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各种汉服款式剪裁图大全
汉服襦裙的制作

汉服制作方法襦裙简易裁法未必正确襦为合身型的交领短襦,宽度以人的胸围大小为基准,长度仅过腰部而未及臀裙为围合式半截长裙。
一、襦的裁法交领襦的常见裁法有两种。
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这两种常见的裁法都是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
一种是后中破开法(如图所示)另一种是前襟补量法,即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右前襟,这种剪裁法的优点是缝合部位被左襟所掩盖,衣服表面看不出来。
以下是后中破开法步骤一:开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数据:胸围、肩袖长、背长、衣长、袖缘宽、领边宽、袖口止口、衣服下摆止口等。
胸围:指衣服的胸围而非人体的胸围。
它等于人体的净胸围+衣服松量。
把软尺水平状通过乳峰点的位置测得人体的净胸围(注意软尺要松紧适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决定,一般来说,松量4CM~6CM为紧身型(适合要求比较紧身的中衣或单穿的襦),8-10CM为合体型(可单穿或里面再加一两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宽松型,但这是对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里面准备做夹棉,还要在各型的基础上视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
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参考现代成人女子的净胸围尺寸:S型76CM,M型82CM,L 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长:后颈点(脖子后隆起的那块颈椎)量至袖口位置。
肩袖长里面还包含袖缘的宽度。
长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虑到汉服袖长回肘的说法,可以做得更长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则建议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为汉女服的讲究是不露手,现代虽然可放宽些标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观。
现代参考尺寸(只到小臂与手掌的交界处):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长:从后颈点到腰部最细处。
现代参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长:从后颈点量到腰部以下,不要到臀部最宽的地方,也可以用背长加,一般背长加上5~14CM。
汉服 ppt课件

冠礼(男子)
射礼
成人礼
笄 礼 ( 女 子 )
34
24
婚礼:《仪礼》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后世虽婚服形制随着时代改变,如自汉服复兴以来婚服逐
汉 服
道袍:
古代的家 居服饰; 也是道士 的着装。
25
汉 服
裋褐[shù hè] :
古代穷苦人家着装, 又可以叫做“竖 褐”、“裋打”。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 穿着方便,易于劳 动
26
汉 服
袄裙
一种 上衣在 外、裙 子在里 的襦裙, 是汉服 襦裙种 类之一2。7
袄裙
马面褶
28
汉 服
披风:
披风是披用 的外衣,大 多直领对襟, 颈部系带, 有二长袖, 两腋下开衩。 流行于明代。 一般既可以 在室外穿也 可以在室内 穿着。
天子的十二章冕服
9
▲
·上衣下裳
10
· 长袖宽衣
古人认为衣服必须要“蔽体”,所有露出手和足 踝都是不礼貌的, 所以袖子要做到“回袖过肘”的长度。
Q:汉服会不方便吗?
长袖一般仅针对于上层社会所要求的礼制而言。 在部分传世的写实古画中,对劳动人民有短打穿着 的描绘。 说穿汉服不方便是错误的。 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服饰,如果不方便的话早就淘 汰了。
汉族的社会生活习俗与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沉淀为各种 传统节日,节义中深厚而绚灿的文化内涵是过节的意义所 在,不应该,沦落为“饺子节/粽子节/月饼节”等食品倾 销节的境地。
中 秋 节
春节 花朝节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ppt课件

宋朝:麻桑之富 衣被天下
我国是世界纺织业的发源地,有着
悠久又漫长的历史。中国纺织业的特点是
!北宋以前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
布成为最普遍的衣料。宋代作为一个承上
启下的年代,纺织业相当发达,织品也相
当丰富多彩,其中丝织品最为突出。
24
薄罗衫子薄罗 裙
大袖衣展示图 大袖衣原是宋代 皇后嫔妃的常服, 以后传到民间, 成为宋代贵族妇 女的礼服。
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
40
,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
元
41
元代女子服饰
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贵族多为蒙古人
,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多为 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这 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 ,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 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 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辽代南班服 饰
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 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 的“国服”(或称“北班服 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 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 样可以穿。 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汉族 男子(河北出土壁画)及梳髻、 穿襦裙的汉族妇女(河北出土 壁画)
