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水稻国审品种公告
2012年国审玉米品种

2012年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玉米品种目录及简介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1品种名称:龙作1号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品种来源:中M-8×L237特征特性:东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先玉335早1天。
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白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
株型半紧凑,株高293厘米,穗位117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
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6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橙红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6克。
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感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籽粒容重757克/升,粗蛋白含量9.75%,粗脂肪含量4.56%,粗淀粉含量74.30%,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49.3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3.5%。
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24.2千克,比先玉335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4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3500~4000株。
2.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白城市除外),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和内蒙古东部中熟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02品种名称:丹玉606号选育单位:丹东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丹1133×丹37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东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先玉335早1天。
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
株型半紧凑,株高317厘米,穗位121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0.1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1克。
接种鉴定,抗茎腐病和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感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
籽粒容重764克/升,粗蛋白含量9.05%,粗脂肪含量4.30%,粗淀粉含量72.93%,赖氨酸含量0.28%。
2012年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玉米品种(一)

划 定 产 业 生产 基 地 , 对基地环境包括土壤 、 空气 、 灌 单位 给予 必 要 的工 作 经 费 ,制 定 并 落实 产 业 扶持 政 另 一方 面 , 用 足用 活信 贷 政策 , 对 龙 头加工 企业 给 溉用 水进 行保 护 , 使其 实 现资 源可 持续 利用 。进 一 步 策 , 同时在税 收 、 电力 、 征地 等方 面 给予最 大 的优 加快 绿 色无 公 害 基地 建 设 步伐 .集 中利 用 3 ~ 5年 时 予支 持 , 三是 服务 支持 。 主要 是信 息服 务及 市场要 素建 设 , 间, 把 勉 县建成 全 国绿 色食 品稻 米 生产 示范 县 。在 品 惠 。
3 发展 对 策
勉 县生 态 条 件优 越 ,发 展 优 质 米产 业 具 有 得 天 全标 准要 求 。
. 4 切 实加 强组 织领 导 独厚 的条 件 。针 对优 质米 产业 发展 存 在 问题 , 应 抓 好 3
以下 几个 方 面 的工作 , 才 能做 大做 强优 质米 产 业 。
3 . 1 抓好 优 质稻 生产 基地 建设
一
是 政府 扶持 。制 定优 质 米产 业 发展规 划 , 明确
发展 目标 , 制定 相 应 的工 作 考核办 法 。 二是 资金 扶持 。
一
基地建设上 , 要立足发挥资源优势 , 突 出特 点 ,
历年审认定农作物品种

福建省农科院历年审(认)定品种 福建省农科院历年审(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2 2002 2002 2002 2002 2001 2001 2000 2000 闽审薯2003002 闽审豆2003001 闽审豆2003002 闽审茶2003001 闽审茶2003002 闽审茶2003004 256(国审) 国审茶2002016 国审茶2002015 国审茶2002018 国审茶2002017 闽审玉2002001 224(国审) 闽审麻2001001 闽审稻2000004 闽审稻2000006 福薯7-6 毛豆75 毛豆2808 早春毫 金牡丹 瑞香 阿玛瑞罗平托花生 悦茗香 黄观音 黄奇 茗科1号 闽玉糯1号 闽引羽叶决明 闽红31 福优晚三 两优2163 甘薯 豆类 豆类 茶叶 茶叶 茶叶 牧草 茶叶 茶叶 茶叶 茶叶 玉米 牧草 麻类 水稻 水稻 耕作所 耕作所 耕作所 茶叶所 茶叶所 茶叶所 红萍中心 茶叶所 茶叶所 茶叶所 茶叶所 耕作所 红萍中心 甘蔗所 稻麦所 稻麦所 白胜为母本计划集团杂交选育 台湾引进 台湾引进 迎春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 铁观音╳黄旦 黄旦品种自然杂交选育而成 澳大利亚引进 赤叶观音群体种中单株选育 铁观音╳黄金桂 黄金桂╳白奇兰(自然杂交) 铁观音╳黄金桂 闽系9374╳闽9592 澳大利亚引进 青皮3号╳红麻722 福伊A与恢复系晚三 SE21╳明恢63 农业厅工业原 料站 武平县种子公 司 种子总站 闽审茶 1994003 闽审茶 1998002 闽审茶 1994001 闽审茶 2000001 种子总站 种子总站 国鉴甘薯 2005002
福建省农科院历年审(认)定品种 福建省农科院历年审(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2004 2004 2004 2004 2004 2004 2004 2004 2004 2004 2004 2004 2003 2003 2003 2003 闽审稻2004009 闽审稻2004011 闽审稻2004013 浙审稻2004015 湘审稻2004019 闽审玉2004001 闽认麦2004001 闽认果2004005 闽认糖2004002 闽认糖2004001 闽认果2004006 闽认肥2004001 闽认菜2003002 闽认油2003002 闽认果2003003 闽审稻2003002 东南201 特优923 谷优527 特优航1号 福优527 闽紫糯1号 闽麦02 香钟11号 闽糖92-649 闽糖86-2121 “台农甜蜜”桃 福引圆叶决明1号 早生615 抗黄1号 黑琥珀李 特优航1号 水稻 水稻 水稻 水稻 水稻 玉米 麦类 果树 甘蔗 甘蔗 果树 肥料 豆类 油料 果树 水稻 稻麦所 稻麦所 稻麦所 稻麦所 稻麦所 耕作所 稻麦所 果树所 甘蔗所 甘蔗所 地热所 红萍中心 耕作所 耕作所 果树所 稻麦所 IR36╳洲8203 龙特甫╳福恢923 谷丰A╳蜀恢527 龙特圃A╳航1号 福伊A╳蜀恢527 闽糯系9413╳晋糯系9415 浙皮1号╳S096 香甜╳解放钟 新台糖1号╳闽选703 Q61╳CP49-50 台湾引进 澳大利亚引进 从日本引进 粤油169╳ICGV94449A 从法国蒙托帮州高级农业专科 学校引进 龙特甫A╳航1号 国审稻 2005001 种子总站 农业厅土肥站 蚕豆 花生 国鉴蔗 2005014 国鉴蔗 2005013 种子总站 黪审稻 2006007
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关于审定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的公告

