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
民族艺术进校园意义分析

民族艺术进校园意义分析民族艺术进校园是指将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带入学校,为学生们提供学习、欣赏和参与的机会。
这一举措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审美传统。
将民族艺术进校园,可以让学生们在身边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和参与民族艺术,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扩展文化视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民族艺术的特点在于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表现方式,如舞蹈的舞姿、曲艺的表演技巧、绘画的构图等,它们给人的审美感受往往与现代艺术有所不同。
让学生们接触民族艺术,可以丰富他们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族艺术,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魅力,拓宽审美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民族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身心调节的方式。
学生们在学习和参与民族艺术的过程中,通过舞蹈、音乐、绘画等形式的艺术活动,可以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增强体质。
尤其对于学生们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课业压力大等问题,参与民族艺术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困扰,放松身心,调整心态,促进健康成长。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民族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习和参与民族艺术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习民族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形体美感;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和节奏感;学习民族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民族艺术,学生们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民族艺术进校园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学习和参与民族艺术,学生们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充实自己的校园生活,为维护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做出贡献。
简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引入高校教学的意义的论文-音乐论文

简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引入高校教学的意义的论文音乐论文内容摘要: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桂西北作曲家、舞蹈家创作了大量具有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风韵的歌曲和舞蹈作品。
将这些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引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堂,对增进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舞蹈的保护意识,促进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意义一说到桂西北,人们就会想起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想起东巴凤的红军村,想起宜州的刘三姐,想起巴马的长寿村以及环江的花竹帽、罗城的依饭节、南丹的白裤瑶文化。
桂西北确实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这里长期居住着壮、毛南、仫佬、水、苗和白裤瑶等少数民族的人民,他们勤劳勇敢、喜歌善舞,千百年来,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留存下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
近几年来,地处桂西北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河池学院积极深入挖掘、整理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并将其运用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例如,在舞蹈方面,壮族舞蹈《唱山歌》获广西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等奖;壮族舞蹈《甜蜜蜜》获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等奖;瑶族舞蹈《背篓·瑶人》获第六届全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
在声乐方面,瑶族民歌合唱《天下有瑶就有爱》获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广西赛区三等奖;毛南族民歌合唱《花竹帽》、仫佬族民歌合唱《葡萄歌》先后获全国首届民歌合唱比赛金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合唱比赛金奖、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合唱比赛二等奖;原生态壮族民歌独唱《美女山下刺梨花》获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业组比赛二等奖。
因此,笔者认为,引入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对大学生了解、掌握并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谈民族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

浅谈民族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摘要: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能力;唤起学生审美情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健全;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要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悦,也可以说以歌会友,跟着彝族特有的弦子就能舞起来。
男的弹着弦子,女的跳舞,生活甚是和谐。
每一个彝族舞蹈都包含了一种文化特点,一种风格习俗,一种意义。
学习彝族规范舞是一种风俗习惯的传承,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彝族舞蹈的特点彝族烟盒舞的舞姿动律,反映在舞蹈艺术上,手和脚的动作比较多,节奏鲜明,动律感强,舞姿独特,热情奔放,处处显露着山地农耕民族充满生活气息的古朴的艺术美和劳动者的形象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彝族烟盒舞动作变换众多,舞姿别具一格,动律感强,节奏明快,手、脚、身形在舞蹈中都能发挥出独到的作用,具有独到的、较强的表现力,在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中是较难、得的。
12舞蹈作为情感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学生在欣赏、学习、模仿、表演、创造舞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愉悦,是通过舞蹈艺术的韵律、节奏、感情和表情给人以美感而获得的。
舞蹈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美的动作形象使学生在感知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使学生的感官更为活跃,更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学生在提高艺术能力的同时,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形成良好健康的审美态度,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逐步形成尊重、关爱、友善、分享等品质,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健全。
3、校园舞蹈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舞蹈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协调发展。
校园舞蹈的魅力不在于。
论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进课堂的可行性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现实存在,而今的舞蹈创编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责。
为此,作为舞蹈教学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审美创造坐标。
在以后的文化艺术发展中能为舞蹈文化的历史承续、创造和传播更具教学的价值。
所以舞蹈教学希望更多种类的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堂,因为民族舞蹈也是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沐浴着素质教育的阳光,素质教育正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因此,民族民间艺术是需不断承传的,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更是值得在教学文化学习中传承下去的,只有不断传承和发展,舞蹈艺术才会有更上一层楼的佳音。
