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前安徽省历年审定水稻品种

合集下载

安徽省2009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安徽省2009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处理范围内不 同栽培方式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试验结
中有稀 , 稀中有密 , 最大程度地减 轻了植 株对养份 与阳 光 的竞争 , 有利植 株个体发育 , 使单位 面积穗 数 、 穗粒
数、 结实率和粒重得 到很好 的协调 和增加 , 因而能较大
果表明 , 强化栽培能够促进穗子增大 , 使每穗着粒 数和
况浩池等 : 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 I 62 I 0 经济洼状及产量的影响 优
中 圈 稻 米 21,62:96 00 1()5—0
注 :、 分 别 表 示 与 处 理 A( k 差 异 达 到 00 0O c) . 5、.1显 著 水 平 。
1. %; 0 3 处理 c有效穗 比处理 A c ) 0 (k 增加 了 5 5 处 . %; 9 理 E有效穗 比处理 A(k 增 加了 5 1 c) . %。试验结果表 6

从表 1 可见 , 与常规 的等距 离栽培 方式 ( 理 A, 处
c) k 相比, 处理 B C和 D每穗着粒数差异不显著 。处理 、 E的每穗 着粒数 比处 理 A c ) 加 5 9 差 异 达显 (k 增 . %, 3
Ⅱ优 62是一个丰产潜力突出 , 0 适应性较广 , 逆 抗
性和抗倒性较强 的超级杂交稻组合 。如何应用相适应 的栽培技术更好地发挥其高产高效 的生产水平 ,对 Ⅱ
著 ;在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 上 ,处理 B和 D与处理 A
(k差异 不显著 , c) 而处理 c和 E与处理 A c ) 异达 (k 差 到极显著和显著 。 与处理 A c ) 比, (k相 处理 c每穗实粒

6 ・ 0

有省工 、 省力 、 发苗快 、 分蘖多等优点 。Ⅱ优 6 2 0 抗倒伏

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旱稻优良品种简介

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旱稻优良品种简介

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旱稻优良品种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我国旱稻育种及种植现状近年来旱稻育种、试种、示范、产业化工作得到国家和各省高度重视,我国旱稻品种综合性状的遗传改良已取得突破,尤其对旱稻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综合性状的改良进展很快,其产量和品质已逼近水稻。

我国旱稻广泛分布于西南山区、南方丘陵、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广大地区。

目前种植面积虽只有约500万亩,但正在稳步快速发展。

2000年国家旱稻区域试验启动,大大加快了我国旱稻品种培育与应用步伐。

据统计,自1986~2005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共有58个不同旱稻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这些品种或品系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贵州、云南、陕西、山西、辽宁、吉林等地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了试种示范,产量一般达到5000-6000kg/hm2,高产7500 kg/hm2以上,是世界陆稻平均产量水平的1-2倍。

二我省旱稻育种及种植现状安徽省在旱稻育种方面一直较为薄弱,近年来也没有大的进展,除了安徽省绿色食品所选育的“绿旱1号”外,基本没有其它替代品种。

“绿旱1号”近年来在安徽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实施“以旱稻除草剂带动全省旱稻发展”的项目以来,该品种小有影响。

“绿旱1号”的优点是产量较高,水旱田两用;缺点是口感差,高感病虫害等。

农民要求种植好的品种。

目前旱稻发展势头强劲,单一品种不能满足农民选择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还易导致重要病虫害大流行。

必须尽快筛选出优良的替代品种或品种多样性才能降低种植风险和促进旱稻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为此,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多年来征集全国近40个品种(目前国审旱稻品种58个)进行适应性筛选研究,已经选择到产量高、高抗病虫害、抗逆性强、品质优良、口感好的旱稻品种(系)8个,其中有粳稻、粳糯、香稻、籼稻、杂交稻等。

2008年在霍邱县、五河县、阜南县、等地进行扩繁,目前各个品种长势良好。

节水抗旱稻旱优3015的选育及其制种栽培技术

节水抗旱稻旱优3015的选育及其制种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2024年01期粮食作物节水抗旱稻旱优3015的选育及其制种栽培技术罗星星王飞名刘毅张分云毕俊国刘国兰余新桥张安宁(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上海201106)摘要旱优3015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以节水抗旱稻优质三系不育系沪旱7A为母本,早熟矮秆强优势恢复系旱恢3015为父本配组而成的早熟高产籼型节水抗旱稻三系杂交组合,具有节水抗旱、早熟高产、株高矮、综合性状优和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合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稻种植。

