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的升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的升级
孙伟
【摘要】有人把民生新闻比作一匹黑马。

它的发展过于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了非常可观的电视市场份额。

各省市地方台,都对民生新闻给予了更多的资源倾斜,也涌现出《南京零距离》、《新北方》等知名栏目。

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家庭网络的普及,部分受众把获取民生信息和传达声音的渠道转移到了门槛相对较低的网站和论坛。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0(000)009
【总页数】1页(P29-29)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信息化进程;市场份额;家庭网络;地方台;受众
【作者】孙伟
【作者单位】大连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3
有人把民生新闻比作一匹黑马。

它的发展过于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了非常可观的电视市场份额。

各省市地方台,都对民生新闻给予了更多的资源倾斜,也涌现出《南京零距离》、《新北方》等知名栏目。

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家庭
网络的普及,部分受众把获取民生信息和传达声音的渠道转移到了门槛相对较低的网站和论坛。

CNNIC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视频用户已达2.4亿,不看电视、只
看互联网视频的用户有4000 万,视频已成为继门户、电子邮件和搜索之后第四
大互联网应用,拥有53%的用户群。

显然,电视民生新闻受到了网络等新媒体的
挑战,那么该如何因势利导,保持节目的生命力,这是从业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地方社会新闻、市井新闻风靡一时。

但是在电视上,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

直到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

这档节目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

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 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

由此引发了该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

2004年,成为中国民生新闻电视报道突飞猛进的一年。

辽宁、河北、甘肃等省市电视台纷纷加入到民生新闻的争夺战中来。

2008年,央视的部分新闻栏目也开始放低身段,向民生领域倾斜。

但民生新闻的迅速发展,也使它提前进入了瓶颈期,后劲不足。

比如节目内容浅、散,市场份额收缩、人才队伍无法配套、机制尚不成熟等等。

如今网络新闻异军突起,电视民生新闻到了必须升级的关键点。

下面笔者抛砖引玉,谈几点看法。

第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传统观念中,民生新闻记者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无非是接接热线电话、东家长西家短,讲讲故事。

的确,记者参与报道民生新闻的门槛相对较低,但成为一名优秀的民生新闻记者,却并非易事。

从民生新闻的发展历史来看,其速度和规模的增长可谓惊人,节目从原来时长的8分钟、10分钟,一跃成为现在的30分钟、40分钟、60分钟,甚至90分钟、100分钟。

运作这些“大块头”新闻,
无疑需要一支精良成熟、训练有素的队伍。

而现实却是,各电视台做民生新闻的绝大多数编辑和记者,新闻从业经历大都在五年以下,他们的新闻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包括人生阅历,以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一些欠缺。

而人才正是决定一档节目能走多久的关键因素。

所以,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第二,找到蓝海,突出重围。

前几年,由于民生新闻收视率一路飙升。

民生新闻这块新出炉的蛋糕被电视媒体一拥而上,各台各频道之间相互克隆,恶性竞争,使民生新闻陷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之中。

各省台做了民生新闻,各市县台也做,甚至同一个台的几个频道都在抢新闻。

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题材雷同、节目形式雷同,同质化竞争日益明显。

更有甚者,个别城市在同一时段就有七八个栏目在进行同质化竞争。

同样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因为记者编辑报道角度有差异,出现了大相径庭的声音,使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这种竞争之下,民生新闻这块蛋糕不但不能做大,反而大受伤害。

所以同一个地区的民生新闻栏目应该知己知彼,错位竞争,互为补充。

比如,一个专注民生新闻资讯,另一个可以专注社会问题解读,第三个则可以做“帮忙类”节目,致力于民生服务。

第三,强调多元化、互动性。

评论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传统的民生新闻,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基本上都是主持人简单地发表一些看法。

由于某些社会事件过于复杂或者涉及多重社会伦理,主持人的声音过于单薄甚至不便于过多发表评论。

这就需要引入新闻评论员、意见领袖、专家学者以及场外观众参与意见和观点表达,特别节目及周末节目中还可以引入场内观众。

当一个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加强了,那么这个节目的门槛就相对降低了。

“在你身边,共同参与”,是民生新闻节目博取关注的一大利器。

第四,注重营销。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

遥控器把控在观众手中,上百个频道自由选择。

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市场营销必不可少。

再大的宣传力度也不为过,要努力做到线上线下整合传播,节目和活动并驾齐驱,形成复合空间的强势传播。

社区居民是民生新闻的一大收视群体,现在不少栏目尝试每月与不同的社区以联谊的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不失为培养忠实受众群的好办法。

第五,借势新媒体,打造开放平台。

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民生新闻的升级,如果因势利导,可以起到助推的作用。

比如,在视频网站不断兴起的背景下,传统电视节目要借鉴视频网站在传播中的优势,鼓励观众通过DV、3G 手机等工具采集和发布视频,与栏目组共享。

热线电话可能是民生新闻栏目组必备的手段,但如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能会打造出一个更便捷、更丰富的信息渠道,同时节目的反馈意见、受众的关注焦点等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获得。

以上五点,仅是个人的一点看法。

2009年5月1日,曾在民生新闻业界首开先河的《南京零距离》再度重拳出击,宣布升级为《零距离》。

升级的《零距离》将强化SNG 卫星直播、大型地面活动、演播室多点直播等手段,以配合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进展。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

看来,民生新闻栏目也是如此,升级要趁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