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月光曲 教学反思2【六上部编】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六、句子解析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 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 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 ”,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 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 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 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 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 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怀,为理解 课文内容做铺垫。】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二课时 《月光曲 》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谱:pǔ(谱写、乐谱、靠谱) 莱:lái(蓬莱、莱阳、莱茵河) 茵:yīn(绿茵茵、绿草如茵) 盲:máng(盲人、盲道、色盲) 纯:chún(纯蓝、纯熟、纯粹) 键:jiàn(键盘、琴键、按键) 缕:lǚ(一缕、一丝一缕、千丝万缕) 陶:táo(陶醉、陶瓷、陶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第1篇】《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

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

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

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

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

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教学难点:通过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是的,《月光曲》。

请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谁听过这支曲子?既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我们想一想,《月光曲》,该是什么样的旋律呢?从音乐声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生自由回答。

【点评】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月光曲》是陌生的。

他们也许在课前预习时知道了这个传说,但未必有机会领略到曲子的妙处。

这里设计了猜测、设想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莱茵河盲姑娘蜡烛琴键谱成幽静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个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

通过对“幽”字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此处使用这个“幽静”的妙处。

《月光曲》课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月光曲》课文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是一篇《月光曲》课文的教学反思范文,旨在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为相关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用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背景《月光曲》是著名作曲家肖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学习钢琴的学生必修的经典曲目之一。

本次教学针对的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乐理知识掌握程度已经比较扎实,但钢琴实际操作能力还需加强。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月光曲》创作背景及内涵。

2.掌握乐曲的曲式结构、节奏形式、调性、和弦等基本知识。

3.通过熟练演奏,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

4.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了解《月光曲》创作背景及内涵。

老师通过PPT和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月光曲》的作曲者肖邦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如何理解乐曲名字、肖邦的革新意义和文化涵义、乐曲描述的画面或意象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著名的钢琴曲。

2.掌握乐曲的曲式结构、节奏形式、调性、和弦等基本知识。

接下来,老师详细介绍了《月光曲》的曲式结构、节奏形式、调性、和弦等基本元素。

有针对性地告诉学生如何理解和把握乐曲的名曲特点,在难点问题上进行分析和指导。

针对一些生僻的术语和乐理知识,老师提供了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通过熟练演奏,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

在乐曲分析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了现场演奏,并注重表情和手势的引导,通过手部姿势、动作、强调准确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子的意思和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和熟练演奏《月光曲》,老师还针对学生技巧和动作特点,提出了一些正确操作的技巧和建议,帮助学生缓解乐曲难度和压力。

4.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授《月光曲》的过程中,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想法的同时还强调了学生的表现力和表演技巧,让学生在掌握乐曲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技巧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演奏和表现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钢琴、幽静”等词语。

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霎时间、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如:“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并对“幽静”与“清幽”这组近义词加以区别,来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妥当。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3、习作运用通过课文第9自然段,学习作者由音乐联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经过想象,构成了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这样的表达方法。

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了解8个生字的读音及它们的正确写法;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波涛汹涌”等新词。

(2)收集课文主人公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

(3)借助查阅资料初读,读懂课文内容。

六上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

六上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

六上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六上月光曲教学反思篇1我在学校录播室上了一堂公开课。

下课,我就开始自我反思。

因为,我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下课铃还没响,我就组织学生下课了,听课老师,也是带着一丝缺憾,离开的……说真的,为了这节课,我也付出了努力。

从学习目标入手,到导学案的编排,教学设计的设置,说课稿的整理等等这些,我都是在为本节课做准备。

只可惜,我对教材挖掘,还是不够深刻。

以致上课语言组织,特别差劲,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也不是很到位。

所以,对这节课,我将做出认真而深刻的反思:一、时间安排不合理。

上课前,我本应预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或者,在教室放一块表,有了时间的保证,这样,就会使课堂更完整。

下次,坚决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

二、课文重点段落,朗读不到位。

朗读,确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是,由于我的疏忽,在进行过程中,没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句的内涵。

或者说,不会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更不要说赏析句子了。

总之,就是,下一步,我需要在朗读指导上狠下功夫。

三、教师语言,不简练,不准确。

语文课堂,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准确。

在什么场合,用哪个词语,哪个语气,都非常重要。

比如“幽静”这个词,学生将其解释成了“秀丽,宁静”。

我却没有认真思考,跟着错下来了。

这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忌讳的事。

而我,又没在意,所以,会感觉很失败。

四、课堂上,缺少学生评价。

是啊,学生评价,在课堂上应该算作一个亮点。

但是,我却不敢尝试,或者说,不敢放手,把机会还给学生。

像生字词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查来完成。

而我……评价,我以后也要试着尝试。

另外,在书写板书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明,哪个同学设计的对,哪个不对。

不对的,应擦去。

五、课件的设计,配乐没精选。

比如,配乐朗读部分,音乐应贴合文字。

低潮高潮,要有起伏,要得体。

这就必须精心设计。

而且,配乐时,声音不能过大,不能来的突然,等等。

六、感谢听课老师的点评。

感谢学生的密切配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

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

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1、交流收获:(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4、全班交流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教案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教案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教案月光曲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月光曲》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表现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的乐曲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专题,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课的教学重点则首先侧重于利用兄妹俩的联想,展开想象,体会月光之美,感受《月光曲》之美,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

本学段的习作目标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所以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也是本课的训练重难点。

在本册第一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中对于联想和想象已经有所涉及,但学生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学生知道要读出什么感情,但读不出想象的画面感;学生能区分联想和现实,但不熟悉联想和想象的好处,更不能自觉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

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借助第9自然段的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9自然段。

2.能“分辨写实和联想”,通过品读、对比阅读等方法体会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尝试听音乐进行想象写话。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兄妹俩的联想,展开想象,体会月光之美,感受《月光曲》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尝试听音乐进行想象写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

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

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2.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

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3.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了《月光曲》,能够体会到文中所蕴含中的人格美、内容美和艺术美。

三、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

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

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

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

四、改进措施
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