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组合特征特性及制种栽培技术要点,为节水抗旱水稻旱优3015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水抗旱;旱优3015;选育;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1-0001-04农业缺水造成的农业损失较为严重[1]。

水稻的农业用水占全部农业用水总量的比例比较高[2-3]。

发展节水抗旱稻,改变水稻长期淹水种植方式,有利于降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拓展水稻种植空间,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4-5]。

栽培稻的节水抗旱理论研究和种质创新研究日益增多。

经过长期节水抗旱稻育种实践,选育出沪优2号、旱优73、沪旱1509、沪旱1516和沪旱549等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并通过审定[6-8],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和华南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9-13]。

为解决品种旱优73在生产中植株偏高、生育期偏长等缺点,利用沪旱7A与早熟矮秆强优势恢复系旱恢3015配组,选育出了早熟高产节水抗旱稻组合旱优3015(国审稻20200312)。

该组合具有节水抗旱、早熟、株型优良、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广等特点,现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选育过程沪旱7A是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具有抗旱性强,配合力优等特点的籼型三系不育系,2012年该不育系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14]。

旱恢3015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籼型早熟矮秆强优势恢复系。

2011年安徽省当涂县双季晚稻新品种联合鉴定

2011年安徽省当涂县双季晚稻新品种联合鉴定

2011年安徽省当涂县双季晚稻新品种联合鉴定摘要:为加快我县水稻生产的发展,正确使用优良品种,当涂县农委主持实施了双季晚稻新品种联合鉴定,从中选出适宜本县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

关键词:水稻;双季晚稻;联合鉴定中图分类号:s51133文献标识码:a1试验概况11参试品种本试验共安排9个粳稻品种(系):当育粳0716、大粮202、jk03、镇稻14、当粳8号、dw-6、dw-7、当粳5号、当粳0254,以武运粳七号(9746)为对照。

12试验地点姑孰镇、石桥镇、乌溪镇。

13试验设计3点采取随机区组排列,2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33m2,四周设有保护行。

14肥料运筹大田每667m2总施肥量折合纯氮125kg,五氧化二磷625kg,氧化钾125kg,磷肥一次性施入,氮、钾基追比7:3。

2试验结果分析21产量结果分析姑孰镇10个品种平均每667m2产6247~5202kg之间,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当育粳0716>当粳8>dw-6>大粮202>对照武运粳七号>当粳0254>当粳5号>dw-7 >jk03>镇稻14。

乌溪10个品种平均每667m2产在549~471kg之间,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当粳5号>当育粳0716>当粳8号>dw-6>大粮202>dw-7>当粳0254>武运粳七号(ck)>jk03>镇稻14。

石桥点10个品种平均每667m2产在506~441kg之间,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dw-6>当粳5号>当粳8号>当育粳0716>当粳0254>大粮202>武运粳七号(ck)>dw-7>镇稻14>jk03。

22生育期表现全生育期变幅在132~120天之间。

武运粳七号(ck)的全生育期最长为132天;镇稻14的全生育期最短为120天,比对照早熟12天。

23经济性状考查231株高参试10个品种平均株高变幅在93~80cm之间。

83个超级稻品种(截至2011年)

83个超级稻品种(截至2011年)

2005年:28个协优9308、国稻1号、国稻3号、中浙优1号、丰优299、金优299、Ⅱ优明86、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D优527、协优527、Ⅱ优162、Ⅱ优7号、Ⅱ优602、天优998、II优084、II优7954、两优培九、准两优527、辽优5218、辽优1052、Ⅲ优98、胜泰1号、沈农265、沈农606、沈农016、吉粳88、吉粳832006年:21个天优122、一丰8号、金优527、D优202、Q优6号、黔两优2058、Y优1号、株两优819、两优287、培杂泰丰、新两优6号、甬优6号、中早22、桂农占、武粳15、铁粳7号、吉粳102号、松粳9号、龙粳5号、龙粳14号、垦粳14号2007年:12个宁粳1号、淮稻9号、千重浪2号、辽星1号、楚粳27、龙粳18 、玉香油占、新两优6380、丰两优四号、内2优6号(国稻6号)、淦鑫688 、Ⅱ优航2号2009年:10个龙粳21、淮稻11号、中嘉早32号、扬两优6号、陆两优819、丰两优香一号、洛优8号、荣优3号、金优458、春光1号2010年:12个(减1)新稻18号、扬粳4038、宁粳3号、南粳44、中嘉早17、合美占、桂两优2号、培两优3076、五优308、五丰优T025、新丰优22、天优33012011年:9个(减6,截至2011年共83个)沈农9816、武运粳24号、南粳45、甬优12、陵两优268、准两优1141、徽两优6号、03优66、特优582剔除品种和年份(黄色)2008年(减2)经专家审核,2005年推荐的“沈农016”和2006年确认的“黔南优2058”两个超级稻品种退出。

