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其勘探方法

合集下载

E-Ex广域电磁法探测火山岩油气藏的实验研究

E-Ex广域电磁法探测火山岩油气藏的实验研究

P, 所以不能直接提取视电阻率 , 而需要采用计算机 程序 , 代人初始的 I , D 逐次迭代 , 值 直至得到的 值 与实测到的 符合满意 的精度为止 。因此 , 根据式 ( ) 由计 算机 迭代 计算 卜 广域视 电 阻率 。 7可 . .
该 实 验 区 曾开展 过地 震 、 、 探 、 MT 钻 测井 等勘 探 工作 , 料 比较 齐 全 , 合 对 本 次 实 验 成 果 进 行 对 资 适
中国工 程 院 院士 , 中南 大 学何 继 善教 授 经 过 长 期 的理论 和实 践研究 提 出 了一 种 电法勘探 的新 方法
— —
1 基 本原理
广域 电磁 法主要 采用 水平 电流 源和垂 直磁 场 源 两 种场 源 形式 。其 中 , 用一 对接 地 电极 形 成 的 电 采 流 源作 为 场 源 , 量 电场 的水 平分 量 中与供 电 电极 测 方 向平行 的 B 分量 的方 法 称 为 卜 广 域 电磁法 , 该 方法 是 目前 广域 电磁法 中较 常用 的一 种发送 一接 收方式 。

=E ・ x 丽
F- ( ) ee 丽


() 6
方 式 广
主要电性界面 , 白垩系以上的电阻率则表现为玄武 岩最高 、 流纹岩次之 、 松散沉积物最低 。表 1 为实验
区 电性 地层 划分 。 整 个 盆 地 内广 泛 存在 火 山岩 , 以本 区域 具 有 所 开 展广域 电磁法 实验 的地球 物 理勘探 前提 条件 。确 定 火 山岩 的分 布 和埋 深 等情 况 , 于分 析该 区域 油 对
广域 电磁法 的基本原理是在包括远区和 部分非远区的广大区域 内进行测量 , 观测人工源电

《英台复杂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范文

《英台复杂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范文

《英台复杂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天然气资源开发需求日益迫切。

火山岩气藏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然气储层,其复杂性和独特性要求我们在技术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篇论文将重点关注英台地区复杂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及其渗流规律,以期为该地区乃至全球火山岩气藏的开采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储层地质背景及概况英台地区地处中-新生代火山岩发育带,拥有丰富的火山岩资源。

该地区的火山岩气藏具有多期次喷发、多期次沉积的特点,岩性复杂,包括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等。

储层内孔隙结构多样,包括孔洞、裂缝和层状渗透等,使得储层特征十分复杂。

三、储层特征研究(一)岩石类型与物理性质储层中火山岩类型丰富,岩石类型包括中酸性至基性的各类火山岩。

通过对不同类型岩石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岩石在密度、硬度、矿物组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孔隙结构与分布特征储层内孔隙结构以孔洞和裂缝为主,孔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通过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等手段,我们观察到孔隙的分布特征和连通性对气藏的储集能力和渗流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三)储层物性参数分析结合地化分析、测井资料等手段,对储层的物性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

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后续的渗流规律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四、渗流规律研究(一)渗流机理分析火山岩气藏的渗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

通过对渗流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火山岩气藏的渗流机理。

(二)渗流模式识别与评价根据储层特征和渗流规律,识别出不同的渗流模式,如线性流、过渡流和拟稳态流等。

并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对这些模式的特征进行量化评价。

(三)开采动态分析与模拟预测通过收集现场生产数据和开采历史记录,分析了不同开采方式下的生产动态变化规律。

结合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未来开采过程中的产量变化趋势和潜在风险。

《英台复杂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范文

《英台复杂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范文

《英台复杂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天然气资源开发需求日益迫切。

火山岩气藏因其独特的储层特征和复杂的渗流规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英台地区为例,对复杂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火山岩气藏的高效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区域地质概况英台地区位于某大陆边缘,地质构造复杂,火山活动频繁。

该地区火山岩分布广泛,岩性多样,包括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等。

火山岩气藏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其储层特征和渗流规律受火山岩的岩性、构造、孔隙结构等多因素影响。

