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之四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月光曲》教学设计引言:《月光曲》是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钢琴独奏曲,被誉为音乐史上最美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音乐理论、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出发,为教师提供一份针对《月光曲》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月光曲》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贝多芬和该曲的创作背景。
2. 分析曲子的结构和乐曲要点,能够准确理解和演奏曲目。
3. 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用音乐语言去表达情感。
4. 提高钢琴演奏技巧,能够准确掌握乐曲的速度、力度和音色等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背景知识介绍(20 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作曲家贝多芬和他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该作曲家对音乐的贡献和《月光曲》的创作背景。
2. 曲子分析(25 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月光曲》的曲式结构、调性和技巧要求。
引导学生观察乐谱中的音符、节奏、速度和力度标记等元素。
3. 温习基础技巧(30 分钟)通过简单练习和曲目热身,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基础的钢琴演奏技巧,如手指灵活度、键位准确度和手腕的柔韧性等。
4. 情感表达训练(25 分钟)通过音乐欣赏和情感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月光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情感,如练习演奏时的轻柔、慢奏等。
5. 基础练习与技巧训练(30 分钟)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技巧需求,设计一些技巧练习,如琴键踏板的运用、跳音设置、音色的变化等,帮助学生提高演奏技巧。
6. 演奏实践(30 分钟)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演奏实践,根据学生的技巧水平和理解程度,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升演奏表现力和准确度。
三、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态度,了解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2. 对学生的演奏实践进行评价,包括速度、力度、音色和表达等方面的表现,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3. 针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录在学生的学习档案中。
四、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钢琴比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演奏的技巧要求。
《月光曲》教学设计4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1.赏析重点句子(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光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月光”、“曲子”、“宁静”等。
(3)了解课文讲述的《月光曲》的来历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月光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课文讲述的《月光曲》的来历和背景。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自然美景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月光曲》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音乐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
(2)引导学生谈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中的描述和修辞手法。
3.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欣赏音乐:(1)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丽。
(2)学生谈论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
5. 创作与展示:(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等。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月光曲》。
2. 写一篇关于《月光曲》的观后感或创作心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欣赏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分享感受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与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千课万人张艳芬《月光曲》 教学设计

千课万人张艳芬《月光曲》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月光曲》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由千课万人张艳芬演绎。
这首曲子美妙动听,富有情感,是许多音乐学习者学习的经典之一。
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并学会演奏这首曲子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就《月光曲》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月光曲》,学生能够了解古典音乐的特点,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掌握《月光曲》的基本谱曲知识,准确演奏乐曲。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
二、教学内容:1.了解《月光曲》的背景和创作故事。
2.介绍《月光曲》的乐谱内容和演奏技巧。
3.指导学生练习演奏《月光曲》,并进行反复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掌握《月光曲》的基本曲调和节奏。
2.学生理解并能够表达《月光曲》所传达的情感。
3.学生掌握演奏《月光曲》所必需的技巧,如手指的灵活运用、音色的控制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播放《月光曲》的原版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介绍:向学生介绍《月光曲》的背景和创作故事,让学生了解这首曲子的意义。
3.乐谱讲解:教师为学生逐一解读《月光曲》的乐谱内容,让学生掌握曲子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方式。
4.演奏练习: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逐步练习演奏《月光曲》,并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为止。
5.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月光曲》所传达的情感,让学生用心感受音乐,并在演奏中表达出来。
6.总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和心得。
五、教学方法:1.听力教学法:通过听《月光曲》的原版音乐,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和情感表达。
2.示范教学法:老师示范演奏《月光曲》,让学生模仿跟读,快速掌握演奏技巧。
3.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月光曲》的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
六、教学评价:1.定期进行练习和表演评比,通过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月光曲》教学教案优秀12篇

《月光曲》教学教案优秀12篇月光曲教案篇一一、难句讲解梳理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
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
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
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
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二、佳句赏析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
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
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
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小学语文示范课教案《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光曲》;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月光曲》;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月光曲》文本。
2. 相关生词和短语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月光曲》的钢琴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调。
5.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含义和意境。
6. 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8.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月光曲》背诵给家长听。
2. 学生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写下感受。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课堂练习评估: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1篇)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1 一、教材分析《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
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
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提问。
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点评: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月光曲》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__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课文(默读)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月光曲》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教学设计《月光曲》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要求: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通过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200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
(运行课件《月光曲》,音
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
)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三、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板书()曲子。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
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
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
)来,跟着录音读一读。
(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
)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
(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句。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
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
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
)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大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九、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有哪位同学来朗读第二自然段?(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自学提示。
)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可以选择播放视频(课件《月光曲》中有视频),当然,教师的描述也是不错的选择。
)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一句。
)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三自然段。
)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
出来。
还要注意啊字的不同读法。
(单击啊字,课件显示音节。
)(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板书: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
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注意其中的‘随便说说’,姑娘真的是这样想的吗?(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二句。
)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六自然段。
)
感谢您的阅读!。