1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发展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山一带,流传于弥勒县西一、西二、西三、弥阳等阿细人聚居的村镇。
“阿细跳月”原称“跳月”,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义,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
很多的传说的起源于“跳月”,但所有的都和火有关:有一种说法是从劳动力方面讲述,在古老的刀耕火种时,烧灌木桩容易刺伤脚,经常播撬窝时跳跃跳跃,进而演化的舞蹈;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天火”阿细山寨灾难频发,阿细人民奋勇抵抗火灾,因大地变得灼“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
3.2“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对比“基础”课和“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由于教学内容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由于课程鲜明的政治性、实践性、即时性等特点,使该课程教学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成熟的教学范例,教学内容的把握基本依靠教师个人理解;另外,教学时间、教室安排、课件、教学对象等教学资源不固定,由于是临时开课没有专门的监督和检查,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督导机制体制没有形成。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滞后教师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缺失。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意义与课程开发【论文】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意义与课程开发摘要:近年来随着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非遗舞蹈进校园等项目融入普及教育之中,对校园素质教育以及美育和舞蹈这种古老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各种强势文化时时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的渐渐弱化,进而形成传承平台的萎缩、传承关系的断档,传统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面临着濒临遗失的局面。
如今校园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学存在着随意性与单一性等诸多缺点,所以非遗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推进下进行延续与传承并以此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传统舞蹈; 非遗舞蹈; 现实意义;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domest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nce into the campus and other projects into universal education,higher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campu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ancient ethnic culture such as aestheticeducation and dance. Nowadays increasingly moder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the folk living environ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urban cultural entertainment form rich,the mainstream culture always fill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so in fro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modern society,people have lost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ulture,and passing on the platform of inheriting relationship atrophy,disconnect,traditional dance as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face is close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lost,now school quality education dancing lessons with randomness and oneness,and many other shortcomings,Therefore,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intain the cultural continuity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ance as 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o carry on the tradition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care of the connotation of da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Keyword:traditional dance; intangible dance; practical significance;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种身体语言的历史记忆,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使其与姊妹艺术及学科之间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迫切需要现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网络化的日益加速,这种现象的到来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抨击。
在此局面下,加剧了以传统文化为先锋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譬如中国现在所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语言将近九十种,就有约二十种语言正逐渐趋向消亡。
借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的话总结,就是倘若非遗的传承人日渐稀薄,那么非遗文化也会日渐淡出。
由此可见,我国非遗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仍面临着重重挑战:第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迅速,已经给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化,如年轻一辈不愿随师承研习非遗文化,认为无法家养糊口,传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挑战;第二,文化的生态空间逐渐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的淡化与表演场所的消失;第三,我国有大量具备丰富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灭绝,本真的素材,失去了为非遗的抢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第四,以往教育领域与传承非遗没有有效联结,现今仍有脱节;第五,旅游市场缺乏文化的规划,对民间的非遗艺术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危及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
在科技日益提高,社会文明持续创新之际,这些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遇也开始发生改变,存在地位逐渐被削弱,国际、国内围绕着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其目的就是在期盼着能将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根基加以抢救和弘扬。
以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角度出发,保护传统文化的先锋代表“非遗”,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自身。
如果让这些非遗文化消亡,中华民族便没有了根,中华民族儿女便成了迷茫的人群。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传承工作落到实处,是通过国家政府的立法制度、财政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或使用现代科技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挽救,眼下这都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执行的工作,而从教育的视角去审视与研究应如何对非遗进行传承、发展与保护,将学校教育与传承非遗有机结合,显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指由各族群传统及历史形成、发展并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技艺、行为表演、文学作品、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间传统体育、民间医药、民间美食和民俗等各个方面的人类非物质文化创造与活动。
