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颈椎病,也称为项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骼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颈椎病的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
本文将对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诊断标准针对项痹的诊断,我们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编号:国中医药字[2016]187号),该标准详细描述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为中医师明确诊断提供了依据。
三、病因与病机分析项痹的病因主要包括颈部受凉、颈部受伤、颈部保持不良姿势、颈部肌肉劳损等。
病机主要是风、寒、湿的侵袭导致经络阻滞和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颈部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四、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我们将项痹分为风寒湿邪阻络型、肝肾虚弱型和气血不足型三种辨证分型。
每种分型的特点、病理机制及治疗重点都有所不同。
五、中医治疗方案1.风寒湿邪阻络型治疗重点: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方药组合:桂枝汤加减、川芎茶加减、藿香正气散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2-4周,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2.肝肾虚弱型治疗重点:补肝肾、活血化瘀方药组合: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汤加减疗程和疗效:治疗期为4-6周,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肩颈部的酸疼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3.气血不足型治疗重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组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活血通络汤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6-8周,治疗后患者的颈部疼痛和僵硬等症状明显缓解。
六、临床疗效总结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项痹患者的治疗观察,我们总结了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
根据分型的不同,中医方案对项痹患者的疼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酸痛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
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交感神经型表现为头晕、偏正头痛、枕部疼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甚至失明。
眼窝肿痛、心跳加快、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头颈、面部、发麻疼痛。
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3.椎动脉型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后发展为肌力虚弱,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各种类型瘫痪。
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
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辨证分型】(一)痹痛型颈项拘急疼痛,常在体虚受邪之时而发,或久卧高枕,长期低头工作所致。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引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颈椎受损等原因引起。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五劳七伤"范畴,主要病因为肝肾不足、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
本文将探讨颈椎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通过中医诊断,对于颈椎病患者需要了解其症状,包括是否有头晕、眼花、耳鸣、肩背疼痛等情况。
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脉象,以及舌象等情况,帮助确定病情。
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针对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配方,如桂枝茯苓丸、四物汤等。
同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如风池、大椎、天柱、太阳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颈椎病带来的不适。
运动治疗
对于颈椎病患者,定期进行正确的颈椎保健运动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如颈部转动、头部左右转动、头部前后倾等。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
预防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坚持良好的姿势惯
- 颈部需要保持适当活动
-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电脑等
结论
中医诊疗方案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大大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痛苦。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也十分重要,需要重视自身的颈椎健康。
颈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商南县中医院康复科2013年【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病名】中医病名:颈痹西医病名:颈椎病【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
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颈型:主要为颈2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颈椎局部不适,活动限制及头、颈、肩等部的反应性疼痛等表现。
它代表颈椎病的早期,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受损体征。
2.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
CT 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3.椎动脉型: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辨证分型】气滞血瘀型:颈肩部疼痛如针刺刀割,手指麻木,伴蚁走感,或面部刺痛,唇颊发麻,病程较长,舌暗紫,脉弦涩。
【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气滞血瘀者:以行气活血止痛为法,选颈夹脊、曲池、内关、足三里,用泻法。
电针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一疗程。
2024年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即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为主要病变,引起颈
椎管狭窄和神经根受压的疾病。
它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特别是那
些从事长期劳动和劳动强度较大的职业,如司机、工程师等。
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多为肝肾亏损、气
血不足、阴精不足等病理因素导致。
因此,针对这些病理因素,中医诊疗
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气活血: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血循环。