三、储层特征研究1. 岩性特征英台地区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复杂多样,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在储层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

安山岩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玄武岩储层则以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为特征。

此外,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在储层中往往呈互层或混合状态,形成了复杂的储层结构。

2. 孔隙结构特征火山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等。

这些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连通性和分布规律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流性能。

研究表明,英台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受孔隙结构特征的控制,不同类型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对储层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3. 构造特征火山岩储层的构造特征包括断裂、褶皱、节理等。

这些构造特征对储层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断裂和节理发育的地区往往形成高渗透带,有利于气体的运移和聚集;而褶皱等构造则影响着储层的空间展布和储集性能。

四、渗流规律研究1. 渗流机理分析火山岩气藏的渗流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孔隙结构、构造特征以及气体本身的性质等。

在分析渗流机理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气体在储层中运移的影响。

研究表明,火山岩气藏的渗流具有多尺度、非均质性和非线性的特点。

2. 渗流模拟实验为了深入理解火山岩气藏的渗流规律,我们进行了系列的渗流模拟实验。

火山岩油气藏开发特征

火山岩油气藏开发特征
摘 要 : 着 能 源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和现 代 开 采 技 术 的 不 断 提 高 , 山 岩 储 层 作 为 油 气 勘 探 的 新 领 域 , 随 火 已经 引 起 了石 油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和 兴 趣 。在 这 方 面 日本 的 研 究 比 较 多 。另 外 , 国 等 一 些 西 方 国 家 也 在 火 美
山 岩 中发 现 了重 要 的 油 气 储 层 。 我 国新 疆 的 克 拉 玛 依 、 哈 、 河 等 油 田 也 均 发 现 了火 山 岩 油 气藏 。 在 吐 辽 本 文 通 过 调 研 大 量 国 内 外 火 山 岩 油 气 藏 开 发 方 式 开 发 效 果 , 中 总 结 了火 山 岩 油 气 藏 的 特 点 及 开 发 特 征 。 从 由 于 火 山 岩 油 气 藏 开 发 实 例 较 少 , 效 开 发 火 山 岩 油 气 藏 值 得 探 索 , 我 国 石 油 天 然 气 开 发 具 有 重 要 的 高 对 指 导意义 。 关 键 词 : 山 岩 , 气 藏 ; 发 特 征 火 油 开 中 图 分 类 --TE3 1 g: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 1 O — 7 8 ( 0 O 1 一 O 3 一 O g :O 6 91 21 ) 6 19 2
火 山 岩 油 藏 , 降 压 开 采 过 程 中 , 遍 出现 渗 透 率 下 在 普 降 , 且 下 降幅度 大 , 致 产量 的大 幅 度递 减 。 而 导
3 是否 适宜 注水 开发 因 油藏 而定 国 外火 山岩 油 藏 中 , 尚未 见 到 注 水 开 发 的 实 例 资料 。 国 的克乌 油 区火 山岩油 藏 采用 注水 开发 , 我 从 克 乌油 区石炭 系 、 叠 系 火 山岩 油藏 收 集 到 的 开发 一 资 料看 , 水 开发 效 果 极 差 , 但 不 能 增产 , 且会 注 不 而 造 成 产 油 量 大 量 损 失 。 析 原 因 , 主 要 由 该 油 藏 的 分 这 地 质特 征 所决 定 。强 烈的 非均 质性 和裂 缝是 形 成该 油 藏 高 产 的 主 要 条 件 , 是 该 火 山 岩 油 藏 最 主 要 的 也 地 质 特 征 。裂 缝 储 层 的 强 烈 非 均 质 性 使 得 注 水 开 发 效 果极 差 , 是 因 为在 裂缝 不发 育地 带 , 水 井 很难 这 油 连 通 , 水 不 见 效 , 在 裂 缝 发 育 地 带 , 水 井 间 的 注 而 油 连 通 可 能 较 好 也 可 能 较 差 , 水 可 能 见 效 也 可 能 直 注 接 水 窜 、 淹 , 般 来 说 , 窜 、 淹 损 失 的 产 量 大 于 水 一 水 水 注 水 见 效 增 加 的 产 量 。 而 在 我 国 克 拉 玛 依 油 田 一 区 石 炭 系 油 藏 采 用 注 水 开 发 效 果 显 著 , 过 注 水 产 量 经 递 减 减 缓 、 收 率 提 高 、 层 能 量 逐 步 恢 复 。 闵 桥 油 采 地 田是 我 国 成 功 开 发 此 类 油 藏 的 又 一 典 型 实 例 其 经 验 可 总 结 为 : 当选 取 注 水 时机 } 产 压 差 不 宜 过 大 , 恰 生 注 采 比 不 宜 过 高 , 用 周 期 注 水 。 这 两 个 例 子 来 看 采 从 注 水 可 以 改 善 开 发 效 果 , 键 是 制 定 出 适 应 该 类 油 关 藏特 点 的有利 注 水时 机和 科学 合理 的注采 关 系 。 4 在 油 藏 能 量 充 足 时 溶 解 气 驱 采 收 率 较 高 油 藏 溶 解 气 驱 采 收 率 高 的 原 因 是 : 火 山 岩 裂 ①