35
金朝,国号大金(1115年-1234年),是中 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朝代。中期以后, 36
30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 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 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 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 服饰上出现,体现了当时两民族的相互影响。
汉朝服饰讲解版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1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二、汉服的特征:v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v交领v右衽v无扣系带三、汉服形制(1)上衣下裳(衣裳制)冕服、礼服、襦裙(2)衣裳相连(深衣制)深衣就是上下缝合在一起的款式。
它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
有直裾深衣与曲裾两种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男子袍服与冠履(幻灯片)商周以前多用巾约发,西汉末年发展成为帽箍式的帻。
故秦汉男子多以巾帻裹头。
“崇其巾为屋”指巾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脊,又称“介帻”平顶的巾帻则称“平顶帻”或“平上帻”这两种,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
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
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庶人的巾帻只能用黑色或青色。
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他们头上的巾帻颜色来区别的。
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
②缣巾: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
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
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
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种巾通称为“汉巾”。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
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幻灯片)汉代的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汉服裁剪图】交领半臂制作过程

原作:纤云馆主PS:半臂目前没有相关出土可参考...所以此裁剪图仅供参考。
的来汉网潜水已久,今天浮上来发一个自认为善算详细的贴子,一步步记录自己做汉服的过程,希望给同好们一点参考,特别是想自己动手做又不知如何入手的新手一点启发。
制作过程仅是自己按照自己的经验,非专业贴,仅做交流,意在抛砖引玉,过程可能比较长,请耐心仔细看。
对于初学做汉服的人,可能面对自己想要的款式却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汉服的制作真的很简单,但要做精细却很需要推敲,从选料到裁剪到缝制工艺每一步都不容易,我还是建议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追求制作的精细。
但最主要还是要把汉服生活化,能够简单又实用。
今天我介召的就是交领半臂的制作。
交领半臂的存在,可能会有人争议,但从实用角度来说,我觉得它更保暖,无论春夏单穿还是秋冬套中衣穿都很百搭,更容易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里举例的半臂尺寸是衣长50,胸围85,袖长15。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要准备好尺子,划粉,剪刀,衣缘的材料,衣服的主料。
然后把面料对折平铺,汉服制作大都是对称裁剪,在摆布的时候要注意是顺着布料的纹路来摆,因为根据织物的纺织方法不同它的横向和纵向的延展性是不同的,会影响到成衣的版型。
1然后我们先把衣服的中线定下来,交领的衣服,通过系带来调控它的合体性的,所以中线偏离边线一段尺寸。
计算工式是(1/4胸围-10~12)2然后就是定胸线的宽度从中线偏离(1/4胸+2cm+1cm)胸线的高度就因人而异了,男女又各有不同,这里的胸线高度是20。
定出这个点,做个标记。
然后就是领口的大小。
领口的宽度我个人经验是6CM~9CM之间,根据领子的大小,及做法不同,尺寸又有不同。
而最关键的是领子下面这个点的位置,它直接影响到领子的合体与否。
我个人认为在肩线以下35~40CM是最佳尺寸。
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在胸线这个点偏移1CM然后画成一个弧线(因为人体是个椭圆,为了更合体)。
34接下来,就到衣下摆,区区以为,人体在腰部以下是尺寸是逐渐放大臀围是略大于胸围的(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衣下摆的点就定得略大一些,然后再定下衣袖的长度,因为上臂要经常活动的,所以袖笼就是肩部袖口的大小最后不要低于20CM。
《汉服》PPT课件

发展变化,但基本衣制并未有太大改变。汉服文化
影响深远,除了少数民族服饰,历史上对日本、朝
鲜、越南等民族服饰都有较大影响。现在或多或少
都能从他们的服饰中找到关于汉服的记忆。
2021
3
汉服作为华夏灿烂文明史上璀 璨的明珠,一直在人类文明史的天 幕上散发着绚丽的光芒,直到1644 年满清入关,颁发”剃发易服”, 强迫令汉人脱下汉服,数千万人为 保住祖先服饰不惜殒命于野蛮屠刀 之下,从此,汉人的记忆里对”民 族服饰“有了缺失感。
2021
26
秦汉时期汉服
汉代的男女服装样式,
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
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
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
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
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
为正式礼服,而女子则一直
沿用深衣,只是这时的深衣
里多会加衬裙。另外,汉代
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