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醋香附等,可
以配合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气血循环。
2.养肝养肾:肝肾亏损是项痹病的一个病理因素,因此应该通过养肝
养肾来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中,可以选用黄芪、当归、山药等来补肝肾,
辅以艾灸、针灸等来加强疗效。
3.补益肌肉:项痹病往往会导致颈肩部肌肉的僵硬和疼痛,因此需要
通过补益肌肉来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中,可以选用川芎、细辛、肉桂等来
温经活血,辅以推拿、针灸等来缓解症状。
4.调养经络: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经络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调养经络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红花、桃仁等,可以配合
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经络通畅。
总结起来,针对项痹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调气活血、养肝养肾、补益肌肉和调养经络等方面。
通过中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的结合,可以改善
气血循环,缓解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在使用中医诊疗方案
治疗项痹病时,也要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的疗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也称项痹,是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病名为项痹,西医病名为颈椎病。
其病因可以是慢性劳损或外伤史,也可以是颈椎先天性畸形或颈椎退行性病变。
多发于4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颈椎病的症状包括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等。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颈型颈椎病表现为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包括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颈痛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8.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
(2)通调督脉法:
(3)间歇拔伸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微波针、梅花针,电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牵引疗法
(四)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五)辨证选择几服中药汤剂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 .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六)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可选用磁振热治疗仪、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等。
(七)运动疗法
1.颈椎功能训练:
2.现代康复训练:
(八)其他疗法: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要根据病理变化选取射频消融、热凝,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管成形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九)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四、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难点分析
1、如何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等甚为相似,且有时候同时存在,给鉴别诊断带来很多困难。
2、眩晕发作时如何治疗
颈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其症状可轻可重,重者眼睛不能睁开、头颈不能动摇,更不能起坐。
这时,病人头颈部的活动往往使眩晕的症状加重,病人非常紧张,对头颈部的移动有恐惧感。
此时,颈部的手法按摩推拿、牵引等的措施在短时间内亦可能加重眩晕。
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如何治疗
大部分均认为脊髓型颈椎病需手术治疗,精细成功的手术,能解除病理因素对脊髓的压迫。
但手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尚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其中良好的血运和营养,是关键的因素。
手术后,脊髓的水肿和无菌性炎症仍然存在,血运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此,术后抗炎、利水、活血、营养等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改进措施
1、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思路
谨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乃椎动脉受到增生的骨赘刺激或压迫所引起,症状出现之初,必然与颈部的活动有关,查体时以旋颈征阳性作为重要的指征,如旋颈征阴性,则难于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当然,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还要排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疾病等。
因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与颈椎活动有关的眩晕及旋颈征阳性这两个要点而做出初步诊断。
2、眩晕发作时的治疗探讨
针灸疗法,对于眩晕的治疗疗效是肯定的。
无论诊断是椎动脉型或交感型,大多数患者第一次下针后眩晕都能缓解,尔后再根据患者情况施以其他方法巩固疗效。
中医辨证用药,或以温阳利水法,或以化痰祛湿法,或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法;阳虚不足时宜大补元阳,用参芪附子,起效快。
而阴虚阳亢者,以滋阴潜阳为法。
眩晕之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病人常难于进食,故此,中药内服之前,必须先用针刺或艾灸(或隔姜灸),取穴内关、外关、风池、大椎、印堂、百会、足三里等,以调理气机,使清阳得以升、痰湿浊阴得以降,眩晕可暂解,胃纳亦可下膈而不至于呕吐。
此时,静脉给药是非常好的选择。
气虚或气阴两虚者,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1+参麦液20-30ml,每天1次。
血瘀者,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丹参川芎嗪10mg,每天1次。
一般2~3天左右,眩晕能缓解下来,病人已能起坐,亦能有限度地转动颈部,再配合其他疗法。
3、中医的针药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的治疗探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的盛衰与骨骼、脊髓及周围组织的生长、代谢有密切关系,脊髓型颈椎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肾之精气不足为本虚,气血痰瘀痹阻为标实。
术后1~2周后,由于手术因素和使用激素的因素,表现为气滞血瘀和水湿停留的征象更为明显,因而中药用汤剂煎服,以活血化瘀、利水除湿为主法,用血府逐瘀汤等,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术后的患者大多数均以肾虚为主,兼瘀、痰、湿、火等,治法上当以补肾为主,温补肾阳或滋肾填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使督脉通,经气循环。
针灸对于改善患者术后肢体麻痹等症状有奇妙的效果。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教<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