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研究

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研究

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研究杨建磊【摘要】Volcanic rock oil and gas reservoir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by the global energy agency,which has become a new field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Study on the reservoir dynamic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volcano rock oil and gas,summed up the volcano rock oil gas exploration abroad in time for the node is divided into 3 stages,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s the study of a long time, but the research is not deep enough.China is mainly divided into accidental discovery,partial exploration,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stage,characterized by strong efforts to carry out exploration.Volcano rock type,reservoir formation probability,and improve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has summed up four steps,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火山岩油气藏现今已经受到全球能源机构的重视,成为石油勘探新领域。

火山岩储层勘探与开发技术

火山岩储层勘探与开发技术

火山岩储层勘探与开发技术火山岩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等特点,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火山岩储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其勘探与开发技术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围绕火山岩储层的特点、勘探技术和开发技术展开论述。

一、火山岩储层的特点火山岩储层是指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油气储集层,主要由火山灰、火山碎屑和火山岩浆组成。

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火山岩储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孔隙度低:火山岩储层孔隙度普遍较低,多数为裂缝孔和微观孔隙,导致渗透性较差,储层有效孔喉连通性差。

2. 孔隙结构复杂: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普遍呈现多层多喉状孔隙结构,储集性能不均。

3. 物性差异大:火山岩储层中火山灰、火山碎屑和火山岩浆的组成和物性差异大,导致各种岩石层内孔隙性能、渗透性及含油气性能不同。

4. 储层厚度大:火山岩储层厚度较常规储层大,储量潜力巨大,但油气分布不均,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二、火山岩储层的勘探技术1. 储集层识别: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特点独特,识别起来相对困难。

勘探人员可以通过地震、测井、岩心分析等综合手段,结合火山地质特征,精确定位储集层的位置和范围。

2. 相态预测:火山岩储层中含有火山碱金属等有机物质,勘探人员可以通过化学分析、地球化学、色谱等手段预测岩石的相态,并进一步推断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岩石矿物组成。

3. 储层描述:火山岩储层由于非均质性强,需要精细描述储层的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等。

电子扫描显微镜、岩性判识等技术可以辅助勘探人员进行精确的储层描述。

三、火山岩储层的开发技术1. 孔隙改造技术:由于火山岩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常规开发方法难以实现高产,因此需要采用孔隙改造技术,如酸化酪蛋白液封堵孔隙,提高火山岩储层的渗透率和油气采收率。

2. 人工裂缝技术:火山岩储层中益处裂缝较多,通过人工裂缝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储层的渗透性。