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
2021
6
衣制的主要特征:
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等;衣襟为右衽(rèn); 衣袍用衣带、隐扣结系;衣袖长短宽窄皆有。
2021
7
民族服饰发展到现代, 已经没有了阶级区分,只有 具体功用之别。服装氛围中 衣和外衣两大类。
外衣:穿在最外面的汉服( 襦裙、袍服等),根据场合 和礼制、服制的不同分为: 礼服、便服。
2021
2
简介
早在商周时代,汉服便形成了完整的服饰体系
,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服饰也表现出它的功用性
,分为礼服、朝会服、从戎服、丧服、婚礼服等;
按职业分为皇家服饰、官吏服饰、军士服饰、宗教
服饰、平民服饰、乐舞服饰等。这些服饰被广泛沿
超全面图文详解不同朝代、形制、样式的汉服

• 衰落与复兴: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运动和西方服饰的冲 击,汉服一度被边缘化。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对传统文 化的重新认识,汉服也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在许多场合得到展示 和推广。
明代男子主要服饰之一,上下连 裳,衣身紧身窄袖,下摆呈马面
形状。
飞鱼服
一种赐服,由上衣、下裳和披风组 成,衣襟左右掩合,下摆开衩。
袄裙
明代女子主要服饰之一,上衣为短 袄,下裳为长裙,裙腰高系,显得 身材修长。
PART 03
不同形制的汉服
REPORTING
深衣制汉服
定义
深衣制汉服是指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的一种汉服形制。其特点是 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PART 04
不同样式的汉服
REPORTING
曲裾汉服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 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
曲裾的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 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 为流行。
上衣下裳制汉服是指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分别穿着的一种汉服形制。
上衣为交领右衽,下裳为围合式的裙子。
02
流行年代
上衣下裳制汉服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后逐渐演变为其他形制。
03
服饰结构
上衣下裳制汉服的基本结构包括上衣、下裳、蔽膝、佩绶等。其中,上
衣多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下裳为裙子,由多幅布帛拼合而成,腰间
流行年代
深衣制汉服流行于先秦至汉代,是士人阶层的常见服饰。
汉服基本款式,褙子,圆领袍,朱子深衣,玄端

玄端的穿着场合 :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 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 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 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 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 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 ,故名为玄端。诸侯的玄端与玄 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 配素裳,中士配黄裳,下士配前 玄后黄的杂裳,并用缁(黑)带 佩系如裳之色的蔽(bì音毕)。
明圆领袍
圆领袍可以放下来,就 是这个样子
一般穿圆领袍都要系有腰带,可以搭配皮(革)带,普通系带, 宫绦,蹀躞。
←圆领袍配蹀躞
叁
汉服款式•朱子深衣
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 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一种, 多用于祭祀场合。朱子深衣指的是 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 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 《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深衣的自
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而穿为交 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注意!!】朱子深衣指的是 根据宋代著名学 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 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深衣的自我认
识和研究的产物。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作为华夏服饰的一个重要款式,朱子深衣的每一细节都融入了礼仪教 化的理念。上衣二幅,屈其中为四幅,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 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 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亦“天 圆地方”);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友欣乐的注解
注:1、领子那里的尺寸我是表达挖开的孔的 2、右边的竖条可做标尺 3、中间的是排料图,未包括衣缘 4、图中布料宽为143cm,若不同幅宽需另外 长方形与那块大大的弯勾的布构成下裳,再 除掉两个袖子,剩下就是上衣了,总共三块, 其中那小三角是加在左衽的,那里有一只角 露在布料外了。
女子汉服
仪服类:曲裾深衣
曲裾制作注意事项之一:鱼尾裙效果的由来
【网友溟之幽思】 这是马王堆出土的曲裾 应该是标 准的…正确的说是“三绕膝” 它 虽然叫曲裾 但实际上是一半直裾 边(直角),一半是曲裾边(三角 形)。穿时,拿着曲裾边的角,缠 绕腿两圈,最后再用腰带固定上, 它下面一般还穿肥大的裙子,当绕 腿使得深衣收紧时,显得下面的裙 子更宽大,像鱼尾一样散开,这就 是我们看《汉武大帝》宫廷女装的 感觉,这样,腿部收紧,下摆散开, 更衬托出女性曲线的柔美来。更重 要的是,它原来一半是直裾,另一 半三角形的才是曲裾,这点是值得 我们注意的!
