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观潮》教材分析
《观潮》优秀精选教案(精选7篇)

《观潮》优秀教案《观潮》优秀精选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优秀精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词卡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天下奇观)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A、八月十八——的观潮日B、盐官镇——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D、响声——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涨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四年级《观潮》的说课稿优秀10篇

小学四年级《观潮》的说课稿优秀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观潮》的说课稿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观潮》说课稿篇一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周密的《观潮》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首先,我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成功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2、学生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基本句式,能运用已学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②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③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修辞、多侧面摹状的写景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提供句式,教给学生赏析优美词句的方法。
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本文形象逼真的描写方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所写,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大自然的景象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关键词句中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将课文中的景象和情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描述。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课文《观潮》。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词:学生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5.欣赏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6.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壮观的潮汐景象。
课文以作者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潮汐的奇特、雄伟和变化多端,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场景有较强的感知力。
但部分学生对潮汐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讲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潮汐现象,认识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景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潮汐现象,认识生字词。
2.难点:学会从景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潮汐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复习生字词。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潮汐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潮汐的了解。
教师简要讲解潮汐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潮汐景象。
《观潮》说课稿15篇(最新)

《观潮》说课稿15篇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教学目标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现在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会生字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由于本组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课文描述的景象是学生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
观潮教案(优秀8篇)

观潮教案(优秀8篇)《观潮》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
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
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
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接着讲岸上的景象。
“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
2024年《观潮》说课稿(精选20篇)

2024年《观潮》说课稿(精选20篇)《观潮》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观潮》说课稿15篇《观潮》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
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设计理念远程教育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潮来时的壮丽景象.难点: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
六、教学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同时希望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七、教学方法:1、教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
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为学生自渎、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2、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1)读、思、议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教材分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今日钱塘潮》。
这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启发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
这两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
“像闷雷一样在滚动”、“一条白线”写出了潮未到声先到的气势。
“白线”“前移”、“拉长”、“变宽”、“横贯江面”写出了潮越来越近及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
再近些,“白浪翻滚”、“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潮的气势。
越来越近时,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方面写出的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余波之大,水涨之高,衬托潮来时的宏伟气势。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曹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