压裂、酸压裂等技术可以有效刺激储层,提高油气产能。

美国碳酸盐岩油藏EOR矿场经验

美国碳酸盐岩油藏EOR矿场经验

摘要:如果不包括中东的资源,相当一部分世界油气储量(甚至更多)都蕴藏在碳酸盐岩油藏中。

碳酸盐岩油藏孔隙度通常低并且可能是裂缝性的。

除了原油与混合润湿岩石特性外,这两个特性通常导致采收率低。

当采取EOR策略时,注入流体很可能通过裂缝网络流动,波及不到岩石基质中的原油。

裂缝网络渗透率高,但是其等效孔隙体积小,导致注入流体早期突破。

有效地采取加密钻井方案和井波及策略(大部分是堵气和堵水)以便缓解注入流体早期突破并且提高采收率。

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采收率还是达不到OOIP的40%~50%。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文献中报道了大量在碳酸盐岩油藏中实施的EOR油田项目。

通过实施油田项目证明了其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能力并且估算出了长期作业费用。

采收率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储量,延长了不同油藏的开采期限。

但是,在当时油价环境下,技术效果与其经济可行性相差太大。

尽管有希望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大量的前期投资给技术应用造成了难以克服的障碍。

在其它情况下,高边际成本抵消了从提高的采收率中获得的所有效益。

后一种情况特别符合基于化学和热方法的EOR工艺。

像在下文中将看到的那样,在过去的30年期间,不断的技术进步降低了每桶增油的成本。

二氧化碳驱(连续注入或与以WAG方式)在美国是主要的EOR工艺,主要是因为能够得到足够的CO2。

CO2 EOR也是向螯合CO2方向发展的途径,如实行CO2交易,螯合CO2将成为期货交易的机遇。

本文介绍了对美国碳酸盐岩油藏EOR矿场经验的评述——最近尝试的分析和对新化学驱方法的新机遇的简单讨论。

评述的主要EOR经验是注CO2、聚合物驱、注蒸汽和火烧油层(注空气)。

一、引言碳酸盐岩油藏的地层是天然裂缝性的,其特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不均匀。

例如,在碳酸盐岩(特别是岩石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低的情况下,油藏中流体流动可能完全取决于裂缝网络,而基质仅起储存油气的作用(与致密砂岩地层和天然气流动相似)。

国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

国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

国外 油 田工 程 第 2 6卷 第 l 期 (0 0 1 ) 1 2 1. 1
国外 火 山岩 油 气 藏勘 探 技 术 研 究
陈弘 ( 大庆油 田勘探 开发研究 院)
摘 要 随着世界 上越 来越 多的火 山岩 油
气 藏 被 发 现 , 火 山岩 作 为 油 气 的 主要 储 集 岩 类之 一 , 已成 为 油 气勘 探 与 开 发 不 可 忽 视 的
在哥伦 比亚 溢流玄 武岩 中 ,甲烷集 中于断层 和
岩油 气藏勘探 具有 一定 的参考价技术 测井技 术
裂缝 附近 ,可 以从 玄 武 岩 以下 埋 藏 的沉 积 物 中逸 地 出 。同位素分 析识别 出甲烷 的生 物成 因和热 成因组 分 ,其 中热成 因部分 显然来 自深 部埋藏 的煤层 。在
火 山岩覆 盖 区边 缘 以下能 看到 。应用摄 影地质 和卫
星 图像在 华盛 顿和俄 勒 冈州识别 出玄武 岩覆 盖区之
下 的 哥 伦 比亚 盆 地 。 1 3 地 表 油 气 苗 观 察 . 墨 西 哥 C b n蛇 纹 岩 油 田 区 和 God n L n ua le a e
重磁方 法取决 于局 部条件 ,如火 山之 下的侵入 体和小 的破火 山 口 ( 直径 < 1 m)通 常具 有 正 的 5k 重力异 常 ,原 因是 侵 人 体 和较 早 的喷 出岩 的差 异 。
S h te 通过 综合分 析全球 范 围 内 10多个 国 c utr 0
家 已发 现和开采 的火 山岩油 气藏认 为 ,火 山岩 中可
表2测井评价火山岩钉电阻率火山岩通常具有高电阻率阿根廷电盹井径自然伽马火山岩变量取决于钾长石含量阿根廷自然伽马钻速记录火山岩变量取决于钾长石含量泰国自然伽马中子交会图用于识别不同火山岩自然伽马能谱用于识别不同火山岩声波通常具有低传播时间声波沸石化凝灰岩具有低密度高传播时间声波凝灰岩传播时间与孔骧度有关声波电阻率用于评价裂缝性火山岩井径声波中子用于评价浊沸石凝灰岩并径声波中子声波密度中子确定凝灰岩和黏土含量妻婆孳塞些竺苎竺肝评价溢漉玄武岩地层尤其是识别多孔密度孔隙度电阻率用于评价裂缝性火山岩地层倾角用于评价裂缝性岩席储层阿根廷测井可以识别流动单元熔结凝灰岩中的储层单元和电测井响应表现为侵位后的冷却史风化和构造活动熔融降低孔隙度增加裂缝和电阻率井径测井也有一定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特 种 油 气 藏第5卷第2期国外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其勘探方法伊培荣Ξ 彭 峰 韩 芸 编译前 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