汉服剪裁图大全
男子汉服
仪服类:衣裳端服
朝服、祭服、玄端
周制玄端
明制玄端祭服 网友笑非绘制
『解说』端服
特徵是上衣和下裳分開,上衣至少長過臍下七寸,一般到膝蓋,最長不能到腳面。 《禮記》的《玉藻》篇,《儀禮》的《喪大記》有制度記載,《周禮》有服用記 載,漢先師鄭玄、唐先賢孔穎達、賈公彥註疏甚詳。文物上講,成都三星堆大立 人、故宮博物院藏西周玉人、湖南曾侯乙墓編鐘鍾業上的銅人算是比較典型的。 在禮服上,衣裳制出了戰亂或被佔領時期的短暫缺席,從商代一直延續到明朝, 由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加上爵弁及後來的梁冠,構成了持 續兩千餘年的肌膚體系。而大朝會的朝服也基本採用衣裳制。對衣裳制禮服的研 究載于歷朝禮志,是幾乎所有大儒顯宦都探討過的服制。尤其在周朝燕居使用的 玄端,除了畫作上表現的歷代文人(比如所有的孔子像)外,到了明朝嘉靖年間, 由世宗主持,閣臣張璁定制,正式成爲官員燕居服,稍后又普及爲學者專用的儒 服……在利馬竇的中國札記裏,我們就可以找到對他的準確描述。大家如果感興 趣,也可以參看王普、戴震、任大椿等人的考據文字。 不過作爲漢服,南北朝以前,婦女皆著深衣,南北朝以降,婦女皆兩頭穿衣,上 衣下裳分開,也屬於這一類。
常礼服类:深衣
《深衣图解》中的汉服剪裁图
清 『 乡 党 图 考 』 中 的 汉 服 剪 裁 图
明 黄宗羲版深衣 网友吴飞绘制
清 江永版深衣
太常寺直裾深衣剪裁图 网友笑非绘制
『解说』深衣
特徵是上衣下裳分開裁減,然後縫合(縫合綫在腰部上下)。《禮記》的《深衣》、《玉 藻》兩篇分別記載了對深衣的標準形制,《儀禮》中提到的袀玄、稅衣(彖衣、緣衣)、 綃衣,以及《周禮》所記載的翟衣體系,都是深衣的具體例證。這些文獻的成書時代雖有 爭議,但其反映著相當的周朝制度是無可否認的。到戰國秦漢,則朝服,乃至東漢明帝之 前的祭服都都是深衣制。文物上講,商代玉雕中可能已經出現(這個難以確認),而戰國 秦漢的文物,卻已經使我們看到了深衣的方方面面。此後歷代使用的中單,絳紗袍,婦女 (按照等級)所用的褘衣、翟衣、揄翟、闕翟、鞠衣、展衣、彖衣,婦女所著喪服等等, 都是深衣制。即便我們考慮到由於禮記影響,深衣幾乎成爲了儒生(當然,在古典中國, 所有讀書人都自稱業儒)的專用服裝。那麽純粹復原《深衣》體制的,仍然代不乏人。如 宋朝的司馬溫公、朱子、王普、车垓,明朝的吳草廬、朱白云、王浚川、黃南山、岳正、 杨廉、夏時正、鄭温卿、程時登、夏言、黃梨洲,乃至元代入主,尚有左赞、許泮古、陳 櫟等人,清代易服之後,尚有江永、戴震、任大椿、鄒文蘇……一直到清末的郭嵩燾,都 曾對深衣進行過考證。尤其宋明諸儒,多有自製深衣以成定制者。當年朱子彌留之際,唯 以著作、深衣托付高弟。近代民囯鼎革伊始,夏震武先生即深衣、束髮。 上述是經典深衣,下裳部分都是裁成梯形然後縫合。還有另一種,至遲宋代就出現過的 (見宋太學生周[王禹]墓)下裳部分是打無數摺子的,這種曾被蒙古人所採用(當然減短 到膝上),稱爲質孫夫,並伴隨著蒙古鐵騎傳到歐洲。這種服裝在明朝重又加長,成爲曳 撒、貼裏,是明人的便裝。