2010年(减1),经过专家组审核,2005年推荐的超级稻品种“辽优1052”,因生产应用面积达不到推广要求,根据《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中关于超级稻品种冠名退出的规定,不再冠名“超级稻”。

2011年(减6),根据超级稻品种的冠名退出规定,决定取消因推广面积达不到要求的“辽优5218”、“胜泰1号”、“沈农606”、“Ⅲ优98”、“龙粳14”、“龙粳18”等六个品种的超级稻品种资格。

安徽某公司、安徽某公司2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

安徽某公司、安徽某公司2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

安徽某公司、安徽某公司2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文章属性•【案由】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605号•【审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程序】二审•【裁判时间】2023.12.05正文安徽某公司、安徽某公司2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2)最高法知民终605号上诉人(一审被告):安徽国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韩某,该公司执行董事。

委托诉讼代理人:程远龙,上海锦天城(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安徽袁某水稻产业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张某玲,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诉讼代理人:王孝令,安徽睿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诉讼代理人:应博文,安徽睿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安徽国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某公司)因与被上诉人安徽袁某水稻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袁某公司)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一案,不服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于2021年12月2日作出的(2021)皖01民初1554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本院于2022年4月12日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23年4月14日、7月25日两次询问当事人。

上诉人国某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程远龙、被上诉人袁某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王孝令参加了两次询问,被上诉人袁某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应博文参加了第一次询问。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国某公司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驳回袁某公司一审诉讼请求;本案一、二审诉讼费用由袁某公司承担。

事实和理由:(一)袁某公司与海南袁某水稻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袁某公司)不存在承继关系,未取得“Y58S”独占实施权,不具备本案原告诉讼主体资格。

(二)国某公司为“Y两优808”品种的权利人,其生产的“Y两优808”一经出售,便可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通,任何单位或个人依法无权干涉,也不受国某公司的控制。

(三)国某公司生产繁殖“Y两优808”的“Y58S”系向袁某公司购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二)》第十条的规定,本案适用权利用尽原则,不构成侵权。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0, 46(4): 571 585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0.92044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卫平洋1裘实2唐健1肖丹丹1朱盈1刘国栋1邢志鹏1胡雅杰1郭保卫1高尚勤3魏海燕1,*张洪程1,*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 / 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 3安徽省凤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安徽淮南232100摘要: 以74个常规粳稻品种(品系)为材料, 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分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和中产不优质4种类型。

选用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和中产优质3种类型共9个品种, 研究其产量、品质差异及其高产优质形成的特征特性, 以期为安徽沿淮地区适宜品种的筛选、种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结果表明, 中产类型与高产类型粳稻在产量上有极显著差异, 2017年和2018年, 中产优质类型产量比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分别低16.95%、16.76%和16.52%、16.33%。

2017年, 与高产不优质类型相比, 高产优质类型和中产优质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低39.31%、42.63%; 胶稠度分别长22.06%、19.12%; 蛋白质含量分别低11.60%、17.78%。

这些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特征特性主要表现为, 产量在8.35~9.16t hm–2, 单位面积穗数在310×104~320×104 hm–2之间, 每穗粒数在140左右, 千粒重在25 g以上; 食味值评分在60~74, 胶稠度长度在80~90 mm, 蛋白质含量在6%~8%。

自-2014年国家审定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品种介绍最新2014.10 .

自-2014年国家审定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品种介绍最新2014.10 .