以往认为没有油气聚集价值的火山岩,如今也成为寻找油气不可忽视的领域之一。

特别是夹于生油岩系中的火山岩,与沉积岩一样,同样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巴、日本、阿根廷、美国等国家均先后发现火山岩油气藏。

日本对火山岩油气竭尽全力进行勘探开发,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已陆续发现了几十个中、小型火山岩油气藏。

火山岩储集层特征11 岩石类型前苏联C1B1克卢博夫综合分析世界各国含油气盆地的火山岩储集层,将其岩石类型归纳为三大类。

(1) 熔岩和熔岩角砾岩 熔岩按其化学成分可划分为玄武岩(SiO2<52%),安山岩(SiO2为57%~62%),英安岩(SiO2为6510%~68.5%),流纹岩(SiO2>78%);熔岩角砾岩指熔岩角砾被相同成分的熔岩所胶结的岩石。

在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陆续发现基性和中性火山熔岩中的油气藏较多。

例如,阿塞拜疆穆腊德汉雷油气田产于白垩系的蚀变基性(玄武岩和玄武玢岩)和中性(安山岩和安山玢岩)火山岩及其风化壳中。

古巴的克里斯塔列斯油气藏也产于破碎的基性和中性火山岩及其风化壳中。

在日本,酸性火山岩中的油气藏较多。

例如,日本新泻县吉井—东柏椅气田、南长岗—片贝气田和见附油田产层位于上第三系的“绿色凝灰岩”的流纹岩中。

(2) 火山碎屑岩 按其碎屑大小可划分为凝灰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砾岩、砂屑凝灰岩和粉砂屑凝灰岩。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萨姆戈里油田产于上—中始新统厚达100~150m的凝灰质砂岩和凝灰岩中。

阿塞拜疆穆腊德汉雷油田除了在基性—中性火山熔岩中含油之外,在裂缝性安山凝灰岩中也具有工业性原油。

美国内华达州伊格尔泉和特腊普泉油田则产于第三系流纹凝灰岩中。

阿根廷门多萨盆地西部图平加托油田也是火山凝灰岩产层。

Ξ辽河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辽宁 盘锦 124010(3) 火山碎屑—沉积混合型岩石 这是火山碎屑经过搬运与正常沉积物同时沉积的岩石。

按其火山组分的含量可划分为:沉积火山碎屑岩(火山组分50%~90%)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组分10%~50%)。

根据碎屑大小相应地划分为砾岩、砂岩和粉砂结构岩石。

这种储集岩常与前两种储集岩伴生。

21 火山岩结构类型与储油物性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千岛—堪察加岛孤火山岩类储集层进行了仔细研究。

他们把火山岩按其碎屑大小和储集物性(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划分为四大类:砾屑结构岩类、砂屑结构岩类、粉砂结构岩类和致密块状—泥岩结构岩类。

其中砾屑结构岩类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最高,砂屑结构岩类次之,粉砂结构岩类较差,致密块状—泥岩结构岩类为非储集岩。

克卢博夫主要根据不同粒径岩石类型、储集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综合归纳提出了表1所示的千岛—堪察加岛弧晚白垩纪—晚第三纪火山岩储集层级别。