休闲类:衫类
长衫、短衫
休闲类:袍衫
襕衫、盘领袍
盘领袍
宋 中兴四将图
明代襕衫 网友笑非绘制
明制盘领公服接摆方法 网友笑非绘制
内衣类:中单
(短)中衣
中 单 围 裳 披 鹤 氅
男子首服、足服
冠巾帽 鞋履袜
补充:领制划分
补充:袖制划分
『解说』袖制划分
仪服类:直裾深衣
常礼服类:襦裙
宋代襦裙
休网友笑非绘制
漢服袖子比較長,按照明制分爲出手後回返至肘、出手後回返至肘不足 三寸、出手七寸三等。文物上統計,大概兩袖展開(包括衣寬)180cm 到240cm之間,當然也有更短或更長的。更長有超過三米的。短的則有 半臂,袖端在肘部和比甲,無袖。 漢服講求寬鬆,所以袼(腋部)應比較大,至少是一尺,但也不需要高 於上臂長度,也就是高度在50cm以内。 袖子的末端可以收袪,也可以敞開。袪的寬度至少容納兩手掌並起的寬 度(當然便裝窄袖不在此列)。收祛的方法可以是袖子漸漸用圓滑綫收 上來,也可以外形如同廣袖,只是縫合收口。 袖端的裝飾可以不緣邊,也可以緣邊。緣邊的寬度按照深衣為一寸半, 明制寬些,最寬到四寸。 袖子的寬度(最寬処),明官服常服為一尺,公服以上三尺(明一尺約 34cm)。深衣(按朱子理解)齊腰,或指尺二尺二(黃梨洲理解),侈 袂則三尺三(鄭玄注)。出土文物來開,明中晚期制朝服75cm,蟒袍一 般33cm、50cm、60cm,最寬86cm。
侈袂直裾深衣
网友宝马儿绘制
侈袂直裾深衣剪裁图 网友宝马儿绘制
常服类:直身
交领直身
道袍、直裰
『解说』直身
特徵是通裁而成,所以腰閒沒有縫綫,當然從唐代馬周定袍制起就有意 回溯深衣的内涵,所以直身袍往往在膝蓋処有縫綫,但腰閒是絕對沒有 的。這類又稱爲直裰、道袍,按照宋明的術語,又劃歸衫和袍,並呈現 不同的形態特徵(這些以後再講)。這一形制濫觴于商周,周朝玉人的 矩領袍,應當就是通裁而成的。但該類漢服的正式登場則是南北朝到隋, 由於隋文帝直到唐太宗的居敬行簡,當時作爲戎裝的盤領缺跨袍,隋朝 為便裝,唐朝正式成爲官員常服,明朝已躋升為公服。同時,這種裁剪 習慣也被民間的各種衣裝所採用,甚至明朝的中單也有用這種方法製作 的。該類出土文物衆多,尤其定陵出土道袍,在報告中公佈了完整的數 據,為我們復原漢服提供了珍貴的物證。蘇州絲綢博物館藏明朝合領衫 子也屬此類。 該類由於流行于唐宋明,所以影響巨大,今天僧道服裝,還有日本的吳 服,朝鮮的吐魯巴基(音),乃至清代的長衫、旗装皆是直身。
曲裾制作注意事项之二: 如果保持领缘舒展?
右图中绿线处为何开如此大一 个口? 绿缘开口问题应是续衽所致, 是为了增加下裳的活动自由度。 这样上衣和下裳处于半独立状 态,配合腰带系于开口部位, 不压住内襟,不至于约束了红 线部位内襟的自由度。同时, 上衣不会被向右扯动,脖子就 会很舒展。
女式曲裾深衣 网友欣乐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