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疗方案中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
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交感神经型表现为头晕、偏正头痛、枕部疼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甚至失明。
眼窝肿痛、心跳加快、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头颈、面部、发麻疼痛。
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3.椎动脉型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后发展为肌力虚弱,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各种类型瘫痪。
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
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辨证分型】(一)痹痛型颈项拘急疼痛,常在体虚受邪之时而发,或久卧高枕,长期低头工作所致。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引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颈椎受损等原因引起。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五劳七伤"范畴,主要病因为肝肾不足、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
本文将探讨颈椎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通过中医诊断,对于颈椎病患者需要了解其症状,包括是否有头晕、眼花、耳鸣、肩背疼痛等情况。
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脉象,以及舌象等情况,帮助确定病情。
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针对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配方,如桂枝茯苓丸、四物汤等。
同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如风池、大椎、天柱、太阳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颈椎病带来的不适。
运动治疗
对于颈椎病患者,定期进行正确的颈椎保健运动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如颈部转动、头部左右转动、头部前后倾等。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
预防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坚持良好的姿势惯
- 颈部需要保持适当活动
-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电脑等
结论
中医诊疗方案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大大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痛苦。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也十分重要,需要重视自身的颈椎健康。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件1:项痹诊疗方案【定义】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i、ni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1、神经根型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5”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4、交感神经型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⑵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颈椎病优化诊疗方案

针灸科康复科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优化调整)2016、04、30一、病名:中医诊断:项痹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ICD-10M47。
025+)(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M47.225+)(脊髓型颈椎病ICD-10M47、121+)二、病因病机中医古籍中无“颈椎病”得病名,属于中医“痹证”、“痿症"、“眩晕”等范畴。
长期伏案低头工作,颈部劳损,经气不利,督脉受损;风寒湿邪入侵,痹阻于太阳经脉,经遂不通;年老正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肾虚精亏,髓不养骨所致。
本病缠绵难愈,但预后一般良好。
椎病就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得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三、诊断(一)中医诊断依据:朱文峰主编《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湖南医科大学出版,(国家标准)《黄家驷科学》第五版,《中医伤科学》第五版。
1、病史: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2、症状:颈、肩背、上肢疼痛,头痛头晕,耳鸣,颈部活动受限,颈部板硬,上下肢麻木、无力等,或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
3、体征:查患者颈椎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部常有压痛点,伴条索状硬结、4、特殊试验检查:可前屈旋颈试验(Fenz征)(+)、椎间孔挤压试验(Spu rl—ing试验)(+)、椎间孔分离试验(+)、颈脊神经根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旋转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脊髓型患者有Hoffmann征(+),Babinski征(+)。
5、辅助诊断:X线摄片、 CT、MRI等检查协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分型诊断标准参照《ICD-10疾病与有关健康问题得国际统计分类》中“M47.201M、M47.221+G55、201、M47、121M、G54.202M、M47.221M、M47、021M”进行诊断、1。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
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颈椎病优化诊疗方案

针灸科康复科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优化调整)2016、04、30一、病名:中医诊断:项痹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ICD-10M47.025+)(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M47.225+)(脊髓型颈椎病ICD-10M47.121+)二、病因病机中医古籍中无“颈椎病”的病名,属于中医“痹证”、“痿症”、“眩晕”等范畴。
长期伏案低头工作,颈部劳损,经气不利,督脉受损;风寒湿邪入侵,痹阻于太阳经脉,经遂不通;年老正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肾虚精亏,髓不养骨所致。
本病缠绵难愈,但预后一般良好。
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三、诊断(一)中医诊断依据:朱文峰主编《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湖南医科大学出版,(国家标准)《黄家驷科学》第五版,《中医伤科学》第五版。
1、病史: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症状:颈、肩背、上肢疼痛,头痛头晕,耳鸣,颈部活动受限,颈部板硬,上下肢麻木、无力等,或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
3、体征:查患者颈椎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部常有压痛点,伴条索状硬结。
4、特殊试验检查:可前屈旋颈试验(Fenz征)(+)、椎间孔挤压试验(Spurl-ing 试验)(+)、椎间孔分离试验(+)、颈脊神经根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旋转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脊髓型患者有Hoffmann征(+),Babinski征(+)。
5、辅助诊断:X线摄片、CT、MRI等检查协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分型诊断标准参照《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中“M47.201M、M47.221+G55.201、M47.121M、G54.202M、M47.221M、M47.021M”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几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向。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症候分类
1、中医症候分类
1.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1.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2、病理分型
2.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2.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2.5、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物理疗法:以祛风散寒药物熏蒸为主要治疗,配以中医整脊,推拿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牵引治疗,留针拔罐,取穴:风池合谷肩井后溪外劳宫悬钟
方药:祛风散寒汤
葛根15 羌活10 防风10 秦艽10 蒿本10 桂枝10 甘草5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治法:理气化滞,活血通经
物理疗法:以刺络放血穴位拔罐以活血为主要治疗,中医整脊,推拿理筋手法治疗,药物熏蒸治疗,颈椎牵引,针灸治疗为辅助,取穴: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合谷外关
方药:活血止痛汤
葛根20 桃仁10 红花10 赤芍10 当归10 苏木10 松节10 郁金10 厚朴10 甘草5
三、疗效分析
1、痊愈:各种症状消失
2、好转:各种症状均减轻
3、未愈:各种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痊愈:65% 好转:30% 未愈:5%
临床观察3685例;中医治疗率88.17%;死亡例0;降低了心动过速,瘫痪等并发症。
四、预防调护
1、提高对颈椎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不良的工作体位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2、定时改变头颈部体位,纠正工作中的不良体位:要求身体直坐,头颈伸直,
如低头抄写、看书者,每隔30分钟要左右要抬头,并将头部后仰30秒,然后做头
颈部的旋转动作连续数次,之后才能继续工作和学习。
重视桌面(工作台)高度,要
经常地改变体位,减少头颈部的屈曲状态,而改善桌面的高度,就有利于改善头颈
的姿势。
3、调整睡眠姿势:如枕头过高,卧位屈颈看书,或扭着脖子俯卧。
4、生活调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颈操。
如跑步、打羽毛球、跳舞、打拳、散步、形体操。
颈操是指头颈部有节制的活动,还有用手进行自我按摩和放松,如:耸肩、轮肩、拿肩、捏颈、旋颈、拔颈、伸肩等。
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和工作步伐的加快颈椎病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由于现代人健康观念的转变,对医疗护理有很高的要求,不断改进医疗措施,减轻颈椎病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医护临床工作者积极研究和反复探索的课题。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此领
域有了长足的进展,由此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该病的治愈率和治疗显效率都有所提高,但其治疗仍有难点存在。
体现在中医治疗方面主要有一下几点:
1、临床应用多而实验研究少
对于颈椎病治疗的文献报道,更多专注于疗效,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或治疗观察上,而对其治愈和治疗显效机理阐述欠缺,也使得颈椎病的治疗缺乏科学实验和严谨的理论支持。
2 、颈椎病患者多伴有眩晕、呕吐、体位诱发仍为治疗难点。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颈椎病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主要应当从防、治两方面着手。
1 、开展颈椎病患者的监测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要在提高对疾病危害性认识程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治疗措施,延缓疾病的发展及改善症状,按照辨证论治原则并结合现代中医认识及实验来进行,治疗要因人而异,实行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将各种治疗方法进行优质组合,按着科学有效的干预次序展开有效的治疗。
2、配合西医输液治疗,用0.9%生理盐水加上天麻素,连续三天,配合刺络放血取:风池(双)、大椎等,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