表1 千岛—勘察加岛弧火山岩储集层级别储集层级别岩 石 类 型储集物性5(%)K(103Λm2)储集空间类型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储集层 凝灰质砂岩、细砾岩、砾岩、酸—中性凝灰砾岩、砂屑凝灰岩20~3010~1000孔隙型、孔隙—孔洞型中孔隙度和中渗透率储集层 凝灰质砂岩、凝灰角砾岩、角砾岩化熔岩、中—基性砂屑、粉屑岩—砂屑凝灰岩15~20015~1010孔隙—裂缝型、孔洞—裂缝型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储集层 粉砂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5~15011~015裂缝—孔隙型、裂缝—孔洞型31 火山岩的储集空间类型火山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和次生二大类。

原生储集空间包括岩浆喷发与冷却过程中由岩浆挥发的气体和下伏岩石的蒸汽流所造成的气孔和空洞,岩浆冷却与结晶、凝缩过程中所形成的裂缝和屑间、晶间孔隙。

岩浆冷却凝缩自生碎裂裂缝,最大可达4mm以上。

次生储集空间类型指火山岩经受火山期后的热液蚀变、地下水的溶蚀和构造应力作用所形成的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各种次生矿物的孔隙、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

次生储集空间往往追踪叠加于原生储集空间,大大改善了火山岩储集层的物性,在风化侵蚀带和构造破碎带更加发育完善。

41 火山岩储集层的分布含工业油气流的火山岩储集层主要分布于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

它们沿基底断裂呈裂隙式或中心式喷发,而且多期喷发的火山岩互相叠加连片,常常具有较大厚度和分布面积。

环太平洋含油气构造带中,火山岩层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储集层(表2)。

日本北部沿海的新泻、山形和秋田油气区中,许多油气田产于第三系“绿色凝灰岩”建造中。

这个“绿色凝灰岩”是66特 种 油 气 藏1998年由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安山凝灰角砾岩等组成,沿日本岛弧内带晚第三纪地槽型盆地分布。

表2 太平洋活动带及其边缘沿积盆地中的火山岩储集层沉积盆地的成因类型区域性油气层(火山岩储集层)数量火山岩储集层占储集层总数的百分比 (%)现代活动的大洋边缘盆地2617古代活动的大洋边缘盆地6611褶皱区的造山盆地34219地槽上的造山盆地31413地台内的向斜盆地1312现代不活动的大洋边缘盆地1219火山岩油气藏形成条件11 具有良好的生油岩系和生油凹陷日本可采储量较大的见附油田、吉井和东柏崎气田,直接处于较大厚度的生油岩系中,而生油岩厚度较薄、离生油凹陷较远的东三条和本成寺气田可采储量较小。

美国里顿泉火山岩油田直接伏于晚白垩纪的生油岩系之下。

21 具有继承性发育的构造高点日本新泻地区的火山岩油气田,上第三系“绿色凝灰岩”在盆地的火山喷发沉积期已形成相对高点,后来发展成为继承性的背斜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渤海石臼坨隆起带是中生代末期以来继承性的潜山隆起。

31 具有良好的储集层一般熔岩相、枕状角砾岩相及砾屑、砂屑结构的火山岩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

在风化侵蚀带及构造破碎带,次生孔隙、溶洞和裂缝发育,往往具有更高的储集物性。

当生油盆地中缺乏其它良好储集岩时,火山岩的存在显得更为重要。

41 盖层的形成与石油运移、聚集时间的良好配合日本新泻地区“绿色凝灰岩”的盖层为其顶部的灰岩和下寺泊层泥岩。

这个凝灰岩在油气初次运移、聚集时尚未固结,石油可以通过它聚集于下伏火山岩中,后来经压实及次生变化而形成不渗透盖层。

51 侵蚀不整合面的作用在潜山上的火山岩曾长期遭受风化侵蚀作用,次生缝洞发育。

侵蚀不整合面不仅能起着油气远距运移的良好通道作用,而且是形成油气遮挡的有利条件。

得克萨斯州里顿泉和阿塞拜疆76第5卷第2期伊培荣等:国外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其勘探方法86特 种 油 气 藏1998年穆腊德汉雷等侵蚀面下的火山岩油田都说明这一点。