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关于审定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09.09•【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施行日期】2010.09.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其他正文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陵两优472、华农18、冀棉169、合农61号、中薯17号等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1品种名称:陵两优472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湘陵628S×恢47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博优998长1.6天。
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偶有短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株高115.3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43.8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9.0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长宽比3.2,垩白粒率15%,垩白度2.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9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52.5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2.3%(极显著)。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1%,增产点比率70.8%。
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3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
2.移栽:适龄移栽,适当密植,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
一般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每平方米抛栽28~30穴;水育小苗5叶左右移栽,每穴栽插2~3苗。
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公告(一)审(认)定通过品种简介

产量表现 : 2 0 1 0年参 加 早 籼 早 该 品种茎 秆 较 高 ,后 期要 注 意防 止 施 氮肥 过量 而倒 伏 。④ 移 栽 和抛 秧
间 的差异 显著性 达 到显著 和极 显著水 平 ( 见表 3 ) 。
2 . 4 . 4 不 同连 作年 限 土壤 速 效 K 的变化
量 在种 植制 种玉 米 2 ~ 1 0 a 后 随制 种 玉米连 作 年 限的延
2 a 。 种植 玉 米 1 8 a土壤 速效 K含 量 为 1 3 0 . 8 3 mg / k g , 与
( 5) : 4 ~ 8 .
【 2】 秦嘉海, 吕彪 . 河 西 土壤 与 合 理施 肥【 M ] . 兰 州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1 :
3 4 ~3 6 .
栽培 技 术要 点 : 3月下 旬 播
种 ,秧 田播 种量 为 1 5 k  ̄ 6 6 7 m , 培
1 7 c m x 2 0 c m, 基本苗 8 ~ l 0 万/ 6 6 7 i n 。 ⑧ 施 足基 肥 , 早 施 追肥 , 巧施穗肥 ;
5 ~ 3 0 d ,栽插密度 精米 率 4 3 . 7 %, 长宽 比 2 . 5 , 垩 白粒 育壮 秧 。②秧龄 2
长 而增 加 , 但增 加 幅度并 不 大 , 在 种植 制种 玉 米 1 3 a后
土壤有 机质则 表 现 出下 降趋 势 。
从 表 2可 以看 出 , 随着 玉米 连 作年 限的 延长 , 土壤
速 效 K 含量 递 减 , 二 者 呈 负相 关 关 系 , 回归 方 程 是 Y= 参 考 文献 :
8 0 . 9 k g / 6 6 7 I T I , 比株 两 优 8 1 9 粒数 1 1 1 . 9粒 , 结实率 8 性 :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品
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公告(六)

d 优8012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9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d 丰A ×中恢8012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1d ,比对照Ⅱ优838短0.1d 。
株高117.9cm ,穗长22.8cm ,每667m 2有效穗数16.1万穗,每穗总粒数176.2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8g 。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9%,长宽比2.9,垩白粒率47.0%,垩白度9.6%,胶稠度78mm ,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70.8kg/667m 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594.1kg/667m 2,比Ⅱ优838增产4.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2.4kg/667m 2,比Ⅱ优838增产5.1%。
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62.5kg/667m 2,比Ⅱ优838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①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秧田播种量6kg/667m 2,培育壮秧。
②秧龄25~30d 移栽,栽插株行距16.7cm ×26.7cm 或13.3cm ×30cm ,栽插基本苗4万~6万/667m 2。
③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每667m 2施复合肥10~20kg 、碳铵15~20kg 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
④浅水促蘖,总苗数达到16万/667m 2时,排水重晒田,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
⑤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自-2014年国家审定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品种介绍最新2014.10 .

