , 正是 以城市 行 生态规划 的城市 , 就是我们理想 中的“ 生态城市 ” 模式。 空间为其研究对 象的 , 因而 , 城市规划元时无刻不受城市文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与城市规划
中图分 类号 : T 94 U 8 1 文化与城市 规划
11 城 市与 城 市文 化 .
文献标识码 : A
化 的影 响 , 而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城市文化 , 使之或发扬或 湮灭 , 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 。 4 1 纵观人类发展历 史 , 类 的文 化价值 观念经 历 了三次 人
和“ 朴” “ 俭 、 知足” 的价值观 等方面阐述 了“ 生态智 慧” 的特 点以及 对现代 城市规划和 生态城 市 建设 的指导作 用, 并提 出了弘扬生态文化 , 推进 生态城 市建设 的对 策和措 施。
关 键 词 : 传 统 文 “ 人类 自诞 生起就开 始 了人 类的文 化”1 人类所 有伟 …“

传统文化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启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

在现代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而传统文化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观念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往往包含着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在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而道家思想则追求“无为而治”,注重人与自然的无强制干预关系。

这些传统思想都体现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这种生态观念,将其融入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

二、文化传统的资源利用与保护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还包含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经验和智慧。

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关于资源的传统智慧,比如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中就包含了关于土地肥沃、水田灌溉等方面的经验。

这些传统的耕作方法和农业理念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智慧,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出一些更加环保的资源利用方式。

三、文化习俗对于资源消耗的抑制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习俗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它们既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对资源消耗的抑制作用。

比如在古代社会,婚丧嫁娶、宴客佳节等活动都有相应的举办规模和仪式,这些规模和仪式都是经过世代的琢磨和总结。

它们可以起到限制消费、减少资源的浪费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借鉴这些传统习俗的精神,提倡节约、简约与环保的生活方式。

四、文化符号的宣传与教育传统文化中有丰富多样的符号,这些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符号来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鱼和鸟常被用来象征和平、吉祥,我们可以借用这些符号来宣传保护自然、珍爱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塑造城市的形象和培育社会和谐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如何影响和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各个方面,以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表现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园林设计等。

古代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传统建筑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建筑风格传统建筑风格的应用可以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特色。

例如,一些古镇、古城区域采取传统建筑的风格,保留了历史文化的痕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此外,传统建筑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例如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陶土砖的运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道路布局传统文化对于道路布局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古代中国人讲究环境布局得当,道路通达,以及人车分流。

这些理念在现代城市的规划中同样适用。

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降低交通拥堵,提高通行效率。

3.园林设计园林设计是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的重要结合点。

中国的传统园林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色的延绵性,通过巧妙的布局,可以创造出精致优雅的景观。

同时,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种植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传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古老的建筑、文物及传统节日等都是城市的宝贵文化资源。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历史连续性,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2.社会和谐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尊重和合作的精神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创造一个融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到归属与安全。

3.环境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的重视与保护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6-20T09:33:17.95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6月供稿作者:张一凡;乔东;来祝玲
[导读]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张一凡;乔东;来祝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文章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和“俭朴”、“知足”的价值观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智慧”的特点以及对现代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63-01
一、文化与城市规划
1、城市与城市文化。

“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了人类的文化”,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

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

城市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

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聚集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发生,并通过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意识形态载体(如文化观念、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将城市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一旦形成,便与其载体空间紧密结合起来,与城市空间具有不可分性,城市空间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

2、文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在于它缓慢的渗透性,其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发展主体,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建造、功能布局的形式、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产生深刻的作用,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环节,构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色和背景。

城市规划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的工具之一,正是以城市空间为其研究对象的,因而,城市规划元时无刻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而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城市文化,使之或发扬或湮灭,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与城市规划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许多区域和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城市的结构方式、建造技术、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历史沉淀,表现出人类文明应有的多元性和地域特征。

然而,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在节节退化、消失、濒临“灭绝”,在城市形态上可看到的是城市地方性和历史性特征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

2l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不仅体现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上,还应体现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建设布局至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智慧”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首先,规划必须符合“天人合一”的系统观。

在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人类的需求,也要考虑自然界其它生命体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作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天人互相协调。

否则只强调以人类为中心,走传统的工业文明之路,结果只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加重等,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

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事实证明,为了发展经济而元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最终将摧毁经济发展本身。

严峻的现实呼唤我们,必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其次,应遵从“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提高到现今的约40%,预期2010年将达到47%,城市化已进人快速发展时期。

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的,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固有的城市问题又有了新的情况。

如:城市数量的扩增欲望与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间的矛盾;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市民就业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经济发展态势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以及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社会需求与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有限的供给能力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解决,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尊重自然,走促使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自然万物复归其自然本性的道路。

其三,吸收“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思想。

我们在城市规划中,既要以人为本,又要充分考虑其它生命体的利益;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又要实现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公平。

在城市中,公平不仅体现在获得生存与发展权力的平等性、享受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平等性、拥有公共资源的平等性,也体现在维持公共秩序与规则、保护公共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的平等性,甚至也应体现在共同承受压力、侵害和灾难的平等性。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1、古为今用,建设城市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主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一种自然观。

传统文化中“天人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思想;天道生生,万物莫不有的生态价值思想;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道家生态社会思想;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美学思想等,对今天建设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健全体制,确保生态文化的推行。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城市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有关体制的保障和支撑。

首先,在政策体制的建设中着力于建立引导性的环境政策,合理引导企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愿和环境行为,运用经济刺激、利益刺激和教育引导等方法促使其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通过生态教育和宣传体制,培育全民生态意识。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应该建立面向全社会公众的生态教育体制,既包括儿童基础教育,青年高等教育,还包括广泛的会教育以及决策层的培训等。

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的宣传手段,加强对于环境政策的宣传,让公众了解目前城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3、以生态文化为指导,构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指导下编制城市生态建设规划,重视城市与区域间的协调,以强大的科技作为后盾,以政策和资金为支撑,防止城市污染、保护城市生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3.2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实现由传统发展观向生态发展观的转变,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培育发展适合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特色生态产业、名牌产品,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3.3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拓宽广大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渠道,提高了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3.4 在人居环境的营造方面,既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优美宜人,又要注重社会环境的文明和谐,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形成本民族本地区的城市特色。

总之,把产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作为发展生态城市的有效机制,可以带动中国城市尽快向生态城市的方向转化,逐步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