61 断裂及其破碎带的作用火山岩基底断裂喷发又受到后期断裂破碎带作用的影响,形成连通性良好的储集层。

断层还使火山岩储集层与生油泥岩直接接触,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很有利。

火山岩储集层的研究及岩相划分11 火山岩储集层的研究方法克卢博夫归纳了前苏联火山岩储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对岩心和岩石露头进行详细的肉眼观察与描述,确定岩相、岩石类型、矿物成分、胶结程度和裂隙性;b, 对岩心结构构造、成岩后生变化方向和程度进行镜下研究;c, 对岩石中的细分散矿物成分进行X射线测定;d, 在偏光和扫描显微镜下对岩石中的自生矿物进行详细研究;e,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计算装置对岩石孔隙和新生矿物形态进行研究;f, 研究岩石中的微裂隙及其分布特点;g, 对岩心的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水饱和度和内比面积等进行实验室测定;h, 对盖层的隔绝性进行实验测定,包括裂隙的形成能力,破裂压力和地层压力下的空气渗透性。

日本对火山岩储集层孔隙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a,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岩石孔壁上石英、粘土矿物、沸石和非晶质物质形成平滑或粗糙孔壁的现象。

b, 将岩样浸泡于环氧树脂中使孔隙染色,然后制片进行镜下观察。

由此可以获得有关有效孔隙的分布状态、孔隙形状、孔隙连通性方面的资料。

c, 利用毛细管压力测定值,经换算及制图,可以确定储集岩孔径分布范围。

2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划分火山岩相火山岩岩性复杂,物性变化大,尚没有成熟的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关于火山岩储集层及含油气性,日本有较好的尝试。

a, 日本新泻南长冈气田综合应用自然伽马、补偿地层密度和补偿中子测井较成功地划分了中新世七谷层“绿色凝灰岩”中的储集层——流纹岩岩相。

其中玻璃质碎屑岩相表现为井径大,自然伽马值高,电阻率低,在密度—孔隙曲线上具有类似于白云岩特征,密度为2172 g cm3,孔隙度为2%~20%;枕状角砾岩相井径小,自然伽马值低,电阻率高,孔隙度为10%~25%,密度为2166g cm3左右;熔岩相井径小,自然伽马值低,电阻率高,在密度—孔隙度曲线上具有类似于砂岩特征,密度为2166g cm3,孔隙度10%左右。

b , 新泻县由利原地区综合应用自然伽马和深感应测井,大致可以划分出玄武岩岩相。

其中玻璃质碎屑岩相伽马值很高,电阻率值低;枕状角砾岩相伽马值较低,电阻率值中等;熔岩相伽马值低,电阻率高。

c , 日本新泻县由利原地区综合应用深感应、密度和声波测井等资料推断了玄武岩中的不含油层段,即电阻率较高、密度测井Θb 值小、声波测井∃t 值大的区间可能存在烃类。

勘探方法火山岩与沉积岩相比,由于它具有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密度大、磁化率高、电阻率大、地震波吸收能量大等特征。

这就为综合应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提供了依据。

表3是日本秋田县由利原地区井下岩心测定的各种物理参数。

日本应用如下地球物理方法勘探火山岩含油气构造[4]。

表3 日本秋田县由利原地区岩心测得火山岩物理参数井 号深度(m )岩 石地震波传播速度(m s )P 波S 波北由利原AK 211442140绿、灰色凝灰岩,性脆28181363仁贺保AK 213509110暗绿、灰色玄武岩37262026东由利原AK 211858160绿、灰色玄武岩、性脆35872171东由利原AK 211643121暗绿、灰色凝灰色1824852井 号密 度(g cm 3)孔隙度(%)空气渗透率(10-3Λm 2)磁化率(CGS 制)北由利原AK 2121581331458100010仁贺保AK 2121743911010337000东由利原AK 212160334124310010010东由利原AK 21217621718014301011 合成声波阻抗分析利用地震勘探中的速度解释和反射波的振幅值求出似于速度测井的每英尺地震波传播时间(∃t ),获得与速度测井非常吻合的资料。

21 重力勘探通过重力勘探,求出布格重力值及重力基底深度。

另外,根据地震勘探或者测井资料,经模拟计算可以求出岩石密度比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