第三届国家品审会第四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一、初审通过品种目录(一)稻品种(二)玉米品种ﻬ二、初审通过品种简介(一)稻品种名称:陵两优7717申请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育种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品种来源:H750S×HY717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1.5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2.8天。

株高82.1厘米,穗长18.7厘米,亩有效穗数22.7万穗,穗粒数105.0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6.9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5%,长宽比2.6,垩白粒率96%,垩白度21.6%,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1%。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5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2%;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498.9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10.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2.7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7.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1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软盘旱育抛秧3月25日左右播种、水育秧3月底前后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

2.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水育秧5叶期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种子苗。

3.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肥,中等肥力田块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

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润为主,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

5.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育早1号 中早33 皖稻207 晚粳M002 花培18 当育粳2号 新优188 皖稻203 皖稻201 皖稻199 皖稻90 皖稻88 丰优293 淮两优3号 协优52 杂0152 协优009 D优202 庐优875 皖稻187 川农1号 滁9507 M29 Ⅱ优航2号 Ⅱ优608 Ⅱ优416 Ⅱ优107 华安503 直早038 皖稻86 皖稻84 皖稻82 宁粳2号 皖稻177 庐优136 皖稻173 辐香优98 渝优10号 协优58 M98A 皖稻163 皖稻161 皖稻159 扬籼优26 皖稻153 丰7A 丰优58 新两优6号 新安S 皖稻143 皖稻141 皖稻139 株两优02
竹青× 嘉育948 金早47× 合作938 绿3A× WD-3 M3122× 春江03粳 闵优128 武运粳7号× 丙96-50 新星A× YR188 T98A× C29 农丰A× YR188 2301S× 3401 西光 徐9201A× R-8 农丰A× YR293 培矮64S× R9810 协青早A× OM052 协青早A× 0152 协青早A× 2M009 D62A× 蜀恢202 庐州98A× R875 丰39S× 盐稻4号选 D62A× 蜀恢204 Ⅱ-32A× R9507 协青早A× ZH171 Ⅱ-32A× 航2号 Ⅱ-32A× 禾恢608 Ⅱ-32A× R416 Ⅱ-32A× W107 2301S× 蜀恢527 早籼14× 丽粳2号 广粳40× 嘉粳104 秀水664× 粳系212 测59× 春江03糯 武运粳7号× 晚粳9707 中9A× R207 庐州86A× R136 M89898 辐香A× 滁辐5098 45A× 渝恢10号 协青早A× OM1058 龙特甫A× M98B M98A× MR0208 2301S× 七秀占 D62A× 池恢986 协青早A× 扬恢26 1892S× RH003 珍汕97A× 037 丰7A× 丰恢58 新安S× 安选6号 广占63-4S× M95 早籼768/早籼774× 马坝小粘 早尖1号× M1460/IR50 超丰早1号 株1S× 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粳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常规稻 粳型三系杂交稻 粳型常规稻 粳型常规稻 粳型常规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粳型三系杂交稻 粳型三系杂交稻 粳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常规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常规稻