作为中国优秀的非遗项目可以追溯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非遗资源丰富多样,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圈不同地区,其中有一些项目一直保存至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进入了校园,并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那么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呢?非遗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如今的学生大多生活在都市中,对于传统文化了解较少。
但通过非遗课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从而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非遗课程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许多非遗项目都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
非遗课程进校园还能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丰富化。
目前的学校教育大多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而非遗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校的教育内涵增加一份丰富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丰富化,培养出更具有人文关怀、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非遗课程进校园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许多非遗项目需要学生团队合作,比如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出团队合作的能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丰富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将非遗课程融入到校园中,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第二篇示例: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性。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1. 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通过教学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2. 培养身心发展:舞蹈是一项全面的艺术形式,不仅需要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还需要表达情感和个性的能力。
学习舞蹈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3. 培养审美能力: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舞蹈形式和风格,提高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使他们在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时更具敏感性和品味。
4.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通过学习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舞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而言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升审美能力和促进文化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艺术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族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
摘要: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能力;唤起学生审美情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健全;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在小学校园里,课间操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通过做广播体操的形式,消除紧张学习之后的疲劳,促进身体的发育生长。
最近几年,课间操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少数民族舞蹈在一些地区走进了课间操,我校开展彝族烟盒舞学习推广活动,是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认识民族文化,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一、彝族的舞蹈历史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源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
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彝族有着最古老的舞蹈历史,他的人民淳朴热情、能歌善舞,不管什么节日都要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悦,也可以说以歌会友,跟着彝族特有的弦子就能舞起来。
男的弹着弦子,女的跳舞,生活甚是和谐。
每一个彝族舞蹈都包含了一种文化特点,一种风格习俗,一种意义。
学习彝族规范舞是一种风俗习惯的传承,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彝族舞蹈的特点
彝族烟盒舞的舞姿动律,反映在舞蹈艺术上,手和脚的动作比较多,节奏
鲜明,动律感强,舞姿独特,热情奔放,处处显露着山地农耕民族充满生活气息的古朴的艺术美和劳动者的形象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彝族烟盒舞动作变换众多,舞姿别具一格,动律感强,节奏明快,手、脚、身形在舞蹈中都能发挥出独到的作用,具有独到的、较强的表现力,在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中是较难、得的。
三、彝族舞蹈进学校园的意义
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能力,对学生心理机制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1、校园舞蹈唤起学生审美情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任何艺术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美的感觉。
舞蹈的美是以人体为工具,以形体动作为手段,通过运动本身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正像人们在欣赏舞蹈表演时看到的那样,是靠演员的身体、神态、韵律、以及演员的举手、投足、舞姿和亮相等流露出来,并随着音乐的起伏给人以美的享受。
美是客观存在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舞蹈艺术的精华。
舞蹈艺术以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舞姿美这些无声的美熔铸人们的美学趣味,陶冶美德情操,净化思想感情。
舞蹈有益于在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
而美好意识的培养,最佳途径是主体参与的审美活动,因此,舞蹈艺术受到了全社会的钟情和喜爱。
2、校园舞蹈使学生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健全。
舞蹈作为情感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学生在欣赏、学习、模仿、表演、创造舞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愉悦,是通过舞蹈艺术的韵律、节奏、感情和表情给人以美感而获得的。
舞蹈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美的动作形象使学生在感知美
的事物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使学生的感官更为活跃,更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学生在提高艺术能力的同时,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形成良好健康的审美态度,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逐步形成尊重、关爱、友善、分享等品质,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健全。
3、校园舞蹈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舞蹈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协调发展。
校园舞蹈的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唤醒、感染和净化。
因此,舞蹈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舞蹈的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
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
彝族舞蹈进校园,可以让每一个人从舞蹈之中了解彝族文化和彝族特色,用舞蹈来表达这个民族的灵魂,来表达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再加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它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
因此,我们有责任把属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们学校自从开展彝族舞蹈进校园来,每天的大课间活动都是跳彝族烟盒舞,得到了社会、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图为学校冬季运动会彝族烟盒舞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