第三届国家品审会第四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一、初审通过品种目录(一)稻品种(二)玉米品种ﻬ二、初审通过品种简介(一)稻品种名称:陵两优7717申请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育种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品种来源:H750S×HY717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1.5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2.8天。
株高82.1厘米,穗长18.7厘米,亩有效穗数22.7万穗,穗粒数105.0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6.9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5%,长宽比2.6,垩白粒率96%,垩白度21.6%,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1%。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5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2%;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498.9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10.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2.7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7.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1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软盘旱育抛秧3月25日左右播种、水育秧3月底前后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
2.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水育秧5叶期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种子苗。
3.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肥,中等肥力田块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
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润为主,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
5.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农业部公告第308号——155个农作物品种业审定通过的公告

农业部公告第308号——155个农作物品种业审定通过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3.11.06•【文号】农业部公告第308号•【施行日期】2003.11.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308号)华航一号、川农16号、吉单327、中棉所45、中黄22、中油杂9号等155个农作物品种业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00三年十一月六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2品种名称:华航一号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种来源:特籼占13航天诱变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8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1.7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3天。
株高105.6厘米,株叶形态好,穗型较小,着粒密。
每亩有效穗数19.9万穗,穗长20.3厘米,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2克。
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45%,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7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2%,长宽比3,垩白米率23%,垩白度5.4%,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0%(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1.17%(不显著),比对照汕优63增产0.42%(不显著)。
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2~3月播种,秧龄25~30天。
抛秧栽培秧龄为15~20天;2、合理稀植: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插3~4苗。
抛秧栽培每亩30盘为好;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追肥,适施穗肥和保花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1品种名称:天优华占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天丰A×华占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201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湖北省、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
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1天,比对照天优998短0.1天。
每亩有效穗数19.7万穗,株高96.3厘米,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4.3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中抗白背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2.8,垩白粒率20%,垩白度4.5%,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3.4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5.6%;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71.7千克,比天优998增产8.5%。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5千克,比天优998增产6.9%。
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8千克,比天优998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1.华南作早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千克,培育壮秧。
2.移栽秧龄25~30天,宽行窄株栽插为宜,栽插株行距13.3×30厘米或16.7×26.6厘米,双本栽插,亩基本苗8万左右。
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复合肥20~25千克、碳铵20~30千克做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
4.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亩总苗数达到16万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
5.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55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2品种名称:金稻优368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368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
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4天,比对照博优998长3.8天。
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3.1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81.8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1.9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2.7,垩白粒率22%,垩白度2.6%,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8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4.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82.4千克,比博优998增产8.2%。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1千克,比博优998增产6.0%。
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7千克,比博优99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育苗移栽,不宜抛秧,6月底至7月上旬播种,注意稀播,秧龄20天左右。
2.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重施中期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广西桂南稻作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3品种名称:宜香优2115选育单位:四川省绿丹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宜香1A×雅恢2115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
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7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5天。
每亩有效穗数15.0万穗,株高117.4厘米,穗长26.8厘米,每穗总粒数156.5粒,结实率82.2%,千粒重32.9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3.7%,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5%,长宽比2.9,垩白粒率15.0%,垩白度2.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08.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6%。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6%。
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秧田亩播种量10千克,采用地膜覆盖保温育秧,秧龄30~40天。
2.宽窄行栽插,亩栽1.2~1.5万穴、基本苗10万左右。
3.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0.5;重底早追。
4.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忌脱水过早。
5.重点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稻螟、稻飞虱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4品种名称:川农优298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川农2A×蜀恢498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
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3天。
每亩有效穗数13.5万穗,株高113.6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91.4粒,结实率79.5%,千粒重31.3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44.1%、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热性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0%,长宽比2.6,垩白粒率38%,垩白度6.4%,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90.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8%。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
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6.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5~40天。
2.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
3.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70%、追肥30%。
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5品种名称:蓉18优198选育单位: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蓉18A×天恢198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
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1天。
每亩有效穗数14.1万穗,株高119.5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86.7粒,结实率77.8%,千粒重30.9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3.3%,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褐飞虱;耐热性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9%,长宽比2.7,垩白粒率13%,垩白度3.3%,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91.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2%。
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8.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秧龄35天左右。
2.亩栽插0.8~1.2万穴。
3.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以4:4:2为宜。
4.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
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稻苞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6品种名称:内5优H25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H25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
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4天。
每亩有效穗数14.7万穗,株高115.4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9.9粒,结实率80.0%,千粒重31.2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6.8%、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6%,长宽比2.7,垩白粒率32.0%,垩白度6.6%,胶稠度5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90.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5%。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7%。
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5.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种,稀播培育多蘖壮秧。
2.亩栽1.2~1.4万穴、基本苗7~9万。
3.宜重底早追,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多施有机肥,忌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脱水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