安徽省历年审定品种201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品种名称 国豪国香11号 隆两优340 开香优3号 协优273 两优003 Ⅱ优31 辐优198 丰两优9号 Ⅱ优198 荃香优512 协优759 Y两优555 裕优6号 Ⅱ优0128 峰宝1078 两优669 协优033 皖垦糯1号 新两优106 丰两优晚三 Ⅱ优08 Ⅱ优009 开优10号 明两优6号 辐优136 农丰优1671 Ⅱ优346 隆两优6号 丰优512 Ⅱ优30 丰两优80 中优1671 天两优0501 两优602 新隆优9号 辐优155 天两优6号 福丰优6号 Ⅱ优8号 早籼615 株两优18 早籼118 糯稻N-2 新隆粳3号 宁粳3号 川农2号 Ⅱ优431 中2优1286 早籼802 开优8号 亲本来源("× "前为母本) 国香8A× 绵恢9939 安隆3S× R40 开08S× S9817 协青早A× 273 绿敏S× LR03 Ⅱ-32A× R31 辐78A× R198 丰39S× R5000 Ⅱ-32A× R198 荃香9A× YR512 协青早A× 759 Y58S× Q555 金23A× R1006 Ⅱ-32A× R0128 辐88A× 恢938 5306S× 669 协青早A× 4D033 武育糯16号 新安S× YR106 丰39S× 丰恢3号 Ⅱ-32A× ZR4008 Ⅱ-32A× 2M009 开08S× 淮恢9816 绿敏S× L24 辐88A× R136 农丰A× YR1671 Ⅱ-32A× 346 安隆3S× 安选6号 农丰A× YR512 Ⅱ-32A× 红恢30 广占63S× D208选 中9A× YR1671 T08S× K74 庐白76S× 602 新6A× XR05019 辐88A× 恢155 天禾1S× 安选6号 辐78A× 恢928 Ⅱ-32A× R008 早籼14× 早籼14//早籼14/Y134 株1S× R18 浙733 轮回422 爱知香× 武运粳3号 宁粳1号× 宁粳2号 蜀丰A× 泸恢17 Ⅱ-32A× 3M431 中2A× 中恢1286 399S× Z96-12 广占63S× 淮恢06 类型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粳型常规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常规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籼型常规稻 籼型常规稻 粳型常规稻 粳型常规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三系杂交稻 籼型常规稻 籼型两系杂交稻
协青早A× W81 T06A× W41 新8A× GR03122 紫5S× CHR01 庐州98A× 恢138 广占63S× 丰恢6号 新安S× YR821 Ⅱ-32A× R3216 03S× 安选6号 Ⅱ-32A× YR293 丰39S× 丰恢6号 绵香1A× 绵恢725 1892S× 扬稻6号选 协青早A× 3M035 早籼14× 早籼14//早籼14/Gayabyeo 双九A× 皖恢3404 香粳9325× 晚粳97 武运粳7号 农垦58/红壳糯//沈农1071× IR71218 新安S× 红98 广占63S× 丰恢8号 80-4A× 粳恢1号 951A× R981 徐9320A× 徐恢11733 M98A× XR03003 丰7A× 丰恢502 Ⅱ-32A× 明恢88 怀A× 怀恢4号 广占63S× 丰恢929 协青早A× 3M026 广占63S× 丰香恢1号 Ⅱ-32A× OM052 广茉S× 紫恢100 庐州76S× R827 Ⅱ-32A× CDR048 丰8A× 989 昌丰A× 福恢964 新强03S× R18 新华S× 安选6号 Ⅱ-32A× 宿恢2058 冈46A× 蓉恢906 91-3× 特三矮2号/89658 中浙A× 禾恢608 Ⅱ-32A× LR04 广茉S× 紫恢100选 金23A× 常恢117 庐州86A× 恢855 金23A× R源5 1892S× RH3168 协青早A× 2P035 庐州86A× 恢827 新安S× CX-24 399S× Z96-12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天优81 天优3008 新8优122 紫两优2号 辐优138 广两优4号 安两优821 Ⅱ优3216 两优036 Ⅱ优293 丰两优6号 国豪国香8号 徽两优6号 协优335 早籼788 双优3404 宣粳9397 晚粳22 黄糯2号 新两优98 丰晚籼优1号 粳杂优1号 T优5号 天协13 新隆优1号 丰优502 Ⅱ优明88 怀优4号 丰两优3号 协优3026 丰两优香1号 Ⅱ优52 广两优100 两优827 Ⅱ优48 丰优126 昌优964 新强8号 两优华6 Ⅱ优508 冈优906 中籼2503 中浙优608 Ⅱ优04 两优100 金优117 庐优855 金优R源5 杂优H3 协优035 庐优827 新两优4号 早籼2430
浙农大40/香粳9325× 宁波1号 双九A× 3402 丰源A× YR909 K17A× 35-28-3 协青早A× 恢29 培矮64S× 红98 协青早A× R978 YA× 9M059 爱知香A× MC20518 K17A× OM052 粤泰A× 绿3B 绿三A× 绿稻24 宣69S× WH26 CPSLO17/毫格劳× 新秀299 Nov-93 K17A× 9M054 协青早A× CW-18 80-4A× 皖恢98 80-4A× 2277 2301S× R288 351A× 明恢63 培矮64S× R288 80-4A× MR19 武育粳2号× 太湖糯 农林265 金23A× 绵恢725 宜香1A× 宜恢1577 绵5A× 蜀恢527 协青早A× 9019 协青早A× 8019 2301S× H7058 特三矮× 南京11号/E164 扬稻4号× 中籼2490 协青早A× 镇恢129 Ⅱ-32A× 抗恢98 X07S× Wh16 扬稻6号 广占63S× 93-11 中9A× 838选 HA79317-7× IR26/二九青 竹青× 舟优903 香125S× D68 协青早A× 盐恢559 K17A× 绿36 珍汕97A× 抗恢63 秀水664 MH2003A× R18 2277× 丙814 徐9201A× C418 枣红儿/中作87× 城特231 协青早A× 晚3 X07S× 紫恢100 朝阳1号//矮利3号/矮脚桂花黄× 巴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